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元件测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32315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控元件测试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器元件的测试机,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温控元件的测试机。
温控元件测试机用于对制造完成的温控元件作加热测试,观察其对温度的反应、动作情况,以确保使用安全性。
现有的温控元件测试机是采用设有电热器的炉台和指示加热温度的显示器,由于电热器本身的发热温度就不均匀,待置于炉台下端的电热器将热传导到炉台面时其温度差异更为明显,而所指示的加热温度由于与实际温度差异较大也仅能作为参考,因此这种测试机无法准确测试每一个温控元件的温度特性,造成温控元件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由于炉台表面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差异较大,因此有效测试面小,一次测试数量少,工作效率很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温控元件测试机,可提供均匀、稳定的测试温度且温度可控,可精确并大批量测试温控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机将测试装置组装于机台上,该测试装置具有可均匀传热的导热体及热传递液,使测试装置的测试台面接受均匀且稳定的热能,达到精确并大量测试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元件测试机,由机台和测试装置构成,机台设有容置槽和操作面板,测试装置组装于容置槽内,测试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及与之连接的温度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的容置槽内架设有一架体;所述的测试装置还包括由下而上依序设置的电热器、导热体、外锅、热传递液、内框、测试台面及上盖;所述电热器架设于机台内架体上,电热器与所述的温度控制开关串接在电源回路中,所述的导热体组装于电热器上方,所述外锅底面贴触导热体的上端面,外锅内侧设有容槽,所述的热传递液盛装在外锅的容槽中,所述的内框架设于外锅的容槽中,所述的测试台面焊接在内框的内侧底面处且测试台面底部浸设在外锅容槽的热传递液中,所述上盖盖合在内框上端。
所述外锅的容槽上缘向外延伸出承置缘,承置缘外侧架持于所述机台容置槽的槽口处,所述内框上缘向外延伸有架板,架板架持于外锅的承置缘上。
所述外锅的容槽壁面上设有穿孔,所述内框壁面上设有与外锅容槽穿孔对合的穿孔,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外锅容槽内。
所述的测试台面上设有一对以上的导电插座和一个以上的夹体,所述的机台操作面板上设有灯泡组,所述的导电插座一一串接在所述灯泡的电源电路中。
所述机台的容置槽内侧四周设有保温棉,所述机台的操作面板上方倾斜设置冷却风扇,容置槽上缘的左右两外侧设置有可收展的承置板。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图1、温控元件测试机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温控元件测试机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温控元件测试机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温控元件测试机测试电路图。
图5、温控元件测试机测试台面及操作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6、温控元件测试机测试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7、温控元件测试机测试状态示意图之二。
参见图1,温控元件测试机主要包括机台1和测试装置2。机台1内侧设有容置槽10,该容置槽10内侧周围设有保温棉11,并架设有架体12。于容置槽10的后上方设有操作面板13,操作面板13上设有灯泡组成的指示灯区130及温度控制开关131、132,操作面板13上端倾斜架设一朝向容置槽10的冷却风扇14,于容置槽10的上缘左右两外侧设有可收展的承置板15、16。
测试装置2组装于机台1的容置槽10内,测试装置2由下而上依序设电热器20、导热体21、外锅22、热传递液23、内框24、测试台面25和上盖26。其中电热器20架设于机台1的架体12上,导热体21组装于电热器20上方,导热体21采用高传热性的金属材料制作,如铝、铜、铁等。外锅22的底面贴触于导热体21的上端面,其内侧设为容槽220,该容槽220上缘向外凸延一承置缘221,于容槽220的壁面上设穿孔222,容槽220的内壁接设有温度传感器223。热传递液23处于外锅22的容槽220内,采用无毒、无臭、不自燃、具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好、可长期使用的液体,如热煤油、矽利康油或其他高热传递液体。内框24架设于外锅22的容置槽220上,内框24上缘向外延伸有架板240,与外锅22穿孔222对应的壁面上亦设有穿孔241。测试台面25与内框24的内侧底面焊接成一体,于其上端面接设有温度传感器250、一定数量的夹体251及一定数量的导电插座252。上盖26盖合于内框24的架板240上端。
组装温控元件测试机时可参见图2至图4,将测试装置2的电热器20架设于机台1的架体12上,电热器20的耐高热电源线200(玻璃纤维绝缘线、矽胶绝缘线等)接电源开关,再使导热体21装设于电热器20上方,并将外锅22的底面贴触导热体21的上端面,外锅22上缘向外延凸的承置缘221外侧可架持于机体1的容置槽10槽口,热传递液23置入外锅22的容槽220内,再将内框24置入外锅22的容槽220中,内锅24的内侧底面焊接测试台面25,使测试台面25的底部浸设在热传递液23中,而其内框24的架板240则架持于外锅22的承置缘221上,并使内框24的穿孔241与外锅22的穿孔222对合,最后将上盖26盖合于内框24的架板240上缘。
测试台面25与外锅22容槽220内分别组装的温度传感器250、223(如微电脑P·I·D温度控制器)均使用耐高热电源线连接,电源线穿过内框24与外锅22相对合的穿孔241、222,再分别与机台1操作面板13上的温度控制开关131、132连接,使测温具有正确的温度比较值及控温的上、下限值。于机台1上还装设有温度保护装置以防止加热温度太高发生意外。测试面板25上的导电插座252也采用耐高热电线连接并穿设穿孔242、222与电源及机台上操作面板10上的指示灯130连接,以单一灯泡指示相应的插置在导电插座252中的温控元件A(见图6、图7)的测试状况。
参见图5至图7,测试温控元件A(如煎药锅内胆、饮水机内胆上设置的双金属式温度开关或电饭锅保温用磁簧式温度开关等)时,仅需将温控元件A置于测试台面25上,用夹体251夹持固定,并使温控元件A的耐热导线与导电插座252连接,如图5所示,电热器20通电加热,由导热体21均匀传热至外锅22容槽220内的热传递液23。设置导热体21使电热器20不直接加热外锅22,热传递液23不会因瞬间过热而发生化学变化以致变质。由于热传递液23传热性稳定、均匀,使与其接触的内框24(亦采用高传热性金属材料制作)及焊设在内框内侧底面的测试台面25接受均匀、稳定的热能。当盖合上盖26时,测试台面25上的温控元件A在温升至额定温度时会自动断开使指示灯熄灭,如图6中所示。当温度下降时,温控元件又会自动接通电路使指示灯点亮来表明元件在温度变化时的动作情况,如图7所示。
温控元件的上、下限温度测试视其特性不同而对温度控制开关131、132作温度控制设定,当温控元件在非限定的温度范围内动作则属不合格品。机台1上端的冷却风扇14用于快速降温以加快更换测试完毕后的温控元件。机台1的承置板15、16打开时,可甲于放置温控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1、测试装置组装于机台的容置槽内,容置槽周围包覆有耐高热的保温棉,使在加热测试时保持稳定的温度,保证测试精确性;2、测度装置的导热体承置于电热器与外锅之间,使电热器不直接对外锅加热,外锅容槽中的热传递液无瞬间过热的化学变化问题,不会变质影响测试精度;3、热传递液可均匀传导热能,使与热传递液液面接触的测试台面接受均匀、稳定的热能,可精确、大量测试温控元件;4、电热器、导电插座及温度控制器均使用耐高热电源线连接,无电线燃烧的顾虑;
5、机台上端装设的冷却机可使测试装置迅速降温,提高测试效率;6、测试时仅需观看指示灯区即可了解被测温控元件是否合格。
权利要求1.一种温控元件测试机,由机台和测试装置构成,机台设有容置槽和操作面板,测试装置组装于容置槽内,测试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及与之连接的温度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的容置槽内架设有一架体;所述的测试装置还包括由下而上依序设置的电热器、导热体、外锅、热传递液、内框、测试台面及上盖;所述电热器架设于机台内架体上,电热器与所述的温度控制开关串接在电源回路中,所述的导热体组装于电热器上方,所述外锅底面贴触导热体的上端面,外锅内侧设有容槽,所述的热传递液盛装在外锅的容槽中,所述的内框架设于外锅的容槽中,所述的测试台面焊接在内框的内侧底面处且测试台面底部浸设在外锅容槽的热传递液中,所述上盖盖合在内框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元件测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容槽上缘向外延伸出承置缘,承置缘外侧架持于所述机台容置槽的槽口处,所述内框上缘向外延伸有架板,架板架持于外锅的承置缘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元件测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容槽壁面上设有穿孔,所述内框壁面上设有与外锅容槽穿孔对合的穿孔,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外锅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元件测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试台面上设有一对以上的导电插座和一个以上的夹体,所述的机台操作面板上设有灯泡组,所述的导电插座一一串接在所述灯泡的电源电路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元件测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的容置槽内侧四周设有保温棉,所述机台的操作面板上方倾斜设置冷却风扇,容置槽上缘的左右两外侧设置有可收展的承置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控元件测试机,由机台和测试装置构成。测试装置由下而上依序设电热器、导热体、外锅、热传递液、内框、测试台面和上盖,机台内设置容置槽供承置测试装置。由温度传感器及温度控制开关控制电热器加电。温控元件与测试台面导电插座连接,电热器加热,导热体均匀传热给外锅内的热传递液,使测试台面接受稳定、均匀的热能。有灯泡与温控元件连接,以灯泡亮灭指示温控元件的温度控制特性,测试精确,效率高。
文档编号G01K15/00GK2268932SQ9621429
公开日1997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1996年7月12日
发明者庄素芬 申请人:庄素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