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材储藏专用智能温湿度调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458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药材存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药材储藏专用智能温湿度调控装置。



背景技术:

药品质量关系到人体健康,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效,甚至变质,尤其针对中药材的存储,因为中药材的存储对环境的温湿度要求比较高,需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与自动检测。

目前现有的中药材存储装置只能对存储药材周围环境的温湿度进行检测,而不能根据环境温湿度的改变而进行自动调节,使之达到符合药材存储的标准温湿度,为此本申请设计一种中药材储藏专用智能温湿度调控装置,通过在存放中药材箱体内部设置环境温湿度检测传感器,利用温湿度检测传感器结合其检测电路对箱体内部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检测的温湿度数据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检测到的数据与内部设定的标准温湿度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器发出驱动信号对箱体内部环境进行调控,如加湿、抽湿、升温等,使得中药材存储适宜温度控制在23℃左右,湿度控制在13%左右;另外利用箱体内部设置的置物板和与置物板呈90°垂直的隔板对中药材进行位置固定,使得其意外受到撞击时不损坏中药材,在箱体四壁内侧设置防震结构,防止震动时破坏中药材结构,提高了中药材存储安全性,使得药材存储更为自动化、智能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材储藏专用智能温湿度调控装置,通过在存放中药材箱体内部设置环境温湿度检测传感器,利用温湿度检测传感器结合其检测电路对箱体内部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检测的温湿度数据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检测到的数据与内部设定的标准温湿度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器发出驱动信号对箱体内部环境进行调控,如加湿、抽湿、升温等,使得中药材存储适宜温度控制在23℃左右,湿度控制在13%左右;另外利用箱体内部设置的置物板和与置物板呈90°垂直的隔板对中药材进行位置固定,使得其意外受到撞击时不损坏中药材,在箱体四壁内侧设置防震结构,防止震动时破坏中药材结构,提高了中药材存储安全性,使得药材存储更为自动化、智能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中药材储藏专用智能温湿度调控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部设有若干置物板2,置物板2上均匀设有透气孔3,所述箱体1内壁两侧设有与置物板2相对应的插槽4,所述箱体1顶部设有水箱5,所述箱体1 内顶部设有喷头6,水管7一端接箱体1,另一端接喷头6,喷头6上小孔孔径在0.15mm左右,使之喷出的水呈细小雾状,所述箱体1外顶部一侧还设有排气口8,所述箱体1的内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9和湿度传感器10,所述箱体1外部设有控制盒11,控制盒11外壳上设有显示屏12及输入键盘13,控制盒11 内设有控制器、电源及与控制器信号输入端分别温度传感器9、湿度传感器10 连接的环境温度检测电路、环境湿度检测电路、输入键盘、与控制器输出端电连接环境温度调控电路,电源与控制器连接给装置供电,控制器信号输出端还与显示屏12电连接。

所述细水管7上设有控制喷头6开关的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电磁阀14。

所述置物板2底部固定设有电热棒15。

所述箱体1内还设置有紫外灯16,紫外灯16与控制器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利用紫外灯16进行灭菌。

所述置物板2和隔板17相互垂直将箱体1分割成若干置物筐。

所述箱体1上、下壁与腔体间设置防震结构18。

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采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其中传感器DS18B20的数字信号端即DATE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1.5口,GND接地端接地,VCC电源端与电阻R1并接后连接装置电源。

所述环境湿度检测电路利用湿度传感器HM1500检测湿度信号,将其转化成电压信号,电压信号经信号调理电路对其进行滤波、放大处理,其中,湿度传感器HM1500的W1端接地,W2端接电源VCC,W3端接电阻R12,电阻R12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5的负极端,U5的负极端引出端接电阻R13后接运算放大器U5 的输出端,运算放大器U5的正极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输入键盘由按键S1、S2结合电阻R4、R5组成,其中电阻R4接按键S1,按键S1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1.2口,电阻R5接按键S2,按键S2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1.3口。

所述环境温度调控电路采用双向可控硅SCR进行关断控制,由双向可控硅 SCR、电热丝结合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电阻R5、R6、R7、R8、R9组成,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内部由一个光敏二极管结合发光三极管构成,其中电阻R6的一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P2.1口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源VCC端,电阻R7 的另一端连接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连接,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连接可控硅SCR1的G极,可控硅SCR1的 T1极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可控硅SCR1的T2极与电阻R8连接,电阻R8、 R9另一端与电热棒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中药材储藏专用智能温湿度调控装置,通过在存放中药材箱体内部设置环境温湿度检测传感器,利用温湿度检测传感器结合其检测电路对箱体内部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检测的温湿度数据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检测到的数据与内部设定的标准温湿度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器发出驱动信号对箱体内部环境进行调控,如加湿、抽湿、升温等,使得中药材存储适宜温度控制在23℃左右,湿度控制在13%左右;另外利用箱体内部设置的置物板和与置物板呈90°垂直的隔板对中药材进行位置固定,使得其意外受到撞击时不损坏中药材,在箱体四壁内侧设置防震结构,防止震动时破坏中药材结构,提高了中药材存储安全性,使得药材存储更为自动化、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气控制部分电路接线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电气部分工作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箱体1、置物板2、透气孔3、插槽4、水箱5、喷头6、水管7、排气口8、温度传感器9、湿度传感器10、控制盒11、显示屏12、输入键盘13、电磁开关阀14、电热棒15、紫外灯16、隔板17、防震结构1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其有益效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中药材储藏专用智能温湿度调控装置,其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箱体1内部设有若干置物板2,置物板2上均匀设有透气孔3,所述箱体1 内壁两侧设有与置物板2相对应的插槽4,所述箱体1顶部设有水箱5,所述箱体1内顶部设有喷头6,水管7一端接箱体1,另一端接喷头6,所述箱体1外顶部一侧还设有排气口8,所述箱体1的内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9和湿度传感器10,所述箱体1外部设有控制盒11,控制盒11外壳上设有显示屏12及输入键盘13,控制盒11内设有控制器、电源及与控制器信号输入端分别温度传感器9、湿度传感器10连接的环境温度检测电路、环境湿度检测电路、输入键盘、与控制器输出端电连接环境温度调控电路,电源与控制器连接给装置供电,控制器信号输出端还与显示屏12电连接,其各电路与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如图2所示,其中控制器型号为STC89C52。

所述细水管7上设有控制喷头6开关的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的电磁阀14。

所述置物板2底部固定设有电热棒15。

所述箱体1内还设置有紫外灯16,所述紫外灯16与控制器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利用紫外灯16进行灭菌,进一步防止微生物作用。

所述置物板2和隔板17相互垂直将箱体1分割成若干置物筐,对中药材进行位置固定,防止发生移位而带来的机械损伤。

所述箱体1上、下壁与腔体间设置防震结构18,在地面发生震动时减弱箱体1颠簸对箱体1内的药材造成的机械损伤。

如图1所示:所述环境温度检测电路采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其中传感器 DS18B20的数字信号端即DATE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1.5口,GND接地端接地,VCC电源端与电阻R1并接后连接装置电源。

所述环境湿度检测电路利用湿度传感器HM1500检测湿度信号,将其转化成电压信号,电压信号经信号调理电路对其进行滤波、放大处理,其中,湿度传感器HM1500的W1端接地,W2端接电源VCC,W3端接电阻R12,电阻R12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5的负极端,U5的负极端引出端接电阻R13后接运算放大器U5 的输出端,运算放大器U5的正极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输入键盘由按键S1、S2结合电阻R4、R5组成,其中电阻R4接按键S1,按键S1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1.2口,电阻R5接按键S2,按键S2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1.3口。

所述环境温度调控电路采用双向可控硅SCR进行关断控制,由双向可控硅 SCR、电热丝结合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电阻R5、R6、R7、R8、R9组成,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内部由一个光敏二极管结合发光三极管构成,其中电阻R6的一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P2.1口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源VCC端,电阻R7 的另一端连接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可控硅触发器 MOC3021连接,可控硅触发器MOC3021连接可控硅SCR1的G极,可控硅SCR1的 T1极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可控硅SCR1的T2极与电阻R8连接,电阻R8、 R9另一端与电热棒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