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选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4216发布日期:2019-02-12 23:0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路径选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选择与电路装置连接的特定电子部件或者元件的路径选择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测定电阻、电容器、线圈等芯片式电子部件(以下称为工件)的电气特性的电气特性检查系统,已知各种种类的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等)。在这样的工件的电气特性检查系统中,对工件的电极抵接探针(probe),该探针连接到测定器。此时,为了提高检查效率,事先抵接与多个工件的各电极相对应的探针。因此,设置了从这些探针中仅选择抵接于成为检查对象的工件的探针并将其连接于测定器的路径选择系统。

图6是表示现有的路径选择系统100的构成的图。如图6所示,现有的路径选择系统100构成为具备选择单元101、电流产生部102、表示部105以及控制部106。图6还图示了设置在路径选择系统100之外的测定器103、和作为检查对象的工件w1以及工件w2。选择单元101是选择与测定器103连接的特定工件w1、w2的单元,具备8个电磁继电器rl11、rl12、rl13、rl14、rl21、rl22、rl23以及rl24。

电磁继电器r11具备:具有电磁线圈rc11的通断控制部、以及具有机械触点rs11的路径通断部。电磁线圈rc11产生与被施加的电流相应的电磁力。在没有对电磁线圈rc11施加电流的情况下,机械触点rs11例如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呈断开状态(off)。另一方面,在对电磁线圈rc11施加电流时,机械触点rs11在由通电所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成为闭合状态(on)。而且,当停止电流的施加时,再次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回到断开状态(off)。关于其他的电磁继电器rl12、rl13、rl14、rl21、rl22、rl23、rl24,也是同样的。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电磁继电器的记载顺序定义为rl11、rl12、rl13、rl14、rl21、rl22、rl23、rl24。而且,例如在汇总表示rl11、rl12、rl13、rl14时记载为“rl11~rl14”。另外,在汇总表示除rl11之外的所有电磁继电器时记载为“rl12~rl24”。关于电磁线圈rc11、rc12、rc13、rc14、rc21、rc22、rc23、rc24以及机械触点rs11、rs12、rs13、rs14、rs21、rs22、rs23、rs24,也是同样的。

电流产生部102具有对电磁线圈rc11~rc24、发光二极管d1以及发光二极管d2施加电流的功能,具备10个驱动器drv1~drv10。对驱动器drv1~drv10连接有恒定电压v+。另外,驱动器drv1~drv10分别由控制输入dc1~dc10单独控制。由此,驱动器drv1~drv10的输出ds1~ds10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或者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即不与任何地方电连接的状态。关于控制输入dc1~dc10的逻辑与输出ds1~ds10的设定之间的关系,将会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电流产生部102具备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单独对控制输入dc1~dc10进行设定。在此,若驱动器drv1连接于电磁线圈rc11的一端,输出ds1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则作为驱动器drv1的输出ds1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11的一端。同样地,驱动器drv2连接于电磁线圈rc13的一端,驱动器drv3连接于电磁线圈rc12的一端,驱动器drv4连接于电磁线圈rc14的一端,驱动器drv5连接于电磁线圈rc21的一端,驱动器drv6连接于电磁线圈rc23的一端,驱动器drv7连接于电磁线圈rc22的一端,驱动器drv8连接于电磁线圈rc24的一端。由此,与输出ds1同样地,输出ds2~ds8分别设定为恒定电压v+时,作为输出ds2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13的一端,作为输出ds3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12的一端,作为输出ds4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14的一端,作为输出ds5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21的一端,作为输出ds6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23的一端,作为输出ds7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22的一端,作为输出ds8的恒定电压v+施加于电磁线圈rc24的一端。关于驱动器drv9以及驱动器drv10,将会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对电磁线圈rc11~rc24的另一端施加有恒定电压vd。在此,在上述的电流产生部102中,驱动器drv1~drv8所连接的恒定电压v+与恒定电压vd的关系为v+>vd。由此可知,通过输出ds1~ds8的施加,在对应的电磁线圈rc11~rc24中流动与电压差相应的电流。另一方面,当输出ds1~输出ds8分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时,对应的电磁线圈rc11~rc24中不流动电流。

作为电路装置的测定器103在内部具备恒定电流源103a以及直流电压计103b。另外,在测定器103的表面设定有输出恒定电流源103a所生成的电流的电流输出端子ih、向恒定电流源103a输入电流的电流输入端子il、直流电压计103b的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以及低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l。

成为电气特性检查对象的两个工件w1、w2例如分别在两端形成有电极w1a、w1b以及电极w2a、w2b。在电极w1a抵接有探针104a1、104c1,在电极w1b抵接有探针104b1、104d1。同样地,在电极w2a抵接有探针104a2、104c2,在电极w2b抵接有探针104b2、104d2。以下,在汇总表示抵接于工件w1的电极w1a、w1b的所有探针时记载为“104a1~104d1”,在汇总表示抵接于工件w2的电极w2a、w2b的所有探针时记载为“104a2~104d2”。

另外,如后所述,由于选择单元101的作用,抵接于工件w1的电极w1a、w1b的所有探针同时连接于测定器103的电流输出端子ih、电流输入端子il、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低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l。下面,为了简单起见,将该连接记载为“工件w1与测定器103的连接”。同样地由于选择单元101的作用,抵接于工件w2的电极w2a、w2b的所有探针同时连接于测定器103的电流输出端子ih、电流输入端子il、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低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l。下面,为了简单起见,将该连接记载为“工件w2与测定器103的连接”。

探针104a1连接于机械触点rs11的一端,探针104c1连接于机械触点rs13的一端。另外,探针104b1连接于机械触点rs12的一端,探针104d1连接于机械触点rs14的一端。同样地,探针104a2连接于机械触点rs21的一端,探针104c2连接于机械触点rs23的一端。另外,探针104b2连接于机械触点rs22的一端,探针104d2连接于机械触点rs24的一端。这样,通过将8个机械触点rs11~rs24的一端与探针104a1~104d1以及探针104a2~104d2单独连接,形成将8个机械触点rs11~rs24的一端与两个工件的一端及另一端单独连接的第一连接线。

另外,在测定器103中,电流输出端子ih连接于机械触点rs13以及rs23的另一端。另外,电流输入端子il连接于机械触点rs14以及rs24的另一端。另一方面,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连接于机械触点rs11以及rs21的另一端。另外,低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l连接于机械触点rs12以及rs22的另一端。这样,测定器103的一个输入或者输出同时连接于8个机械触点rs11~rs24中的多个机械触点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线。

表示部105设置在路径选择系统100内,具有两个发光二极管(led)d1、d2。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于电流产生部102的驱动器drv10。由此,在驱动器drv10的输出ds10设定为恒定电压v+时,对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施加恒定电压v+。同样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电流产生部102的驱动器drv9,在驱动器drv9的输出ds9设定为恒定电压v+时,对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施加恒定电压v+。

驱动器drv10通过控制信号dc10的单独控制来改变输出ds10。同样地,驱动器drv9通过控制信号dc9的单独控制来改变输出ds9。关于控制信号dc10、dc9与输出ds10、ds9的关系,将会在后面进行说明。另外,对发光二极管d1、d2的阴极施加有与施加于上述线圈rc11~rc24的另一端的电压相同的恒定电压vd。

控制部106设置在路径选择系统100内,通过软件来对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进行控制。

使用图7、图8a、图8b以及图8c,对如上的现有技术中的检查装置的路径选择系统100的控制进行说明。图7是从图6的路径选择系统100中抽出电流产生部102、电磁线圈rc11~rc24以及表示部105来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将图6中的驱动器drv1~drv10的控制输入dc1~dc10与驱动器drv1~drv10的输出ds1~ds10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图8b是将控制输入dc1~dc10、电磁继电器rl11~rl24的机械触点rs11~rs24以及发光二极管(led)d2、d1的状态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图8c是将驱动器drv1~drv10的控制输入dc1~dc10、电磁继电器rl11~rl24的机械触点rs11~rs24以及工件w1、w2与测定器103的连接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

在此,参照图6以及图7并基于图8a、图8b、图8c,对控制命令[0]~[10]与控制输入dc1~dc10、驱动器输出ds1~ds10以及电磁继电器的机械触点rs11~rs24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8a所示,真值表的左端一列为控制命令[0]~[10]。控制命令[0]~[10]是控制部106在通过软件控制电流产生部102的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时对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发送的命令。控制命令[0]~[10]通过单独赋予的编号来识别,与各行所示的控制命令相对应地赋予了编号0~10。接着从左端起第2列~第11列表示控制输入dc1~dc10的设定。控制输入dc1~dc10为逻辑输入,取高电平或者低电平这两个值。将高电平记作“h”,将低电平记作“l”,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同样地记载。在此,若将i设为1~10,则根据驱动器drvi的功能,当控制输入dci被设定为“h”时,输出dsi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当控制输入dci被设定为“l”时,输出dsi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不与任何地方电连接的状态)。

首先,对控制命令[0]进行说明。对于控制命令[0],所有控制输入dc1~dc10都为“l”。这是无控制的初始状态。第12列~第21列表示此时的驱动器输出ds1~ds10的状态。驱动器drvi的控制输入dci与输出dsi具有如上所述的关系,因此所有的输出ds1~ds10都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可是,如图7所示,输出ds1~ds8连接于电磁线圈rc11~rc24的一端。而且,输出ds9连接于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ds10连接于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因此,根据控制命令[0],电磁线圈rc11~rc24的一端以及发光二极管d2、d1的阳极处于高阻抗状态。因此,没有对电磁线圈rc11~rc24施加电流,与各电磁线圈相对应的机械触点rs11~rs24为断开状态(off)。另外,发光二极管d2、d1熄灭。用真值表将此示出的是图8b所示的控制命令[0]。此外,在图8b中,用“熄灭”表示了熄灭状态,用“点亮”表示了点亮状态,以使得查看表就能够直观地理解发光二极管d2、d1的点亮状态和熄灭状态。

接着,再次参照图8a,对控制命令[1]进行说明。控制命令[1]的控制输入dc1为“h”,其他的控制输入dc2~dc10为“l”。这样设定了控制输入时的驱动器输出ds1~ds10的状态为,输出ds1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其他的输出ds2~ds10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此时,如图7所示,由于输出ds1设定为v+,因此在电磁线圈rc11的一端施加有恒定电压v+,在另一端施加有恒定电压vd。而且,如上所述v+>vd,因此电流施加于电磁线圈rc11。而且,对应的机械触点rs11成为闭合状态(on)。另外,其他的机械触点rs12~rs24为断开状态(off),发光二极管d2、d1均为熄灭状态。将此表示于图8b的真值表中的控制命令[1]。以下,图8a中的控制命令[2]~[10]也与控制命令[1]同样地,仅将10个控制输入中的一个设定为“h”,将剩余的控制输入设定为“l”。而且在图8b中,与控制命令[1]同样地,在控制命令[2]~[8]中,只有与设定为“h”的控制输入对应的机械触点成为闭合状态(on),剩余的机械触点都为断开状态(off)。另外,在控制命令[9]以及[10]中,机械触点rs11~rs24均为断开状态(off),与控制命令[9]以及[10]相对应地,发光二极管d2以及d1分别点亮。

在此,图8c表示了为了进行图6所示的工件w1与测定器103的连接以及工件w2与测定器103的连接而可以从图8a中同时执行哪个控制命令。更具体而言,对于控制命令[0]~[10]的每一个,表示控制输入dc1~dc10的“h”“l”与继电器的机械触点rs11~rs24的“on”“off”的关系,同时在右端的两列中,分别在与为了进行工件w1与测定器103的连接以及工件w2与测定器103的连接而应执行的控制编号相对应的行中表示了文字“执行”。首先,在从右端起的第2列中,列举了[1]~[4]以及[10]作为在连接工件w1与测定器103时执行的控制命令。其中,与控制命令[1]~[4]相对应地成为闭合状态(on)的机械触点分别为rs11、rs13、rs12、rs14。在此,对于同一控制输入,根据不同的控制命令而同时输入“h”和“l”时,优先设定“h”。

再次如图6所示,当这些机械触点成为闭合状态时,探针104a1连接于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探针104c1连接于电流输出端子ih,探针104b1连接于低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l,探针104d1连接于电流输入端子il。由此,进行工件w1的电气特性的检查。另外,如图8b所示,与控制命令[10]相对应地,发光二极管d1点亮。由此,位于检查装置旁边的工作人员能够以目视的方式确认正在进行工件w1的检查这一情况。同样地,在图8c的右端的一列中,列举了[5]~[8]以及[9]作为在连接工件w2与测定器103时执行的控制命令。其中与控制命令[5]~[8]相对应地成为闭合状态(on)的机械触点分别为rs21、rs23、rs22、rs24。

再次如图6所示,当这些机械触点成为闭合状态时,探针104a2连接于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探针104c2连接于电流输出端子ih,探针104b2连接于低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l,探针104d2连接于电流输入il。由此,进行工件w2的电气特性的检查。

另外,如图8b所示,与控制命令[9]相对应地,发光二极管d2点亮。由此,位于检查装置旁边的工作人员能够以目视的方式确认正在进行工件w2的检查这一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路径选择系统100中,存在以下问题点。由图8c可知,在将图6所示的工件w1以及w2单独连接于测定器103的情况下,需要同时执行共计5种控制命令。在此,各控制命令的执行、即将控制输入dc1~dc10设定为“h”或者“l”是如上所述那样,通过控制部106利用软件对图6所示的电流产生部102的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发送控制命令来控制的。再者,用于驱动器drv1~drv10的输出ds1~ds10与电磁线圈rc11~rc24的一端以及发光二极管d1、d2的阴极之间的连接的布线、在驱动器drv1~drv10与控制部102a之间所连接的dc1~dc10的布线都是独立的,布线数量增多。

作为第一问题点,由于软件的不良现象(故障),例如假设在图8a、图8b、图8c中出现了控制部106向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同时发送控制命令[1]与控制命令[5]这两个控制命令的情况。此时,机械触点rs11与rs21同时成为闭合状态(on)。因此,如图6所示,工件w1所涉及的探针104a1与工件w2所涉及的探针104a2同时连接于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无法进行正确的检查。而且,位于检查装置旁边的工作人员无法掌握该事实。如此,在连接的一部分不正常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确的检查。因此,无法得到正确的判定,即使工件w1不良,也有可能将其判断为良品。而且,由于在无法掌握这种不良现象的状态下继续使用,从而导致不良的工件被判断为良品的状态持续。另外,作为另一例,例如若图8a、图8b、图8c所示的控制命令[1]~[4]与控制命令[9]同时执行,则如图6所示那样,工件w1连接于测定器103,并且发光二极管d2点亮。此时,实际在检查的工件w1与位于检查装置旁边的工作人员以目视的方式确认的正在检查的工件w2不一致。在该情况下,工作人员也无法掌握该事实。因此,工作人员有可能判断为该检查装置在执行工件w2的检查而没有执行工件w1的检查,并对与软件的不良现象无关之处加以调查而浪费时间。

作为第二问题点,假设尽管软件良好,从控制部106向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同时正确地发送了控制命令[1]~[4]以及控制命令[10],但例如图6所示的连接驱动器的输出ds1与线圈rl11的一端的布线因某些原因而断开。在该情况下,机械触点rs11不会变成闭合状态(on)而仍然是断开状态(off)。因此,如图6所示,工件w1所涉及的探针104a1不会连接于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无法进行正确的检查。在该情况下,位于检查装置旁边的工作人员也无法掌握该事实。而且,与上述的第一问题点同样地,在连接的一部分不正常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确的检查。因此,无法得到正确的判定,即使工件w1不良,也有可能将其判断为良品。而且,由于在无法掌握这种不良现象的状态下继续使用,从而导致不良的工件被判断为良品的状态持续。

上述问题点是针对图6所示的为了与测定器103连接而选择的工件w1、w2为两个的情况所说明的。然而,在实际的检查装置中,所选择的工件的数量更多。在该情况下,图6所示的测定器103为一个,但是需要对两个工件的每一个配置选择单元101、电流产生部102、探针104a1~104d1以及104a2~104d2、表示部105。而且,与图6同样地,需要将多个选择单元101具备的机械触点rs11~rs14以及rs21~rs24的每一个的一端单独连接于探针104a1~104d1以及104a2~104d2,将机械触点rs11~rs14以及rs21~rs24的每一个的另一端同时连接于测定器103的一个输入或者输出。若进行这样的连接,则布线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如上所述布线断开而工作人员无法掌握该情况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高。另外,伴随电流产生部102的增加,控制输入dc1~dc10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加,所以为了对控制输入设定部102a进行控制而发送控制命令的控制部106的软件也会变得复杂。因此,软件发生不良现象而工作人员无法掌握该情况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高。这样,由于布线数量的增加以及软件的复杂化,如上述的第一问题点或者第二问题点那样的状况越来越容易发生。

鉴于以上问题,希望提供能够应对如下要求的路径选择系统:在对多个电子部件或者内置于一个电子部件的多个元件连接有多条电气布线的情况下,要无误地选择出与各个电子部件或者元件连接的电气布线中的特定的电气布线并使其连接于电路装置,并且要无误地表示该连接状态;要使连接用的电气布线的数量减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不使电气布线变得复杂的情况下无误地进行对电路装置与对象物的连接的切换的路径选择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路径选择系统,具备:选择单元,其具有第一整流部和第二整流部,选择应连接于预定电路装置的对象物,所述第一整流部使电流沿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第二整流部使电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流动,所述第一整流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整流部的两端并联连接以使得各自的整流方向相反;电流产生部,其生成流动于所述第一整流部或者所述第二整流部的电流;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电流产生部,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继电器的通断控制部,根据所述继电器的通断状态,切换所述电路装置与所述对象物的连接。

也可以为,所述电流产生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电流的状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流动电流的状态以及沿任何方向都不流动电流的状态。

也可以为,设置有第一对象物以及第二对象物作为所述选择单元选择为所述对象物的候选,在所述第一整流部使电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所述电路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对象物,在所述第二整流部使电流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所述电路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对象物。

也可以为,所述继电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整流部内的多个第一继电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整流部内的多个第二继电器,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以使各自的输入输出路径之间同步的方式导通或者切断,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以使各自的输入输出路径之间同步的方式导通或者切断。

也可以为,所述电流产生部在不使电流流动于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的情况下,将向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的电流供给节点设定为高阻抗状态。

也可以为,具备共享所述电路装置的多个所述选择单元,按所述多个选择单元中的各选择单元,分别设置有所述至少一个继电器以及所述对象物。

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电流产生部进行如下控制:使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的电流流动于所述多个选择单元内的特定选择单元,不使电流流动于所述多个所述选择单元内的除了该特定选择单元之外的其他选择单元所具有的所述继电器。

也可以为,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除了所述继电器之外还具有整流元件。

也可以为,所述继电器为电磁继电器,具有:具有电磁线圈的所述通断控制部;以及具有机械触点的路径通断部,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具有将多个所述电磁线圈与一个以上的所述整流元件按照预定顺序串联连接的电路。

也可以为,所述继电器中的所述路径通断部与相对应的所述通断控制部电绝缘,所述通断控制部具有整流作用。

也可以为,所述继电器具有:具有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所述通断控制部;以及具有根据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切换动作的场效应晶体管的路径通断部,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具有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按照预定顺序串联连接的电路。

也可以为,具备:第二发光二极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一整流部的一端部,在电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时点亮;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二整流部的一端部,在电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时点亮。

也可以为,所述第一整流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点,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二整流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一整流部具有的所述继电器连接有第一布线路径,所述第一布线路径连接所述电路装置与第一对象物,所述第二整流部具有的所述继电器连接有第二布线路径,所述第二布线路径连接所述电路装置和与所述第一对象物不同的第二对象物,所述第一整流部当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流动所述第一方向的电流时,使所述第一布线路径成为导通状态,所述第二整流部当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流动所述第二方向的电流时,使所述第二布线路径成为导通状态。

也可以为,所述对象物是具有电阻、电容器以及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的芯片式电子部件。

也可以为,所述电路装置是检查所述对象物的电气特性的测定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使电气布线变得复杂的情况下无误地进行对电路装置与对象物的连接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从图1的路径选择系统中抽出电流产生部、二极管、电磁线圈以及表示部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3a是将图1中的驱动器的控制输入、驱动器的输出、流动于各驱动组的电流的方向以及电磁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电流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

图3b是将图1中的驱动器的控制输入、驱动器的输出、流动于各驱动组的电流的方向、电磁继电器的机械触点的状态、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以及工件与测定器的连接状态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

图4是表示成为检查对象的工件的数量增加时的选择单元的增加的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路径选择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7是从图6的路径选择系统中抽出电流产生部、电磁线圈以及表示部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8a是将图6中的向驱动器的控制输入以及驱动器的输出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

图8b是将图6中的驱动器的控制输入、电磁继电器的机械触点以及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

图8c是将向驱动器的控制输入、电磁继电器的机械触点以及工件与测定器的连接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

标号说明

1:选择单元2:电流产生部

5:表示部6:控制部

7:第一整流部8:第二整流部

103:测定器w1、w2、w3、w4:工件

d1、d2:发光二极管pd11~pd24:发光二极管

d11、d12、d21、d22:二极管

rl11~rl24:电磁继电器rc11~rc24:线圈

rs11~rs24:机械触点pc11~pc24:半导体继电器

pq11~pq24:fetdg11、dg12:第一驱动组

dg21、dg22:第二驱动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10的构成的图。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10是选择与测定器103连接的特定工件w1、w2的系统,构成为具备选择单元1、电流产生部2、表示部5以及控制部6。在图1中,对具有与图6同等的功能以及构成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除了需要时之外,省略说明。

选择单元1构成为具备使电流沿第一方向流动的第一整流部以及使电流沿与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流动的第二整流部。即,第一整流部具有在节点n1与节点n4之间按照预定顺序连接的二极管d11、d12与电磁继电器rl11~rl14。更具体而言,在节点n1与节点n2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11与电磁继电器rl11、rl12,在节点n3与节点n4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12与电磁继电器rl13、rl14。

另一方面,第二整流部具有在节点n1与节点n4之间按照预定顺序连接的二极管d21、d22与电磁继电器rl21~rl24。更具体而言,在节点n1与节点n2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1与电磁继电器rl21、rl22,在节点n3与节点n4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2与电磁继电器rl23、rl24。

第一方向例如是从节点n1向节点n4的方向,第二方向例如是从节点n4向节点n1的方向。选择单元1当在第一整流部沿第一方向流动电流的情况下选择工件w1,当在第二整流部沿第二方向流动电流的情况下选择工件w2。即,在第一整流部使电流沿第一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测定器103连接于工件w1,在第二整流部使电流沿第二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测定器103连接于工件w2。

另外,在测定器103与工件w1之间连接有第一布线路径,探针104a1~104d1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布线路径。另一方面,在测定器103与工件w2之间连接有第二布线路径,探针104a2~104d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布线路径。

在此,电磁继电器rl11~rl24为与图6中的选择单元101所具备的继电器同等的构成。即,电磁继电器rl11~rl24分别具备路径通断部与通断控制部,所述路径通断部具有机械触点rs11~rs24,所述通断控制部具有电磁线圈rc11~rc24。机械触点rs11~rs24将电磁继电器rl11~rl24的输入输出路径之间导通或者切断。例如,机械触点rs11将连接测定器103的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与探针104a1的布线路径之间导通或者切断。电磁继电器rl11~rl24控制机械触点rs11~rs24的导通或者切断。

电磁线圈rc11~rc24控制机械触点rs11~rs24的导通或者切断。由这些可知,选择单元1在第一方向的电流流动于节点n1与节点n4之间时,选择并导通连接测定器103与工件w1的第一布线路径,在第二方向的电流流动于节点n1与节点n4之间时,选择并导通连接测定器103与工件w2的第二布线路径。另外,在没有电流流动于节点n1与节点n4之间时,第一布线路径以及第二布线路径为切断状态。

电磁线圈rc11~rc24控制对应的机械触点rs11~rs24的导通或者切断,以使得当在第一整流部沿第一方向流动电流的情况下在第二整流部沿第二方向不流动电流、并且当在第二整流部沿第二方向流动电流的情况下在第一整流部沿第一方向不流动电流。

电流产生部2生成流动于第一整流部或者第二整流部的电流。即,该电流产生部2具有对电磁线圈rc11~rc24施加电流的功能,具备控制输入设定部2a和驱动器drv0。

控制输入设定部2a单独设定驱动器drv0的控制输入dc01以及dc02。对驱动器drv0连接有恒定电压v+以及v-。另外,驱动器drv0由控制输入dc01以及dc02来控制,输出ds0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或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或者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即不与任何地方电连接的状态。关于控制输入dc01以及dc02的逻辑与输出ds0的设定之间的关系,将会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作为电路装置的一例的测定器103、作为对象物的一例的工件w1以及w2、探针104a1~104d1、探针104a2~104d2为与图6同等的构成。而且,表示部5具有与图6中的表示部105同等的功能,但如后所述,其内部的发光二极管d1以及d2的布线与图6不同。即,图1中的选择单元1与图6中的选择单元101的不同之处在于,电磁线圈rc11~rc24以及发光二极管d1、d2的连接方法不同。

以下,更详细地对电磁线圈rc11~rc24以及发光二极管d1、d2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驱动器drv0连接于配置在选择单元1内的二极管d1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1的阴极。由此,当输出ds0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时,恒定电压v+施加于二极管d1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1的阴极。同样地,当输出ds0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时,恒定电压v-施加于二极管d1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1的阴极。另一方面,当输出ds0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时,驱动器drv0与二极管d11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1的阴极之间成为高阻抗状态(hz)。

二极管d11的阴极连接于电磁线圈rc11的一端,电磁线圈rc11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磁线圈rc12的一端。另一方面,二极管d21的阳极连接于电磁线圈rc21的一端,电磁线圈rc21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磁线圈rc22的一端。而且,电磁线圈rc12的另一端和电磁线圈rc22的另一端均连接于配置在选择单元1内的二极管d12的阳极以及二极管d22的阴极。

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于电磁线圈rc13的一端,电磁线圈rc13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磁线圈rc14的一端。另一方面,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于电磁线圈rc23的一端,电磁线圈rc23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磁线圈rc24的一端。而且,电磁线圈rc14的另一端和电磁线圈rc24的另一端均连接于配置在表示部5内的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以及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而且,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均连接于恒定电压vd。在此,在上述的电流产生部2中,驱动器drv0所连接的恒定电压v+以及v-与恒定电压vd的关系为v+>vd>v-。

图2是从图1的路径选择系统10中抽出电流产生部2、二极管d11、d12、d21、d22、电磁线圈rc11~rc24以及表示部5来进行表示的图。如图2所示,二极管d11、电磁线圈rc11和rc12、二极管d12、电磁线圈rc13和rc14、发光二极管d1按该顺序串联连接于驱动器drv0。即,如上所述,在节点n1与节点n2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11、电磁线圈rc11和rc12,在节点n3与节点n4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12、电磁线圈rc13和rc14,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于节点n5。而且,二极管d11和d12、发光二极管d1具有如顺向电流沿该连接顺序流动这样的整流作用。在图2中将该顺向电流表示为第一方向电流i+。以下,称将二极管与电磁线圈串联连接以使得具有流动第一方向电流i+的整流作用的电路为第一驱动组dg11、dg12。串联连接有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电路为第一整流部7。

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组dg11是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11、电磁线圈rc11以及rc12的电路。同样地,第一驱动组dg12是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12、电磁线圈rc13以及rc14的电路。

另一方面,二极管d21、电磁线圈rc21、rc22、二极管d22、电磁线圈rc23、rc24、发光二极管d2按该顺序串联连接于驱动器drv0。即,如上所述,在节点n1与节点n2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1、电磁线圈rc21和rc22,在节点n3与节点n4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2、电磁线圈rc23和rc24,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节点n5。而且,二极管d21、d22以及发光二极管d2具有如顺向电流沿与该连接相反的顺序流动这样的整流作用。在图2中将该顺向电流表示为第二方向电流i-。以下,称将二极管与电磁线圈串联连接以使得具有流动第二方向电流i-的整流作用的电路为第二驱动组dg21、dg22。串联连接有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电路为第二整流部8。

在图2中,第二驱动组dg21是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1、电磁线圈rc21以及rc22的电路。同样地,第二驱动组dg22是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2、电磁线圈rc23以及rc24的电路。在此,第一方向电流i+与第二方向电流i-彼此为相反方向。即,第一驱动组dg11与第二驱动组dg21并联连接以使得电流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流动。同样地,第一驱动组dg12与第二驱动组dg22并联连接以使得电流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流动。以下,将这样连接形成的电路分别称为驱动组对dgp1、dgp2。

即,如图2所示,通过第一驱动组dg11与第二驱动组dg21形成了驱动组对dgp1。同样地,通过第一驱动组dg12与第二驱动组dg22形成了驱动组对dgp2。而且,两个驱动组对dgp1、dgp2串联连接。以下,将这样串联连接两个以上的驱动组对而形成的电路称为驱动组对块dgpb。例如,通过驱动组对dgp1与驱动组对dgp2形成了驱动组对块dgpb1。该驱动组对块dgpb1构成了选择单元1。再者,在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均施加有恒定电压vd。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驱动组dg11、dg12、dg21、dg22中,与两个电磁线圈相对应地配置有一个二极管。例如与电磁线圈rc11以及rc12相对应地配置有二极管d11,同样地,与电磁线圈rc13以及rc14相对应地配置有二极管d12。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组为与两个电磁线圈相对应地配置有一个二极管,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针对一个电磁线圈配置一个二极管。或者也可以针对四个电磁线圈配置一个二极管。

更具体而言,实际制造选择单元1的方法例如为如下方法:在基板上配置多个电磁继电器,通过印刷布线等在这些电磁继电器中的电磁线圈的端子之间进行连接。此时根据基板上的多个电磁继电器即电磁线圈的相对位置,适当地决定针对几个电磁线圈配置一个二极管即可。例如,在电磁线圈rc11以及rc12彼此接近而配置为第一电磁线圈组、同样地电磁线圈rc13以及rc14彼此接近而配置为第二电磁线圈组、并且第一电磁线圈组与第二电磁线圈组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那样分别与各电磁线圈组相对应地配置二极管d11、d12。与此相对地,在上述四个电磁线圈rc11、rc12、rc13、rc14均彼此接近地配置的情况下,与它们四个电磁线圈全部相对应地配置一个二极管即可。另外,在上述四个电磁线圈rc11、rc12、rc13、rc14均彼此分离地配置的情况下,与它们四个电磁线圈的每一个相对应地配置一个二极管即可。此外,再次如图1所示,测定器103的电压以及电流的输入及输出与机械触点rs11~rs24以及探针104a1~104d1、探针104a2~104d2的连接和图6相同。

再次如图1所示,在连接测定器103与工件w1时,机械触点rs11、rs12、rs13、rs14同时闭合,机械触点rs21、rs22、rs23、rs24同时断开。另外,在连接测定器103与工件w2时,机械触点rs11、rs12、rs13、rs14同时断开,机械触点rs21、rs22、rs23、rs24同时闭合。

由此可知,属于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电磁线圈rc11、rc12、rc13、rc14分别与机械触点rs11、rs12、rs13、rs14对应。同样地,属于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电磁线圈rc21、rc22、rc23、rc24分别与机械触点rs21、rs22、rs23、rs24对应。因此,第一驱动组dg11、dg12以及第二驱动组dg21、dg22分别将与同时通断的四个机械触点对应的四个电磁线圈串联连接,具有整流作用。而且,如上所述,将由第一驱动组dg11和第二驱动组dg21形成的驱动组对dgp1、与由第一驱动组dg12和第二驱动组dg22形成的驱动组对dgp2串联连接,从而形成了驱动组对块dgpb1。关于与构成这样形成的驱动组对块dgpb1的各驱动组相对应的机械触点,驱动组不同的机械触点不会同时变成闭合状态。

如图1所示,控制部6配置在路径选择系统10内,通过软件来对控制输入设定部2a进行控制。即,控制部6连接于控制输入设定部2a,进行对控制输入设定部2a的控制以单独地设定控制输入dc01以及dc02中的某一个。

以上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10的构成的说明,以下,参照图1以及图2并基于图3a以及图3b,对路径选择系统10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3a是将图1中的驱动器drv0的控制输入dc01、dc02、驱动器drv0的输出ds0、流动于各驱动组的电流的方向以及电磁继电器rl11~rl24的电磁线圈rc11~rc24的电流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图3b是将驱动器drv0的控制输入dc01、dc02、驱动器drv0的输出ds0、电流的方向、电磁继电器rl11~rl24的机械触点rs11~rs24的状态、发光二极管d1、d2的发光状态以及工件w1、w2与测定器103的连接状态的关系表示为真值表的图。

在此,对控制命令进行说明。图3a的真值表的左端一列为控制命令。控制命令是控制部6在通过软件控制电流产生部2的控制输入设定部2a时对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的命令。控制命令通过单独赋予的编号来识别,在图3a中,与各行所示的控制命令相对应地赋予编号[1]~[4]。接着从左端起第2列、第3列分别表示控制输入dc01、dc02的设定。

控制输入dc01、dc02为逻辑输入,取高电平或者低电平这两个值。在图3a中,将高电平记作“h”,将低电平记作“l”,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同样地记载。在此,驱动器drv0在控制输入dc02被设定为“l”时,不管控制输入dc01的逻辑电平如何,输出ds0都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不与任何地方电连接的状态)。与此相对地,若控制输入dc02被设定为“h”,则在控制输入dc01的逻辑电平为“l”时,输出ds0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在控制输入dc01的逻辑电平为“h”时,输出ds0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

首先,对控制命令[1]、[2]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对于控制命令[1]、[2],控制输入dc02为“l”。它们是无控制的初始状态。第4列表示此时的驱动器输出ds0的状态。驱动器drv0的控制输入dc01、dc02与输出ds0具有如上所述的关系,因此输出ds0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在此,如图2所示,对作为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终端点的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作为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终端点的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施加有恒定电压vd。而且,在控制编号[1]、[2]中,输出ds0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hz),即输出ds0为不与任何地方电连接的状态,因此对第一驱动组dg11、dg12以及第二驱动组dg21、dg22均未施加电流。对于此,将图3a的第5列中的电流的方向记载为“无”,将第6列~第13列中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电流也记载为“无”。如图1所示,在该状态下,属于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机械触点rs11~rs14以及属于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机械触点rs21~rs24为断开状态(off)。

另外,发光二极管d1、d2熄灭。用真值表将此示出的是图3b的控制命令[1]以及[2]。此外,如图3b所示,用“熄灭”表示了熄灭状态,用“点亮”表示了点亮状态,以使得查看表就能够直观地理解发光二极管d1、d2的点亮状态和熄灭状态。这样,控制命令[1]、[2]是不使电流流动于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电磁线圈rc11~rc14以及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电磁线圈rc21~rc24中的任一方的电流停止模式。在电流停止模式下,工件w1以及工件w2均不与测定器103成为连接状态。

接着对图3a的控制命令[3]进行说明。对于控制命令[3],控制输入dc02为“h”,控制输入dc01为“l”。这样设定了控制输入时的驱动器输出ds0的状态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在此,图2所示的v-与vd如上所述那样具有v-<vd的关系,因此,对于二极管d11、d12以及发光二极管d1施加有逆向电压,对于二极管d21、d22以及发光二极管d2施加有顺向电压。即,没有对第一驱动组dg11、dg12施加电流,对第二驱动组dg21、dg22施加有第二方向电流i-。将此表示于图3a的第6列~第13列。而且,属于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机械触点rs11~rs14(图1)成为断开状态(off),属于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机械触点rs21~rs24(图1)成为闭合状态(on)。

另外,发光二极管d1熄灭,发光二极管d2点亮。该状态表示于图3b的第6列~第15列。另外,通过这些机械触点的断开状态以及闭合状态,进行测定器103与工件w2的连接。将此表示于图3b的第16列以及第17列。在此,在第17列将工件w2与测定器103连接这一情况记作“连接”。这样,控制命令[3]是使电流流动于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电磁线圈rc21~rc24、并且不使电流流动于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电磁线圈rc11~rc14的逆向电流施加模式。

接着,对于控制命令[4],控制输入dc02为“h”,控制输入dc01为“h”。这样设定了控制输入时的驱动器输出ds0的状态被设定为恒定电压v+。在此,在图2中,由于如上所述的那样为v+>vd,因此,对于二极管d11、d12以及发光二极管d1施加有顺向电压,对于二极管d21、d22以及发光二极管d2施加有逆向电压。即,对第一驱动组dg11、dg12施加有第一方向电流i+,没有对第二驱动组dg21、dg22施加电流。将此表示于图3a的第6列~第13列。而且,属于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机械触点rs11~rs14成为闭合状态(on),属于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机械触点rs21~rs24成为断开状态(off)。另外,发光二极管d1点亮,发光二极管d2熄灭。该状态表示于图3b的第6列~第15列。另外,通过这些机械触点的断开状态以及闭合状态,进行测定器103与工件w1的连接。将此表示于图3b的第16列以及第17列。在此,在第16列将工件w1与测定器103连接这一情况记作“连接”。这样,控制命令[4]是使电流流动于第一驱动组的电磁线圈rc11~rc14、并且不使电流流动于第二驱动组的电磁线圈rc21~rc24的正向电流施加模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作为正向电压施加模式的控制命令[4],连接图1中的工件w1与测定器103,并且通过发光二极管d1的点亮表示工件w1与测定器的连接。同样地,根据作为逆向电压施加模式的控制命令[3],连接工件w2与测定器103,并且通过发光二极管d2的点亮表示工件w2与测定器的连接。而且,在控制命令[3]、[4]中,由于只有图2所示的第一方向电流i+与第二方向电流i-中的某一方流动,因此工件w1与工件w2不会同时连接到测定器103。另外,也不会发生工件w1以及w2与测定器103的实际连接、和发光二极管d1以及d2的点亮不一致的情况。

再次如图2所示,由于将第一驱动组dg11、dg12具有的电磁线圈rc11~rc14的每一个串联连接,并将第二驱动组dg21、dg22具有的电磁线圈rc21~rc24的每一个串联连接,因此布线数量少于现有的路径选择系统100。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10中的选择单元1以及电流产生部2所涉及的布线数量变得比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路径选择系统100中的选择单元101以及电流产生部102所涉及的布线数量更少。因此,布线断开的可能性更小,根据这一点,选择单元1以及电流产生部2的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另外,当布线断开时,多个机械触点rs11~rs14或者rs21~rs24会同时变为不动作,因此能够容易地判断断开的位置。例如在执行对构成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电磁线圈rc11~rc14施加电流的控制时,当该第一驱动组dg11、dg12内的布线在某处断开的情况下,应施加于第一驱动组dg11、dg12内的电磁线圈rc11~rc14以及发光二极管d1的电流同时消失。因此,完全无法进行在图1中由测定器103实现的检查,而且表示部5中应点亮的发光二极管也仍旧熄灭。因而,工作人员能够立即判断为该驱动组dg11、dg12内的布线在某处断开了。

另外,将在第一方向具有整流作用的第一驱动组dg11、dg12以及在第二方向具有整流作用的第二驱动组dg21、dg22分别连接到节点n1以及节点n4之间,因此能够使用对三种模式进行切换的简单的控制来选择与测定器103连接的特定工件w1、w2。因而,软件的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在以上的说明中,成为检查对象的工件是图1所示的工件w1以及w2这两个工件。在此,使用图4,对成为检查对象的工件的数量增加时的选择单元1的增加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成为检查对象的工件的数量增加时的选择单元1的增加的图。在此,表示设置两个图1的选择单元1并对测定器103的电流输出端子ih、电流输入端子il、高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h、低电位侧的电压输入端子vl连接了两个选择单元1内的对应的机械触点的一端的状态。即,在该图4中,表示了成为检查对象的工件为w1、w2、w3、w4这四个的情况下的机械触点rs11~rs24与测定器103的连接状态。此外,虽未图示,但与两个选择单元1、1的每一个相对应地单独具备图1所示的电流产生部2以及表示部5。而且具备与图1所示的控制部6同等构成的控制部6。即,图4中的控制部6对两个电流产生部2内的控制输入设定部2a的双方发送控制命令。这样,路径选择系统10具有共享测定器103的多个选择单元1、1,并按每个选择单元1、1设置有至少一个电磁继电器以及作为对象物的工件w1、w2、w3、w4。

如图4所示,连接于测定器103的检查对象的工件是工件w1、w2、w3、w4这四个工件。工件w1和w2为一组,工件w3和w4为一组,分别与选择单元1、1相对应。在此,对将工件w1连接于测定器103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在与工件w1、w2对应的(图4中的左侧的)选择单元1中,执行图3a、图3b所示的控制命令[4](正向电流施加模式)。即,控制部6对与工件w1、w2对应的选择单元1所涉及的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控制命令[4]。同时,在与工件w3、w4对应的(图4中的右侧的)选择单元1中,执行图3a、图3b所示的控制编号[1]或者[2](电流停止模式)。即,控制部6对与工件w3、w4对应的选择单元1所涉及的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控制编号[1]或者[2]。此时,在与工件w1、w2对应的选择单元1中,如上所述那样,工件w1连接于测定器103,没有连接工件w2。而且,在对应的表示部5(图1)中,发光二极管d1点亮、d2熄灭。另外,在与工件w3、w4对应的选择单元1中,如上所述那样,工件w3、w4均没有连接于测定器103。而且,在对应的表示部5中,发光二极管d1、d2均熄灭。

作为其他例子,在图4中为了将工件w4连接于测定器103,则在与工件w1、w2对应的选择单元1中执行控制命令[1]或者[2](电流停止模式),同时在与工件w3、w4对应的选择单元1中执行控制命令[3](逆向电流施加模式)即可。该情况下的控制部6对与工件w1、w2对应的选择单元1所涉及的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控制命令[1]或者[2],同时对与工件w3、w4对应的选择单元1所涉及的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控制命令[3]。如此,根据控制命令[1]或者[2],工件w1、w2均没有连接于测定器103,在对应的表示部5(图1)中发光二极管d1、d2均熄灭。并且,根据控制命令[3],工件w4连接于测定器103,工件w3没有连接。而且,在对应的表示部5中发光二极管d1熄灭、d2点亮。这样,根据控制命令[1]或者[2],图1所示的两个工件w1、w2均没有连接于测定器103。利用这一点,在如图4那样检查对象的工件的数量增加时,控制部向对应的两个工件均没有与测定器103连接的选择单元1所涉及的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控制命令[1]或者[2]。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与选择单元1对应的两个工件均不与测定器103连接的状态。

由此可知,能够在工件的数量增加时增加选择单元1、电流产生部2、表示部5,从而容易地扩展选择单元1的功能。另外,用于实现该功能扩展的控制部6的软件只是对多个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控制命令[1]或者[2](电流停止模式)、控制命令[3](逆向电流施加模式)、控制命令[4](正向电流施加模式)这三个控制命令。而且如上所述,根据各控制不同的工件不会同时连接于测定器。因此,选择单元1以及电流产生部2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并且软件也更加简化,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图4中将工件的数量设成了四个,而在工件的数量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通过增加选择单元1、电流产生部2、表示部5的数量并根据上述三个模式来切换控制部6向控制输入设定部2a发送的控制命令,从而容易地加以应对。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组dg11、dg12、dg21、dg22串联连接了两个电磁线圈,但不限于此,例如驱动组dg11、dg12、dg21、dg22也可以由一个电磁线圈构成。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串联连接两个驱动组对dgp1、dgp2从而构成驱动组对块dgpb1,但构成驱动组对块dgpb1的驱动组对dgp1、dgp2也可以仅为一个。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驱动组dg11、dg12与第二驱动组dg21、dg22分别具有不同方向的整流作用,并且将它们两个驱动组连接在节点n1与节点n4之间,在节点n1与节点n4之间切换电流的方向来施加电流,第一驱动组dg11、dg12串联连接有与和工件w1有关的第一布线路径所连接的机械触点rs11~rs14对应的电磁线圈rc11~rc14,第二驱动组dg21、dg22串联连接有与和工件w2有关的第二布线路径所连接的机械触点rs21~rs24对应的电磁线圈rc21~rc24。由此,第一驱动组dg11、dg12具有的机械触点rs11~rs14与第二驱动组dg21、dg22具有的机械触点rs21~rs24不会同时成为闭合状态,因此避免了在从多个工件w1、w2中选择一个与测定器连接时不同的工件同时连接于测定器103。

另外,表示部5通过发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构成,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连接于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一端部,在电流沿与第一驱动组dg11、dg12的整流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时点亮,所述发光二极管d2串联连接于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一端部,在电流沿与第二驱动组dg21、dg22的整流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时点亮,因此也避免了连接于测定器103的工件w1、w2与表示部5所示的工件w1、w2不一致。

再者,将电磁线圈rc11~rc14以及发光二极管d1串联连接,将电磁线圈rc21~rc24以及发光二极管d2串联连接,因此,用于使电流流动于电磁线圈rc11~rc14以及发光二极管d1、或者电磁线圈rc21~rc24以及发光二极管d2的控制命令为电流停止模式、逆向电流施加模式、正向电流施加模式这三种即可,所以软件的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另外,当串联连接的电磁线圈rc11~rc14以及发光二极管d1、或者电磁线圈rc21~rc24以及发光二极管d2的布线断开时,多个机械触点rs11~rs14或者多个机械触点rs21~rs24会同时变为不动作,因此也能够更简易地判断断开的位置。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为了使连接测定器103与工件w1、w2的布线路径变成切断状态或者导通状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选择单元1使用了电磁继电器r11~r24,与此相对地,在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半导体继电器pc11~pc24。以下对与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10同等的功能以及构成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除了需要时之外,省略说明。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路径选择系统10x的构成的图。如该图5所示,取代路径选择系统10中的选择单元1,而具备选择单元1x。即,选择单元1x将图1中的电磁继电器r11~r24替换成使用了被称为半导体继电器或者固态继电器的半导体元件的继电器pc11~pc24(以下记载为“半导体继电器”)。半导体继电器pc11~pc24有时被称为光mosfet或者光电mosfet。半导体继电器pc11具备发光二极管pd11与fet(场效应晶体管)pq11。即,在不对发光二极管pd11施加顺向电流时,fetpq11的漏极-源极之间为切断状态(off)。另外,在对发光二极管pd11施加顺向电流而发光时,fetpq11的漏极-源极之间为导通状态(on)。而且,在停止该顺向电流的施加时,发光二极管pd11熄灭,fetpq11的漏极-源极之间再次回到切断状态(off)。其他半导体继电器pc12~pc24也同样。这样,fetpq11~pq24根据对应的发光二极管pd11~pd24的发光状态来切换动作。发光二极管pd11~pd24与fetpq11~pq24电绝缘,即使在连接有发光二极管pd11的电路侧叠加有噪声,该噪声也不会传递到连接有fetpq11的电路侧,抗干扰性增强。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路径通断部具有场效应晶体管pq11~pq2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断控制部具有发光二极管pd11~pd24。

如图5所示,各半导体继电器pc11~pc24内的发光二极管pd11~pd24的连接方法与图1中的电磁线圈rc11~rc24的连接方法是同样的。在此,在图5中,通过使多个发光二极管pd11~pd14的极性相同地进行连接来形成第一驱动组,同样地,通过使多个发光二极管pd21~pd24的极性相同地进行连接来形成第二驱动组。而且,将第一驱动组与第二驱动组以在彼此相反的方向流动电流的方式并联连接从而形成驱动组对。这样,通过利用发光二极管pd11~pd24具有极性而形成了各驱动组,因此,在图5中没有使用如图1的d11、d12、d21、d22那样的二极管。

如上,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由各半导体继电器pc11~pc24构成继电器。由此,能够获得与一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并且能够使选择单元更加小型化,进而能够抑制磁相互作用等。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件w1~w4的各电极分别抵接有两根探针,但是抵接的探针的数量不限定于两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个工件上形成有两个电极,但不限于此,电极的数量例如也可以为3个以上。另外,一个工件中内置有一个元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一个工件中内置有两个以上的多个元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条电气布线连接于多个电子部件、即多个工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多条电气布线连接于内置在一个电子部件中的多个元件。

再者,在以上的说明中,具备能够以目视的方式确认连接于测定器103而正在检查的工件w1~w4的表示部5,但也可以不具备表示部5。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路径选择系统10将测定器103的电压或者电流的输入或者输出与和多个工件w1~w4的电极抵接的多个探针进行连接,但在取代测定器103而配置具有某些功能的电路、例如放大电路和/或滤波器并将该电路的电压或者电流的输入或者输出与多个工件w1~w4的电极本身进行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的路径选择系统10的控制方法。

此外,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归纳为以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

一种路径选择系统,具备:选择单元,其具有第一整流部和第二整流部,选择应连接于预定电路装置的对象物,所述第一整流部使电流沿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第二整流部使电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流动,所述第一整流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整流部的两端并联连接以使得各自的整流方向相反;电流产生部,其生成流动于所述第一整流部或者所述第二整流部的电流;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电流产生部,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继电器的通断控制部,所述电路装置与所述对象物的连接根据所述继电器的通断状态而切换。

(技术方案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电流产生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电流的状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流动电流的状态以及沿任何方向都不流动电流的状态。

(技术方案3)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设置有第一对象物以及第二对象物作为所述选择单元选择为所述对象物的候选,在所述第一整流部使电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所述电路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对象物,在所述第二整流部使电流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所述电路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对象物。

(技术方案4)

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继电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整流部内的多个第一继电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整流部内的多个第二继电器,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以使各自的输入输出路径之间同步的方式导通或者切断,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以使各自的输入输出路径之间同步的方式导通或者切断。

(技术方案5)

根据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电流产生部在不使电流流动于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的情况下,将向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的电流供给节点设定为高阻抗状态。

(技术方案6)

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具备共享所述电路装置的多个所述选择单元,按所述多个选择单元中的各选择单元,分别设置有所述至少一个继电器以及所述对象物。

(技术方案7)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电流产生部进行如下控制:使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的电流流动于所述多个选择单元内的特定选择单元,不使电流流动于所述多个所述选择单元内的除了该特定选择单元之外的其他选择单元所具有的所述继电器。

(技术方案8)

根据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除了所述继电器之外还具有整流元件。

(技术方案9)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继电器为电磁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具有:具有电磁线圈的所述通断控制部;以及具有机械触点的路径通断部,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具有将多个所述电磁线圈与一个以上的所述整流元件按照预定顺序串联连接的电路。

(技术方案10)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继电器中的所述路径通断部与相对应的所述通断控制部电绝缘,所述通断控制部具有整流作用。

(技术方案11)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继电器具有:具有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所述通断控制部;以及具有根据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切换动作的场效应晶体管的路径通断部,所述第一整流部以及所述第二整流部分别具有将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按照预定顺序串联连接的电路。

(技术方案12)

根据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具备:第二发光二极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一整流部的一端部,在电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时点亮;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二整流部的一端部,在电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时点亮。

(技术方案13)

根据技术方案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第一整流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节点,另一端连接于与第一节点不同的第二节点,所述第二整流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一整流部具有的所述继电器连接有第一布线路径,所述第一布线路径连接所述电路装置与第一对象物,所述第二整流部具有的所述继电器连接有第二布线路径,所述第二布线路径连接所述电路装置和与所述第一对象物不同的第二对象物,所述第一整流部当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流动所述第一方向的电流时,使所述第一布线路径成为导通状态,所述第二整流部当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流动所述第二方向的电流时,使所述第二布线路径成为导通状态。

(技术方案14)

根据技术方案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对象物是具有电阻、电容器以及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的芯片式电子部件。

(技术方案15)

根据技术方案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路径选择系统,所述电路装置是检查所述对象物的电气特性的测定器。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或宗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