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的换档复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6128发布日期:2023-03-29 15:3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钮的换档复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旋钮的换档复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钮的换档复位结构。


背景技术:

2.参见图1,现有旋钮主要包括:旋钮主体(100),现有活塞(200),弹簧(300),壳体(400),固定杆(500);即现有技术采用固定在壳体(400)上的现有活塞(200)(即塑胶活塞头)加弹簧(300)(即压缩弹簧)的弹性组合结构,对应匹配旋钮各个档位的齿型结构,从而形成操作过程中的档位手感。
3.首先,从产品档位数和功能定义关系上,由于这种结构为操作旋钮到每个固定档位时,均会存在停留在该档位的自锁效果,比如操作到第一档位(5001)或第二档位(5002)或第三档位(5003)时,旋钮会停留在第一档位(5001)或第二档位(5002)或第三档位(5003);这样每个档位都只能定义一个具体功能,在系统层级考虑,功能的复杂性就会受限于档位数量,多少个档位数量就形成多少个产品具体功能,如图2。
4.所以在功能需求较多时,机械档位同样也要有较多的布置,做一一对应,这样对产品造型,尺寸大小,都会有较大的限制。
5.其次,用户操作时,需要保留记忆或者目视判断,档位数可操作的空间;比如当前处于哪个位置,还可以往上或者往下拨动多少个档位,整体操作便利性较差,也同样影响驾驶安全。
6.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技术缺陷):
7.从功能上,功能复杂性会受档位数影响,功能位置需要与档位数一一对应,同样产品造型和尺寸大小都会因此收到限制,需要兼容功能开发;
8.从操作便利性上,用户操作需要判定当前旋钮位置,来进一步确定下一步操作空间,整体操作便利性较低,并且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钮的换档复位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操作旋钮到每个固定档位时,均会存在停留在该档位的自锁效果的技术问题。
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旋钮的换档复位结构,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顶部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转动孔,所述转动孔的内部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转动轴,所述转动孔与转动轴转动配合,所述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前折弯的限位块,所述转动孔设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之间;所述固定板的前方设有旋钮主体,所述旋钮主体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轴孔,所述固定板与旋钮主体之间设有扭簧,所述转动轴的前端依次穿过扭簧、轴孔,所述扭簧固定于旋钮主体上,所述扭簧的左右两个活动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上下限位配合;所述旋钮主体的底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分布的若干个齿槽,所述固定板的前下方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设有压簧、活塞,所述压簧设于活塞的下方,所述活塞的顶部设有档位块,所述档位块与齿
槽定位配合。
11.进一步地,所述旋钮主体的后侧设有向后凸出的轴套,所述轴套设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之间,所述轴孔贯穿于轴套的内部,所述扭簧固定于轴套的外部。
12.进一步地,所述旋钮主体的后侧还设有向后凸出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设有上侧以及后侧为开口的u型槽,所述轴套设于u型槽内,所述扭簧的左右两个活动端分别设于u型槽的左右两侧壁上方,所述扭簧的左右两个活动端还分别设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上方,所述u型槽低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
13.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个齿槽设于固定块的底部;所述活动槽设于机壳的内部;所述档位块设为弧形档位块。
14.进一步地,所述机壳的顶部还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于固定板的前方,所述活动槽设于固定板与第一支撑板之间的下方;所述旋钮主体设于固定板与第一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转动轴的前端与第一通孔转动配合。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方设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的边缘与旋钮主体的边缘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下方设有限位缺口,所述遮挡板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到限位缺口内的限位杆,所述限位缺口的左右两侧壁可分别限制限位杆向上转动的幅度。
1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后方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第二通孔,所述转动轴的后端穿过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弧形方向朝下的弧形转动槽,所述弧形转动槽内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弧形转动槽滑动配合,所述旋钮主体的边缘与滑块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边缘设有向后延伸的宽边框,所述弧形转动槽设于宽边框的顶部。
19.进一步地,所述旋钮主体的后侧设有下侧以及后侧设为开口的容纳槽,所述轴孔、固定板设于容纳槽内;所述旋钮主体的外部套有旋钮外壳,所述旋钮外壳的外壁设有若干个防滑凸起。
20.综上所述,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固定板与旋钮主体之间设有扭簧,转动轴的前端依次穿过扭簧、轴孔,扭簧固定于旋钮主体上,扭簧的左右两个活动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上下限位配合;从而利用扭簧的弹性力克服活塞+压簧做功的弹力,就能够确保每次操作旋钮后,旋钮都会自动复位到初始居中档位。
附图说明
21.图1是现有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旋钮主体的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旋钮主体的第二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与旋钮主体装配时的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与旋钮主体装配时的第二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与旋钮主体装配时的第三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2是图11中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3.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与旋钮主体、遮挡板装配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0-现有旋钮主体,200-现有活塞,300-弹簧,400-壳体,500-固定杆,5001-第一档位,5002-第二档位,5003-第三档位。
37.1-机壳,2-固定板,201-转动孔,202-限位块,3-转动轴,4-旋钮主体,401-轴孔,402-齿槽,4021-复位归零档,4022-往上一档,4023-往上两档,4024-往下一档,4025-往下两档,403-轴套,404-固定块,4041-u型槽,405-容纳槽,5-扭簧,6-活动槽,7-压簧,8-活塞,801-档位块,9-第一支撑板,901-第一通孔,10-遮挡板,1001-限位杆,11-第一连接板,12-限位缺口,13-第二支撑板,1301-第二通孔,1302-弧形转动槽,1303-宽边框,14-滑块,15-第二连接板,16-旋钮外壳,1601-防滑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5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前,观察者右侧设为后,观察者前方设为右,观察者后方设为左,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40.参见图3到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旋钮的换档复位结构,包括机壳1,机壳1的顶部设有固定板2,固定板2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转动孔201,转动孔201的内部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转动轴3,转动孔201与转动轴3转动配合,固定板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前折弯的限位块202,转动孔201设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202之间;固定板2的前方设有旋钮主体4,旋钮主体4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轴孔401,固定板2与旋钮主体4之间设有扭簧5,转动轴3的前端依次穿过扭簧5、轴孔401,扭簧5固定于旋钮主体4上,扭簧5的左右两个活动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202上下限位配合;旋钮主体4的底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分布的若干个齿槽402,固定板2的前下方设有活动槽6,活动槽6的内部设有压簧7、活塞8,压簧7设于活塞8的下方,活塞8的顶部设有档位块801,档位块801与齿槽402定位配合。作用:通过固定板与旋钮主体之间设有扭簧,转动轴的前端依次穿过扭簧、轴孔,扭簧固定于旋钮主体上,扭簧
的左右两个活动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上下限位配合;从而利用扭簧的弹性力克服活塞+压簧做功的弹力,就能够确保每次操作旋钮后,旋钮都会自动复位到初始居中档位。需要对此说明的是:(1)、需要确认扭簧的弹性力始终大于旋钮的齿槽克服活塞+压簧做功的弹力,就能够确保每次操作后,旋钮都复位到初始居中档位,如图3所示。(2)、如图4所示,档位可以包括复位归零档位4021、往上一档4022、往上两档4023、往下一档4024、往下两档4025,由于旋钮可以自动复位到初始居中档位,因此使得每次用户操作旋钮前,档位块801都位于复位归零档位4021,旋钮的操作可以起到计数和判断方向的功能,比如首次操作往上拨动两档,然后旋钮复位到归零档位,此时功能计数为往上操作两档;再次操作往上拨动两档,实际功能计数就可以达到往上操作四挡。(3)、由(2)分析可知,由于旋钮可以自动复位到初始居中档位,因此本实用新型旋钮功能设置的复杂性不会因为机械结构的空间,以及造型的大小受到较多的限制。(4)、由于旋钮可以自动复位到初始居中档位,这种机械复位结构,用户实际操作时,旋钮每次都处于同一位置,不需要观察旋钮的实际位置来确认可操作的空间,可通过仪表等多媒体的显示来判定是否达到对应的功能位置,不需要低头操作,实际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
41.具体地,旋钮主体4的后侧设有向后凸出的轴套403,轴套403设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202之间,轴孔401贯穿于轴套403的内部,扭簧5固定于轴套403的外部。作用:通过设置轴套,从而避免扭簧与转动轴之间直接接触,从而保证扭簧的工作稳定。
42.具体地,旋钮主体4的后侧还设有向后凸出的固定块404,固定块404的顶部设有上侧以及后侧为开口的u型槽4041,轴套403设于u型槽4041内,扭簧5的左右两个活动端分别设于u型槽4041的左右两侧壁上方,扭簧5的左右两个活动端还分别设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202上方,u型槽4041低于左右两侧的限位块202。作用:通过u型槽的限位,从而避免扭簧与轴套之间产生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扭簧可以稳定的套在轴套上;在扭簧逆时针转动时,扭簧的左侧活动端向下与左侧限位块抵触产生弹性力,从而使得旋钮主体复位至初始中间位置,而在扭簧顺时针转动时,扭簧的右侧活动端向下与右侧限位块抵触产生弹性力,从而使得旋钮主体复位至初始中间位置。
43.具体地,若干个齿槽402设于固定块404的底部,作用:这样使得齿槽的定位更好。活动槽6设于机壳1的内部,作用:这样使得机壳的空间利用更合理。档位块801设为弧形档位块,作用:弧形更方便档位块与齿槽配合。
44.具体地,机壳1的顶部还设有第一支撑板9,第一支撑板9设于固定板2的前方,活动槽6设于固定板2与第一支撑板9之间的下方;旋钮主体4设于固定板2与第一支撑板9之间,第一支撑板9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的第一通孔901,转动轴3的前端与第一通孔901转动配合。作用:通过设置支撑板,从而对转动轴、旋钮主体更好的进行支撑。
45.具体地,第一支撑板9的前方设有遮挡板10,遮挡板10的边缘与旋钮主体4的边缘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11连接。作用:通过设置遮挡板,从而能够对第一支撑板以及转动轴位于第一通孔处的部位进行遮挡。
46.具体地,第一支撑板9的前下方设有限位缺口12,遮挡板10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到限位缺口12内的限位杆1001,限位缺口12的左右两侧壁可分别限制限位杆1001向上转动的幅度。作用:通过限位杆与限位缺口的配合,从而可以限制旋转主体的转动幅度。
47.具体地,固定板2的后方设有第二支撑板13,第二支撑板13上设有轴向沿前后延伸
的第二通孔1301,转动轴3的后端穿过第二通孔1301;第二支撑板13的顶部设有弧形方向朝下的弧形转动槽1302,弧形转动槽1302内设有滑块14,滑块14与弧形转动槽1302滑动配合,旋钮主体4的边缘与滑块14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15连接。作用: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板,从而对转动轴、旋钮主体更好的进行支撑;而通过滑块与弧形转动槽的的滑动配合,从而能够对旋钮主体的转动进行导向作用,以免产生偏离。
48.具体地,第二支撑板13的边缘设有向后延伸的宽边框1303,弧形转动槽1302设于宽边框1303的顶部。作用:宽边框可以更方便设置弧形转动槽。
49.具体地,旋钮主体4的后侧设有下侧以及后侧设为开口的容纳槽405,轴孔401、固定板2设于容纳槽405内,作用:容纳槽的设置,可以更方便旋钮主体与固定板进行紧凑的配合。旋钮主体4的外部套有旋钮外壳16,旋钮外壳16的外壁设有若干个防滑凸起1601。作用:设置旋钮外壳可以更好的对整个旋钮进行保护,而防滑凸起则便于旋钮操作。作为优选,遮挡板、滑块分别设于旋钮外壳内部的前后两侧。
5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创新采用压簧实现档位手感,采用扭簧实现复位功能,有别于常规车载电器旋钮的档位自锁效果,能够实现换挡之后自动复位,使得用户操作的便利性提高,且产品功能开发逻辑更加简单。
51.首先,从功能设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不会因为机械结构的空间,以及造型的大小受到较多的限制。
52.其次,从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上,由于每次都处于同一位置来进行操作,用户可以实现更简单便捷的操作来满足使用要求,同样也不需要行车中低头操作。
53.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