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建岩相古地理的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786329阅读:来源:国知局

[0051]上述步骤S105,根据构造演化过程,应用沉积过程正演,根据恢复后的岩相古地理图生成多期构造变动后岩相的展布规律特征。
[0052]结合构造演化过程,应用沉积过程正演,完成现今阶段(即多期构造变动后)岩相的展布规律,进而实现沉积相及岩性预测的目标。地层5中地层并未发生变化,因此构造恢复图件与现今并未较大变化,因此可以直接应用于油气勘探实践。但是地层3经过空间恢复后的岩相古地理,由于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与现今位置差异大,因此需要构造正演(其过程为构造归位的反过程,在此不再详述),并将恢复的岩性定位在现今的地层存在部位,如图6中的(e)所示,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0053]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重建岩相古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可以准确地恢复沉积盆地原型,即真实的岩相古地理沉积背景,在逼近客观真实的岩相发育背景下进行沉积相的恢复,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可以更准确反映真实地质情况,对于海相碳酸盐岩这种今古存在现实差异的沉积研究具有对比意义,这是本发明的理论价值;同时,恢复了原始沉积背景后,借助钻井和露头点上沉积相特征与实际空间展布相结合,可以编制更真实准确的岩相古地理图,进行有利相带的预测,指导油气勘探方向,这是本发明的应用价值体现。
[005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重建岩相古地理的装置,如图7所示,该重建岩相古地理的装置主要包括:地层厚度恢复单元100、地层真实展布特征确定单元200、空间归位单元300、岩相古地理图构造单元400及展布规律特征生成单元500等。
[0055]其中,地层厚度恢复单元100用于获取地层的勘探数据,根据勘探数据,对地层进行地层剥蚀及缺失恢复,恢复经过暴露剥蚀改造的地层厚度,其中,勘探数据至少包括:露头数据、钻井数据及地震数据;地层真实展布特征确定单元200用于根据体积平衡原理,对各地层的分布及厚度进行空间归位,确定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空间归位单元300用于根据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将钻井及露头中的岩性和沉积相进行空间归位;岩相古地理图构造单元400用于根据空间归位后的岩性及沉积相,按照区域背景构造恢复后的岩相古地理图;展布规律特征生成单元500用于根据构造演化过程,应用沉积过程正演,根据恢复后的岩相古地理图生成多期构造变动后岩相的展布规律特征。
[0056]通过上述的各个组成单元,本发明实施例的重建岩相古地理的装置,利用已有资料,可以准确地恢复沉积盆地原型,即真实的岩相古地理沉积背景,在逼近客观真实的岩相发育背景下进行沉积相的恢复,与传统装置相比较,可以更准确反映真实地质情况,对于海相碳酸盐岩这种今古存在现实差异的沉积研究具有对比意义,;同时,恢复了原始沉积背景后,借助钻井和露头点上沉积相特征与实际空间展布相结合,可以编制更真实准确的岩相古地理图,进行有利相带的预测,指导油气勘探方向,这是本发明的应用价值体现。
[0057]以下结合具体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重建岩相古地理的装置的各个组成单元进行详细说明。
[0058]上述的地层厚度恢复单元100,用于获取地层的勘探数据,根据勘探数据,对地层进行地层剥蚀及缺失恢复,恢复经过暴露剥蚀改造的地层厚度。其中,上述的勘探数据至少包括:露头数据、钻井数据及地震数据等。此地层厚度恢复单元100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遭受剥蚀的地层恢复,恢复沉积边界。
[0059]具体地,是结合构造运动背景,运用露头、钻井及地震等数据,通过古生物化石、层序地层分析、地层趋势法进行地层剥蚀及缺失恢复,恢复经过暴露剥蚀改造的地层厚度,明确沉积边界。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该地层厚度恢复单元100包括:地层划分模块101、稳定区剥蚀区厚度确定模块102及破碎性地层厚度确定模块103。
[0060]其中,该地层划分模块101以具有严格时代意义的古生物化石带研究为起点,进行研究区内地层的初步对比。以构造相对稳定区地层古生物化石作为标准,与构造变形区进行对比,确认存在地层缺失、错位乱序的地层,并将其划分为构造相对稳定区及构造复杂区。
[0061]稳定区剥蚀区厚度确定模块102以古生物地层对比为基础,结合地震约束进行地层对比,并应用地层趋势法进行剥蚀区厚度。对于构造相对稳定区,通过此稳定区剥蚀区厚度确定模块102即可完成真实地层厚度的恢复。
[0062 ]破碎性地层厚度确定模块103针对构造复杂区的破碎性地层,对比周围相邻的、与破碎性地层距离最近的构造相对稳定区的地层厚度。如周围地区厚度较为一致且沉积岩性即沉积环境未发生变化,则以周围相邻的、与破碎性地层距离最近的构造相对稳定区的地层厚度代替该构造复杂区的破碎性地层的厚度。
[0063]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重建岩相古地理的装置所进行研究的地层区域是在晚期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中,发生强烈挤压运动,应用井震联合解释,发现此地层区域中存在一个大型逆冲断层,如图2所示,该断裂造成了浅部地层的缺失,中部地层的重复,在深部沿着塑性地层滑脱,明确在该地区存在地层缺失、重复、乱序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应用地层趋势法恢复浅层剥蚀量,如图3所示。
[0064]上述的地层真实展布特征确定单元200,用于根据体积平衡原理,对各地层的分布及厚度进行空间归位,确定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
[0065]在具体实施时,是以区域演化规律为指导,运用体积平衡原理,进行不同时代地层三维空间归位,恢复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该地层真实展布特征确定单元200包括:能干性地层空间展布范围生成模块201、泥页岩厚度恢复模块202及膏盐岩厚度分布模块203。
[0066]其中,能干性地层空间展布范围生成模块201针对能干性地层(即构造活动中仅发生破碎或断裂,而不易发生塑性变形的地层),采用体积平衡原理(即地层沉积后,厚度除压实或剥蚀保持不变),进行空间位置的恢复,生成能干性地层的空间展布范围。
[0067]泥页岩厚度恢复模块202以上述恢复的能干性地层为依据,对塑性地层的分布及厚度进行恢复。对于泥、页岩而言,以构造稳定区泥、页岩厚度为依据,借助能干性地层恢复后的地层空间展布范围,运用趋势法进行厚度恢复。
[0068]对于膏盐岩而言,由于其塑性变形强烈,且横向迀移能力强,差异性聚集的结果是没有任何地区的厚度可以代表其真实厚度。因此,膏盐岩厚度分布模块203针对膏盐岩地层,以钻井、露头中含膏、含盐地层的出现部位作为膏盐岩层的实际分布部位,以古构造恢复底型为膏盐岩发育的底部边界,通过体积平衡法恢复其顶部边界形态及厚度分布。
[006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研究的地层区域共有5套地层,分别以泥页岩、白云岩和灰岩为主要岩性,其中灰岩中最易发现牙形石样品,在白云岩中的灰岩夹层中也容易发现。如图3所示,根据野外露头完整生物地层序列及岩性特征研究,可以划分为6个标准化石带进行对比,辅以沉积特征对比,进行单剖面的地层归位,由图3所示内容可知,该剖面滑脱层上下发生错位距离达到13Km,直接影响到对沉积演化序列的研究。
[0070]在确定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后,通过上述空间归位单元300,根据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将钻井及露头中的岩性和沉积相进行空间归位。具体地,如图10所示,该空间归位单元300包括:位置确定模块301及空间归位模块302。其中,位置确定模块301,用于根据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确定各地层中的特征地质体的实际位置,以及归位后特征地质体的推测位置;空间归位模块302,用于根据特征地质体的实际位置及推测位置,将钻井及露头中的岩性和沉积相进行空间归位。
[0071]以层序地层、古生物化石带及岩性组合为对象,以恢复的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为基础,将钻井和露头上的岩性和沉积相进行空间归位。在上述地层真实展布特征确定单元200恢复各地层沉积期地层真实展布特征及序列的基础上,对单井的沉积相和岩性展开对比研究,如图4A所示,井A、井C在地层2、地层3中钻遇生物礁滩体良好储层,井A、井D在地层5中钻遇礁滩体,在现今钻井对比中并无明确规律。如图4B所示,经过地层空间恢复后,可发现井C-1(钻井C空间归位后的位置,其岩性为钻井C在该层钻遇岩性)钻遇的礁滩体与井D钻遇的地层5中的礁滩体垂向位置相当,与井A的组合可以对比,而礁滩体发育具有地貌上相对继承性的沉积特征,因此可初步认定该区域存在着继承性发育礁滩体的规律,与未进行地层空间规律时的杂乱无序分布形成鲜明对比。
[0072]以此为开端,展开全区的基于空间归位的地层-岩性研究,如图5所示,可以明确可能存在两个礁滩体发育带,在地层未发生明显构造变形-位移的一端井A-井E-井G为一个礁滩体发育带,地层2、地层3、地层5中都有礁滩体发育,在断裂活动一侧井C、井F、井H原本钻遇礁滩的位置层段并无规律,经过空间位置恢复后,发现地层5中,井H、井D钻遇的礁滩(位于断裂穿行的泥页岩塑性滑脱层以下,未发生大规模位移和形变)大致在相同条带上,大致与井A-井E-井G生物礁滩条带平行。而井F-1(井F空间归位后的位置,岩性为井F岩性)的礁滩与井C-1(井C空间归位后的位置,岩性为井C岩性)的礁滩位置也是在相同的带上,因此可以推测存在这样一个礁滩带,在沉积期地层2、地层3、地层5中礁滩体空间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