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6319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摸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中使用的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伴随移动电话或汽车导航系统(car navigation system)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高功能化及多样化的进步,在液晶等显示元件的前面安装光透过性的触摸面板的设备正在增加。设备的利用者通过该触摸面板辨认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并且用手指或笔等对触摸面板进行按压操作。由此,进行设备的各功能的切换。从而需要辨认性优异、操作可靠的触摸面板。
利用图4,对现有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
图4是现有的触摸面板的剖视图。在图4中,相位差板101是作为聚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 resin)等薄膜被拉伸并被赋予了双折射性的1/4波长板的相位差板。下基板102具有光透过性。在相位差板101的下表面形成有由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等材料制作的具有光透过性的上导电层103。在下基板102的上表面形成有由氧化铟锡等材料制作的具有光透过性的下导电层104。
并且,在下导电层104的上表面,由绝缘树脂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点隔离物(未图示)。进而,在上导电层103的两端形成有一对上电极(未图示)。而且,在下导电层104的两端形成有与上电极正交的形状的一对下电极(未图示)。
而且,在框状的隔离物105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涂敷形成有粘接剂层(未图示)。通过该粘接剂层,相位差板101与下基板102各自的外侧部分被贴合。由此,上导电层103与下导电层104相隔规定的间隙而对置配置。
进而,偏振板106在偏振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分别层叠三乙酰基纤维素薄膜(triacetyl cellulose film)等而形成,该偏振体在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内吸附碘和染料,并被拉伸、取向。并且,偏振板106贴附于相位差板101的上表面,从而构成触摸面板100。
触摸面板100配置于液晶显示元件等(未图示)的前面并安装于电子设备(未图示)。而且,一对上电极与下电极分别与电子设备的电子电路(未图示)连接。
触摸面板100的背面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被辨认,并且偏振板106的上表面的中央部106a或端部106b等用手指或笔等进行按压操作。例如,向箭头E或箭头F的方向操作触摸面板100。由此,偏振板106与相位差板101挠曲,被按压的位置的上导电层103与下导电层104接触。
然后,从电子电路依次向上电极和下电极施加电压。电子电路根据上电极的电压比和下电极的电压比检测被按压的位置。由此,进行电子设备的各功能的切换。
而且,从触摸面板100的上方照射的太阳光或灯光等外部光首先透过偏振板106。外部光透过偏振板106时,X方向、和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光通过偏振板106而变成仅为任一个方向的直线偏振光。例如,在偏振板106具有吸收Y方向的光的特性的情况下,透过偏振板106的光成为X方向的直线偏振光而从偏振板106射出,并入射到相位差板101。
入射到相位差板101的光通过透过相位差板101,由此直线偏振光被偏振成圆偏振光,并从相位差板101射出。从相位差板101射出的光在下导电层104向上方反射。
然后,在下导电层104的表面反射的光再次透过相位差板101。由此,光成为偏移了1/2波长的Y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并入射到偏振板106。但是,由于偏振板106具有仅使X方向的光透过的性质,因此,在Y方向被直线偏振的反射光被偏振板106截断。
总之,从触摸面板100的上方入射到触摸面板100的外部光在下导电层104向上方反射。但是,在下导电层104反射的光由偏振板106截断,不会从操作面即偏振板106的上表面射出。因此,在触摸面板100的表面,无外部光的反射,辨认性良好,从而触摸面板100的背面的液晶显示元件等容易观看。
另外,现有的触摸面板100例如在特开2000-10732号公报等中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具有具有相位差板、第一弹性层和第一基板的基板主体;与基板主体对置的第二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弹性层;和偏振板,其中第一导电层形成在基板主体的在第二基板侧的面,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设置空隙而相对,形成在第二基板的面,第二弹性层形成在基板主体的与第一导电层相反侧的面,偏振板形成在第二弹性层的与基板主体相反侧的面。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触摸面板的端部被操作时,也可抑制第一导电层发生龟裂或发生破损,从而可获得操作可靠且辨认性良好的触摸面板。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的2-2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剖视图;图4是现有的触摸面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利用图1~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的2-2线的剖视图。在图1与图2中,具有挠性的相位差板21,是作为聚碳酸酯树脂、或环烯烃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等薄膜被拉伸并被赋予了双折射性的1/4波长板的相位差板。以薄膜状且具有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27(以下,称基板27)是薄膜状的上基板。基板27由聚碳酸酯树脂、或聚醚砜树脂等光学各向同性的材料形成。层叠相位差板21与基板27,构成层叠基板即基板主体30。而且,具有光透过性的第二基板22(以下,称基板22)由聚碳酸酯树脂、或聚醚砜树脂(polyethersulfoneresin)、玻璃等光学各向同性的材料形成。基板22构成下基板。在相位差板21的下表面形成有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锡等材料制作的具有光透过性的第一导电层23(以下,称层23)。层23也是在基板主体30的基板22侧的面形成的上导电层。在基板22的上表面还形成有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锡等材料制作的具有光透过性的第二导电层24(以下,称层24)。层24是下导电层,基板22的上表面是与层23相对的面。层23与层24由溅射法等形成。
在层24的上表面由环氧树脂(epoxy resin)或硅酮树脂(silicone resin)等绝缘树脂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点隔离物(未图示)。层24的上表面是与层23相对的面。进而,在层23的两端形成有以银或碳(carbon)等为材料的一对上电极(未图示)。而且,在层24的两端形成有与上电极正交的形状的、以银或碳等为材料的一对下电极(未图示)。
并且,布线基板19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或聚碳酸酯树脂等为材料的薄膜状。在布线基板19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有以银或碳、铜箔等为材料的多个布线图案(未图示)。该布线图案的一端与上电极或下电极等连接。
而且,框状的隔离物25由无纺布、或聚酯薄膜(polyester film)等材料形成。通过在隔离物25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涂敷形成的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或橡胶等粘接剂层(未图示),相位差板21与基板22的外侧部分被贴合。由此,层23与层24相隔规定的间隙而对置配置。此处,所谓框状意味着仅形成四角形等多角形的形状的外侧的框部分的框形状。
并且,具有挠性的偏振板26在偏振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分别层叠三乙酰基纤维素薄膜等而形成,该偏振体是在聚乙烯醇内吸附碘和染料,并被拉伸、取向。
进而,在相位差板21与基板27之间形成有以丙烯酸橡胶、或硅酮橡胶、氟橡胶等为材料的弹性粘接剂层即第一弹性层28(以下,称层28)。而且,在基板27与偏振板26之间,即,在基板主体30与偏振板26之间形成有以丙烯酸橡胶、或硅酮橡胶、氟橡胶等为材料的弹性粘接剂层即第二弹性层29(以下,称层29)。即,基板27通过层28而贴附在相位差板21的上表面,从而构成相位差板21、层28与基板27层叠的基板主体30。而且,相位差板21的上表面是与基板22相反侧的面。进而,偏振板26通过层29而贴附在基板主体30的上表面。基板主体30的上表面是与层23相反侧的面。像以上那样构成触摸面板20。
另外,层28和层29比相位差板21和基板27弹性模量低,较柔软。例如,层28和层29的弹性模量分别优选为103~107Pa,相位差板21和基板27的弹性模量分别优选为2~3×109Pa。再有,层28和层29比相位差板21和基板27厚度薄。例如,层28和层29的厚度分别优选为5~50μm,相位差板21和基板27的厚度分别优选为100~200μm。
触摸面板20配置于液晶显示元件等(未图示)的前面并安装于电子设备(未图示)。而且,一对上电极与一对下电极经由布线基板19与电子设备的电子电路(未图示)连接。
在以上的结构中,位于触摸面板20的背面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被辨认,并且偏振板26的上表面的中央部26a或端部26b等用手指或笔等进行按压操作。例如,向箭头C或箭头D的方向进行操作。由此,相位差板21与偏振板26、基板27均发生挠曲,被按压的位置的层23与层24接触。
并且,从电子电路依次向上电极和下电极施加电压。然后,电子电路根据上电极的电压比和下电极的电压比检测被按压的位置。由此,进行电子设备的各功能的切换。
另外,在中央部26a被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偏振板26、基板27和相位差板21整体大致均等地挠曲。但是,在端部26b被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隔离物25的内缘部25b附近被较强地按压以显出痕迹(trace)的情况下,在偏振板26、基板27和相位差板21的被按压的位置将被施加极端的折曲力。
例如,在未设置层28与层29的情况下,因被施加极端的折曲力而偏振板26、基板27和相位差板21分别产生不同大小的挠曲。而且,在偏振板26、基板27和相位差板21的各自的接合面产生错动力。
但是,触摸面板20在基板2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形成有层28和层29。由此,通过层28和层29,进行偏振板26、相位差板21和基板27的弹性变形。进而,层28和层29在按压操作时被施加的冲击力也缓和,从而抑制偏振板26、或相位差板21、基板27、层23发生破损。
总之,通过相位差板21与基板27之间形成的层28、和基板27与偏振板26之间形成的层29,即使在端部26b被按压操作的情况下,也可防止相位差板21的下面的层23发生龟裂或破损。其结果,可稳定保持层23与层24之间的电接触。
而且,从触摸面板20的上方照射的太阳光或灯光等外部光首先透过偏振板26和基板27,并入射到相位差板21。由于偏振板26具有吸收Y方向的光的特性,因此X方向和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光中的X方向的直线偏振的光透过偏振板26。透过偏振板26的在X方向被直线偏振的光透过基板27,并入射到相位差板21。另外,偏振板26吸收的光并不限定在Y方向。例如,偏振板26吸收的光也可以是X方向的光。
然后,入射到相位差板21的光透过相位差板21,由此直线偏振光被偏振成圆偏振光,并透过层23,在层24的表面向上方反射。
并且,在层24的表面反射的光再次透过相位差板21。由此,成为偏移了1/2波长的Y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并入射到偏振板26。由于偏振板26具有仅使X方向的光透过的性质,因此,Y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即反射光被偏振板26截断。
总之,从触摸面板20的上方入射到触摸面板20的外部光在层24向上方反射。但是,反射的光由偏振板26截断,不会从操作面即偏振板26的上表面射出。因此,外部光向操作面的反射被抑制,从而可获得在触摸面板20的背面设置的液晶显示元件等容易观看、并发挥良好的辨认性的触摸面板20。
这样,基板27层叠在相位差板21的上表面,从而构成基板主体30。偏振板26层叠在基板主体30的上表面。进而,在相位差板21与基板27之间形成层28,构成基板主体30,在基板主体30与偏振板26之间形成层29。由此,即使在端部26b被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基板27的上表面与下表面通过柔软的层28、29,进行相位差板21与偏振板26的弹性变形。
进而,通过层28和层29,在按压操作时被施加的冲击力也被缓和。因此,可防止在基板主体30的下表面的层23中发生龟裂或破损。由此,可获得能提供可靠的操作且辨认性良好的触摸面板20。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基板主体30在基板22侧具有相位差板21、在层29侧具有基板27、在相位差板21的表面形成层2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未必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采用基板主体30在基板22侧具有基板27、在层29侧具有相位差板21、在基板27的表面形成层23的触摸面板20a的结构。而且,在触摸面板20a中,偏振板26形成在层29的上表面,层29形成在相位差板21的上表面。层29的上表面是与基板22相反侧的面,相位差板21的上表面是与层23相反侧的面。与触摸面板20同样,即使在触摸面板20a的端部26b被按压操作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层23发生龟裂或发生破损。由此,可提供能保持层23与层24之间的稳定的电接触的触摸面板20a。因此,可获得能提供可靠的操作且辨认性良好的触摸面板20a。
而且,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层28和层29的弹性模量优选为103~107Pa,层28和层29的厚度优选为5~50μm。但是,层28和层29的弹性模量更优选为104~106Pa,层28和层29的厚度更优选为15~30μm。由此,上述的作用及效果被更可靠地发挥。进而,构成触摸面板20、20a的结构部件的制作与触摸面板20、20a的制作可更容易地进行。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摸面板,具备基板主体,其具有相位差板、第一弹性层和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其与所述基板主体对置;第一导电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板主体的在所述第二基板侧的面;第二导电层,其与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空隙而相对,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的面;第二弹性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板主体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反侧的面;和偏振板,其形成在所述第二弹性层的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反侧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主体的第二基板侧,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所述相位差板形成在所述基板主体的第二基板侧,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相位差板的表面。
全文摘要
一种触摸面板,具有具有相位差板、第一弹性层和第一基板的基板主体;与基板主体对置的第二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弹性层;和偏振板,其中第一导电层形成在基板主体的、第二基板侧的面,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设置空隙而相对,形成在第二基板的面,第二弹性层形成在基板主体的、与第一导电层相反侧的面,偏振板形成在第二弹性层的、与基板主体相反侧的面。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触摸面板的端部被操作时,也可抑制第一导电层发生龟裂或发生破损,从而可获得操作可靠且辨认性良好的触摸面板。
文档编号G06F3/042GK1936812SQ200610151629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1日
发明者松本贤一, 田边功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