一种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4865发布日期:2023-01-17 22:3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运输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真空检测装置可以用于检测氢气瓶是否泄漏的大型设备,将需要检测的氢气瓶运输至真空检测装置的罐装空腔内,关闭舱门。真空检测装置的罐体形成密闭空间,对罐体内部抽真空处理,即可检测出氢气瓶是否泄漏。
3.在转运氢气瓶时,企业通常采用人工推车的方式:首先将氢气瓶绑定在推车上,推至真空检测装置入口处将氢气瓶从推车上卸下,在把氢气瓶搬运至真空检测装置内进行固定,关闭舱门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同样需要通过人力将氢气瓶搬出,绑定在推车上运走。
4.氢气瓶送至真空检测装置内部检测的过程费时费力,影响了氢气瓶的泄漏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氢气瓶向真空检测装置运送的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包括运输车、装载车和设置于运输车的若干第一顶升机构,运输车顶部设有横向滑道,装载车滑移连接于横向滑道,若干第一顶升机构安装于运输车的对应两侧,第一顶升机构相对运输车沿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氢气瓶的运转效率;真空检测装置内有横向滑道,运输车将装载有氢气瓶的装载车运送至真空检测装置的入口处,调节若干第一顶升机构沿竖直方向下降,使得横向滑道的高度提高;当运输车顶部的横向滑道与真空检测装置内的横向滑道高度相同并对接时,装载车可以沿横向滑道直接滑进真空检测装置内,使得装载车上的氢气瓶可以直接进行气体检测;检测完毕后,装载车可以直接滑向运输车,快速的运走,方便下一个氢气瓶进行检测;整个过程省去了将氢气瓶从车上抬下并抬入真空检测装置的步骤,减小了两个氢气瓶检测之间的空挡时间,氢气瓶直接滑动进入真空检测装置,为操作人员节省了力气。
9.可选的,运输车顶部的滑道数量为两条,两条横向滑道相互平行,两条横向横向滑道均与装载车有滑移连接点。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装载车相对运输车滑动时,限制装载车朝向运动方向两侧倾斜,减小氢气瓶发生滚动滑落的风险。
11.可选的,运输车包括运输台和若干万向轮,万向轮呈阵列分布安装于运输台背离横向滑道的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可以推动或者拉动运输车朝向任意方向移动,万向轮便于运输车与真空检测装置对接时进行位置的微调,对接更便利且精准。
13.可选的,运输车顶部的横向滑道设有限制运载车移动的挡块,挡块安装于横向滑道的一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载车从真空检测装置滑移至运输车的横向滑道时,可以限制运载车停在运输车顶部。
15.可选的,装载车设有第二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包括旋钮和第二丝杆,第二丝杆沿竖直方向螺纹连接于装载车,旋钮连接于第二丝杆远离横向滑道的一端,第二丝杆下移可与滑道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可以手持旋钮转动,控制第二丝杆下降,从而控制装载车的一端抬升,限制装载车相对于运输车产生滑动;第二丝杆的转动量转换为第二丝杆的高度变化量,可以精确的控制第二丝杆上升或者下降的高度。
17.可选的,第二顶升机构的数量为两组,一个第二丝杆与一个横向滑道对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第二顶升机构与横向滑动有两个支撑点,增强了装载车在顶升状态下的稳定性。
19.可选的,装载车包括若干轮模组和装载台,轮模组安装于装载台靠近横向滑道的一侧,至少两个轮模组与一横向滑道滑动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轮模组在横向滑道上滚动摩擦,使得操作人人推动装载车时更加省力,至少四组轮模组可以限制装载车在滑移方向发生晃动或者倾覆。
21.可选的,装载车还包括若干安装环和绑带,若干安装环沿装载车滑移方向安装于装载台的两侧,绑带与装载台的两侧的安装环来回穿接以束缚氢气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绑带来回穿梭于装载台的两侧的安装环之间,并缠绕氢气瓶的外壁,将氢气瓶束缚在装载车顶部,限制氢气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晃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运输车顶部的横向滑道与真空检测装置内的横向滑道高度相同并对接时,装载车可以沿横向滑道直接滑进真空检测装置内,使得装载车上的氢气瓶可以直接进行气体检测,整个转运过程快速高效;
25.2.检测完毕后,装载车可以直接滑向运输车,快速的运走,方便下一个氢气瓶进行检测;整个过程省去了将氢气瓶从车上抬下并抬入真空检测装置的步骤,减小了两个氢气瓶检测之间的空挡时间,氢气瓶直接滑动进入真空检测装置,为操作人员节省了力气;
26.3.操作人员可以手持旋钮转动,控制第二丝杆下降,从而控制装载车的一端抬升,限制装载车相对于运输车产生滑动;第二丝杆的转动量转换为第二丝杆的高度变化量,可以精确的控制第二丝杆上升或者下降的高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的对接位置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分离后的位置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运输车;11、运输台;12、万向轮;13、横向滑道;131、插销;132、挡块;14、第一顶升机构;141、转轮;142、第一丝杆;143、固定件;144、底盘;2、装载车;21、装载台;22、轮模组;23、安装环;24、绑带;25、第二顶升机构;251、旋钮;252、第二丝杆;253、支撑
件;3、真空检测装置;31、插销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
33.参照图1和图2,氢气瓶泄漏检测用辅助装置包括运输车1、装载车2和设置于运输车1周向的若干第一顶升机构14。运输车1顶部设有横向滑道13,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滑道13采用导轨,在其他实施例中,横向滑道13可以采槽钢。装载车2滑移连接于横向滑道13,第一顶升机构14可带动运输车1上升或下降,从而调整横向滑道13的高度。用于检测氢气的真空检测装置3内设有横向滑道13,两横向滑道13连接可构成一条横向滑道13,装载车2可沿横向滑道13在运输车1与真空检测装置3之间转运。
34.运输车1还包括四组万向轮12、运输台11和用于限制装载车2滑出运输车1的挡块132,挡块132固定于横向滑道13的一端。四组万向轮12呈阵列铰接于运输台11的同一侧,运输台1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两平行设置的横向滑道13。值得说明的是,真空检测装置3内的横向滑道13数量为两个,且真空检测装置3内两横向滑道13的间距与运输台11上的两横向滑道13的间距相同。
35.关于横向滑道13的截面,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运输台11上的横向滑道13与真空检测装置3内的横向滑道13的截面相匹配,装载车2即可稳定地沿着横向滑道13长度方向滑移。横向滑道13的截面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型,例如设置成凹入部、开孔、弯曲部等特征。
36.若干第一顶升机构14沿横向滑道13的长度方向分布于运输车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运输车1的一侧第一顶升机构14的数量为两组,四组第一顶升机构14下移将运输车1顶起,从而起到固定运输车1和调节横向滑道13高度的作用。
37.第一顶升机构14包括转轮141、第一丝杆142和固定件143,固定件143栓接于运输车1的侧面,第一丝杆142呈竖直设置与固定件143螺纹连接,第一丝杆142靠近装载车2的一端固定连接转轮141,为了加强第一顶升机构14支撑时的稳定性,第一丝杆142远离转轮141的一端栓接有底盘144。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44为圆形的金属板,在其他实施例中底盘144可以为矩形或者多边形的金属板。
38.装载车2包括若干轮模组22、装载台21和第二顶升机构25,第二顶升机构25安装于装载台21的靠近挡块132的一侧。装载台21平行于两横向滑道13所在平面,若干轮模组22均栓接于装载台21靠近横向滑道13的面。
39.为了保证装载车2能够在两横向滑道13上稳定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轮模组22的数量为六个,且每三个轮模组22滑移连接于一横向滑道13,在其他实施例中轮模组22的数量可以采用八个或者十个。
40.参照图1和图3,装载台21顶部设有若干安装环23和绑带24,若干安装环23沿横向滑道13方向阵列分布于装载台21的对应两侧,绑带24来回穿过装载台21两侧的安装环23,并将氢气瓶束缚于装载台21的顶部。
41.第二顶升机构25包括旋钮251、第二丝杆252和支撑件253,第二丝杆252呈竖直设置螺纹连接于装载台21靠近挡块132的一端。第二丝杆252靠近横向滑道13的一端与支撑件
253栓接,第二丝杆252远离支撑件253的一端与旋钮251固定。为了限制装载车2相对运输车1移动,第二顶升机构25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顶升机构25的支撑件253与横向滑道13一一对应。
42.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
43.绑带24和挡块132配合将氢气瓶束缚于装载车2顶部,第二丝杆252将装载车2,一端抬高,限制装载车2相对运输车1滑移。当运输车1将氢气瓶运送至真空检测装置3开口处时,操作人员转动转轮141,使得第一丝杆142沿竖直方向下移,将运输车1抬起,第一顶升机构14替代运输车1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运输车1顶部的可以调节横向滑道13的高度,使得插销131可以插入插销131孔内,运输车1顶部的横向滑道13和真空检测装置3内的横向滑道13连接。
44.操作人员转动旋钮251,使得第二丝杆252沿竖直方向上移,装载车2沿着横向滑道13长度方向滑移至真空检测装置3内,进行检测。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