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电流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5312发布日期:2019-09-20 21:06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基准电流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准电流源。



背景技术:

基准电流源是指在模拟集成电路中用来作为其它电路的电流基准的高精度、低温度系数的电流源。电流源作为模拟集成电路的关键电路单元,广泛应用于运算放大器、A/D转换器、D/A转换器中。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基准电流源,常常因工作电压、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输出精度低的基准电流,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集成电路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因此,急需提出一种精度高、不受工作电压、温度等影响的稳定的基准电流源。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消除工作电压、温度对基准电流源输出的基准电流的影响,及如何提高基准电流源的精度。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准电流源,所述基准电流源包括:

变温电阻模块,用于提供随温度变化的电阻,所述变温电阻模块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电压;

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二电压,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第三端电连接于所述变温电阻模块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用于根据所述变温电阻模块的电阻输出基准电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准电流源还包括:

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压,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端;

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三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

其中,所述变温电阻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端,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三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

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大于所述第一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准电流源还包括:

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压,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端及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用于输出所述基准电流;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五晶体管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接收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输出的控制电压,所述控制电压使得所述第四晶体管工作于线性区,其中,在所述第四晶体管工作于线性区时,所述第四晶体管为随所述控制电压变化的等效电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电压表示为:

其中,VBIAS为控制电压,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宽长比,为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宽长比,VTna1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n1为所述第三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其中,所述控制电压的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变温电阻模块的电阻的阻值表示为:

其中,R为所述电阻的阻值,μ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迁移率,COXn2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单位面积的栅极和沟道之间氧化层电容,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宽长比,VBIAS为所述控制电压,VTn2为所述第四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为耗尽型NMOS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为增强型NMOS晶体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作为所述基准电流源的参考地,所述第二电压作为所述基准电流源的工作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变温电阻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端;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阻为正温度系数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电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准电流源,通过变温电阻模块产生随温度变化的电阻,第一晶体管再利用该随温度变化的电阻输出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流。通过本实用新型获得的基准电流源,输出的基准电流精度高,工作稳定。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基准电流源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基准电流源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基准电流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基准电流源的示意图。

如果1所示,所述电流源包括:

变温电阻模块10,用于提供随温度变化的电阻,所述变温电阻模块10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电压V1;

第一晶体管Q1,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二电压V2,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V1,第三端电连接于所述变温电阻模块10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端用于根据所述变温电阻模块10的电阻输出基准电流IREF。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准电流源,通过变温电阻模块产生随温度变化的电阻,第一晶体管再利用该随温度变化的电阻输出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流。通过本实用新型获得的基准电流源,输出的基准电流精度高,工作稳定。

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基准电流源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所述电流源还包括:

第二晶体管Q2,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压V2,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端;

第三晶体管Q3,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三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V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温电阻模块10可以包括第四晶体管Q4,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三端,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三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V1,其中,第四晶体管Q4的第三端可以作为变温电阻模块10的第一端,第四晶体管Q4的第一端可以作为变温电阻模块10的第二端,变温电阻模块10还可以包括第三端,例如可以是第四晶体管Q4的第二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压V2大于所述第一电压V1,其中,所述第一电压V1作为所述基准电流源的参考地VSS,所述第二电压V2可以作为所述基准电流源的工作电压(例如VDD)。应该说明的是,第一电压V1及第二电压V2的电压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基准电流源还可包括:

第五晶体管Q5,所述第五晶体管Q5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压V2,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端及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五晶体管Q5的第一端用于输出所述基准电流IREF;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五晶体管Q5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压V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1、所述第二晶体管Q2为耗尽型NMOS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为增强型NMOS晶体管,第五晶体管Q5为增强型PMOS晶体管。

其中,MOS管是金属(metal)—氧化物(oxide)—半导体(semiconductor)场效应晶体管,或者是金属—绝缘体(insulator)—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是可以对调的,在多数情况下,这个两个区是一样的,即使两端对调也不会影响器件的性能。其中,NMOS管(N-Metal-Oxide-Semiconductor)主要靠电子导电,PMOS管(P-Metal-Oxide-Semiconductor)主要靠空穴导电。

其中,耗尽型晶体管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改变掺杂到通道的杂质浓度,使得这种MOSFET的栅极就算没有加电压,通道仍然存在。如果想要关闭通道,则必须在栅极施加负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漏极、栅极及源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分别为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漏极、栅极及源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分别为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漏极、栅极和源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分别为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漏极、栅极和源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晶体管Q5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分别为所述第五晶体Q5管的源极、栅极和漏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晶体管Q2及第三晶体管Q3可以用于控制第四晶体管Q4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第二端接收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第一端输出的控制电压VBIAS,所述控制电压VBIAS使得所述第四晶体管Q4工作于线性区,其中,在所述第四晶体管Q4工作于线性区时,所述第四晶体Q4管为随所述控制电压VBIAS变化的等效电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得所述控制电压VBIAS:

首先,由于流过第二晶体管Q2及第三晶体管Q3的电流I1相等,可以得到电流I1如下:

其中,μna1为第二晶体管Q2的迁移率,COXna1为第二晶体管Q2的单位面积的栅极和沟道之间氧化层电容,为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宽长比,VGSna1为第二晶体管Q2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VTna1为第二晶体管Q2的阈值电压,μn1为第三晶体管Q3的迁移率,COXn1为第三晶体管Q3的单位面积的栅极和沟道之间氧化层电容,为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宽长比,VGSn1为第三晶体管Q3的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VTn1为第三晶体管Q3的阈值电压,其中,晶体管中源极与漏极方向的栅的尺寸称为长度L,与之垂直方向的栅的尺寸称为宽度W。

其次,由于VGSna1=0,VGS=VBIAS,且第二晶体管Q2的阈值电压VTna1是负数,根据电流I1的公式可以得到所述控制电压VBIAS为:

其中,阈值电压VTn1是负的温度系数,|VTna1|是阈值电压VTna1的绝对值。

可见,通过改变第二晶体管Q2及第三晶体管Q3的宽长比即可得到随温度变化的控制电压。

应该明白的是,第二晶体管Q2及第三晶体管Q3的宽长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定,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应该明白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晶体管Q2及第三晶体管Q3可以作为控制电压VBIAS的产生电路设置于变温电阻模块10之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晶体管Q2及第三晶体管Q3也可以设置于变温电阻模块10中,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在第四晶体管Q4稳定工作时,第四晶体管Q4工作于线性区,当第四晶体管Q4工作于线性区时,第四晶体管Q4可以视为一个等效的电阻,也即,所述变温电阻模块10提供的随温度变化的电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温电阻模块10的电阻的阻值表示为:

其中,R为所述电阻的阻值,μn2为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迁移率,COXn2为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单位面积的栅极和沟道之间氧化层电容,为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宽长比,VBIAS为所述控制电压,VTn2为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阈值电压。

在上述公式中,由于第四晶体管Q4的迁移率μn2及阈值电压VTn2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固定的,所以,通过控制电压VBIAS,可以得到受控制电压VBIAS控制的随温度变化可调的电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基准电流源输出的基准电流IREF为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流,所述基准电流为:

其中,IREF为所述基准电流的值,μna2为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迁移率,COXna2为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单位面积的栅极和沟道之间氧化层电容,VTna2为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阈值电压。

在上述公式中,由于第一晶体管Q1的迁移率μna2及阈值电压VTna2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固定,所以,通过控制电阻R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对迁移率μna2及阈值电压VTna2的变化进行补偿,从而可以获得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流。同时,从基准电流IREF的公式可以知道,基准电流IREF与第一电压V1和/或第二电压V2无关,不会随第一电压V1和/或第二电压V2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基准电流IREF具有稳定的特性。

根据以上推导可知,通过选择宽长比合适的第二晶体管Q2及第三晶体管Q3可以得到随温度变化的控制电压VBIAS,选择宽长比合适的第四晶体管Q4,根据该控制电压VBIAS可以得到随温度变化可调的电阻R,选择宽长比合适的第一晶体管Q1,根据该电阻R可以得到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流VREF。通过以上方式获得的基准电流精度高、不受工作电压、温度的影响,较为稳定。

请参阅图3,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基准电流源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所述变温电阻模块10还可以包括:

第一电阻101,所述第一电阻101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第三端;

第二电阻102,所述第二电阻102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V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阻101为正温度系数电阻,所述第二电阻102为负温度系数电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阻101的第一端可以作为变温电阻模块10的第二端,第二电阻102的第二端可以作为变温电阻模块10的第一端。

通过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第一电阻101及具有负温度实数的第二电阻102可以获得一个随温度变化的等效电阻,也即变温电阻模块10提供的随温度变化的电阻(第一电阻101及第二电阻102的串联),该电阻可以用于补偿第一晶体管Q1的迁移率及温度系数随温度的变化,第一晶体管Q1根据该等效电阻R可以得到基准电流IREF:

其中,R为随温度变化的电阻,VGSna2为第一晶体管Q1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从基准电流IREF的公式可以看出,通过选择合适宽长比的第一晶体管Q1,就可以得到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流IREF。

应该明白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温电阻模块10的电阻为通过第一电阻101及第二电阻102的串联形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变温电阻模块10可以包括数目不同的电阻网络,该电阻网络可以是串联网络、并联网络或者他们的结合,以及其他形式,只要改电阻网络可以实现随温度变化的等效电阻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