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建立方法和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30756阅读:来源:国知局
°、225°和315°。炮检距的方位角是采用50米接收点距、50米激发点距、 200米接收线距和200米激发线距正交布设,采用40线单线160道进行单炮接收生成面元 产生。
[0104] 步骤3 :选择半径r,其中,r可以取值为最小点距的k倍,其中,最小点距即为生成 的正交布设观测系统的接收点距或激发点距中的较小者,k为正整数。
[0105] 步骤4 :以观测系统G0中的每个接收点和/或每个激发点(即炮点和检波点)Pj(j =1,2···η_1,η)为中心,以r为半径画圆,得到稀疏方位α;在圆上的点P.ji<3
[0106] 如图4所示,为形成的圆,以及圆上的映射上的点,其中,圆心为炮检点,圆上的小 圆圈表示在圆的稀疏方位上形成的方位点。由图4可以看出,稀疏方位和添加的点均依据 作为背景的方位角分布而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别为0°、45°、90°、135°、180° 225°、 270。和 315。。
[0107] 步骤5 :如果生成的点匕满足成本要求,则采用与观测系统G0相同的模板长度和 宽度建立观测系统,并模拟放炮和分析,确定炮点、检波点位置和观测系统,否则进入步骤 6〇
[0108] 步骤6 :将所有接收点和/或每个激发点对应的稀疏方位ai在圆上的点Ρμ按照 面元的纵向尺寸Βιηχ和横向尺寸Biny进行网格划分,并求出每个网格内的点Ρμ的组合中心 点。
[0109] 步骤7 :将接收点处理形成的组合中心点作为新的接收点,将激发点处理形成的 组合中心点作为新的激发点,采用与观测系统G0相同的模板长度和宽度建立观测系统,并 模拟放炮和分析,确定炮点、检波点位置和观测系统,即,以增加炮检点后的观测系统中的 所有炮点按照原始的正交布设的观测系统的矩形排列尺寸进行放炮,得到最终的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0110] 如图5所示为组合中心形成的接收点和激发点分布,图6为点距等于线距的接收 点和激发点分布,由图5和图6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组合中心形成的接收点、激发点密度与 点距等于线距的接收点、激发点密度相等。
[0111] 如图7所示为点距等于线距的接收点和激发点生成的方位角分布,图8为组合中 心形成的接收点和激发点生成的方位角分布,由图7和图8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采用的 面元尺寸完全相同,覆盖次数相同。
[0112] 由此可见,通过本例中方法建立正交布设观测系统布设的炮检点可以克服正交布 设观测系统存在的方位稀疏问题,使得面元内炮检距分布相对更加均匀,布设结果更加趋 近于随机观测系统的布设结果。
[0113] 以一个具体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
[0114] 对于参数如下的正交布设观测系统:
[0115] 接收点距:50米 接收线距:200米 激发点距:50米 激发线距:200米 接收线数:40线 单线接收道数:160道 覆盖次数:400 观测方式:中间对称采集
[0116] 其接收点和激发点分布及活性排列分布如图9所示,其中,其中较淡的颜色表示 接收点和激发点分布,较深的颜色表示活性排列分布,所谓活性分布即为中间的炮点放炮 后有哪些区域处于受激发状态。
[0117] 对图9所示的正交布设观测系统采用25米X25米面元进行分析,得到的常规正 交布设面元内炮检距的方位角分布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以看出:与其它方位炮检距分布 相比,方位0°、45°、90°、135°、180°、225°、270°、315°显示炮检距分布稀疏。
[0118] 对上述常规正交布设的接收点和激发点进行炮检距稀疏补偿处理,以接收点和激 发点为圆心,以100米为半径,添加方位0°、45°、90°、135°、180°、225°、270°、315° 的补偿点,得到补偿后的全部接收点和激发点后可以采用接收点距尺寸和/或激发点距尺 寸进行网格化,网格化后得到如图11所示的接收点局部分布图和如图12所示的激发点局 部分布图,网格化后全部激发点和接收点及活性排列如图13所示。
[0119] 采用25米X25米的面元对上述补偿和网格化后的正交布设观测系统进行分析, 得到的面元内炮检距的方位角分布如图14所示。
[0120] 如图15所示为采用相同炮点密度和接收点密度进行正交布设,接收点局部分布 示意图,图16为采用相同炮点密度和接收点密度进行正交布设,激发点局部分布示意图, 如图17所示为采用相同尺寸的接收点进行接收,并采用25米X25米面元进行分析,得到 的正交布设相同密度的接收点和激发点及活性排列分布示意图。
[0121] 如图18所示,左面表示补偿前、中间表示补偿后,右边表示相同密度激发点和接 收点正交布设,由对图18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通过本申请所提供的通过补偿方式建立正交 布设观测系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0122] 在本例中,根据正交观测系统布设后的面元属性分析,确定炮检距分布稀疏方位, 然后以全部接收点和/或激发点为圆心、以最小点距的整数倍为半径,添加稀疏方位补偿 点,生成补偿后的接收点和/或激发点。进而,可以根据投资成本要求确定是否进行下步网 格化,其中,网格化是以接收点距和/或激发点距对补偿后的接收点和激发点进行网格化 生成补偿后的接收点和激发点,然后以相同尺寸范围的接收点进行激发和面元属性分析。
[0123]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建立装 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建立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的建立方法相似,因此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建立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地震采集观 测系统的建立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 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 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 的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建立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如图19所示可以包括:获取模块1901、 方位确定模块1902和添加模块1903,下面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0124] 获取模块1901,用于获取预先建立的待测工区的正交布设的第一观测系统;
[0125] 方位确定模块19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观测系统的面元属性,确定炮检距分布稀 疏的一个或多个方位;
[0126] 添加模块1903,用于在所述一个或多个方位上增加炮检点,并对增加炮检点后的 第一观测系统中的所有炮点按照所述第一观测系统的矩形排列尺寸进行放炮,得到第二观 测系统。
[012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添加模块1903可以包括:半径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圆的半径; 添加炮点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观测系统中的各个炮点执行以下操作:以当前的炮点为中 心,以所述半径为半径画圆;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方位中各个方位在画得的圆上的点,作为增 加的炮点;添加检波点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观测系统中的各个检波点执行以下操作:以 当前的检波点为中心,以所述半径为半径画圆;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方位中各个方位在画得 的圆上的点,作为增加的检波点。
[012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半径确定单元可以包括:点距确定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 观测系统的接收点距和激发点距;大小比较子单元,用于对所述接收点距和所述激发点距 的大小进行比较;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当所述接收点距大于所述激发点距时,以所述激发 点距的N倍作为半径,其中,N为正整数;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当所述接收点距小于所述激 发点距时,以所述接收点距的Μ倍作为半径,其中,Μ为正整数。
[012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添加炮点单元还可以用于在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方位中各个方 位在画得的圆上的点,作为增加的炮点之后,确定增加的炮点数量是否超出预定的数量;如 果超出,则对所述一个或多个方位中各个方位在画得的圆上的点进行网格划分;求取每个 网格内的组合中心点;将确定的各个网格内的组合中心点作为要增加的炮点;添加检波点 单元还用于在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方位中各个方位在画得的圆上的点,作为增加的检波点之 后,确定增加的检波点数量是否超出预定的数量;如果超出,则对所述一个或多个方位中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