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气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9120发布日期:2018-11-17 00:0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电气控制器。

背景技术

电气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涵盖电能的转换、利用和研究三方面,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设施设备等。

在现代社会中,电气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生活领域。电气自动化控制为人类工作创造了很高效率带来很大效益,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与享受。目前的电气控制器不能实现电路系统的实时监控,无法及时检测到线路发热是否严重、电压或电流是否不稳定、调节过程是否平稳等情况造成线路烧毁,影响使用,因此确保控制器在运行过程中安全、平稳是相当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智能电气控制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智能电气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位于所述控制器壳体内部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器壳体包括由钣金制成的罩壳,在所述罩壳的一端外侧可拆卸安装有散热窗,所述散热窗的内部具有纤维过滤网,且所述散热窗的角度可调,在所述控制器壳体的一端加工有凹形卡槽,并在所述控制器壳体的一端加工有弧形卡槽,且所述凹形卡槽位于所述弧形卡槽的上方,并在所述弧形卡槽的外侧加工有矩形槽,在所述矩形槽的一侧加工有条形槽;在所述控制器壳体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安装有第一腰型连杆,在所述控制器壳体的另一端通过销轴活动安装有第二腰型连杆,在所述第一腰型连杆和第二腰型连杆之间安装有盖板,并在所述控制器壳体的一端加工有开口槽,所述盖板用于密封开口槽;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微处理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信号采集模块、驱动模块、可控硅输出模块、可调负载、继电器输出模块、固定负载,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递给所述模数转换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相连,所述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相连,所述驱动模块的一个输出端与所述可控硅输出模块相连,所述可控硅输出模块与可调负载相连,所述驱动模块的另一个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输出模块相连,所述继电器输出模块与所述固定负载相连。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在所述控制器壳体上加工有两个卡槽,在所述盖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卡钩,所述卡钩与卡槽相互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过载保护模块、过欠压保护模块、缺相保护模块,所述过载保护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双向电性连接,所述过欠压保护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双向电性连接,所述缺相保护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双向电性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电压监测电路模块,所述电压监测电路模块包括第一隔离保护电路、第一芯片集成电路、第二芯片集成电路、第一rc滤波电路。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通过第一芯片集成电路与第二芯片集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芯片集成电路与第一rc滤波电路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电流监测电路模块,所述电流监测电路模块包括第二隔离保护电路、第三芯片集成电路、第四芯片集成电路、第二rc滤波电路。所述第二隔离保护电路通过第三芯片集成电路与第四芯片集成电路连接,所述第四芯片集成电路与第二rc滤波电路连接,所述第一rc滤波电路和第二rc滤波电路均与所述微处理模块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电压转换模块和降压芯片模块。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的调光模块的0~10v模拟量的信号输出模块,所述降压芯片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的调光模块的0~5vpwm信号输出模块。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所述电压监测电路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双向电性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所述电流监测电路模块与所述微处理模块双向电性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所述供电模块为所述微处理模块进行供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提供的电气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控制器壳体包括由钣金制成的罩壳,在罩壳的一端外侧可拆卸安装有散热窗,散热窗的内部具有纤维过滤网,且散热窗的角度可调,能够提高其散热效果,且具有过滤的功能,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罩壳的内部,通过设置有凹形卡槽和弧形卡槽,便于对整个控制器壳体进行安装,通过在第一腰型连杆和第二腰型连杆之间安装有盖板,盖板用于密封开口槽,便于进行打开。控制单元在使用时,首先要将过压和欠压的门限值和延时时间设定好,当微处理模块检测到实际电压超过过压或低于欠压的门限值,此时微处理模块开始计时,当计时值达到设计的延时时间值后,微处理模块切断供电模块,从而达到过欠压保护的目的。本发明还具有电压、电流保护的功能,运行安全、可靠、平稳、能耗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控制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控制单元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一种智能电气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1、位于所述控制器壳体1内部的控制单元2,所述控制器壳体1包括由钣金制成的罩壳101,在所述罩壳101的一端外侧可拆卸安装有散热窗102,所述散热窗102的内部具有纤维过滤网,且所述散热窗102的角度可调,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的一端加工有凹形卡槽103,并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的一端加工有弧形卡槽104,且所述凹形卡槽103位于所述弧形卡槽104的上方,并在所述弧形卡槽104的外侧加工有矩形槽105,在所述矩形槽105的一侧加工有条形槽106;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安装有第一腰型连杆107,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的另一端通过销轴活动安装有第二腰型连杆108,在所述第一腰型连杆107和第二腰型连杆108之间安装有盖板109,并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01的一端加工有开口槽110,所述盖板109用于密封开口槽110;所述控制单元2包括微处理模块201、模数转换模块202、信号采集模块203、驱动模块204、可控硅输出模块205、可调负载206、继电器输出模块207、固定负载208,所述信号采集模块203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递给所述模数转换模块202,所述模数转换模块202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相连,所述微处理模块201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204相连,所述驱动模块204的一个输出端与所述可控硅输出模块205相连,所述可控硅输出模块205与可调负载206相连,所述驱动模块204的另一个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输出模块207相连,所述继电器输出模块207与所述固定负载208相连。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电气控制器的使用功能,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01上加工有两个卡槽111,在所述盖板109的两端均设置有卡钩112,所述卡钩112与卡槽111相互配合。所述控制单元2还包括过载保护模块209、过欠压保护模块210、缺相保护模块211,所述过载保护模块209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双向电性连接,所述过欠压保护模块210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双向电性连接,所述缺相保护模块211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双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还包括电压监测电路模块212,所述电压监测电路模块212包括第一隔离保护电路213、第一芯片集成电路214、第二芯片集成电路215、第一rc滤波电路216。所述第一隔离保护电路213通过第一芯片集成电路214与第二芯片集成电路215连接,所述第二芯片集成电路215与第一rc滤波电路216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还包括电流监测电路模块217,所述电流监测电路模块217包括第二隔离保护电路218、第三芯片集成电路219、第四芯片集成电路220、第二rc滤波电路221。所述第二隔离保护电路218通过第三芯片集成电路219与第四芯片集成电路220连接,所述第四芯片集成电路220与第二rc滤波电路221连接,所述第一rc滤波电路216和第二rc滤波电路221均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还包括供电模块222,所述供电模块222包括电压转换模块223和降压芯片模块224。所述电压转换模块223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的调光模块的0~10v模拟量的信号输出模块,所述降压芯片模块224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的调光模块的0~5vpwm信号输出模块。所述电压监测电路模块212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双向电性连接。所述电流监测电路模块217与所述微处理模块201双向电性连接。所述供电模块222为所述微处理模块201进行供电。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提供的电气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1,控制器壳体1包括由钣金制成的罩壳101,在罩壳101的一端外侧可拆卸安装有散热窗102,散热窗102的内部具有纤维过滤网,且散热窗102的角度可调,能够提高其散热效果,且具有过滤的功能,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罩壳101的内部,通过设置有凹形卡槽103和弧形卡槽104,便于对整个控制器壳体1进行安装,通过在第一腰型连杆107和第二腰型连杆108之间安装有盖板109,盖板109用于密封开口槽110,便于进行打开。控制单元2在使用时,首先要将过压和欠压的门限值和延时时间设定好,当微处理模块201检测到实际电压超过过压或低于欠压的门限值,此时微处理模块201开始计时,当计时值达到设计的延时时间值后,微处理模块201切断供电模块222,从而达到过欠压保护的目的。本发明还具有电压、电流保护的功能,运行安全、可靠、平稳、能耗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