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9125发布日期:2020-05-08 17:0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温控器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



背景技术:

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是一种用于电冰箱、电冰柜、空调器、电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中使用的温控器进行耐久性试验的专用设备。耐久性试验通过加热和冷却方式来模拟温控器正常工作过程,以此对温控器极限正常使用次数进行检测。

中国专利cn201110056098.9公开了一种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包括电源单元、负载单元、检测控制单元、输出单元以及加热单元和冷却单元,特点是加热单元采用内部设置有加热管的铜块,加热管与电源单元连接,铜块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实时采集铜块温度的热电偶,热电偶与所述的检测控制单元连接,铜块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温控器温度敏感部分的绝缘耐热压板,冷却单元为设置在绝缘耐热压板的上方的冷却气流喷头,冷却气流喷头与测试仪外部的气泵连接,温控器通过导线与负载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优点是该测试仪采用的加热方式热惯性小可使温控器通断可调范围大,并且加热温度范围大,加热温度与冷却速度能够精确控制,可提高测试结果的精确度,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该专利公开的测试仪需要对铜块不断地进行加热、冷却,加热为热电偶加热,冷却为气流冷却,加热、冷却的速度慢、效率低,并且能耗高,测试时间长、耗电量大,无法快速得出检测报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该测试仪能够快速对温控器的工作端进行升温、降温,期间损失的热量少,功耗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应用于测试温控器的耐久性,包括有传热组件、热媒发生器、冷媒发生器、工业电脑,温控器的工作端与传热组件接触,传热组件为空心结构,热媒发生器、冷媒发生器均与传热组件内部的空腔连通,温控器、热媒发生器、冷媒发生器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传热组件上安装有工作端抵靠在温控器远离传热组件一侧的快速拆装支架。

优选的,工业电脑包括有控制器、计数器、显示器、第一温度传感器,温控器、热媒发生器、冷媒发生器、计数器、显示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端与温控器的工作端接触,或者,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端贯穿传热组件伸入至传热组件内部。

优选的,传热组件包括有第一油箱和安装于第一油箱一侧的导热板,导热板的两面分别位于第一油箱的内外两侧,温控器的工作端与导热板的外侧接触,第一油箱的外侧包裹有隔热层,热媒发生器、冷媒发生器的工作端均与第一油箱连通。

优选的,热媒发生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顶部连通,冷媒发生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的顶部连通,第一油箱的底部安装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热媒发生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一电磁阀与第一油箱连通,冷媒发生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二电磁阀与第一油箱连通,第一油箱内部还安装有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三液位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三液位传感器的工作端分别位于第一油箱内部的顶部、中部、底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三液位传感器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优选的,第一油箱内壁的底面为斜面,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均安装于第一油箱底面的最低点。

优选的,传热组件还包括有安装在第一油箱内部的第一传热机构,第一传热机构与第一油箱固定连接,第一传热机构与导热板抵靠;第一传热机构包括有若干等间距并排设置的导热片,导热片上安装有多根贯穿所有导热片的导热管,导热管靠近导热板的一端设置有铝基板,所有导热管均与铝基板固定连接,铝基板与导热板为一体件。

优选的,热媒发生器包括有第二油箱、加热机构、第一油泵,第二油箱内部储存有大量导热油,加热机构和第一油泵安装于第一油箱的旁侧,加热机构的工作端贯穿第二油箱伸入至第二油箱内部,第一油泵的输入端与第二油箱底部连通,第一油泵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的顶部连通,第一电磁阀与第二油箱顶部连通,加热机构、第一油泵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优选的,加热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架、电热管、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支架安装于第二油箱旁侧,电热管的电源端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电热管的工作端伸入至第二油箱内部,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二油箱内部,电热管、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优选的,冷媒发生器包括有第三油箱、制冷机构、第二油泵,第三油箱内部储存有大量导热油,制冷机构和第二油泵安装于第一油箱的旁侧,制冷机构的工作端贯穿第三油箱伸入至第三油箱内部,第二油泵的输入端与第三油箱底部连通,第二油泵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的顶部连通,第二电磁阀与第三油箱顶部连通,制冷机构、第二油泵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优选的,制冷机构包括有半导体制冷片、第二传热机构、第三传热机构、轴流风扇、第三温度传感器,制冷机构内部储存有大量导热油,半导体制冷片嵌入式地安装于第三油箱的一侧,半导体制冷片的两面分别位于第三油箱的内外两侧,第二传热机构固定安装于第三油箱内部,第二传热机构的工作端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一面抵靠,第三传热机构固定安装于第三油箱的外部,第三传热机构的工作端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面抵靠,轴流风扇固定安装于第三油箱的外部,轴流风扇的工作端朝向第三传热机构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三油箱内部,半导体制冷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热媒发生器向传热组件内部传输热媒,传热组件开始升温,传热组件温度提升到一定温度后,温控器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热媒发生器将传热组件内部的热媒排空,随后冷媒发生器向传热组件内部传输热媒,传热组件开始降温,传热组件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后,温控器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给热媒发生器和冷媒发生器重复上述步骤,同时工业电脑对温控器发出的信号进行累计计数,直到温控器不再发出信号为止。

该测试仪能够快速对温控器的工作端进行升温、降温,期间损失的热量少,功耗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1;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图2;

图3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4为图3的a-a方向剖视图;

图5为图3的b-b方向剖视图;

图6为图3的c-c方向剖视图;

图7为图3的d-d方向剖视图;

图8为图7的立体图;

图9为图4的e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5的f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号为:

1-温控器;

2-传热组件;2a-第一油箱;2a1-第一电磁阀;2a2-第二电磁阀;2a3-第一液位传感器;2a4-第二液位传感器;2a5-第三液位传感器;2b-导热板;2c-排气阀;2d-第一传热机构;2d1-导热片;2d2-导热管;2d3-铝基板;

3-热媒发生器;3a-第二油箱;3b-加热机构;3b1-第一支架;3b2-电热管;3c-第一油泵;

4-冷媒发生器;4a-第三油箱;4b-制冷机构;4b1-半导体制冷片;4b2-第二传热机构;4b3-第三传热机构;4b4-轴流风扇;4c-第二油泵;

5-快速拆装支架;5a-第二支架;5b-导柱;5c-推板;5d-螺母;5e-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一种温控器耐久性测试仪,应用于测试温控器1的耐久性,如图1至10所示,包括有传热组件2、热媒发生器3、冷媒发生器4、工业电脑,温控器1的工作端与传热组件2接触,传热组件2为空心结构,热媒发生器3、冷媒发生器4均与传热组件2内部的空腔连通,温控器1、热媒发生器3、冷媒发生器4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传热组件2上安装有工作端抵靠在温控器1远离传热组件2一侧的快速拆装支架5。

热媒发生器3向传热组件2内部传输热媒,传热组件2开始升温,传热组件2温度提升到一定温度后,温控器1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热媒发生器3将传热组件2内部的热媒排空,随后冷媒发生器4向传热组件2内部传输热媒,传热组件2开始降温,传热组件2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后,温控器1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给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重复上述步骤,同时工业电脑对温控器1发出的信号进行累计计数,直到温控器1不再发出信号为止。

如图10所示,传热组件2上安装有用于快速拆装温控器1的快速拆装支架5,快速拆装支架5包括有第二支架5a、导柱5b、推板5c、螺母5d、弹簧5e,第二支架5a与传热组件2固定连接,导柱5b贯穿第二支架5a并且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5a上,导柱5b的轴线与传热组件2垂直,推板5c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5a内部,推板5c与导柱5b靠近传热组件2的一端固定连接,导柱5b远离推板5c的一端通过螺纹安装有螺母5d,弹簧5e套设在导柱5b上,弹簧5e的两端分别于第二支架5a、推板5c抵靠;

弹簧5e通过自身的回弹力驱动推板5c始终朝向靠近传热组件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推板5c、传热组件2将温控器1夹设在中间,螺母5d用于限制弹簧5e的最大行程,导柱5b用于引导推板5c的移动方向并且用于安装弹簧5e,在需要拆卸更换温控器1时,工作人员手握螺母5d将导柱5b向外拖拽,推板5c克服弹簧5e的回弹力向着远离传热组件2的方向移动,随后工作人员将损坏的温控器1取出并且置入下一个待检测的温控器1,再松开螺母5d使得弹簧5e通过自身的回弹力驱使推板5c移动,将下一个待检测的温控器1夹在传热组件2和推板5c之间。

工业电脑包括有控制器、计数器、显示器、第一温度传感器,温控器1、热媒发生器3、冷媒发生器4、计数器、显示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端与温控器1的工作端接触,或者,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端贯穿传热组件2伸入至传热组件2内部。

温控器1向控制器发出工作信号,控制器根据温控器1传输的信号分别向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发出工作或停止工作信号,以切换热媒发生器3与冷媒发生器4对传热组件2的热传导;

同时,控制器将温控器1发出的信号发送给计数器,计数器对温控器1的信号进行累加并发送给显示器,显示器向工作人员显示计数器的累加次数;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将传热组件2内部或者温控器1工作端的温度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内置有用使用预设的阈值与第一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的比较器;

当温控器1损坏时,控制器不再接收到温控器1发送的信号,热媒发生器3与冷媒发生器4中的一个将持续工作,第一温度传感器持续将传热组件2内部或者温控器1工作端的温度发送给控制器,直到第一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超出比较器预设的阈值,控制器发出信号给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令其停止工作,显示器显示的数字停留在温控器的工作总次数。

如图3、4、5、9、10所示,传热组件2包括有第一油箱2a和安装于第一油箱2a一侧的导热板2b,导热板2b的两面分别位于第一油箱2a的内外两侧,温控器1的工作端与导热板2b的外侧接触,第一油箱2a的外侧包裹有隔热层,热媒发生器3、冷媒发生器4的工作端均与第一油箱2a连通。

热媒发生器3用于向第一油箱2a循环传输热媒,冷媒发生器4用于向第一油箱2a循环传输冷媒,第一油箱2a用于流通和储存热媒、冷媒,导热板2b用于将热媒、冷媒传输的热量传导至温控器1的工作端,第一油箱2a的其他部位均通过隔热层包裹,以隔绝第一油箱2a内部与外接的热传导。

热媒发生器3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2a顶部连通,冷媒发生器4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2a的顶部连通,第一油箱2a的底部安装有第一电磁阀2a1、第二电磁阀2a2,热媒发生器3的输入端通过第一电磁阀2a1与第一油箱2a连通,冷媒发生器4的输入端通过第二电磁阀2a2与第一油箱2a连通,第一油箱2a内部还安装有第一液位传感器2a3、第二液位传感器2a4、第三液位传感器2a5,第一液位传感器2a3、第二液位传感器2a4、第三液位传感器2a5的工作端分别位于第一油箱2a内部的顶部、中部、底部,第一电磁阀2a1、第二电磁阀2a2、第一液位传感器2a3、第二液位传感器2a4、第三液位传感器2a5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第一液位传感器2a3、第二液位传感器2a4、第三液位传感器2a5均为不锈钢浮球液位开关,对导热板2b进行加热时,第一液位传感器2a3用于感应热媒是否已经充满整个第一油箱2a,当热媒充满整个第一油箱2a时,第一液位传感器2a3发出信号给工业电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给第一电磁阀2a1,第一电磁阀2a1开启,热媒发生器3向第一油箱2a内部灌输热媒的同时也开始从第一油箱2a内部抽取热媒,当液位下降到第二液位传感器2a4的工作端高度时,第二液位传感器2a4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工业电脑向第一电磁阀2a1发出信号使得第一电磁阀2a1关闭,避免第一油箱2a内部的热媒排出速度高于流入速度;

如此第一液位传感器2a3发出信号,第一电磁阀2a1开启,第二液位传感器2a4发出信号,第二电磁阀2a2关闭,使得热媒在第一油箱2a和热媒发生器3之间循环,与传热组件2进行热交换的热媒降温后又回到热媒发生器3中二次加热,使得导热板2b温度逐渐升高,直到温控器1向工业电脑发出工作信号,工业电脑向第一电磁阀2a1、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发出信号,热媒发生器3停止工作,第一电磁阀2a1常开,直到第一油箱2a内部的热媒排空,第一油箱2a内部热媒排空时,第一油箱2a内部的液位下降到第三液位传感器2a5的工作端下方,第三液位传感器2a5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工业电脑判断第一油箱2a内部热媒已经排空,随后工业电脑向第一电磁阀2a1、冷媒发生器4发出信号,第一电磁阀2a1常闭,冷媒发生器4开始工作向第一油箱2a内部灌输冷媒,冷媒与第一油箱2a、导热板2b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导热板2b进行冷却,冷媒发生器4与传热组件2结合的工作原理与热媒发生器3相同。

第一油箱2a内壁的底面为斜面,第一电磁阀2a1和第二电磁阀2a2均安装于第一油箱2a底面的最低点。

第一油箱2a内壁的底面为斜面,使得第一电磁阀2a1、第二电磁阀2a2所处的位置为第一油箱2a内部空腔的最低点,从而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第一油箱2a内部排空,减少热媒发生器3、冷媒发生器4交替工作时,冷媒/热媒在第一油箱2a内部的残留。

传热组件2还包括有安装在第一油箱2a内部的第一传热机构2d,第一传热机构2d与第一油箱2a固定连接,第一传热机构2d与导热板2b抵靠;第一传热机构2d包括有若干等间距并排设置的导热片2d1,导热片2d1上安装有多根贯穿所有导热片2d1的导热管2d2,导热管2d2靠近导热板2b的一端设置有铝基板2d3,所有导热管2d2均与铝基板2d3固定连接,铝基板2d3与导热板2b为一体件。

导热片2d1、导热管2d2、铝基板2d3组合成常见的散热器形状,导热片2d1为铝片、导热管2d2为铜管,导热片2d1、导热管2d2、铝基板2d3则从散热器转变为传热器,导热片2d1用于快速吸收热媒/冷媒的温度,然后通过导热管2d2、铝基板2d3传输给导热板2b,使得导热板2b得以快速升温或冷却,同时,由于铝基板2d3和导热板2b为一体件,省去了铝基板2d3与导热板2b之间传热的热量损耗。

如图6至8所示,热媒发生器3包括有第二油箱3a、加热机构3b、第一油泵3c,第二油箱3a内部储存有大量导热油,加热机构3b和第一油泵3c安装于第一油箱2a的旁侧,加热机构3b的工作端贯穿第二油箱3a伸入至第二油箱3a内部,第一油泵3c的输入端与第二油箱3a底部连通,第一油泵3c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2a的顶部连通,第一电磁阀2a1与第二油箱3a顶部连通,加热机构3b、第一油泵3c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加热机构3b用于加热第二油箱3a内部的导热油,使得第二油箱3a内部储存有大量高温油,需要加热导热板2b时,工业电脑向第一油泵3c发出工作信号,第一油泵3c启动从第二油箱3a内部抽取高温油传输至第一油箱2a内部,待第一油箱2a内部充满高温油后,第一电磁阀2a1开启第一油箱2a底部与第二油箱3a顶部的管路,第一油箱2a内部经过热交换的高温油回到第二油箱3a内部被加热机构3b再次加热。

加热机构3b包括有第一支架3b1、电热管3b2、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支架3b1安装于第二油箱3a旁侧,电热管3b2的电源端与第一支架3b1固定连接,电热管3b2的工作端伸入至第二油箱3a内部,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二油箱3a内部,电热管3b2、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电热管3b2通电即可加热第二油箱3a内部的导热油,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应第二油箱3a内部的油温,工业电脑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传输的信号开闭电热管3b2,使得第二油箱3a内部的导热油的油温始终位于实验要求的范围内。

冷媒发生器4包括有第三油箱4a、制冷机构4b、第二油泵4c,第三油箱4a内部储存有大量导热油,制冷机构4b和第二油泵4c安装于第一油箱2a的旁侧,制冷机构4b的工作端贯穿第三油箱4a伸入至第三油箱4a内部,第二油泵4c的输入端与第三油箱4a底部连通,第二油泵4c的输出端与第一油箱2a的顶部连通,第二电磁阀2a2与第三油箱4a顶部连通,制冷机构4b、第二油泵4c均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制冷机构4b用于冷却第三油箱4a内部的导热油,使得第三油箱4a内部储存有大量低温油,需要冷却导热板2b时,工业电脑向第二油泵4c发出工作信号,第二油泵4c启动从第三油箱4a内部抽取低温油传输至第一油箱2a内部,待第一油箱2a内部充满低温油后,第二电磁阀2a2开启第一油箱2a底部与第三油箱4a顶部的管路,第一油箱2a内部经过热交换的低温油回到第三油箱4a内部被制冷机构4b再次冷却。

制冷机构4b包括有半导体制冷片4b1、第二传热机构4b2、第三传热机构4b3、轴流风扇4b4、第三温度传感器,制冷机构4b内部储存有大量导热油,半导体制冷片4b1嵌入式地安装于第三油箱4a的一侧,半导体制冷片4b1的两面分别位于第三油箱4a的内外两侧,第二传热机构4b2固定安装于第三油箱4a内部,第二传热机构4b2的工作端与半导体制冷片4b1的一面抵靠,第三传热机构4b3固定安装于第三油箱4a的外部,第三传热机构4b3的工作端与半导体制冷片4b1的另一面抵靠,轴流风扇4b4固定安装于第三油箱4a的外部,轴流风扇4b4的工作端朝向第三传热机构4b3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三油箱4a内部,半导体制冷片4b1与工业电脑电连接。

半导体制冷片4b1通电时,半导体制冷片4b1朝向第三油箱4a的一面温度降低,半导体制冷片4b1远离第三油箱4a的一面温度升高,第二传热机构4b2、第三传热机构4b3的结构与第一传热机构2d相同,第二传热机构4b2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4b1降温面的温度传递给第三油箱4a内部的导热油,第三传热机构4b3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4b1升温面的温度传递到大气中,轴流风扇4b4向第三传热机构4b3输出气流以快速带走第三传热机构4b3表面的温度,工业电脑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传输的信号开闭半导体制冷片4b1,使得第三油箱4a内部的导热油的油温始终位于实验要求的范围内。

第一、第二、第三温度传感器均为pt100第一温度传感器,具体的型号为wzp-187防水温度探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热媒发生器3向传热组件2内部传输热媒,从而加热导热板2b,具体的,加热机构3b加热第二油箱3a内部的导热油,使得第二油箱3a内部储存有大量高温油,需要加热导热板2b时,工业电脑向第一油泵3c发出工作信号,第一油泵3c启动从第二油箱3a内部抽取高温油传输至第一油箱2a内部,待第一油箱2a内部充满高温油后,第一电磁阀2a1开启第一油箱2a底部与第二油箱3a顶部的管路,第一油箱2a内部经过热交换的高温油回到第二油箱3a内部被加热机构3b再次加热。

冷媒发生器4向传热组件2内部传输冷媒,从而冷却导热板2b,具体的,制冷机构4b冷却第三油箱4a内部的导热油,使得第三油箱4a内部储存有大量低温油,需要冷却导热板2b时,工业电脑向第二油泵4c发出工作信号,第二油泵4c启动从第三油箱4a内部抽取低温油传输至第一油箱2a内部,待第一油箱2a内部充满低温油后,第一电磁阀2a1开启第一油箱2a底部与第三油箱4a顶部的管路,第一油箱2a内部经过热交换的低温油回到第三油箱4a内部被制冷机构4b再次冷却。

对导热板2b进行加热时,第一液位传感器2a3用于感应热媒是否已经充满整个第一油箱2a,当热媒充满整个第一油箱2a时,第一液位传感器2a3发出信号给工业电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给第一电磁阀2a1,第一电磁阀2a1开启,热媒发生器3向第一油箱2a内部灌输热媒的同时也开始从第一油箱2a内部抽取热媒,当液位下降到第二液位传感器2a4的工作端高度时,第二液位传感器2a4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工业电脑向第一电磁阀2a1发出信号使得第一电磁阀2a1关闭,避免第一油箱2a内部的热媒排出速度高于流入速度;

如此第一液位传感器2a3发出信号,第一电磁阀2a1开启,第二液位传感器2a4发出信号,第二电磁阀2a2关闭,使得热媒在第一油箱2a和热媒发生器3之间循环,与传热组件2进行热交换的热媒降温后又回到热媒发生器3中二次加热,使得导热板2b温度逐渐升高,直到温控器1向工业电脑发出工作信号,工业电脑向第一电磁阀2a1、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发出信号,热媒发生器3停止工作,第一电磁阀2a1常开,直到第一油箱2a内部的热媒排空,第一油箱2a内部热媒排空时,第一油箱2a内部的液位下降到第三液位传感器2a5的工作端下方,第三液位传感器2a5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工业电脑判断第一油箱2a内部热媒已经排空,随后工业电脑向第一电磁阀2a1、冷媒发生器4发出信号,第一电磁阀2a1常闭,冷媒发生器4开始工作向第一油箱2a内部灌输冷媒,冷媒与第一油箱2a、导热板2b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导热板2b进行冷却。

温控器1用于感应导热板2b的温度并且向控制器发出工作信号,控制器根据温控器1传输的信号分别向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发出工作或停止工作信号,以切换热媒发生器3与冷媒发生器4对传热组件2的热传导;

同时,控制器将温控器1发出的信号发送给计数器,计数器对温控器1的信号进行累加并发送给显示器,显示器向工作人员显示计数器的累加次数;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将传热组件2内部或者温控器1工作端的温度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内置有用使用预设的阈值与第一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的比较器;

当温控器1损坏时,控制器不再接收到温控器1发送的信号,热媒发生器3与冷媒发生器4中的一个将持续工作,第一温度传感器持续将传热组件2内部或者温控器1工作端的温度发送给控制器,直到第一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超出比较器预设的阈值,控制器发出信号给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令其停止工作,显示器显示的数字停留在温控器的工作总次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热媒发生器3向传热组件2内部传输热媒,传热组件2开始升温,传热组件2温度提升到一定温度后,温控器1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热媒发生器3将传热组件2内部的热媒排空,随后冷媒发生器4向传热组件2内部传输热媒,传热组件2开始降温,传热组件2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后,温控器1向工业电脑发出信号,工业电脑发出信号给热媒发生器3和冷媒发生器4重复上述步骤,同时工业电脑对温控器1发出的信号进行累计计数,直到温控器1不再发出信号为止。

该测试仪能够快速对温控器1的工作端进行升温、降温,期间损失的热量少,功耗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