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7099发布日期:2019-07-13 08:1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位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液位控制器,安装于储液装置内,用以控制储液装置内液位的高低。液位控制器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子式液位开关控制、浮球开关控制,虹吸式控制等。液位控制器主要是控制阀门的开启及关闭,以对储液装置进行补液来实现液位的高低的控制。

虹吸式液位控制器主要通过虹吸原理来实现阀门的控制,虹吸式控制器主要包括控制箱、虹吸管组件、浮动组件等,浮动组件设于控制箱内,虹吸管组件的一端与控制箱内部连通,另一端伸入储液装置内预定位置。控制箱上开设有控制孔,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从所述控制孔进入所述控制箱内部。

现有,当储液装置内的液面超过所述控制孔的高度时,所述控制箱内的气体排除受阻,流体介质无法进入控制箱内,导致液位控制器的关闭速度缓慢或者液位控制器不能关闭,降低了液位控制器响应速度以及控制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控制效果好的液位控制器及液位控制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液位控制器,安装于储液装置内,用以控制所述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液位,所述液位控制器包括阀体组件、控制箱以及辅助排气件,所述阀体组件安装于所述控制箱上,所述控制箱上开设有控制孔,所述控制孔用以供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流入,所述辅助排气件安装于所述阀体组件上,并与所述控制箱内部连通设置,所述辅助排气件用以在流体介质流入控制箱内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控制箱内的气体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排气件包括排气管,所述阀体组件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控制箱内部连通,所述排气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接孔内,另一端伸出所述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呈弯曲状,所述排气管远离控制箱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控制箱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伸出所述连接孔的一端设有弯曲管,所述弯曲管远离所述排气管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控制箱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弯曲管,可以避免飞溅的流体介质从所述排气管进入所述控制箱内,使所述控制箱内的部件提前受到浮力,关闭所述液位控制器,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运行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曲管与所述排气管连接为一体式结构。

一体式结构的设置,使得所述排气管的加工以及制造更加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以密封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控制器还包括防水组件,所述防水组件设于所述控制箱上,所述防水组件用以在流体介质流入储液装置内的过程中,防止流体介质从所述控制孔进入所述控制箱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水组件包括防水单元,所述防水单元设于所述控制箱与所述阀体组件之间,并与所述控制箱之间围成收容腔,所述控制孔位于所述收容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单元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辅助排气件互相配合,以引导所述控制箱内的气体排出。

设置所述排气孔,能够与所述辅助排气件互相配合,以引导所述控制箱内的气体能够快速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控制器还包括控制管,所述控制管安装于所述控制箱上,所述控制管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储液装置内的预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位控制系统,包括液位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液位控制器连接的阀门组件,所述液位控制器采用上述的液位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液位控制器通过设置辅助排气件,从而在流体介质进入所述控制箱内时,引导所述控制箱内的气体排出,以使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能够顺利的进入所述控制箱内,进而在流体介质的作用下使所述液位控制器能够快速并正常关闭,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同时能够避免了所述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溢出,具体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阀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器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5中A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6中B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8中C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粘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9中D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阀瓣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中密封结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3中E处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3中密封结构的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3中密封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6中密封结构的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3中密封结构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弯曲管与延长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液位控制系统100、储液装置101、连接管102、主阀门组件10、主阀体11、主进口111、主出口112、主阀瓣12、先导孔121、主阀座13、主弹性件14、主腔室15、液位控制器20、阀体组件21、安装孔21a、阀体211、第一进口211a、第二出口211b、腔室211c、容置孔211d、阀口211e、补气腔211f、限位台阶211g、阀盖212、补气孔212a、阀座213、第一出口213a、安装台阶213b、安装腔213c、连通孔213d、定位台阶213e、定位槽213f、连接孔213g、凸部2131、紧固件214、阀瓣22、阀瓣的外侧221、阀瓣的内侧222、通孔223、导向块227、第一安装部224、连接部225、第一密封部226、导向块227、阀芯23、阀芯的第一端231、阀芯的第二端232、台阶233、通道234、第一通道234a、第二通道234b、弹性件235、防粘结结构24、凸起241、定位板25、连通孔251、辅助排气件26、排气管261、密封组件30、第一密封件31、第二密封件32、第三密封件33、吸合部311、配合部331、平面331a、第二密封部332、槽体332a、浮动组件40、浮筒41、实心结构42、控制箱50、控制孔51、收容腔52、第二安装部53、固定孔54、控制管60、进液口61、出液口62、第一弯曲管63、第二弯曲管64、延长管65、连接套66、防倒吸装置70、补气阀瓣71、浮动部711、浮动槽711a、补气密封件712、过滤装置80、防水组件90、防水单元91、防水罩911、排气孔912、密封单元92、密封元件9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供一种液位控制器系统100,用以控制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实现所述储液装置101的自动补给流体介质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装置101可以是水池、水箱、油箱等,所述流体介质可以是水、油等液体。

所述液位控制系统100包括主阀门组件10以及液位控制器20,所述主阀门组件10连接于管路组件上,所述液位控制器20设于所述储液装置101内并与所述主阀门组件10连接,用以控制所述阀门组件10的开启及关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阀门组件10为普通的阀门组件,例如,所述主阀门组件10可以为轴流式水控阀、膜片式水控阀等。当然,所述液位控制器20也可以单独使用,即将所述液位控制器20连接于管路组件上,通过所述液位控制器20本身的开启/关闭来控制所述储液装置101的液位。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指的是流体介质在储液装置101内位置的高低。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液位控制器20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的开启或关闭为阐述对象,具体地描述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结构以及控制原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阀门组件10为轴流式水控阀,所述液位控制器20与所述主阀门组件10之间通过连接管102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主阀门组件10包括主阀体11、主阀瓣12、主阀座13以及主弹性件14。所述主阀瓣12安装于主阀体11内,并与主阀体11之间围成主腔室15,所述主阀座13安装于所述主阀体11上,所述连接管10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阀体11上,并与所述主腔室15连通,所述主阀瓣12上开设有先导孔,所述主阀针14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先导孔内,且所述主阀针14的外壁与所述先导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主弹性件14位于所述主腔室15内,所述主弹性件14的一端抵靠于所述主阀瓣12上,另一端抵靠在主腔室15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阀体11上开设于用以供流体介质流入的主进口111及供流体流出并与所述储液装置101连接的主出口112。所述主阀瓣12上开设有先导孔121,并通过所述先导孔121将所述主进口111与所述主腔室15之间连通。所述液位控制器20通过所述主进口111与所述主出口112之间连通和隔断以实现对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液位的控制。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述液位控制器20包括阀体组件21、阀瓣22、阀芯23、密封组件30、浮动组件40、控制箱50以及控制管60。所述阀瓣22及阀芯23设于阀体组件21内,所述阀瓣22上开设有通孔223,所述阀芯23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通孔223内,所述浮动组件40设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密封组件30设于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阀体组件21之间,所述密封组件30一端与所述阀芯23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浮动组件40配合,从而通过所述浮动组件40带动所述密封组件30运动,以使所述阀瓣22移动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及关闭。

所述阀体组件21包括阀体211、阀盖212以及阀座213,所述阀体211通过螺纹连接、焊接连接等方式安装于所述阀座213上,所述阀盖212盖设于所述阀座213上。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体211与所述阀座21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阀体211上开设用以供流体介质进入的第一进口211a、供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二出口211b、及容置孔211d以及阀口211e,所述阀瓣22、所述阀体211以及阀座213三者之间通过紧固件214锁紧连接,所述阀瓣22、所述阀体211以及阀座213三者之间围成腔室211c所述第一进口211a用于与外部的管路组件连接,以引导流体介质进入所述阀体211,所述第二出口211b与所述储液装置101连通,以使从所述第二出口211b流出的流体介质能够流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所述阀瓣22安装于所述容置孔211d内,所述阀瓣22在压力的作用下移动,控制所述阀口211e的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所述第一进口211a与所述第二出口211b之间连通或者隔断,以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开启及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口211a处设有快接插口,所述快接插口用以与外部管路配合,以实现外部管路的快速连接。

所述阀体211上设有限位台阶211g,所述阀瓣22安装于限位台阶211g上并通过所述紧固件214锁紧,所述限位台阶211g用以限制所述阀瓣22在所述紧固件214锁紧过程中形变的压缩量。

在没有设置所述限位台阶211g的情况下,所述紧固件214在锁紧过程中,所述阀瓣22的压缩量(形变)不可控孔,当所述紧固件214锁止的更紧时,此时,所述阀瓣22会进一步变形,从而使所述阀瓣22会有靠近所述阀口211e运动的趋势,即所述阀瓣22对密封所述阀口211e的作用力就更大,反过来说,就是所开启所述阀口211e的作用力就需要的更大。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所述限位台阶211g,从而所述限位台阶211g限制所述阀瓣22在所述紧固件214锁紧过程中形变的压缩量,使得所述阀瓣22的压缩量在一定范围内,从而确保了所述阀瓣22密封所述阀口211e的作用力在预定的范围内,保证所述液位控制20启/闭压力的统一性;同时,还可以防止启/闭压力过大,即实现了所述液位控制器20在低压情况下也能够启/闭,增加了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适用范围。

所述阀座213上设有安装台阶213b,所述阀体211安装于所述安装台阶213b上。进一步地,所述阀座213上开设有安装腔213c以及用以供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一出口213a,所述阀口211e位于所述第一出口213a及第二出口211b之间,所述第一出口213a一端与所述储液装置10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安装腔213c连通,所述阀芯23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并与所述阀瓣22连接,所述密封组件3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以与所述阀芯23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阀座213上设有凸部2131,所述凸部2131上开所述安装腔213c。

所述阀瓣22大致呈“碗”状,所述阀瓣22为橡胶阀瓣。当然,在其他实施中,所述阀瓣22还可以为其他材料的阀瓣。

所述阀瓣22设于所述阀体211以及阀座213之间,所述阀瓣22的开口朝向所述阀座213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阀瓣2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进口211a的外侧221以及朝向所述腔室211c的内侧222,所述阀瓣的内侧222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阀瓣22的外侧221的表面积。

所述通孔223将所述腔室211c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连通设置。所述阀芯23的一端伸入所述通孔223内,所述阀芯23的外壁与所述通孔223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且所述间隙的大小可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间隙即为节流通道,所述间隙能够调节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进入所述腔室211c内流体介质的压力。而间隙的大小可调,即能够调节不同压力流体介质进入所述腔室211c,从而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适应不同压力系统环境;同时,当系统压力值变化,通过所述间隙的调节,能够避免变化的压力对系统中的部件,如阀瓣22、阀芯23等造成损害。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液位控制20能够适应1MP及其1MP以上的压力系统环境。

进一步地,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阀瓣22包括第一安装部224、连接部225以及第一密封部226,所述第一安装部224夹设于所述阀体211与所述阀座212之间,所述第一安装部224搭设于所述限位台阶211g上,并将所述阀体211与所述阀座212之间密封。所述连接部225设于所述容置孔211d内,所述连接部225为形变部,所述阀瓣22沿所述阀芯23运动,从而使所述连接部225发生形成。所述第一密封部226与所述阀芯23连接,阀瓣22在压力的作用下,使所述第一密封部226沿所述阀芯运动以开启/关闭所述阀口211e。

优选地,所述限位台阶211g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24的厚度,从而防止所述阀体21与所述阀座23之间互相抵靠,导致所述限位台阶211g的功能失效。

如图8以及图9所示,所述阀瓣22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之间设有防粘结结构24,所述防粘结结构24用以防止所述阀瓣22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之间互相粘结。即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防粘结结构24用以防止所述阀瓣22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之间形成连续的水膜。进而,避免所述阀瓣22被吸附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上。在这里,防粘结结构24有效的避免了所述阀瓣22被吸附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上,减少了两者互相粘结的可能性,不仅使得所述阀瓣22能够被完全推开,运动更加顺畅,液位控制器20的启/闭更加容易,而且可以保证主阀门组件10的开度最大,提高储水效率。

优选地,所述防粘结结构24设于所述连接部225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防粘结结构24包括多个凸起241。可选地,多个所述凸起241间隔地设于所述阀瓣22的外侧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所述凸起241也可以间隔地设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凸起241间隔地设于所述阀瓣22的外侧面上。

优选地,多个所述凸起241间隔地设于所述连接部225的外侧面上。所述凸起241远离所述阀瓣22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凸起241将所述连接部225与所述容置孔211d的内壁之间的水膜分隔成间断地,从而检测两者互相粘结的可能性。

更优选地,多个所述凸起241间隔地设于所述连接部225的外侧面上,所述凸起为橡胶凸起,所述凸起241与所述阀瓣22设为一体式结构,进而以便于所述阀瓣22的加工以及制造。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粘结结构24包括疏水涂层(图未示),所述疏水涂层涂覆于所述阀瓣22的外侧面和/或者容置孔211d的内壁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疏水涂层涂即为与水互相排斥涂层,即所述疏水涂层与静态水的接触角大于90度。

优选地,所述疏水涂层涂覆于所述连接部225的外侧面上。所述疏水涂层可以由聚碳酸酯、聚酰胺、聚丙烯腈、聚酯等材料制成。当然,由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流体介质为水,因此,设置的是疏水性涂层,如果所述流体介质置换成其他类介质,所述疏水涂层相应地设置成排企其他类介质的涂层。

进一步地,继续如图11所示,所述阀瓣22上设有导向块227,所述导向块227安装于所述第一密封部226上。所述通孔223开设于所述导向块227上,所述阀芯23穿设于所述通孔223内。在这里,所述阀芯23兼做导向件,以导向所述阀瓣22的运动,使所述阀瓣22的运动更加顺畅,稳定性更好。

优选地,所述导向块227的横截面呈“工”字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块227的横截面还可以呈其他形状。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所述阀芯23大致呈杆状,所述阀芯23的横截面呈“T”型,所述阀芯2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31及第二端232,所述阀芯的第一端231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并与所述安装腔213c之间密封连接,所述阀芯的第二端23穿设于所述通孔223并伸入所述第一进口211a内。所述阀芯的第二端23外壁与所述通孔223内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间隙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所述阀芯的第二端23的外径实现,即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阀芯23即可。

优选地,所述阀芯23上具有台阶233,当所述阀芯23安装于安装腔213c内时,所述台阶233抵靠于所述凸部2131上,进而实现所述阀芯23的安装及定位。

所述阀芯23上开设有通道234,所述通道234与所述腔室211c之间连通,用以供所述腔室211c的流体介质流出。进一步地,所述通道234的内径大小可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通道234也可以当作节流通道,所述通道234能够调节从所述腔室211c流出后的流体介质的压力,而所述通道234的内径大小可调,即能够调节不同的流出所述腔室211c的流体介质的压力,从而配合所述阀芯23的外壁与所述通孔223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一步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20适应不同压力系统的能力;同时,当系统压力值变化,通过所述间隙以及所述通道234的调节,能够进一步地避免变化的压力对系统中部件的损害,即延长了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所述通道234包括第一通道234a及第二通道234b,所述第一通道234a以及所述第二通道234b的内径大小均可调。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第一通道234a或第二通道234b中其中一个通道的内径大小可调。所述第一通道234a与所述阀腔211c连通,所述第二通道234b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234a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密封组件30配合用。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234a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234b轴线垂直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234a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234b轴线也可以不垂直设置。

所述阀芯23上套设有弹性件235,所述弹性件24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凸部2131上,另一端抵靠于所述阀瓣22上,所述弹性件235用以复位所述阀瓣22用。

如7所示,所述密封组件30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连通孔213d内并从所述连通孔213d伸入所述控制箱50内,用以与所述浮动组件40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浮动组件40带动所述密封件31在所述连通孔213d内运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通道234。所述密封组件30的另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用以与所述阀芯23配合以密封所述通道234或者使所述通道234导通(即,启/闭所述通道234),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出口213a与所述腔室211c之间的隔断或者连通;同时,所述密封组件30的另一部分还用于将所述安装腔213c与所述控制箱50之间密封,防止安装腔213c内的流体介质通过所述连通孔213d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密封组件30将所述安装腔213c与所述控制箱50之间密封,从而防止所述安装腔213c内的流体介质通过所述连通孔213d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即避免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浮球组件40提前受到浮力作用,带动所述密封件31将所述通道234密封,致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及所述主阀门组件10提前关闭的情况,提高了所述液位控制器20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所述连通孔213d开设于所述安装腔213c的底部,所述安装腔213c与所述连通孔213d之间形成了定位台阶213e,所述密封组件30的另一部分能够抵靠在所述定位台阶213e,从而实现对所述密封组件30的限位,以避免所述密封组件30从所述连通孔213d脱落,掉入所述控制箱50内。

实施例1:

如12所示,所述密封组件30包括第一密封件31,所述第一密封件31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通孔213d内并从所述连通孔213d内伸入所述控制箱50内,另一端用以与所述阀芯23配合启/闭所述通道234,所述第一密封件31上设有吸合部311,所述吸合部311将所述第一密封件31吸合并贴于所述安装腔213c的腔壁上,从而将所述第一密封件31吸合并贴于所述定位台阶213e上。

所述第一密封件31的横截面大致呈“T”型。所述吸合部311呈伞状,当所述液位控制器2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一密封件31与所述通道234之间分离,所述浮动组件40与所述第一密封件31也是分离状态,即所述第一密封件31处于自然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吸合部311与所述定位台阶213e接触,并在所述吸合部311的作用下,将所述第一密封件31吸合并贴于所述定位台阶213e上,从而防止所述安装腔213c内的流体介质通过所述连通孔213d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可选地,所述吸合部311为橡胶材料,所述吸合部311与所述密封件31连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件31与所述浮动组件40配合的端面为平面或者球面。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件31只有部分伸出所述连通孔213d,所述第一密封件31在所述连通孔213d内运动,所述连通孔213d对所述第一密封件31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能够保证所述第一密封件31与所述通道234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且准确,并且能够避免因液面波动导致浮动组件40晃动等造成的第一密封件31与所述阀芯20之间错位等问题。

实施例2:

如图13至图15所示,所述密封组件30包括第二密封件32以及第二密封件33,所述第二密封件32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通孔213d内并从所述连通213d孔内伸入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第二密封件33设于所述第二密封件32远离所述控制箱50的一端,所述第二密封件33用以与所述阀芯23配合启/闭所述通道234,以及将所述安装腔213c与所述控制箱50之间密封。

所述第二密封件32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密封件31结构相同,其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中的第二密封件32没有设置所述吸合部311,所述吸合部311用于所述第二密封件33替代,但相应的,在实施例2中,所述第二密封件33设于所述第二密封件32的位置以及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吸合部311设于第二密封件32位置以及结构完全不同,但实际上的作用相同,均为为了将所述安装腔213c与所述控制箱50之间密封。下面具体阐述所述第二密封件33的结构。

具体地,第二密封件33包括配合部331以及第二密封部332,所述第二密封部332安装于所述配合部331上,所述第二密封部332用以将所述安装腔213c与所述控制箱50之间密封,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第二密封件32抵靠,所述第二密封件32带动所述配合部331运动,以与所述阀芯23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6至18所示,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第二密封部332设为一体式结构,同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32连为一体式结构。即,所述第二密封件33与所述第二密封件32设为一体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第二密封部332设为一体式结构,但所述配合部331和所述第二密封部332与所述第二密封件32之间分体式设置,即,所述第二密封件32与所述第二密封件33之间分体式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密封件32与所述第二密封件33之间分体或者一体式设置选择可以根据具体地实际的需求而设置。

所述配合部331呈柱状,所述配合部331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密封件31上,另一端与所述通道234配合,以密封所述通道234或者开启所述通道23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阀芯23配合的端面为平面331a。即,密封所述通道234的面为平面。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阀芯23配合的端面为球面。即,密封所述通道234的面为球面。在这里,球面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便于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阀芯23之间的自对准。

所述第二密封部332呈伞状,所述第二密封部332安装于所述定位台阶213e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部332朝向所述控制箱50的表面向所述阀芯23一侧凹陷并形成槽体332a。在这里,所述第二密封部332的表面凹陷设置,不仅能够避免第二密封部332与所述定位台阶213e之间贴合的过紧,有利于所述第二密封部332发生形变以及复位,以便于所述第二密封件32带动所述配合部331运动,密封所述通道234,从而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进而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关闭。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332以及所述配合部331均有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如图13所述,所述液位控制器20还包括定位板25,所述定位板25用以定位所述第二密封部332,并使所述第二密封部332与所述安装腔213c的腔壁之间贴合。即,通过所述定位板25将所述第二密封部332定位于所述定位台阶213e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以及图18所示,所述定位板25上开设有所述连通孔213d,所述密封件31安装于所述连通孔213d内,所述阀座213靠近所述控制箱50的一面上开设有定位槽213f,所述定位槽213f与所述安装腔213c连通,所述第二密封部332的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槽213f内,所述定位板25安装于所述定位槽213f内并与所述阀座213连接。即,所述第二密封部332的部分夹设于所述阀座213与所述定位板25之间,从而实现所述密封结构的安装。

优选地,所述定位板25呈板状,所述定位板25与所述阀座213之间通过螺栓、螺钉、焊接方式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定位板25收容于所述安装腔213c内,所述定位板25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密封部332上,另一端抵靠于所述阀芯23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定位板25与所述阀芯23配合,从而将所述第二密封部332定位在所述定位台阶213e上。

优选地,所述定位板25呈环状,所述定位板25上开设有连通孔251,所述连通孔251将所述安装腔213与所述第一出口213a连通,以使所述安装腔213内的流体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一出口213a流出。

所述阀芯23靠近所述密封件31的一端设有抵靠台阶,所述定位板25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抵靠台阶上,另一端靠着在所述第二密封部332上,从而通过安装所述阀芯23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定位板25上,从而使所述定位板25将所述第二密封部332紧压并贴靠与所述定位台阶213e上,进而将所述安装腔213c与所述控制箱50之间密封并隔断。

请参阅图5,所述浮动组件40包括浮筒41以及实心结构42,所述实心结构42将所述浮筒41内部填满,且所述实心结构42的密度小于所述流体介质的密度,从而在流体介质的作用下能够使所述浮筒41漂浮于液位上。在这里,通过在所述浮筒41内填充实心结构42,从而避免因流体介质进入浮筒41内、浮筒41破裂或者脱落,导致浮力不足或者失去浮力,无法控制液位,造成所述储液装置101流体介质溢出等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浮筒41大致呈筒状,所述浮筒41设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浮筒41的一端与所述密封件31配合。当所述浮筒41受力浮起时,所述浮筒41在浮力的作用下推动推动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从而所述阀瓣22移动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当所述浮筒41落下时,所述密封件41与所述通道234分离,所述腔室211c与所述第一出口213a通过所述通道234连通,所述阀瓣22移动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所述实心结构42可以为聚苯乙烯泡沫等高分子材料。

所述控制箱50大致呈筒状,所述控制箱50具有先对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控制箱50的第一端通过可拆卸结构安装于所述阀座213上,第二端靠近所述储液装置101的底部设置,且所述控制管60连接于所述控制箱50的第二端。在这里,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螺栓结构、卡接结构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50通过螺栓结构安装于所述阀座213上。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50靠近所述阀座213的一端设有用以供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流入所述控制箱50内的控制孔51,从而当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液位上升至控制孔51时,流体介质流入控制箱50内,从而所述浮筒41在浮力的作用下浮动以推动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从而使得所述主阀门组件10关闭以停止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注液。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控制的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液位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从控制孔51进入控制箱内50时,即所述主阀门组件10就关闭并停止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注液,此时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为最高液位。因此,通过设置所述控制箱50以及浮动组件40,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灵活控制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

请参阅图4以及图19,所述控制管60为圆管或者异型管,所述控制管60具有相对设置的最高点G和最低点L,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靠近所述控制孔51设置,所述控制管60的最低点L远离所述控制孔51设置,所述控制管60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50内部连通,另一端伸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预定位置。

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预定位置即所述储液装置101内预设的最低液位的位置。而在该位置时,浮筒41下落,所述腔室211c与所述第一出口213a通过所述通道234连通,所述阀瓣22移动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从而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开启,进而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补充流体介质。

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可以比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高,也可以比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高于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

当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时,流体介质从控制管60的最高点G或者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此时,所述控制管60内便会封存一段空气,同时,所述浮筒41受浮力作用带动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以使所述阀瓣22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下降至预定位置,由于所述控制管60内的容积变大,从而所述控制管60内空气的气压将降低,从而产生虹吸现象,使得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60流入储液装置101内,进而所述浮筒41所述受的浮力消失,密封件31与所述通道234分离,以使所述阀瓣22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控制管60使得所述储液装置101的高、低液位可以精确控制,避免了液位控制器20及主阀门组件10的启/闭频繁,延长液位控制器20及主阀门组件10的至少10倍的使用寿命,并且储液装置101的低液位可以根据储液装置101的不同高度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次,避免了液位控制器20及主阀门组件10的启/闭频繁,从而降低了管路中流体介质的介质压力的波动,不仅降低噪音,且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总处于高液位,在储液装置101的底部易形成死水区,造成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二次污染,设置非常合理。

在这里,所述虹吸现象是指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从而使得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60流入储液装置101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控制管60的流体介质流通的面积是一定的,改变所述控制管60的最高点G位置,即可以改变所述控制管60内所能够封存的空气量,进而改变所述控制管60内的气压,使得所述控制管60所产生的虹吸时高度就不同,从而由此来调节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的高低。

请参阅图7,所述控制管60一端为进液口61,另一端为出液口62,所述进液口61伸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并靠近所述储液装置101的底部,所述出液口62与所述控制箱50连通,所述储液装置101的流体介质经所述进液口6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进一步地,控制管60可为圆管或其它异型管,所述控制管60包括管第一弯曲管63及第二弯曲管64,所述第一弯曲管63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50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连接,所述第二弯曲管64远离所述第一弯曲管63的一端伸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预定位置,

所述第一弯曲管63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的弯曲方向相背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弯曲管63大致呈“U”型,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也大致呈“U”,所述第一弯曲管63的“U”型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的“U”开口的朝向相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管63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储液装置101底部,所述第二弯曲部第二弯曲管64的弯曲方向背离所述储液装置101底部,所述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管63的弯曲处的位置即为最高点G,所述第二弯曲部第二弯曲管64的弯曲处的位置即为最低点L,所述最高点G位置高于所述出液口62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曲管63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设为一体式结构。在这里,设置为一体式,可以便于所述控制管60的加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管63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也可以设置为分体式的结构。所述第一弯曲管63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的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管63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设为一体式结构。

可理解的是,当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上升至控制管60的出液口62时,即流体介质从进液口61进入并上升至所述出液口62的高度,流体介质经所述出液口62进入所述控制管60内,而此时,由于最高点G与出液口62之间的位置高度差,从而在所述控制管60便会封存一段空气;当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下降时,封存在所述控制管60内的空气会慢慢被拉稀薄(控制管内的液位也随之下降,空间增大),从而产生虹吸现象,使得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60流入储液装置101内,进而浮筒41下落。

请继续参阅图19,所述控制管所述控制管60还包括延长管65,所述延长管65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曲管64远离所述第一弯曲管63的一端,所述延长管65伸入所述储液装置101的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延长管65,即延长了所述控制管60伸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深度,增加了安全余量,在液位控制器20异常,虹吸长度增加时,所述延长管60仍然能够使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储液装置101之间产生虹吸现象,让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排出,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正常工作。这样,不仅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运行更加稳定且可靠。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所述延长管65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通过连接套66互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弯曲管64与所述连接套之间螺纹且密封连接,所述延长管65的与所述连接套66之间螺纹且密封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延长管65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例如,所述延长管65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直接通过螺纹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延长管65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之间是分体式设置,而分体式的设置,可便于控制管的运输以及包装。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延长管65与所述第二弯曲管64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可以便于所述控制管60的加工一致制造。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管60还可以为其结构,只要能够实现一下目的即可,即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液面下降时,能够将自动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倒吸至所述储液装置101内。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液位控制器20还包括防倒吸装置70以及过滤装置80,所述防倒吸装置70设于所述阀体211与所述阀盖212之间,用以防止所述第二出口211b内的流体介质回流至所述第一进口211a,造成所述第一进口211a出的流体介质的污染;所述过滤装置80设于所述第一进口211a处,用以过滤流经所述第一进口211a的流介质。

所述阀体211上还开设有补气腔211f,所述补气腔211f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连通。所述阀盖212盖设于所述补气腔211f处,所述阀盖212上开设补气孔212a,所述补气孔212a与外部大气压连通。所述倒吸装置70包括补气阀瓣71,所述补气阀瓣71安装于所述补气腔211f内,用以与所述补气孔212a配合,以实现所述补气孔212a与所述第一进口211a之间的连通或者隔断。当流体介质从所述第一进口211a流入,由第二出口211流出时,所述补气阀瓣71在流体介质的浮力作用下使所述补气阀瓣71移动并将所述补气孔212a密封;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液位超过所述第二出口211使所述第一进口211a内出现负压或者所述第一进口211a内无流体介质时,所述第一进口211a处流体介质的浮力消失,从而补气阀瓣71落下,使得所述第一进口211a与外部大气压连通,从而防止所述第二出口211处的流体介质回流至第一进口211a,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补气阀瓣71包括浮动部711以及补气密封件712,所述补气密封件712安装于所述浮动部711上,所述浮动部711上开设有浮动槽711a,以增加所述浮动部711的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密封所述补气孔212a的密封力,使密封更加可靠。

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过滤装置80包括过滤网或者过滤器等,所述过滤网有不锈钢材质加工制造。在这里,过滤装置80的设置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可单独作为控制阀门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液位控制器20还包括防水组件90,所述防水组件90设于所述控制箱50上,所述防水组件90用以在流体介质流入储液装置101内的过程中,即储液过程中,防止流体介质从所述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储液装置101进水(储液)的过程中,若所述控制箱50提前进水,会使所述浮动组件40提前受到流体介质的浮力,带动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导致所述通道234提前关闭,即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从而影响所述液位控制器20以及主阀门组件10的正常工作,而通过设置所述防水组件90,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确保所述液位控制器20以及主阀门组件10的正常工作;同时,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运行更加稳定。

具体地,所述防水组件90包括防水单元91,所述防水单元91设于所述控制箱50上,并与所述控制箱50之间围成收容腔52,所述控制孔51位于所述收容腔52内,以保护所述控制孔51,避免所述储液装置101内飞溅的流体介质从所述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50靠近所述阀体组件21的一端的向所述控制箱50的径向凸设有第二安装部53,所述阀体组件21通过可拆卸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53上,所述控制管60同样也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53上。

所述防水单元91设于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阀体组件21之间,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53之间围成所述的收容腔52,所述开设于所述控制箱50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防水单元91为防水罩911,所述防水罩911罩设于控制箱5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水单元91还可以为防水挡板,所述防水挡板设于所述控制箱50开设有控制孔51处,从而通过所述防水挡板将所述控制孔51遮蔽住。

所述防水单元91上开设有排气孔912,所述排气孔912与所述收容腔52连通。在这里,开设有所述排气孔912可以确保在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液面上升至预定位置时,流体介质能顺利地从所述控制孔50流入所述控制箱50。

所述排气孔9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气孔912沿所述控制箱50的周向设于所述防水单元91上;同时,沿所述控制箱50的周向,所述排气孔912的位置与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错开设置,进而避免飞溅的流体介质直接从所述排气孔912进入所述控制孔51。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组件90还包括密封单元92,所述密封单元92设于所述控制箱50、所述控制管60以及所述阀体21三者之间,用以防止流体介质从所述控制箱50、所述控制管60以及所述阀体组件21三者之间的间隙顺流至所述控制孔51,并从所述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可以理解的是,在有密封单元92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可以随便设置,只要位于所述收容腔52即可。

当然,所述控制箱50上可以只设置所述防水单元91或者所述密封单元92,即从单方面来防止所述流体介质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也可是,所述控制箱50上同时设置所述防水单元91和所述密封单元92,即双重保障,以防止所述流体介质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50上同时设置所述防水单元91和所述密封单元92,从而尽可能地防止所述流体介质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20工作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单元92包括密封元件921,所述控制箱50上开设有固定孔54,所述阀体组件21上开设有安装孔21a,所述安装孔21a的位置与所述固定孔5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控制管60穿设于所述固定孔54以及所述安装孔21a内,所述密封元件921套设于所述控制管60上,并将所述控制管60与所述固定孔54的孔壁之间、所述控制管60与所述安装孔21a孔壁之间、以及所述固定孔54与所述安装孔21a之间的对接处密封。

优选地,所述固定孔54的内壁上设有定位台阶,所述密封元件921安装于所述定位台阶上,从而实现所述密封元件921的安装;所述安装孔21a开设于所述阀座213上。

所述密封元件921可以为橡胶密封圈,也可以是填充在于所述控制管60与所述固定孔54之间的密封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元件921为密封胶或者密封圈等。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阀体组件21之间还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将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阀体组件21之间的间隙密封,进一步防止流体介质从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阀体组件21之间的间隙渗入至控制箱50内,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可靠性。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密封单元92,在该实施例中,沿所述控制箱50的周向,所述控制箱50上的控制孔51的位置与所述控制箱50上的控制管的位置互相错开设置;从而避免流体介质顺着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控制管60之间的间隙流至所述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进一步地,如图5以及图6所示,所述阀体组件21上还设有辅助排气件26,所述辅助排气件26与所述控制箱50内部连通设置,所述辅助排气件26用以在流体介质流入控制箱内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控制箱50内的气体排出。

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达到控制孔51的高度时,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会经过所述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从而浮动组件40受流体介质的浮力作用,带动所述密封件31将所述通道234密封,从而控制所述阀瓣22运动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但当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上升速度太快,将所述控制孔51淹没,此时,所述控制箱50内部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流体介质无法从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从而导致所述浮动组件40无法受到浮力作用或者浮力太小,所述液位控制器20无法关闭或者关闭速度太慢,而如果液位控制器20无法关闭,即所述主阀门组件10也无法关闭或者关闭速度太慢,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容易溢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辅助排气件26,即使当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上升速度太快,将所述控制孔51淹没时,所述控制箱50内的气体还是能够顺畅地排出所述控制箱50,使流体介质能够顺畅地从所述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内,进而在流体介质的作用下,所述浮动组件40能够正常的响应,并控制所述密封件31密封所述通道234,使所述液位控制器正常关闭,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避免了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溢出。

具体地,如图21所示,所述辅助排气件26包括排气管261,所述阀体组件21上开设有连接孔213g,所述连接孔213g与所述控制箱50内部连通,所述排气管261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接孔213g内,另一端伸出所述连接孔213g。

优选地,所述连接孔213g开设于所述阀座213上。所述排气管261与所述连接孔213g之间螺纹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261呈弯曲状,所述排气管261远离所述控制箱50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控制箱50设置。在这里,由于,所述排气管261远离所述控制箱50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控制箱50设置,从而能够避免飞溅的流体介质,从所述排气管26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进而避免所述浮动组件40提前受到浮力,关闭所述液位控制器,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运行的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261伸出所述连接孔213g的一端设有弯曲管262,所述弯曲管262远离所述排气管261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控制箱50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弯曲管262与上述所述排气管261呈弯曲状的目的一样,同样也是为防止免飞溅的流体介质,从所述排气管26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优选地,所述弯曲管262与所述排气管261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以便于所述排气管261的加工以及制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弯曲管262与所述排气管261也可以不设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261的外壁与所述连接孔213g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以密封所述排气管261的外壁与所述连接孔213g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所述密封件,能够避免流体介质从所述排气管261的外壁与所述连接孔213g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使所述浮动组件40提前收容浮力,关闭所述液位控制器20。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排气件26可以与所述排气孔912互相配合,以引导所述控制箱50内的气体排出,提供所述气体的排出速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孔912的设置可以取消,仅保留所述辅助排气件26,同样能够实现所述控制箱50内的气体快速排出。

下面阐述所述液位控制器20的工作原理:

(1)初始状态:所述主阀门组件10在主弹簧的作用下处于关闭位置;所述浮筒41受自身的重力作用落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阀腔211c通过所述通道234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液位控制器20处于开启状态。

(2)主阀门组件10开启过程:流体介质初次进入时,管路内的流体介质从主阀口111经过先导孔121进入主腔室15,流经连接管102至所述液位控制器20,由于初始状态,所述液位控制器20处于开启状态,因此,流体介质从所述第一进口211a进入,并从所述第二出口211b流出至储液装置101内;同时,部分的流体介质经所述通孔223、腔室211c、通道234以及所述第一出口213a流出至储液装置101内;此时,主腔室15内的无流体介质压力,而在流体介质本身压力的作用下,所述主阀瓣12移动,所述主阀门组件10被开启,流体介质从所述主出口112流入所述储液装置101内。

(3)主阀门组件10关闭过程:当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上升至最高液位时,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流体介质经过所述控制箱50上的控制孔51或者控制管60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此时,浮筒41受流体介质的浮力,带动所述密封件31将所述通道234密封,随着所述腔室211c内不断充入流体介质,所述腔室211c内的压力不断增大且所述阀瓣的内侧222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阀瓣22的外侧221的表面积,当所述腔室211c内的流体介质的压力到达一定时,所述腔室211c内的流体介质压力推动所述阀瓣22运动以将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

当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时,所述主腔室15内不断充入流体介质,随着所述主腔室15内的流体介质压力不断增大,主腔室15内的流体介质压力推动所述主阀瓣12运动,并将所述主阀门组件10关闭。

(4)所述储液装置101的液位控制过程: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达到最高点时,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从而主阀门组件10也关闭,该过程已在上述的主阀门组件10关闭过程详细叙述,再此就不在赘述;

当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达到最低点时,首先随着所述储液装置101内的液位的下降,当液位下降到预定位置时,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储液装置101之间产生虹吸现象,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通过所述控制管60吸入至所述储液装置101内,从而,所述浮筒41所受的浮力消失,所述浮筒41下落,所述密封件31与所述通道234分离,使得所述腔室211c通过所述通道234与所述第一出口213a连通,从而腔室211c的流体介质压力经所述第一出口213a卸出,进而所述阀瓣22在所述第一进口211a的流体介质压力作用下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进而,所述主阀门组件10开启,进入循环过程,以实现所述液位控制20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的开启及关闭,达到所述储液装置101内流体介质液位的控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