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0535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装置部件,特别是一种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
现今使用的大部分散热装置,都是以解决计算机微处理器上散热问题为课题。因计算机的操作速度越来越快,意味着主机板上的组件数越少,更依赖芯片的运行体现其运作功能的良莠。即电子组件的运行速度越快,微处理器运作的开关次越多,自芯片上散发出的热量亦相应地倍增。若无适当装置将散至芯片封装层外的热量排除,将会影响到实际运作效果。因此,需要以更佳的散热设备解决微处理器内部操作的稳定性。
目前散热器分为整体式结构和热管型结构两大主流,前者为成型铝挤型散热鳍片结构。由于其为整体式结构,只具有厚重的基底部及复数延设鳍片。这种结构仅以其基底部接触导热及以其复数鳍片散热。后者包括一根导热的热管及配合多数散热的散热片。这种结构其热传导仅限于热管本身,其热传导的热度有一定传递使用范围。若传导的热度过高或热管倾斜不正,都会使其瞬间失去使用效果。此外还有一种多片式组合结构,其运用堆积固定的方式形成冷却结构,但其仍存需进一步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传导效果好、散热面积大、使用性能好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为热传管路及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呈连续折叠状;热传管路与散热鳍呈包覆状设置。
其中热传管路为至少一圈头尾相连的热传管路、热管、卷曲成半圈的热板、卷曲成圈的热板或头尾相连的气泡式循环管路。
散热鳍片系连续折叠成环绕状。
环绕状散热鳍片系至少一环与热传管路搭接。
环绕状散热鳍片中心形成贯通孔。
环绕状散热鳍片中心贯通孔内插设有热管。
环绕状散热鳍片中心贯通孔内插设有导热管。
散热鳍片为双圈散热鳍片;其两组散热鳍间夹设有内环板。
连续折叠成环绕状的散热鳍片绕设于热传管路内方。
绕设于热传管路内方的散热鳍片与热传管路之间夹设有环板。
热传管路外方绕设有连续折叠成环绕状的散热鳍片。
热传管路与绕设于其外方的环绕状的散热鳍片之间夹设有外环板。
连续折叠成环绕状的散热鳍片绕设于热传管路外方。
热传管路与绕设于其外方的环绕状的散热鳍片之间夹设有外环板。
散热鳍片系连续折叠成直立状;复数连续折叠成直立状的散热鳍片呈直立插设于热传管路内方。
插设于热传管路内方的直立状散热鳍片与热传管路之间夹设有环板。
热传管路一端设有风扇。
风扇外周设有导接至热传管路周边的风罩。
风罩以至少一内突起部搭接在热传管路或散热鳍片的表面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为热传管路及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呈连续折叠状;热传管路与散热鳍呈包覆状设置。为电子装置发热元件的热源的热量经导热块传递至本实用新型的热传管路,并经与其呈包覆状设置的连续折叠的散热鳍片散出,可允许最大的热量进入散热鳍片的点与面积,热传路径短、均温性高,即热传导效果好、散热面积大、使用性能好,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具疏型热传管路)。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具密型热传管路)。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椭圆形热传管路)。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圆形热传管路及内单环状鳍片)。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圆形热传管路及外单环状鳍片)。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圆形热传管路及内、外环状鳍片)。
图7、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圆形热传管路及双内环状鳍片)。
图8、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正视图(设有风扇及风罩)。
图9、为图8中A向视图(具圆形热传管路及双内环状鳍片)。
图10、为图8中A向视图(夹设环板)。
图11、为图8中A向视图(夹设环板及外鳍片)。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正视图(具热管式热传管路)。
图13、为图12中B向视图。
图14、为图12中B向视图(夹设环板、内环板)。
图15、为图12中B向视图(夹设环板、外环板及内环板)。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垂直状鳍片)。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垂直状鳍片并夹设环板)。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以U形热板包覆)。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具热式板热传管路及夹设环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热传管路1、设置于热传管路1内方或外方的散热鳍片2及与热传管路1相接的导热块5。
热传管路1为至少一圈以上环绕包覆于散热鳍片2外方或内方。
散热鳍片2系以连续折叠方式形成。即以至少一细长的板片,在等宽度的状况下,来回折叠而成。如图1至如图15所示,连续折叠形成的散热鳍片2呈环绕形式。如图16、图17所示,连续折叠形成的散热鳍片24呈直立形式。
然后将折叠形成的散鳍片2卷曲穿置入为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形式的热传管路1(1a)中。如图3所示,热传管路1a为椭圆形。如图4所示,热传管路1为圆形。热传管路1运用缠绕或包覆形式形成为任意形状。至于热传管路1的形成可为热管、头尾相连的热管、可卷曲的板状热管。如图18所示,热传管路14为U型热板热传管路。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热传管路11为气泡式循环热传管路。
散热鳍片2的节距,即折叠的间隙配合热传管路1空间大小,并与风扇4及风罩3配合使用,使热源的热量由热传管路1的任意处或由散热鳍片2间进入(环状散热鳍片2的中心点进入)。
如图1、图2所示,热传管路1以导热块5与热源相接。一般的热源是指计算机中央微处理器中会发散出热量的电子组件,亦可运用于进行热交换的场合。导热块5与热传管路1直接进行热传递,热量会由导热块5传至如图1、图2所示的以疏型及密接型环圈设置的热传管路1的每一环圈处,并于热传管路1中设置散热鳍片2。
如图3所示,散热鳍片2a呈椭圆形,并沿热传管路1a的内表面设置。
如图4所示,散热鳍片2呈圆形,并沿热传管路1的内表面设置。
如图5所示,散热鳍片2呈圆形,并沿热传管路1的外表面设置。
如图6所示,散热鳍片2、2’呈圆形,并沿热传管路1的内、外表面设置。
如图7所示,散热鳍片2为呈圆形的双圈式,并沿热传管路1的内表面设置。
如图8所示,与导热块5相接的热传管路11为头尾相连的气泡式循环管路。为气泡式循环管路的热传管路11为于管路中充填有液体,并含有气泡,当其受热时,以气泡推动液体不断地循环,使管路本身的热量快速地均温化,并朝散热鳍片2传递热量。亦可如图12所示,与导热块5相接的热传管路12为热管式管路,其可呈单支管路结构,亦可呈多支管路平行排列的多支结构。于设置散热鳍片2的热传管路11(12)一端设有风扇4,并于外周设有风罩3。风罩3以至少一内突起部31搭接在热传管路1(11、12)或散热鳍片2’的表面上,以使风罩3与热传管路1(11、12)或散热鳍片2’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3。
如图9、图1 3所示,散热鳍片2为呈圆形的双圈式,并沿热传管路11、12的内表面设置;于外周设有风罩3。风罩3以三内突起部31搭接在热传管路11(12)表面,风罩3与热传管路11(12)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3。
如图10、图14所示,散热鳍片2为呈圆形的双圈式,并沿热传管路11(12)的内表面设置。于散热鳍片2与热传管路11(12)之间及双圈式散热鳍片2的两组鳍片之间分别夹设为导热管的环板21及内环板22,藉由环板21使散热鳍片2与热传管路11(12)之间形成线对面的热传递;并可于环板21上设置沟槽,藉以固定热传管路11(12)及散热鳍片2,并将热传递方式由线对面提升至面对面,以使传导功效更好。于外周设有以三内突起部31搭接在热传管路11(12)表面的风罩3,风罩3与热传管路11(12)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3。
如图11、图15所示,沿热传管路11(12)的内、外表面分别设置呈圆形的双圈式散热鳍片2及呈圆形的散热鳍片2’;于热传管路11(12)内、外表面与内、外置的散热鳍片2、2’之间及双圈式散热鳍片2的两组鳍片之间分别夹设为导热管的环板21、外环板23及内环板22,藉由环板21、外环板23使散热鳍片2、2’与热传管路11(12)之间形成线对面的热传递。于外周设有以三内突起部31搭接在沿热传管路11(12)外表面设置的散热鳍片2’表面的风罩3,风罩3与散热鳍片2’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3,以构成封闭环绕循环式结构。
如图16所示,热传管路1内直立插设复数由不同宽度板片折成的散热鳍片24。热传管路1与导热块5相接,其外周设有以三内突起部31搭接在热传管路1表面的风罩3,风罩3与热传管路1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3。如图17所示,在散热鳍片24与热传管路1之间夹设环片25。
如图18所示,热传管路14可为呈U形框罩的热板式,呈环绕形式的散热鳍片26置于为热板的热传管路14的U形腔内,使热传管路14呈部分包覆式包覆在散热鳍片26外。
如图19所示,热传管路13为热板式。其接点131为偏心设置。散热鳍片2为呈圆形的双圈式,并沿热传管路13的内表面设置。于散热鳍片2与热传管路13之间及双圈式散热鳍片2的两组鳍片之间分别夹设环板21及内环板22,藉由环板21使散热鳍片2与热传管路13之间形成线对面的热传递;并可于环板21上设置沟槽,藉以固定热传管路13及散热鳍片2,并将热传递方式由线对面提升至面对面,以使传导功效更好。于外周设有以三内突起部31搭接在热传管路13表面的风罩3,风罩3与热传管路13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热传管路1(11、12)以导热块5将热源上的热量均匀地传至折叠的散热鳍片2(2’、24)上,不管是设有多少环的散热鳍片,也不管是设置在内方或外方,均能产生传导,如此,即具有最大的热量进入散热鳍片的点与面积,散热鳍片的散热效率高、鳍片薄、风阻小、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散热器整体更轻、均温性高、散热效率更佳,提供最短的热传路径。
权利要求1.一种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它包括热传导件及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鳍片呈连续折叠状;热传导件为与散热鳍呈包覆状设置的热传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管路为至少一圈头尾相连的热传管路、热管、卷曲成半圈的热板、卷曲成圈的热板或头尾相连的气泡式循环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鳍片系连续折叠成环绕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绕状散热鳍片系至少一环与热传管路搭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绕状散热鳍片中心形成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绕状散热鳍片中心贯通孔内插设有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绕状散热鳍片中心贯通孔内插设有导热管。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鳍片为双圈散热鳍片;其两组散热鳍间夹设有内环板。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续折叠成环绕状的散热鳍片绕设于热传管路内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绕设于热传管路内方的散热鳍片与热传管路之间夹设有环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管路外方绕设有连续折叠成环绕状的散热鳍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管路与绕设于其外方的环绕状的散热鳍片之间夹设有外环板。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续折叠成环绕状的散热鳍片绕设于热传管路外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管路与绕设于其外方的环绕状的散热鳍片之间夹设有外环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鳍片系连续折叠成直立状;复数连续折叠成直立状的散热鳍片呈直立插设于热传管路内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设于热传管路内方的直立状散热鳍片与热传管路之间夹设有环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传管路一端设有风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扇外周设有导接至热传管路周边的风罩。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罩以至少一内突起部搭接在热传管路或散热鳍片的表面上。
专利摘要一种包覆式热传管路散热器。为提供一种热传导效果好、散热面积大、使用性能好的热交换装置部件,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为热传管路及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呈连续折叠状;热传管路与散热鳍呈包覆状设置。
文档编号G06F1/20GK2421733SQ0023343
公开日2001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16日
发明者李嘉豪 申请人:李嘉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