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0321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养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桑蚕是由古代野蚕移入室内驯化而成的昆虫,以桑叶为食料。蚕尺桑叶生长发育至熟蚕上簇结茧,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般的桑蚕养殖周期为25-30天,五龄蚕丝结茧。蚕卵以卵来繁殖,新的有机体是在卵内形成的。在卵内形成的幼虫,咬破卵壳孵化出来。刚出卵壳的幼虫躯体细小,呈黑褐色,全身满生刚毛,形态像蚂蚁,叫做蚁蚕。蚁蚕随食桑而迅速成长,中部变青,刚毛变稀,称疏毛期,随之躯体增大,体色逐渐变淡而转青白色。由于幼虫表皮的容量有限,因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脱去旧皮,换上稍宽的新皮才能生长。收蚁3-4天后,幼虫停止食桑,吐丝,把腹足和尾足固定在蚕座上,不再爬动,叫做面。眠蚕经过一昼夜,即脱去旧皮,换上新皮。刚脱去旧皮的蚕叫起蚕。起蚕食桑后,继续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又继续就眠脱皮。一般的品种在幼虫期间就眠4次,脱皮4次,即4眠5龄。第一龄从孵化到第一眠终了;第二龄从第一眠后饷食到第二眠终了;第三龄从第二眠后饷食到第三眠终了;第四龄从第三眠后饷食到第四眠终了;第五龄从第四眠后饷食到老熟上簇。五龄末期,前半身呈半透明状态,停止食桑,抬起头胸部左右摇摆,口吐似缕,这时称为熟蚕。熟蚕吐丝结茧,幼虫到此结束,一般经过25-28天。又因品种不同,温湿度不同,而全龄经过有长短差异。但是这些蚕吐的丝还是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要求,随着社会城市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发展,丝绸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蚕丝绸作物步入千家万户,随之而来的是高档织物对蚕丝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饲养时间长,周期较长,效率较低问题的彰显。传统的养蚕依靠经验对蚕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环境参数进行人工调节。随着智能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蚕室养殖环境的监控与调节手段已不适应智能农业的需求。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目前的蚕室监控手段显得相对落后;并且传统的人工干预蚕室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环境参数的技术手段已不能满足规模化蚕业养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用以实现对蚕室中各项养殖参数的监控与调节,提高蚕业养殖的智能化、可视化与远程化控制,减轻了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了养殖成本,符合当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包括蚕室,还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环境调节设备、控制模块、传输模块、系统基站和移动终端,其中:

数据采集模块,设置在所述蚕室内,用于采集所述蚕室的环境数据,并通过A/D转换模块传输给控制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光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和气流传感器;

环境调节设备,设置在所述蚕室内并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蚕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

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和环境调节设备电性连接,存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环境数据,同时控制所述环境调节设备,以使得所述蚕室内的环境数据达到预定值;

传输模块,设置在所述蚕室内,并将控制模块存储的环境数据传输给系统基站;

系统基站将环境数据传输到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通过分析环境数据,经无线网络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给系统基站,所述系统基站驱动环境调节设备工作;同时,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存储、显示、查询环境数据,提供人机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环境调节设备包括设置在所述蚕室内的板式电加热器、加湿机构、照明机构和气流输送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蚕室内设有蚕架,所述蚕架上设有若干层蚕匾,所述板式电加热器平铺于每一层蚕匾内。

进一步的,所述加湿机构包括若干个吸顶式加湿器,所述吸顶式加湿器均匀分布在所述蚕室内的屋顶上。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机构为黄色LED灯,所述LED灯的光照强度为25-100Lus。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输送机构包括气流输送机和送风管,所述气流输送机具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气流输送机固设在蚕室的顶棚内,其进风口设置在气流输送机的本体上,送风管的一端与气流输送机的排风口连接,送风管具有一组出风口,该出风口位于蚕室的顶棚内部,均匀分布设置在送风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视化手持终端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相关环境参数,输入控制模块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控制环境调节设备操作相关的设备启动,控制蚕室内的环境,且通过无线通信实现远程监控。这种自动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具有如下优点:一、自动采集、处理和传输,环境数据可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到移动终端上,使结果更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不需要养殖人员进入蚕室,实现了蚕室环境的自动监控;二、能够依据桑蚕的生长日龄对环境因素进行智能化调控,实现了科学调节;三、通过控制模块完成对环境调节设备的一系列控制,极大地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桑蚕吐丝质量,同时安全,灵活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包括一蚕室,还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环境调节设备、控制模块、传输模块、系统基站和移动终端,其中:

数据采集模块,设置在所述蚕室内,用于采集所述蚕室的环境数据,并通过A/D转换模块传输给控制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光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和气流传感器;

环境调节设备,设置在所述蚕室内并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蚕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

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和环境调节设备电性连接,存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环境数据,同时控制所述环境调节设备,以使得所述蚕室内的环境数据达到预定值;

传输模块,设置在所述蚕室内,并将控制模块存储的环境数据传输给系统基站;

系统基站将环境数据传输到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通过分析环境数据,经无线网络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给系统基站,所述系统基站驱动环境调节设备工作;同时,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存储、显示、查询环境数据,提供人机交互。

本发明通过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相关环境参数,输入控制模块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控制环境调节设备操作相关的设备启动,控制蚕室内的环境,且能通过无线通信实现远程监控。

为了使采集的环境参数更加准确,本实施例中的光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和气流传感器设置均多个,且均匀地设置于蚕室内,其中:

所述光纤温湿度传感器实现蚕室内的温度监测,所述光纤温湿度传感器,具有集成度高、测量准确,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抗电磁干扰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单点温湿度测量,也可实现多点准分布式温湿度监控。由于相对湿度是温度的函数,温度的改变会对湿度值产生较大影响,在实际应用场合,同时给出温度和湿度信息才有意义。因此采用能对环境温度和湿度同时测量,并易于分布式组网的光纤传感器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实现对蚕室内光照的光照强度监测,光照强度传感器的原理是通过其内部的光电转换模块,将蚕室内的光照强度转化为电压值,再经调理电路将此电压值转换为0-2V或4-20mA。本实施例的光照强度传感器的型号为HA2003,其测量精度高,体积小,响应速度快。

所述气流传感器实现对蚕室内空气气流的监测,气流传感器对流过其表面的空气有灵敏和快速的反应,在很小的流量下也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准确测量出蚕室内的气体流量,并实时传输给控制模块进行分析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环境调节设备包括设置在所述蚕室内的板式电加热器、加湿机构、照明机构和气流输送机构。板式电加热器用来对蚕室进行升温,加湿机构用来对蚕室进行加湿,照明机构对蚕室进行照明,气流输送机构则是加强蚕室内空气流动的设备,可以通过具体指令完成指定的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蚕室内设有蚕架,所述蚕架上设有若干层蚕匾,所述板式电加热器平铺于每一层蚕匾内。采用板式电加热器直接对蚕匾加热,耗能低,加热快,控制灵活、控温效果均匀,并且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更节能环保。

进一步的,所述加湿机构包括若干个吸顶式加湿器,所述吸顶式加湿器均匀分布在所述蚕室内的屋顶上。该加湿机构将若干个吸顶式加湿器分布均匀安装在蚕室内的屋顶上,多点合理布局,可形成大面积同时加湿的效果,加湿均匀、速度快,同时吸顶式加湿器产生的水雾由屋顶向下运动,可清洁环境空气。光纤温湿度传感器多点布局,能与吸顶式加湿器任意关联,采集室内不同区域的环境温湿度数据,并反馈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温湿度状况,调整吸顶式加湿器的工作状态,调节加湿力度,实现局域湿度可控。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机构为黄色LED灯,黄色LED灯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可以通过所述控制模块控制,白天利用自然光透进蚕室进行桑蚕的养殖,夜晚利用黄色LED灯进行补光,并使得蚕体表面接触的平均光照强度为25-100Lus,这样的养殖方案比传统使用白炽灯作为照明设备成本更低更环保,而且可以加速桑蚕的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提高蚕体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输送机构包括气流输送机和送风管,所述气流输送机具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气流输送机固设在蚕室的顶棚内,其进风口设置在气流输送机的本体上,送风管的一端与气流输送机的排风口连接,送风管具有一组出风口,该出风口位于蚕室的顶棚内部,均匀分布设置在送风管上。所述气流输送机具有风量大,可以满足规模化养蚕需要,与空调相比,用电量仅为空调的15%,设备投入仅为空调的15%。

本发明中,由于信息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指令为模拟信号,可以通过A/D转换模块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再发送给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信息采集模块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控制环境调节设备中的板式电加热器、加湿机构、照明机构和气流输送机构进行导通或者闭合电路,所述传输模块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所述系统基站,系统基站再将信号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从而通过移动终端对蚕室的板式电加热器、加湿机构、照明机构和气流输送机构进行打开或者关闭操作,用于调节蚕室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流量等主要环境参数。具体的,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视化手持终端设备,并优选为手机。所述系统基站包括2G基站、3G基站、4G基站或者5G基站,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接收自基站发送的数据,并在手机上通过基站发送操作指令至控制模块中,通过控制模块控制某个环境调节设备进行相应的操作。

本发明的一种蚕室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相关环境参数,输入控制模块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控制环境调节设备操作相关的设备启动,控制蚕室内的环境,且通过无线通信实现远程监控。这种自动化的环境控制系统相比现有技术来说具有如下优点:一、自动采集、处理和传输,环境数据可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到移动终端上,使结果更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不需要养殖人员进入蚕室,实现了蚕室环境的自动监控;二、能够依据桑蚕的生长日龄对环境因素进行智能化调控,实现了科学调节;三、通过控制模块完成对环境调节设备的一系列控制,极大地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桑蚕吐丝质量,同时安全,灵活性强。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