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36164097发布日期:2023-11-23 13:4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黄曲霉毒素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测,具体涉及一种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1、黄曲霉毒素(afs)是一类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二氢呋喃香豆素衍生物。af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和黄曲霉素m1(afm1),它们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此外,afs是主要的真菌毒素,占食品和饮料中真菌毒素污染的近93%。动物摄入被afb1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后,afb1在体内通过细胞色素p-448调节作用和氧化酶系统催化而转化为afm1。羟基化代谢物的一部分从尿液和牛奶中排出,另一部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用部分。因此,检测牛奶中黄曲霉素m1(afm1)的存在至关重要。目前市场上乳制饮用品受到黄曲霉素m1(afm1)污染较为严重,不合格产品曝光事件被频繁报道。根据近5年web of science检索数据统计: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及原料种类超过了110种,高居污染物首位。

2、当前检测黄曲霉素m1(afm1)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ld),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plc和uplc-ms/ms因高准确度、灵敏度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也是国家标准规定方法,但是存在成本高、耗时、操作繁琐、样品制备和预处理复杂,需要配备精密昂贵仪器和依靠专业操作人员,属于实验室检测方法,不适于现场快速检测。免疫分析法通常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如荧光法、电化学法等。免疫分析法虽然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但通常酶-底物反应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且因食品基质对抗体和抗原结合有影响,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并且所涉及的抗体和酶具有生产成本高、批次重现性差及储存中易变性等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试剂盒,解决生产现场的快速检测目标,具有高灵敏、快速、高选择性和便携等优势。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本发明提供一种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试剂盒,所述检测试剂盒包括: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元件(fe3o4@aunps-aptamer)、荧光素(fam)标记的dna链(fam-cdna)、超纯水、检测试纸条;

4、所述核酸适配体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5、所述荧光素标记的dna链基因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其中是在5′修饰荧光素(fam)。

6、优选地,所述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元件(fe3o4@aunps-aptamer)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s11:fe3o4纳米粒子的制备:将fecl3·6h2o与feso4·7h2o按质量比2:1加入至含100 ml超纯水的三口烧瓶中,超声5~10 min使其溶解,在n2气氛下,在温度为80℃下,缓慢滴加40~60 ml nh3·h2o,接着加入0.6 mol/l的40~60 ml柠檬酸钠溶液,300 rpm搅拌速度下反应1 h,用超纯水洗涤粗产物至上清液的ph=7,磁分离后倒掉上清液,将剩余物冻干12h;

8、s12: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向超纯水中加入0.006 mol/l柠檬酸钠溶液和0.1 mol/l氯金酸溶液,磁力搅拌1 min后,迅速加入0.1 mol/l硼氢化钠溶液,待溶液变为酒红色后,继续搅拌10 min,然后于25℃水浴中继续反应2 h,所得溶液放置于4℃冰箱备用;

9、s13:fe3o4@pei纳米粒子的制备:取s11中10 mg的fe3o4纳米粒子与5 mg/ml聚乙烯亚胺溶液(pei)混合,在400~700 rpm机械搅拌5 h,聚乙烯亚胺溶液(pei)在fe3o4纳米粒子上成功自组装,将fe3o4@pei纳米粒子用超纯水洗涤5次备用;

10、s14:fe3o4@aunps纳米粒子的制备:将上述s13制得的fe3o4@pei纳米粒子与上述20ml的s12制得的金纳米粒子(aunps)混合并超声,在40 khz、200 w处理30 min,得到粗产物fe3o4@pei-au纳米粒子,利用磁性分离性能将粗产物用超纯水洗涤3次以去除多余的金纳米粒子(aunps),接着将制得的fe3o4@pei-au纳米粒子分散在0.4 mm的50 ml氯金酸溶液,并迅速加入0.5 ml的100 mg/ml盐酸羟胺,混匀10 min后,添加0.1~0.2 g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并超声处理10 min,最后用超纯水洗涤3次以去除过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制得fe3o4@aunps纳米粒子,并将其冻干保存备用;

11、s15: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元件(fe3o4@aunps-aptamer)的制备:将10 mm的三(2-羧乙基)膦、100 μm核酸适配体(aptamer)、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超纯水按照体积比1:1:5:5混匀,并于25℃下培养1 h,得到活化的适配体溶液,然后将2.35 mg/ml fe3o4@aunps溶液1~2 ml添加到上述活化的适配体溶液中,并在25℃下振荡16 h,接着添加1%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10 μl,1 m的nacl溶液100 μl进行盐老化,将盐老化后的溶液25℃下摇床振荡24 h后,磁分离反应混合物,并用超纯水洗涤3次,得到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元件(fe3o4@aunps-aptamer),再将其分散在ph=8.0的ste缓冲液中,并于4℃下储存备用。

12、优选地,所述金纳米粒子(aunps)的粒径为5~6 nm。

13、优选地,所述检测试纸条包括样品垫、底衬板、反应膜和吸水垫;

14、所述反应膜位于中间,所述样品垫和吸水垫分别搭接于反应膜的两端;所述样品垫、吸水垫和反应膜搭接组装于底衬板上;所述反应膜上设置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所述检测线t线靠近样品垫,所述质控线c线靠近吸水垫,所述质控线c线下方设置有磁条;所述检测线t线喷涂捕获dna链c2-dna,所述捕获dna链c2-dna的基因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15、优选地,所述反应膜为硝酸纤维素膜,所述样品垫为玻璃纤维。

1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黄曲霉毒素m1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7、s21:将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元件(fe3o4@aunps-aptamer)、荧光素(fam)标记的dna链(fam-cdna)按比例加入到超纯水中混合,震荡1 min后,室温下孵育10 min,制备出适配体纳米荧光探针(fe3o4@au-apt-fam-cdna);

18、s22:将s21制备的适配体纳米荧光探针(fe3o4@au-apt-fam-cdna)加入到待测牛奶样本,混匀、室温孵育5~10 min,制备待测液;

19、s23:定性检测:吸取待测液滴加到检测试纸条的样品垫上,静置5 min,当检测线t线在365 nm紫外灯下呈现荧光带,质控线c线呈现紫红色,提示检测结果有效,形成阳性检测结果;当无黄曲霉毒素m1(afm1)时,仅质控线c线呈现紫红色,提示检测结果为阴性;

20、s24:定量检测:吸取待测液滴加到检测试纸条的样品垫上,静置5 min,当检测线t线在365 nm紫外灯下呈现荧光带,质控线c线呈现紫红色,提示检测结果有效,形成阳性检测结果;使用荧光读数仪测定检测线t线荧光带强度,测定出待测液中黄曲霉毒素m1(afm1)含量。

21、优选地,所述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元件(fe3o4@aunps-aptamer)和荧光素(fam)标记的dna链(fam-cdna)的浓度比为5:2。

22、优选地,所述适配体纳米荧光探针(fe3o4@au-apt-fam-cdna)和待测牛奶样本的体积比为9:1。

23、本发明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4、本发明所提供的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试剂盒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限为0.20 ng/ml,回收率在99%~101%,检测结果准确,能够无需样品前处理直接进行黄曲霉毒素m1(afm1)的检测。检测黄曲霉毒素m1(afm1)的核酸薄膜层析检测试纸条具有识别/分离双功能,因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且无须样品前处理;反应速度快,完成样品的检测操作和数据判读只需10~15 min;检测过程不需要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及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