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0.1毫米遥测翻斗雨量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336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精度0.1毫米遥测翻斗雨量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象仪器领域,是一种用来测定降雨量的传感器。
对雨量的计量,气象上常用的方法有几种,一种是用雨量筒计量;一种是用虹吸雨量计计量,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产生电信号。为了解决能够对降雨量的过程和雨量的电测记录问题,又研究成功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它的方法是在一个轴上设有左右容积相等的两个斗,由于斗上的轴可以转动。所以两个斗可以左右翻动,由于重力的作应。两个斗中总有一个倾向一方。而另一个斗的斗口正好向上,在斗口的上方设有给水管,当雨水经给水管流进斗口向上的斗中时,由于水逐渐增加,当重力超过倾向另一方的重力时即发生翻转,翻转后原来斗口上的斗口倾向另一方,斗中的水即排掉,另一个斗的斗口又正好向上对准给水管,给水管中的水又流进这个斗中,如果给水管中不断给水,那么这两个斗也就不停的翻转。在翻斗的轴上设有一块永久磁铁,每翻转一次磁铁就吸动一次干簧管。电路接通一次。这样就可以把降雨的过程和雨量记录下来。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就是斗不能做的太小,目前一般设计每斗为降雨量的0.5毫米。如果斗做的小使每斗为降雨量的0.1毫米即发生翻转,这样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斗本身的重量小了容易发生误翻转;二是碰到大雨或暴雨,雨强很大,如果1分钟的雨量为10毫米,以0.1毫米一斗计算则要翻转100次。这样就会出现因翻转频率不够造成漏记。另外每斗总有一点误差。翻的次数越多,累积误差就会越大,因此这些问题目前仍没有解决。但0.5毫米又满足不了气象上0.1毫米精度的要求。
为了使翻斗雨量传感器的精度达到0.1毫米。有人曾做过双翻斗雨量计。用分流的方法增加精度,或用分层翻斗的方法来解决由于斗小而产生的误动问题。但是这些方法着眼点都在于减小斗的容量,但斗小了,因斗小产生的问题仍然存在。
本新型是要提供一种在斗中增加触点的翻斗雨量传感器。它可以把翻斗雨量传感器在不减小翻斗容量的情况下,使测试雨量的精度达到0.1毫米,可以满足气象部门电测雨量的要求。
本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以降雨量的0.5毫米为一斗的翻斗雨量传感器的两个斗的上方设置5根相互绝缘的不同高度的引线作为用雨水接通的触点,再把两个斗中相同高度的引线并联在一起,然后把这5根以逐次增加0.1毫米雨量即接通一次电路的引线接到测试仪器中。这样雨量的整数以斗翻转的次数计量;而0.5毫米以下的雨量则以测得未造成翻转斗中的水位来计量。从而可以用电测法测得整个降雨过程的降雨状况。并可以把雨量精确到0.1毫米。
本新型因为只需要在原翻斗中间设置触点来监测斗中的水位,就可实现,所以结构很简单。同时由于新型着眼点不在于减小斗的容量,因此不会造成误翻转、漏记和累积误差增大的问题。另外由于监测斗中的水位只作为累记雨量的尾数,因此就对整个雨量的计量精度没有影响,而且有所提高。在电信号的处理方面也很简单。所以特别容易实现。
本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新型提出的精度0.1毫米触点翻斗雨量传感器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附图。
下面结合图1说明根据本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该装置有一个雨水漏斗〔1〕和给水管〔2〕。设有左右两个斗的翻斗〔3〕、翻斗轴〔4〕、磁铁〔5〕、干簧管〔6〕,翻斗的支架〔7〕和排水器〔8〕,在翻斗〔3〕的左右斗中间设置了相互绝缘高度不同的5根引线做成的触点〔9〕、触点的电测引出线〔10〕。
当雨水经给水管〔2〕流进翻斗〔3〕中口向上的斗中时,雨水达到0.5毫米即发生翻转,斗口倾向一边。斗中的水经排水器〔8〕排掉,另一个斗的斗口此时向上对准给水管〔2〕,当翻斗〔3〕翻动时磁铁〔5〕吸动一次干簧管〔6〕,当斗中的雨水不足以使翻斗翻动,斗中的雨水就会根据容量的大小逐次接通斗中设置的不同高度的5根引线做成的触点〔9〕,测得最后接通电路的触点,就可以把这个触点所表示的斗中的雨量值计算出来。
权利要求
1.在用来测定雨量的传感器,特别是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该传感器有一个用来测定雨量的翻斗[3],其特征在于a、所述翻斗[3]的两个斗中,设有用相互绝缘的引线做成的触点[9],用这些触点来测定斗中的水位。b、所述用引线做成的触点[9]在两个斗中是设置成不同高度逐次以0.1毫米的降雨量为接通电路的开始点。c、所述用引线做成的触点[9]是和测试电路连接在一起。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气象仪器中一种用来测定雨量的传感器。本新型的特征在于不减小翻斗的容量,在所述翻斗的两个斗中间设有用相互绝缘和不同高度,并以0.1毫米的降雨量为逐次接通电路的引线做成的触点。用这些触点来测量未造成翻转斗中的水位、使测量雨量的精度达到0.1毫米。
文档编号G01D5/12GK86205416SQ86205416
公开日1987年9月9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2日
发明者吕平 申请人:吕平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