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涝立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37597发布日期:2023-11-17 17:0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涝立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水位监测仪,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涝立杆。


背景技术:

1、近年来,由强降雨引起的城市下穿隧道及立交桥下低洼处、地面低洼处存在大量积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我国南方多雨的城市,积水有时竟然高达一米以上,且长时间不能及时排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城市积水造成公用设施受损,使交通、电力、通讯、网络传输、水源等受到严重影响或损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另外,随着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且城市的中枢作用使得次生影响和间接损失加大,严重时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在一些低洼处安装了积水液位监测设备,为避免因城市内涝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例如cn201720505133.3公开了一种城市隧道内涝报警装置,包括电源设备、控制器、水浸传感器、声光报警器和道闸;该设备采用市电供电或者太阳能供电方式,导致体积较大,安装复杂,并且成本也较高,因此,这些设备只能安装在一些极易积水的位置,而不可能整个城市的相对较低的位置积水液位监控,这样,就会难免有疏漏之处。

3、因此,中国专利cn208953065u公开了一种警示柱结构的城市内涝监控设备,包括警示柱,所述警示柱的腔体内安装有水浸监测报警装置和水浸传感器,所述水浸监测报警装置包括天线、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电池和声光报警器;采用警示柱结构作为积水监测设备的载体,可以很方便的安装在城市低洼处的路面上,以解决汲水液位监控的问题;但该方案仍存在以下不足,1、该设备仅采用水浸传感器作为水位的检测,水浸传感器是基于液体导电原理,用电极探测是否有水存在,若在使用过程中警示柱内进入淤泥或其他杂质,存在杂质或淤泥附着在水浸传感器上的情况,之一势必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2、该警示柱在使用过程中,水流从警示柱下方注入柱内,而柱体下方的孔洞内进入,长期的使用容易使得淤泥堆积,导致孔洞堵塞,使得积水无法进入柱内;3、该警示柱为固定安装,安装时需要提前预埋,安装后不能轻易移动,而城市的低洼地带过多,若大面积铺设,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监测数据更准确且可快速移位的内涝立杆。

2、一种内涝立杆,包括一立杆、一控制器以及一水位检测装置;

3、所述立杆包括空心杆、盖设在所述空心杆顶部的顶盖以及固定在所述空心杆底部的底盘,所述空心杆的下部设有若干进水孔,所述底盘上设有若干绕所述底盘的中心均布的第一通孔;

4、所述水位检测装置包括气泡式传感器和检测气管,所述气泡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顶盖内,所述检测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泡式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空心杆的底部,用于检测进入所述空心杆内的水的水位,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泡式传感器电连接。

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通过底盘的第一通孔可以对该内涝立杆进行可拆卸安装,方便操作者放置到城市的各低洼地带中进行监测,实现可快速移位的效果;其次,气泡式传感器通过安装在空心杆底部的检测气管,可以获取进入空心杆内部的水的水位,该检测方式相对比水浸传感器具有更高的检测进度,同时杜绝了因淤泥或其他杂质沉淀导致的检测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后台获取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6、优选地,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上,并位于所述空心杆内,所述检测气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过滤装置,并固定连接在所述过滤装置内。这样设置,通过过滤装置,可以进一步过滤流入空心杆内部的杂质,保证检测气管的检测环境不会受到杂志物或是淤泥的影响。

7、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一固定套和放置在所述固定套内的一过滤网罩,所述固定套上设有若干镂空区域,所述固定套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固定套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以供所述检测气管伸入所述过滤网罩内,并供所述检测气管固定。这样设置,固定套上的镂空区域可以使得水流方便进入到其内部,同时经过过滤网罩的过滤,可以更好的保证检测气管的检测环境不会受到杂志物或是淤泥的影响。

8、优选地,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一水浸传感器,所述水浸传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上,并位于所述过滤网罩内。这样设置,水浸传感器用于检测空心杆底部是否有水流入,若检测到水进入空心杆,水浸传感器会发送一有水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再控制气泡式传感器工作,可以防止气泡式传感器一直工作导致的能耗的浪费。

9、优选地,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气泵和与若干气管,所述气泵设置在所述顶盖内,各所述气管的一端均与所述气泵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空心杆内,各所述气管的另一端均朝向所述空心杆的底部。这样设置,气泵产生压缩空气,并通过气管向空心杆内部进行通气,可以将附着在进气孔上的淤泥或杂质吹走,防止进气孔的淤泥或杂质堆积。

10、优选地,所述空心杆包括一支撑杆、一伸缩杆以及一紧固结构,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伸缩杆的外径尺寸,以使所述伸缩杆在所述支撑杆内作上下移动,所述紧固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用于固定所述伸缩杆,所述顶盖固定在所述伸缩杆的一端。这样设置,伸缩杆在支撑杆内作上下移动,可以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和地理情况,调节整体立杆的高度,并通过紧固结构固定,提高了立杆的通用性。

11、优选地,所述紧固结构包括一个及以上的梅花手柄螺丝,所述支撑杆上设有一个及以上供所述梅花手柄螺丝螺纹配合的螺纹孔。这样设置,通过梅花手柄螺丝和螺纹孔的螺纹配合,可以快速对伸缩杆进行固定。

12、优选地,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无线通信器,所述无线通信器设置在所述顶盖内,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这样设置,后端的上位机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器对内涝立杆进行监测,不需要另外拉线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测的效果。

13、优选地,所述顶盖上还设有报警灯,所述报警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这样设置,报警灯可以给过往的行人和监测人员一警醒,方便监测人员根据报警灯的颜色变化判断水位的深浅,同时提醒过往行人,该处水深危险。

14、优选地,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设置在所述顶盖内,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这样设置,供电电源起到了供电的作用,监测人员安装好内涝立杆后,该内涝立杆就可以直接工作,不需要另外拉线供电。



技术特征:

1.一种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立杆(1)、一控制器(2)以及一水位检测装置(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过滤装置(6),所述过滤装置(6)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1.3)上,并位于所述空心杆(1.1)内,所述检测气管(3.2)的另一端伸入所述过滤装置(6),并固定连接在所述过滤装置(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6)包括一固定套(6.1)和放置在所述固定套(6.1)内的一过滤网罩(6.2),所述固定套(6.1)上设有若干镂空区域(7),所述固定套(6.1)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1.3)上,所述固定套(6.1)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8),以供所述检测气管(3.2)伸入所述过滤网罩(6.2)内,并供所述检测气管(3.2)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的一水浸传感器(9),所述水浸传感器(9)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1.3)上,并位于所述过滤网罩(6.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气泵(10)和与若干气管(11),所述气泵(10)设置在所述顶盖(1.2)内,各所述气管(11)的一端均与所述气泵(10)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空心杆(1.1)内,各所述气管(11)的另一端均朝向所述空心杆(1.1)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杆(1.1)包括一支撑杆(1.11)、一伸缩杆(1.12)以及一紧固结构(1.13),所述支撑杆(1.11)的底部与所述底盘(1.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11)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伸缩杆(1.12)的外径尺寸,以使所述伸缩杆(1.12)在所述支撑杆(1.11)内作上下移动,所述紧固结构(1.13)设置在所述支撑杆(1.11)上,用于固定所述伸缩杆(1.12),所述顶盖(1.2)固定在所述伸缩杆(1.12)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结构(1.13)包括一个及以上的梅花手柄螺丝,所述支撑杆(1.11)上设有一个及以上供所述梅花手柄螺丝螺纹配合的螺纹孔(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无线通信器(13),所述无线通信器(13)设置在所述顶盖(1.2)内,并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2)上还设有报警灯(14),所述报警灯(14)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涝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涝立杆还包括一供电电源(15),所述供电电源(15)设置在所述顶盖(1.2)内,所述供电电源(15)与所述控制器(2)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水位监测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涝立杆,包括立杆、控制器以及水位检测装置;立杆包括空心杆、顶盖以及底盘,空心杆的下部设有若干进水孔,底盘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水位检测装置包括气泡式传感器和检测气管,气泡式传感器设置在顶盖内,检测气管的一端与气泡式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空心杆的底部,用于检测进入空心杆内的水的水位;通过底盘的第一通孔可以对该内涝立杆进行可拆卸安装,方便操作者放置到城市的各低洼地带中进行监测,实现快速移位的效果;其次,气泡式传感器可以获取进入空心杆内部的水的水位,杜绝了因淤泥或其他杂质沉淀导致的检测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后台获取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小翔,李兆忠,程闯闯,史晓冬,董泽伟,顾佳浩,张健兵,金敏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