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722478阅读:1190来源:国知局
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涉及电化学领域中的一种参比电极的制备技术领域。将铂丝熔融封入硬质玻璃管的一端,在铂丝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形成无漏液且离子可通过的微通道,将饱和氯化钾溶液、氯化钾晶体加入到上述硬质玻璃管中,将银?氯化银电极插入硬质玻璃管中,并使银?氯化银电极的银丝段伸出硬质玻璃管外,封装该端的硬质玻璃管。形成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具有可靠而准确的电位值,其值为0.194?0.200 V (vs .NHE),且电极无漏液。而且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直径可小于1 mm,不但可用于一般的电化学实验与研究,而且适用于现场光谱电化学研究和有机电解质中的电化学研究。
【专利说明】
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化学领域中的一种参比电极的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SCE)是电化学中常用的参比电极,但它们只能用于水溶液电解质体系。因这两种商品电极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漏液,这严重地影响了有机电解质中的电化学研究。此外,这两种商品电极,由于体积较大,也不适用于现场光谱电化学研究,特别是现场顺磁共振(ESR)-电化学实验,因顺磁仪的测试腔的空间特别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针对商品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体积较小的微通道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
[0004]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盐酸水溶液中,以银丝为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制备银-氯化银电极;
2)将铂丝熔融封入硬质玻璃管的一端,并在铂丝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形成无漏液且离子可通过的微通道;同时所述铂丝的两端分别暴露在玻璃管的内外两侧;
3)将饱和氯化钾溶液、氯化钾晶体加入到上述硬质玻璃管中,将银-氯化银电极插入硬质玻璃管中,并使银-氯化银电极的银丝段伸出硬质玻璃管外,并封装该端的硬质玻璃管。
[0005]在步骤I)后取得的银-氯化银的形貌由棒状氯化银和银颗粒构成,银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氯化银之间。步骤3)后形成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具有可靠而准确的电位值,其值为0.194-0.200 V (vs.ΝΗΕ),且电极无漏液。而且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直径可小于I mm。该电极具有可靠而准确的电位值。其特点是该电极不但可用于一般的电化学实验与研究,而且适用于现场光谱电化学研究(微型电极)和有机电解质中的电化学研究(由于无漏液)。
[0006]当盐酸浓度低于0.5 mol/L时,在银丝上形成的氯化银的量太少;而当浓度高于4mol/L时,在银丝上形成的氯化银太疏松,容易脱落,所以本发明所述步骤I)中,盐酸水溶液中盐酸的浓度为0.5?4mol/L。
[0007]所述步骤I)中,银丝的直径为0.1?2mm。当银丝直径低于0.1mm时,银丝太细,银-氯化银电极很容易断裂;而银丝的直径高于2mm时,封装的硬质玻璃管的直径也相应增加,所形成的电极尺寸较大,不是本发明所要求的微电极了。
[0008]所述步骤I)中,循环伏安法的扫描电位为O?0.9V,循环次数为3?10次。优选此电位范围O?0.9 V,主要考虑的是电位低于O V时,在电极上容易析氢,而高于0.9 V时,则容易析氧,导致生成的氯化银疏松,使得电极的质量下降。而本发明循环次数选择为3?10次,主要原因是循环次数小于3次时,形成的氯化银的量太少;选择循环次数上限为10次,主要原因是第三次循环后,氧化电流随着扫描圈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所以循环次数高于10次后,对生成的氯化银的量影响甚少,再多的循环次数也没有意义。
[0009]所述步骤2)中,所述铀丝的直径为0.2?0.8mm。当铀丝的直径小于0.2mm时,在恪封铂丝时比较困难,且容易断裂;而铂丝的直径太大,第一是没有必要,再者是铂丝成本较高,造成贵金属的浪费。
[0010]所述步骤2)中,所述硬质玻璃管为热膨胀系数为38X 10—7/°C?41 X 10—7/°C的玻璃管。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硬质玻璃管为GG17硬质玻璃管或95号硬质玻璃管。选择此硬质玻璃,主要考虑铂丝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与硬质玻璃之间有差异,这样才能形成微通道。
[0012]1、作为银-氯化银电极,银与氯化银之间应有较大的接触面,这除了氯化银覆盖在银丝的表面上,还需要银颗粒分散在氯化银层中。要实现此目的,只有采用循环伏安法来制备银-氯化银电极。银在氧化过程中,在银丝表面生成氯化银,在还原过程中氯化银还原生成银,这样,银颗粒就分散在氯化银层中。用恒电位法或恒电流法制备银-氯化银电极,在氯化银层中不可能有银的颗粒存在。
[0013]2、本发明的另一关键是将铂丝熔封于硬质玻璃管的一端时,铂丝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形成无漏液且离子可通过的微通道,这样能实现电极不漏液,但电极内部的电解液与外部被研究的溶液相通。解决此问题是将铂丝封入玻璃管的下端,代替市销商品电极下端的多孔陶瓷芯。这就要考虑铂丝与玻璃的线性热膨胀系数。铂丝的线性热膨胀系数是89X10一7/°C,软质玻璃(钠钙玻璃,S卩5号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为80.1 X 10—7/°C,而硬质玻璃(高硼硅玻璃,如GG-17,或称95号料)的热膨胀系数为38?41 X 10—7/°C。为了达到铂丝与玻璃之间的微通道的存在,本发明选择GG-17或95号硬质玻璃,将铂丝封入该玻璃管下端构成电极。实验证实,封入铂丝的硬质玻璃封口处不漏液,但有电解质溶液的微通道存在。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是本发明的关键之处。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方法制成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由循环伏安法制备的银-氯化银电极的扫描电镜图。
[0016]图3为分别以饱和甘汞电极或以饱和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测得的循环伏安图。其中曲线I代表用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测得的循环伏安图;曲线2代表用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测得的循环伏安图。
[0017]图4为聚苯胺在0.50 mo I L—1 LiClO4- PC中的循环伏安图,扫描速率均为60 mVs—1。其中曲线I为电解液为Li Cl 04- PC电解液(未浸泡过参比电极);曲线2为电解液是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浸泡17小时后的LiClO4- PC电解液;曲线3为电解液是市售218型的银-氯化银参比电极浸泡17小时后的L i C104- PC电解液。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一、制备方法步骤:
1、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
电解液采用浓度为0.5?4mol/L的盐酸水溶液(本例采用I mol/L),用循环伏安法制备银-氯化银电极。电解池由三电极体系构成,银丝,直径为0.1?2 mm(本例采用0.5 mm),长约6 cm为工作电极,铂片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作参比电极,电位扫描范围为O?0.9 V(vs.SCE),扫描速率为60 mV s—1。连续扫描8圈,制成银-氯化银电极,用二次蒸馏水淋洗,自然瞭干。
[0019]从图2的银-氯化银电极的扫描电镜图可见:银颗粒(平均直径约为0.5μπι)较均匀地分布在棒状的氯化银(直径约为0.4?1.4 μπι,长为4?8 μπι)层之间。由此可见,用此法制备银-氯化银电极,其效果很好。
[0020]2、电极容器的制备:
将直径为0.2?0.8 mm的铂丝(本例采用的直径为0.3 mm,长约0.8 cm)封入95号直径
0.7 mm、长约0.8 cm的玻璃毛细管的下端。
[0021]将铂丝熔封于硬质玻璃管的下端,在铂丝与形成硬质玻璃管之间形成无漏液且离子可通过的微通道,同时将铂丝的两端分别暴露在玻璃毛细管的内外两侧。以此构成电极的玻璃容器。
[0022]以玻璃毛细管也可采用GG17硬质玻璃管。
[0023]3、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组装:
将饱和氯化钾溶液、氯化钾晶体从开口的玻璃毛细管的上端加入,并插入银-氯化银电极,同时封装硬质玻璃管的上端,并使银-氯化银电极的银丝段伸出硬质玻璃管的上端,形成饱和银-氯化银电极。
[0024]组装形成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如图1所示。
[0025]4、电极的漏液检测:
直接检测:用滤纸包在自制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底部,在30分钟内未发现滤纸上有水的痕迹,这说明该电极无漏液。将市售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底部与滤纸相接触,3分钟内滤纸上就有明显的水痕迹,这说明该电极漏液。
[0026]渗出氯离子的检测:
将市售雷磁218型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和上述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分别浸入到相同体积(10 mL)的蒸馏水中,浸泡时间为5小时,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浸泡液,以铬酸钾为指示剂,当氯化银完全沉淀后,过量一滴硝酸银与铬酸根离子生成砖红色的铬酸银沉淀,这表示滴定到达终点。其结果是市售的218型饱和银-氯化银电极渗出的氯离子是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渗出氯离子浓度的34.4倍。该结果也说明了氯离子是可以从自制电极中渗出。证实了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本身存在离子微通道。
[0027]二、电极电位的验证:
1、直接验证:据文献值,在25 °(:下,饱和甘汞电极的电位为0.241 V(vs.NHE),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电位为0.197 V(vs.NHE)。将市售的饱和甘汞电极与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同时插入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在实验室温度为24 °(:下,它们之间的电位差为42 mV。这结果与文献值基本一致,说明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具有准确的电位值。
[0028]2、间接验证:
用循环伏安法来验证,采用两铂片分别作为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分别采用饱和甘汞电极和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用此两组三电极体系分别测定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图。
[0029]图3 显示了:Pt 电极在 6 mmol L —1 K3Fe(CN)6、6 mmol L-1 K4Fe(CN)6 和 I mo I L -1KNO3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扫描速率为50 mV s —1。其中曲线I代表用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测得的循环伏安图;曲线2代表用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测得的循环伏安图。
[0030]由图3可见:在用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测得的循环伏安图中(即曲线1),氧化峰出现在0.268 V,相应的还原峰出现在0.198 V(vs.SCE);而用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测得的循环伏安图中(即曲线2),氧化峰出现在0.309 V,相应的还原峰出现在0.237 V(vs.Ag/AgCl)0
[0031]由此可得两氧化峰的电位差为41mV,还原峰的电位差为39 mV。这结果再次证实了自制无漏液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电位与文献值相一致。
[0032]三、具有微通道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在有机电解质中的应用验证:
通常商品饱和甘汞电极和饱和银-氯化银电极不能用在有机电解质实验中,原因是氯化钾溶液渗透到有机电解质中,对实验带来影响。现采用聚苯胺电极作为探针,研究了参比电极的渗液对有机电解质中电极反应的影响。
[0033]图4显示了在扫描速率均为60 mV s—1的条件下,聚苯胺在0.50 mo I L—1 LiClO4-PC中的循环伏安图。其中曲线I为电解液为LiC104- PC电解液(未浸泡过参比电极);曲线2为电解液是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浸泡17小时后的Li Cl 04- PC电解液;曲线3为电解液是市售218型的银-氯化银参比电极浸泡17小时后的LiClO4- PC电解液。
[0034]结果证明:市售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对聚苯胺的电极反应有明显影响,而自制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对聚苯胺的电极反应影响甚微。所以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具有微通道的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可用于有机电解质中作为参比电极。
【主权项】
1.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盐酸水溶液中,以银丝为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制备银-氯化银电极; 2)将铂丝熔融封装于硬质玻璃管的一端,并在铂丝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形成无漏液且离子可通过的微通道;同时所述铂丝的两端分别暴露在玻璃管的内外两侧; 3)将饱和氯化钾溶液、氯化钾晶体加入到上述硬质玻璃管中,将银-氯化银电极插入所述硬质玻璃管中,并使银-氯化银电极的银丝段伸出硬质玻璃管外,并封装该端的硬质玻璃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盐酸水溶液中盐酸的浓度为0.5?4mol/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银丝的直径为0.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循环伏安法的扫描电位为O?0.9 V,循环次数为3?1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铂丝的直径为0.2?0.8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硬质玻璃管为热膨胀系数为38X 10—7/°C?41 X 10—7/°C的玻璃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饱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硬质玻璃管为GG17硬质玻璃管或95号硬质玻璃管。
【文档编号】G01N27/48GK106093156SQ201610379447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日
【发明人】施巧芳, 穆绍林, 孔庆龙
【申请人】扬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