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4463发布日期:2019-02-19 18:5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特指一种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



背景技术:

室内环境一直是人类想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的目标,以办公室内环境为例,传统的生态办公一般是通过室内环境净化用以达到舒适的办公环境的目的,现有方式是通过空气净化器或绿色植物等方式实现办公环境污浊干燥空气的净化,这种生态办公方式单一,并且综合效率较低。即,传统的生态办公环境处理方式简单,没有形成较好的智能化控制交互模式。同时,传统的生态办公技术一般需要通过人工控制,并且众多净化设备依赖于市电供应,在市电丢失的情况下,无法达到优质净化的目的。即,依赖于市电的控制,非独立的控制系统或无冗余的电源供应导致应用面相对狭隘。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为此,有从业者为了满足办公的需求,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改进方案。如:

专利申请(201711124859.3)提出了一种办公物联网系统。该方案提供一种办公物联网系统,包括服务器总机,文案桌本体和文案柜,所述服务器总机,文案桌本体和文案柜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所述文案桌本体和文案柜内部设有rfid控制处理嵌入式系统,所述rfid控制处理嵌入式系统通过无线通讯连接进局域网;所述rfid控制处理嵌入式系统将文案桌本体或文案柜的信息通过无线局域网上传到服务器总机中的局域网数据库,这样各个文案桌本体和文案柜就通过服务器总机内部的数据库相连在一起。但是,该方案所提出的办公物联网系统仅针对办公用品和文案桌的信息整理和检索,与办公生态环境关系极小。

专利(201711305835.8)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的办公物联网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案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办公物联网控制方法及系统,属于物联网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办公物联网方法及系统。但是,该方案着重于办公设备办公物品的归类,存储和检索,与办公生态环境的智能控制关系极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智能化程度高、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包括:

温湿度调控单元,用来对室内环境中的温湿度进行调控;

光感调控单元,用来对室内环境中的光照度进行调控;

气体成分调控单元,用来对室内环境中的气体成分进行调控;

自适应同步单元,用来根据当天的气候环境自动匹配形成合适的办公氛围模式;

室内生态中央控制器,用来根据自适应同步单元的模式来控制上述温湿度调控单元、光感调控单元、气体成分调控单元完成调节,以形成合适的办公氛围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电源供应单元,所述电源供应单元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的风光储互补系统供应,实现工作期间完全免市电供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供应单元中的系统电源供应通过两级能源转换关联智能输出,其中第一能源转换关联单元通过自然能源与电能的转换,并协调储能系统输出,第二能源转换关联单元通过室内温湿度、光照强度与co2浓度情况控制能源转换与控制输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适应同步单元通过温湿度感知单元、光感感知单元、气体成分检测单元来实时收集室内温湿度、光照、气体成分参数,再经过自适应同步单元中的关联度整合器,将上述各种参数通过权重判决,智能形成各种室内生态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适应同步单元还通过与云端相连,接受云端的控制指令,最终与关联度整合器结合,通过权重判决,智能形成各种室内生态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适应同步单元还包括人脸识别单元,所述人脸识别单元通过人脸识别室内人群的面部表情,提取人群的情绪因子,配合室内的温湿度,光照,气体成分对人群情绪的影响,同时接受云端指令,再经过自适应同步单元中的关联度整合器,将上述各种参数通过权重判决,智能形成各种室内生态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语音对讲单元,所述语音对讲单元用来对室内生态中央控制器进行语音控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语音对讲单元对室内音箱系统、视频监控设备进行控制,实现控制系统的语音报警及音乐播放,以实现轻松休闲的工作氛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温湿度调控单元用来对影响到温湿度的设备进行控制,所述光感调控单元用来对影响到光照度的设备进行控制,所述气体成分调控单元用来影响到室内空气的设备进行控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体成分调控单元对绿植和/或盆栽的智能浇灌设备进行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智能化程度高,能够通过物联网来对多个调节执行部件进行控制,从而对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最终能够智能改善室内环境。

2、本发明的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采用多种决策的综合控制模式,能够自动形成舒适的环境模式,然后通过调节执行部件完成环境模式的实现。

3、本发明的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充分利用了室内的各种能源,即采用可再生能源的风光储互补系统供应,实现工作期间完全免市电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拓扑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具体应用实例中电源供应单元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具体应用实例中自适应单元的原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室内生态中央控制器;2、温湿度感知及调控单元;3、光感调控单元;4、气体成分检测及绿植灌溉单元;5、语音对讲单元;6、人脸识别单元;7、电源供应单元;8、自适应同步单元;801、关联度整合器;9、第一能源转换关联单元;10、第二能源转换关联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智能室内生态优化系统,包括室内生态中央控制器1、温湿度调控单元2、光感调控单元3、气体成分调控单元4、电源供应单元7及自适应同步单元8,其中室内生态中央控制器1用来协调上述各个单元的工作并与云端建立连接,实现云端与本地的智能控制;温湿度调控单元2、光感调控单元3、气体成分调控单元4是实现生态办公环境的执行单元;电源供应单元7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的风光储互补系统供应,实现工作期间完全免市电供电;自适应同步单元8可以根据当天的气候环境自动匹配合适的办公氛围。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电源供应单元7中的系统电源供应通过两级能源转换关联智能输出,其中第一能源转换关联单元9通过自然能源与电能的转换,并协调储能系统输出,而第二能源转换关联单元10通过室内温湿度、光照强度与co2浓度情况控制能源转换与控制输出。

进一步,在具体应用实例中,第一能源转换关联单元9用来收集太阳能、风能、电能以及储能系统中的能量,例如可以藉由风扇、排风系统等来收集风能,可以通过家用电器来弥补电能,可以通过储能系统中储备的电能来进行补充。

第二能源转换关联单元10用来与第一能源转换关联单元9相连,并根据室内温湿度、光照强度与co2浓度情况控制能源转换与控制输出。

参见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适应同步单元8通过温湿度感知单元、光感感知单元、气体成分检测单元来实时收集室内温湿度、光照、气体成分等参数,再经过自适应同步单元8中的关联度整合器801,将上述各种参数通过权重判决,智能形成各种室内生态模式,最终依据形成的室内生态模式来控制温湿度调控单元2、光感调控单元3、气体成分调控单元4等执行单元来调控室内的环境参数,形成适合当前环境的室内生态模式。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自适应同步单元8还可以通过与云端相连,接受云端的控制指令,最终与关联度整合器801结合,通过权重判决,智能形成各种室内生态模式,最终依据形成的室内生态模式来控制温湿度调控单元2、光感调控单元3、气体成分调控单元4等执行单元来调控室内的环境参数,形成适合当前环境的室内生态模式。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本发明的自适应同步单元8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人脸识别单元6,该人脸识别单元6通过人脸识别室内人群的面部表情,提取人群的情绪因子,配合室内的温湿度,光照,气体成分对人群情绪的影响,同时接受云端指令,再经过自适应同步单元8中的关联度整合器801,将上述各种参数通过权重判决,智能形成各种室内生态模式,最终依据形成的室内生态模式来控制温湿度调控单元2、光感调控单元3、气体成分调控单元4等执行单元来调控室内的环境参数,形成适合当前环境的室内生态模式。

在本发明中,由关联度整合器801智能形成的室内生态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其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室内生态模式,供用户选择。

在具体应用实例中,温湿度调控单元2用来对空调、风扇、加湿器等影响到温湿度的设备进行控制,光感调控单元3用来对日光灯、电动窗帘、电视机等影响到光照度的设备进行控制,气体成分调控单元4用来对门窗、绿植盆栽等物件进行控制。

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发明还包括语音对讲单元5,语音对讲单元5用来对室内生态中央控制器1进行语音控制,还可以进一步对音箱系统、视频监控等设备进行控制,实现控制系统的语音报警及音乐播放,适当实现轻松休闲的工作氛围。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