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1530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湿度控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装置,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借测量仪表可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对偏离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或发出信号,常用于各发、配、变电所中。

配电箱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湿度过大造成内部电表和仪表的损坏,并且配电箱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较高温度,容易影响电表和仪表的使用寿命,现有的配电箱不具有除湿和散热功能,不便于日常的使用,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的配电箱不具有除湿和散热功能,不便于日常的使用,容易造成不必要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的一端贯穿外框且延伸至外框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位于外框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与外框内壁的两侧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块,所述外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移动装置,所述外框内壁的底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外框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按键,所述控制箱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中央处理器和数据比较器。

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侧框,所述侧框的一侧与外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侧框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的表面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一端依次贯穿侧框和外框且延伸至外框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移动杆位于外框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基座,所述基座的两侧均通过连杆转动连接有顶座,并且两个顶座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顶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散热扇。

优选的,所述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比较器的输出端与反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馈模块和按键的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除湿机,所述除湿机的右侧连通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贯穿外框且延伸至外框的内部,所述软管位于外框内部的一端连通有吸气头,所述吸气头的顶部与移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扇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外框内壁的一侧开设有与滑块相适配的滑轨,所述丝杆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通过外框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轴的一端贯穿外框且延伸至外框的内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位于外框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丝杆,丝杆的两端分别与外框内壁的两侧转动连接,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移动块,外框的顶部固定连接除湿机,除湿机的右侧连通软管,软管的一端贯穿外框且延伸至外框的内部,软管位于外框内部的一端连通吸气头,吸气头的顶部与移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达到了对配电箱内部不同位置进行均匀除湿的目的,提高除湿效果,防止电表仪器受潮损坏。

(2)、该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通过侧框的一侧与外框的一侧固定连接,侧框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第一皮带轮的表面通过皮带传动连接第二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的表面固定连接转盘,转盘的表面转动连接移动杆,移动杆的一端依次贯穿侧框和外框且延伸至外框的内部,移动杆位于外框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基座,基座的两侧均通过连杆转动连接顶座,并且两个顶座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弹簧,顶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散热扇,达到了对配电箱均匀散热的目的,避免高温影响电表的使用寿命,延长电表的使用寿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3)、该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通过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数据比较器的输出端与反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反馈模块和按键的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输入端连接,达到了智能控制装置进行自动除湿和降温的目的,无须人工管理,减轻工人负担,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系统原理框图。

图中:1外框、2第一电机、3丝杆、4移动块、5吸气头、6软管、7除湿机、8限位块、9移动装置、91侧框、92第二电机、93第一皮带轮、94皮带、95第二皮带轮、96移动杆、97转盘、10散热扇、11连杆、12基座、13弹簧、14顶座、15温度传感器、16湿度传感器、17控制箱、18按键、19中央处理器、20数据比较器、21反馈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配电箱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外框1,外框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除湿机7,除湿机7的底部与外框1的顶部连通,便于将干燥的空气通入外框1,除湿机7的右侧连通有软管6,软管6的一端贯穿外框1且延伸至外框1的内部,软管6位于外框1内部的一端连通有吸气头5,吸气头5便于吸收外框1中湿度较大的空气,便于进行除湿,吸气头5的顶部与移动块4的底部固定连接,外框1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为三相异步电动机,第一电机2输出轴的一端贯穿外框1且延伸至外框1的内部,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位于外框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丝杆3,丝杆3的两端分别与外框1内壁的两侧转动连接,丝杆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块4,外框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移动装置9,外框1内壁的底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湿度传感器16和温度传感器15,湿度传感器16的型号为STH210,温度传感器15的型号为DS18B20,外框1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箱17,控制箱1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按键18,控制箱17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中央处理器19和数据比较器20,中央处理器19的型号为ARM9,数据比较器20的型号为LM239,移动装置9包括侧框91,侧框91的一侧与外框1的一侧固定连接,侧框9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92,第二电机92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93,第一皮带轮93的表面通过皮带94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95,第二皮带轮9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盘97,转盘97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移动杆96,移动杆96的一端依次贯穿侧框91和外框1且延伸至外框1的内部,移动杆96位于外框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基座12,基座12的两侧均通过连杆11转动连接有顶座14,并且两个顶座14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3,顶座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散热扇10,湿度传感器16和温度传感器15的输出端均与数据比较器20的输入端连接,散热扇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外框1内壁的一侧开设有与滑块相适配的滑轨,丝杆3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数据比较器20的输出端与反馈模块21的输入端连接,反馈模块21和按键18的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器19的输入端连接,中央处理器19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92的输入端连接。

使用前,根据外框1内部所要求温度和湿度的大小,判定需要输入标准温度值和标准湿度值,高于标准温度值和标准湿度值,为温度和湿度报警阈值,然后通过按键18将温度和湿度报警阈值输入中央处理器19,中央处理器19再将温度和湿度报警阈值输送至数据比较器20内,作为数据比较值。

使用时,第一电机2的转动,带动丝杆3转动,带动移动块4移动,带动吸气头5移动,通过除湿机7实现均匀的除湿,第二电机92的转动,带动第一皮带轮93转动,通过皮带94带动第二皮带轮95转动,带动转盘97转动,带动移动杆96转动,带动基座12移动,通过连杆11带动顶座14移动,带动散热扇移动,实现均匀散热,设置于外框1内部的温度传感器15和湿度传感器16对外框1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温度传感器15和湿度传感器16将检测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传输至数据比较器20,在数据比较器20内温度传感器15和湿度传感器16检测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与报警阈值进行比较,若比较的结果高于温度报警阈值,表示外框1内部的温度过高,会启动第二电机92对装置之间散热,当比较的结果高于湿度报警阈值,表示外框1内部的湿度过高,会启动第一电机2,实现除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