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

文档序号:35392552发布日期:2023-09-09 14:46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

本技术涉及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较多,然而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缺乏一种快捷、简便的在线监测技术,因为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缓慢,土壤和地下水分层监测;地下水流动缓慢,监测井中滞水不能及时更新,地下水与土壤监测大部分停留在现场采样监测,因此不能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实时的监测和预警。


技术实现思路

1、(一)技术方案

2、为实现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包括显示器外壳,显示器外壳内部安装有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一侧电性连接有熔断器,熔断器一侧电性连接有避雷器,避雷器一侧电性连接有稳压变压器,稳压变压器电性连接有多参数采集器和无线云盒,多参数采集器一侧设有土壤收集组件,土壤收集组件一侧设有地下水监测装置。

4、进一步的,显示器外壳一侧设有仪表显示器。

5、进一步的,为了达到土壤数据收集的目的,土壤收集组件包括土壤温湿度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ph变送器,土壤温湿度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ph变送器均与多参数采集器电性连接。

6、进一步的,为了达到地下水监测的目的,地下水监测装置包括地下水监测支架,地下水监测支架中部安装有防水电机,防水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清洁刷,地下水监测支架内部分别环绕安装有地下水在线ph传感器、地下水在线电导率传感器和地下水在线水位传感器。

7、进一步的,地下水在线ph传感器、地下水在线电导率传感器和地下水在线水位传感器均与多参数采集器电性连接。

8、进一步的,显示器外壳一侧设有远程开关,防水电机通过远程开关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9、进一步的,显示器外壳外围开设有散热槽。

10、(二)有益效果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做出了改进,在实际使用中,采用了一体化的集成装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进行在线监测、自动化控制以及数据的远程传输,实现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远程实时监测,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且操作简便。



技术特征:

1.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器外壳(4),所述显示器外壳(4)内部安装有漏电保护器(11),所述漏电保护器(11)一侧电性连接有熔断器(10),所述熔断器(10)一侧电性连接有避雷器(9),所述避雷器(9)一侧电性连接有稳压变压器(8),所述稳压变压器(8)电性连接有多参数采集器(12)和无线云盒(13),所述多参数采集器(12)一侧设有土壤收集组件,所述土壤收集组件一侧设有地下水监测装置(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外壳(4)一侧设有仪表显示器(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收集组件包括土壤温湿度电导率传感器(1)和土壤ph变送器(2),所述土壤温湿度电导率传感器(1)和土壤ph变送器(2)均与所述多参数采集器(12)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监测装置(3)包括地下水监测支架(301),所述地下水监测支架(301)中部安装有防水电机(302),所述防水电机(302)输出端连接有清洁刷(303),所述地下水监测支架(301)内部分别环绕安装有地下水在线ph传感器(304)、地下水在线电导率传感器(305)和地下水在线水位传感器(3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在线ph传感器(304)、地下水在线电导率传感器(305)和地下水在线水位传感器(306)均与所述多参数采集器(12)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外壳(4)一侧设有远程开关,所述防水电机(302)通过远程开关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外壳(4)外围开设有散热槽(7)。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适应型水气声环境监测箱,包括显示器外壳,显示器外壳内部安装有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一侧电性连接有熔断器,熔断器一侧电性连接有避雷器,避雷器一侧电性连接有稳压变压器,稳压变压器电性连接有多参数采集器和无线云盒,多参数采集器一侧设有土壤收集组件,土壤收集组件一侧设有地下水监测装置,本技术对现有技术做出了改进,在实际使用中,采用了一体化的集成装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进行在线监测、自动化控制以及数据的远程传输,实现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远程实时监测,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且操作简便。

技术研发人员:黄蕾,马光正,刘凡,彭祥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315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