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89425发布日期:2024-03-22 10:43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灰尘取样,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建事业的大力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建筑施工引起的扬尘已成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建筑扬尘可以通过鼻腔和咽喉进入肺部,引起肺功能改变、神经系统疾病,肺癌等。很多病菌、病毒附着在扬尘表面,会通过空气传播多种流行性疾病。

2、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对于扬尘天气的灰尘采集效果不佳,当风速较大时,灰尘直接被风吹走而无法被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收集,导致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数值偏低,降低了装置的精准性。因此,亟需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3、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包括:立杆,所述立杆底部固接有底板,所述立杆顶部设有风速测量部,所述立杆中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收集筒,所述转动收集筒内设有灰尘收集检测组件,所述转动收集筒侧壁开设有第一进口和若干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若干所述第二进口环绕所述转动收集筒周向设置,相邻两所述第二进口之间间距相同;所述灰尘收集检测组件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进口和若干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转动收集筒的侧壁上固接有用于使所述第一进口与风向对正的导向部。

4、优选的,所述导向部包括导流板和尾翼板,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尾翼板设置在所述转动收集筒的两侧,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尾翼板分别与所述转动收集筒的外侧壁固接,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尾翼板共面设置,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进口的正下方。

5、优选的,所述灰尘收集检测组件包括一个主灰尘收集检测部、一个负压排气部和若干副灰尘收集检测部,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所述负压排气部和若干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设置在所述转动收集筒内,所述负压排气部位于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和若干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的下方;

6、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顶部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进口与外部连通,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底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部连通;

7、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通过开设在所述第二进口与外部连通,若干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的底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部连通;

8、所述负压排气部的出气端通过开设在所述转动收集筒底部侧壁的排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负压排气部顶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部连通;所述排风口的中心轴所在平面与所述尾翼板所在平面共面设置。

9、优选的,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包括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所述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顶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顶部内壁固接,所述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底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部连通;

10、所述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靠近所述第一进口一侧内壁上固接有第一检测器。

11、优选的,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包括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所述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顶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顶部内壁固接,所述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若干所述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的底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部连通;

12、所述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中部内壁上固接有第二检测器。

13、优选的,所述负压排气部包括风轮,所述风轮顶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部连通,所述风轮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底部内侧竖直滑动设置,所述风轮与所述转动收集筒转动连接,所述风轮与所述立杆同轴转动设置,所述风轮的边缘传动连接有升降部,所述升降部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壁固接,所述风轮底部传动连接有驱动部。

14、优选的,所述升降部包括若干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固定端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内壁固接,若干所述伸缩杆周向等间隔设置在所述转动收集筒内;

15、所述伸缩杆顶部固接有卡接滑动板,所述风轮边缘开设有环形槽,若干所述卡接滑动板滑动连接在所述环形槽内,所述卡接滑动板与所述风轮边缘竖直方向卡接。

16、优选的,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接触板,所述第一接触板同轴固接在所述风轮底部,所述第一接触板的底部摩擦连接有第二接触板,所述第二接触板与所述第一接触板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接触板与所述立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板与所述立杆同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板与所述立杆竖直滑动设置,所述第二接触板底部同轴固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立杆转动设置,所述从动齿轮啮合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轴心固接有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电机的固定端与所述转动收集筒底部内壁固接。

17、优选的,所述风速测量部包括风速计,所述风速计转动设置在所述立杆的顶部。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

19、使用时,将本装置架设在需要检测的点位,当建筑物旁风力较大时,将灰尘卷起,并使灰尘随风移动,此时在导向部的作用下,使转动收集筒在立杆上转动,使灰尘收集检测组件的进风口与风向相对,便于将灰尘吹入到灰尘收集检测组件内,进而方便在风力较大时,收集被风扬起的灰尘,提高扬尘天气时的检测准确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杆(1),所述立杆(1)底部固接有底板(14),所述立杆(1)顶部设有风速测量部,所述立杆(1)中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收集筒(3),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设有灰尘收集检测组件,所述转动收集筒(3)侧壁开设有第一进口(6)和若干第二进口(7),所述第一进口(6)和若干所述第二进口(7)环绕所述转动收集筒(3)周向设置,相邻两所述第二进口(7)之间间距相同;所述灰尘收集检测组件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进口(6)和若干所述第二进口(7)连通,所述转动收集筒(3)的侧壁上固接有用于使所述第一进口(6)与风向对正的导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导流板(4)和尾翼板(5),所述导流板(4)和所述尾翼板(5)设置在所述转动收集筒(3)的两侧,所述导流板(4)和所述尾翼板(5)分别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的外侧壁固接,所述导流板(4)和所述尾翼板(5)共面设置,所述导流板(4)位于所述第一进口(6)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尘收集检测组件包括一个主灰尘收集检测部、一个负压排气部和若干副灰尘收集检测部,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所述负压排气部和若干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设置在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所述负压排气部位于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和若干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灰尘收集检测部包括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10),所述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10)顶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顶部内壁固接,所述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10)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口(6)连通,所述第一防尘硅胶收集筒(10)底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灰尘收集检测部包括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11),所述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11)顶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顶部内壁固接,所述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11)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口(7)连通,若干所述第二防尘硅胶收集筒(11)的底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排气部包括风轮(12),所述风轮(12)顶部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部连通,所述风轮(12)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底部内侧竖直滑动设置,所述风轮(12)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转动连接,所述风轮(12)与所述立杆(1)同轴转动设置,所述风轮(12)的边缘传动连接有升降部,所述升降部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壁固接,所述风轮(12)底部传动连接有驱动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包括若干伸缩杆(16),所述伸缩杆(16)的固定端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壁固接,若干所述伸缩杆(16)周向等间隔设置在所述转动收集筒(3)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接触板(17),所述第一接触板(17)同轴固接在所述风轮(12)底部,所述第一接触板(17)的底部摩擦连接有第二接触板(18),所述第二接触板(18)与所述第一接触板(17)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接触板(18)与所述立杆(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板(17)与所述立杆(1)同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板(17)与所述立杆(1)竖直滑动设置,所述第二接触板(18)底部同轴固接有从动齿轮(19),所述从动齿轮(19)与所述立杆(1)转动设置,所述从动齿轮(19)啮合有驱动齿轮(20),所述驱动齿轮(20)轴心固接有电机(21)的输出轴,所述电机(21)的固定端与所述转动收集筒(3)底部内壁固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速测量部包括风速计(2),所述风速计(2)转动设置在所述立杆(1)的顶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灰尘取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灰尘取样检测装置,包括:立杆,立杆底部固接有底板,立杆顶部设有风速测量部,立杆中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收集筒,转动收集筒内设有灰尘收集检测组件,转动收集筒侧壁开设有第一进口和若干第二进口,第一进口和若干第二进口环绕转动收集筒周向设置,相邻两第二进口之间间距相同;灰尘收集检测组件的进气端与第一进口和若干第二进口连通,转动收集筒的侧壁上固接有用于使第一进口与风向对正的导向部。本技术可以使灰尘收集检测组件的进风口与风向相对,便于将灰尘吹入到灰尘收集检测组件内,进而方便在风力较大时,收集被风扬起的灰尘,提高扬尘天气时的检测准确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玉新
技术研发日:20230821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