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污泥采样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65683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性污泥采样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污泥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污水处理厂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污水处理厂具有高效低耗的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C0D/B0D、N、P等污染物。研究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的性状,组成成分对改进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0003]目前绝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采集污泥装置为简单的水桶或具有刻度的一端封口的的圆柱形玻璃管。污泥采集后需要静置一段时间,将上清液倒去,才可得到浓度含量较高的活性污泥。现有采样装置在倾倒上清液过程中,往往将底部污泥含量较高的混合液一同倒去,且上清液无法完全清除。最后所得污泥样品含量较少,需要多次下池采集污泥,增加了工作强度和危险性。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采集技术中上清液去除效率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采样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性污泥采样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主体(I)为圆柱型,下端封闭,上端开口,上端一侧具有突出的嘴部(2),嘴部以下是窥视窗(3);上端口连接弧形钢环(4);主体一侧还设有水位调节挡板(5)。
[0006]进一步,窥视窗设有刻度,刻度用于计算活性污泥沉降比。
[0007]进一步,调节挡板的一侧设有滑轨(6),滑轨上安装滑块(7),滑块上安装挡板调节按钮(8),滑块通过连接杆(9)连接水位调节挡板,挡板调节按钮与水位调节挡板顶部平行。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水样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将调节按钮改至一侧设计,是为了避免在调节按钮释放上清液过程中,人体手臂部直接接触水体。
[0008]本活性污泥采样装置具有去除上清液精确、避免手臂直接接触检测水体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09]图1:采样装置的立体图
[0010]图2:采样装置的俯视图
[0011]图3:采样装置的主视图
[0012]图4:采样装置的右视图
[0013]图5:采样装置的左视图
[0014]其中:
[0015]1.装置主体,2.嘴部,3.窥视窗,4.钢环,5.水位调节挡板,6.滑轨,7.滑块,8.挡板调节按钮,9.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0017]如附图所示:
[0018]本活性污泥采样装置主体⑴为圆柱类似烧杯型状,主体采用不锈钢,直径200mm,高度 320_ ;
[0019]上端一侧具有突出的嘴部(2);
[0020]嘴部以下是窥视窗(3),窥视窗采用透明PE材料,长度150mm,宽度30mm,窥视窗具有刻度;
[0021]上端口连接弧形钢环⑷;
[0022]主体一侧还设有水位调节挡板(5),水位调节挡板采用不锈钢片,长度30_,宽度20mm ;
[0023]水位调节挡板通过连接杆(9)与滑轨(6)上的滑块(J)相连,滑块上安装挡板调节按钮(8),通过挡板调节按钮可以调节挡板上下滑动,其中调节按钮采用不锈钢,长1mm,宽度5mm ;连接杆米用不锈钢,长度50mm,宽度5mm。
[0024]采样时,用绳索拴住采样装置钢环,将采样装置下放至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内,采集水样。
[0025]采集后,将采样装置静置,通过窥视窗观察污泥静置情况。如有需要,可以使用本装置窥视窗附带的刻度计算活性污泥沉降比。
[0026]静置后,使用挡板调节按钮向下调节挡板,使得采样装置中上清液流出,达到污泥浓缩目的。
[0027]最后,倾斜污水处理厂污泥采样装置,通过嘴部将活性污泥浓缩样品转移至样品保存容器中。
【主权项】
1.一种活性污泥采样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主体(I)为圆柱型,下端封闭,上端开口,上端一侧具有突出的嘴部(2),嘴部以下是窥视窗(3);上端口连接弧形钢环(4);主体一侧还设有水位调节挡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窥视窗具有刻度,可以计算活性污泥沉降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挡板的一侧设有滑轨¢),滑轨上安装滑块(7),滑块上安装挡板调节按钮(8),滑块通过连接杆(9)连接水位调节挡板。
【专利摘要】一种活性污泥采样装置,主体为圆柱类似烧杯型状,该装置具有窥视窗、连接绳索的钢环、水位调节挡板、挡板调节按钮。窥视窗设有刻度,可以在采样后观察污泥沉降情况,同时可以计算活性污泥沉降比。水位调节挡板一侧设有滑轨,滑轨上安装滑块,滑块上安装挡板调节按钮,滑块通过连接杆连接水位调节挡板,挡板调节按钮设置在一侧可以避免去除上清液过程中,人体手臂部直接接触水体,从而避免潜在健康威胁。
【IPC分类】G01N1-10
【公开号】CN204373947
【申请号】CN201420708983
【发明人】周林军, 林春骏, 刘济宁, 石利利
【申请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