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02282发布日期:2023-03-24 22:41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绝缘监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绝缘监测模块,是针对直流系统正负极对地绝缘电阻达到告警整定值,发出接地告警信号,并进行接地支路检测,将接地故障定位在少数供电回路,以提高接地故障处理速度,减轻劳动,缩短接地周期,使电力系统运行更加安全,直流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多分支供电网络,其常见的故障是一点接地,在一般情况下,一点接地并不影响直流系统的运行,但如果不能迅速找到接地故障点并予以修复,又发生另一点接地故障,就可能引起信号回路、控制回路、继电保护等装置的误动作,从而破坏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甚至造成大范围的停电事故,因此需要对直流系统进行绝缘监测;
3.经检索,中国专利网公开了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其授权公告号为cn215067065u,该专利通过设置绝缘基套和吸波块减少直流漏电传感器处所受到的辐射,对高频率的辐射和波进行吸收,保证直流漏电传感器工作的正常,该专利虽然能够进行绝缘监测,但其防护效果较差,在转运携带的过程中设置在其表面的显示屏等容易因磕碰而破碎,造成其损坏,进而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具备防护效果较好,在转运携带的过程中设置在其表面的显示屏等不易因磕碰而破碎,造成其损坏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箱,所述驱动箱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部与驱动箱内腔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外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监测装置本体,所述承载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
6.优选的,两个所述竖板相对一侧的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压簧,所述压簧远离竖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
7.优选的,所述螺纹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驱动箱内腔的左侧开设有配合滑块使用的滑槽,所述滑块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承载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导向块,所述防护箱内腔的右侧开设有配合导向块使用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块的外表面与导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防护箱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块,所述垫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
10.优选的,所述监测装置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流漏电传感器,所述监测装置本体的正面设置有操作屏。
11.优选的,所述防护板远离压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垫,且防护垫远离防护板的一端与监测装置本体的连接处紧密贴合。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承载板,可以方便安装监测装置本体,通过设置伺服电机、螺纹杆、螺纹套和推板,可以带动承载板和监测装置本体上下移动,在使用的时候将监测装置本体移动到防护箱的顶部进行使用,在使用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转运时,将监测装置本体移动到防护箱内进行防护,通过设置以上结构,具备防护效果较好,在转运携带的过程中设置在其表面的显示屏等不易因磕碰而破碎,造成其损坏的优点。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伸展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中:1、防护箱;2、驱动箱;3、伺服电机;4、螺纹杆;5、螺纹套;6、推板;7、承载板;8、监测装置本体;9、竖板;10、盖板;11、压簧;12、防护板;13、滑块;14、滑槽;15、导向块;16、导向槽;17、垫块;18、缓冲垫;19、直流漏电传感器;20、操作屏。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请参阅图1-4,一种数字式一体化直流绝缘监测系统,包括防护箱1,防护箱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箱2,驱动箱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3,伺服电机3的输出端固
定连接有螺纹杆4,螺纹杆4的顶部与驱动箱2内腔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螺纹杆4外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套5,螺纹套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推板6,推板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承载板7,承载板7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监测装置本体8,承载板7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9,竖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10,通过设置承载板7,可以方便安装监测装置本体8,通过设置伺服电机3、螺纹杆4、螺纹套5和推板6,可以带动承载板7和监测装置本体8上下移动,在使用的时候将监测装置本体8移动到防护箱1的顶部进行使用,在使用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转运时,将监测装置本体8移动到防护箱1内进行防护,通过设置以上结构,具备防护效果较好,在转运携带的过程中设置在其表面的显示屏等不易因磕碰而破碎,造成其损坏的优点。
23.具体的,两个竖板9相对一侧的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压簧11,压簧11远离竖板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12,通过设置压簧11和防护板12,可以对监测装置本体8的两侧进行保护。
24.具体的,螺纹套5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滑块13,驱动箱2内腔的左侧开设有配合滑块13使用的滑槽14,滑块13的外表面与滑槽14的内表面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滑块13和滑槽14,可以对螺纹套5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对螺纹套5的移动进行限位。
25.具体的,承载板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导向块15,防护箱1内腔的右侧开设有配合导向块15使用的导向槽16,导向块15的外表面与导向槽16的内表面滑动连接,通过设置导向块15和导向槽16,可以对承载板7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对承载板7的移动进行限位。
26.具体的,防护箱1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垫块17,垫块1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18,通过设置垫块17和缓冲垫18,可以对承载板7的底部进行支撑,同时也对承载板7的移动进行缓冲。
27.具体的,监测装置本体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流漏电传感器19,监测装置本体8的正面设置有操作屏20,通过设置直流漏电传感器19和操作屏20,能够进行绝缘监测。
28.具体的,防护板12远离压簧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垫,且防护垫远离防护板12的一端与监测装置本体8的连接处紧密贴合,通过设置防护垫,可以对监测装置本体8的表面进行保护。
29.使用时,将监测装置移动到指定地点,启动伺服电机3的控制开关,伺服电机3带动螺纹杆4转动,螺纹杆4带动螺纹套5向上移动,螺纹套5带动推板6向上移动,推板6带动承载板7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监测装置本体8向上移动,将监测装置本体8移动到防护箱1的顶部进行使用,在使用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转运时,再次启动伺服电机3的控制开关,伺服电机3带动螺纹杆4转动,螺纹杆4带动螺纹套5向下移动,螺纹套5带动推板6向下移动,推板6带动承载板7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监测装置本体8向下移动,将监测装置本体8移动到防护箱1内进行防护,通过设置以上结构,具备防护效果较好,在转运携带的过程中设置在其表面的显示屏等不易因磕碰而破碎,造成其损坏的优点。
30.本技术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
常识,并且本技术文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技术文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