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7660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PDA、手提式终端机等便携式信息终端、复印机、 传真机等OA设备,智能手机(smart phone)、便携式电话机、照相机、 手持游戏机、电子辞典、汽车导航系统、小型PC、各种家电产品等的用途, 具有现有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所没有的高附加值的外侧的表面 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
背景技术
通常组合合成树脂制的前面罩壳和背面罩壳构成便携式电话机、智能 手机等电子设备中的罩壳。具体地,如图21所示,在前面罩壳的表面上 通过熔接等固定用于保护LCD等显示器120的显示窗的保护面板100。而 且,虽然此保护面板100过去可使用无色透明的树脂面板,但随着电子设 备的时尚化,逐步变成通过印刷施行修边等的装饰。
此外,近年来,例如,专利文献l等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话机中作 为成为其次的接口,期盼在图21所示的这种保护面板100中具备输入器 件功能的保护面板101。
使用图23的分解图,更详细地说明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 能的保护面板101。在图23中,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101包括在非可挠性的保护面板本体的上面具有下部透明电极105 和设置在该下部透明电极105的周围的下部电路107a、 107b的下部电极 面板103;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下面具有设置在与上述下部透明电 极105相对位置处的上部透明电极104和设置在该上部透明电极104的周 围的上部电路106a 106d、 107c、 107d的上部电极薄片102a;在可挠性 的透明绝缘薄膜上具有用构图层117遮蔽上述下部电路107a、 107b及上 述上部电路106a 106d、 107c、 107d并形成透明窗部118的修饰层的修 饰薄片102b。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102a及上述下部电极面板103的内面上通过溅 射或真空蒸镀将IT0 (氧化铟 锡)等形成为矩形状作为各透明电极104、 105。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102a中平行地形成与透明电极104连接的由银 膏构成的带状的汇流条(busbar) 106a、 106b,在上述下部电极面板103 中在与上述汇流条106a、 106b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与透明电极105连接的 由银膏构成的带状的汇流条107a、 107b。各汇流条106a、 106b、 107a、 107b延伸设置电路直到设置在上部电极薄片102a的缘部的连接部108, 并汇聚在1处。
上述修饰薄片102b粘贴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102a的整个前面上(以 后,将上部电极薄片102a及层叠在其表面上的整个薄片称为可动薄片 102),当用手指或笔等按压上述修饰薄片102b表面时,可动薄片102成 为一体向下方弯曲,其结果,通过使形成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102a及下 部电极面板103的内面上的各透明电极104、 105接触就能检测输入位置。
再有,在图23中,与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101不同,与上述连接部108的各电极端106c、 107c、 106d、 107d对应,在上述下部电极面板103中在Z方向上平行地形成贯通 孔109a 109d。而且,与这些贯通孔109a 109d对应,在FPC (柔性印 刷布线板)110的连接侧端部110a竖直设置4根金属插脚111 114,该 金属插脚111 114通过未图示的导电性粘接剂就能与上述电极端106c、 107c、 106d、 107d导通。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从该上述下部电极面 板103的背面的FPC连接方法。
专利文献l:国际公开第2005/06445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6/077784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101的结构为,可 无间隙嵌入保持在罩壳119的面板镶嵌部,以使其触摸输入面(外侧的表 面)形成同一平面(参照图22),虽然与罩壳119的表面同样是构成产品 表面的重要要素,但在文献1及文献2中,由于整个面地施行硬涂处理和 低反射处理,对于外侧的表面而言缺乏附加价值。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以上这种现有技术的课题,提供一种具有现 有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所没有的高附加值的外侧的表面的电子 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构成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 的保护面板,包括
下部电极面板,其在非可挠性的保护面板本体的上面,具有下部透明 电极,同时还具有设置在该下部透明电极的周围的下部电路;
上部电极薄片,其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下面,具有设置在与上 述下部透明电极相对位置处的上部透明电极,同时还具有设置在该上部透 明电极的周围的上部电路,并且与上述下部电极面板在周缘部粘接并在电 极间形成间隙;
修饰薄片,其结构为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 包括遮蔽上述下部电路及上述上部电路的遮蔽部、和由上述遮蔽部包围的 透明窗部的修饰层,且该修饰薄片粘贴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的上面;
硬涂层薄膜,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上面设置了硬涂层,在上述 修饰薄片的上面粘贴着上述透明绝缘薄膜的下面;以及
微细凹凸部,其部分地设置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使上述硬涂层的表面成为 粗糙(mat: ^ 〃卜)状态的粗糙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原位置(home position)用的凹部或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确定键用的凹部或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防止误输入用的凹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滚动条部用的凹部或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便携式设备的滑动开启操作用的凹部或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照相机的镜头用的突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 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照相机的防止镜头损伤用的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一种第一 第九方式中任一个所述的电
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硬涂层的膜厚为7nm 50 u m。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一种第一 第九方式中任一个所述的 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结构为能嵌入保持在具有 开口的罩壳的面板镶嵌部,使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与上述罩壳的表面形成同 一平面,同时构成为能保护通过上述透明窗部从外部可见并能配置在其下 侧的显示器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嵌入保持在具有开口 的上述罩壳的面板镶嵌部,使作为第一 第九方式中任一个所述的电子设 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外侧的表面的上述硬涂层的表 面与罩壳的表面形成同一平面,同时保护通过上述罩壳的上述开口及上述 保护面板的上述透明窗部从外部可见并配置在其下侧的显示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成为最外面的硬涂层表面上设置了一部分的微细 凹凸部,所以就能获得现有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所没有的高附加 值的外侧的表面。例如,通过对上述硬涂层表面进行局部粗糙加工,就能具有设计上的高级感/触感,通过在上述硬涂层表面配置原位置用、针对 确定键的确实输入用、防止误输入用、滚动条部用、便携式设备的滑动开 启操作用、照相机的镜头用、或照相机的防止镜头损伤用等的微细凹凸部, 就能发挥各种功能。


经过与相关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相关的如下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 其它目的和特征将会变得更加明确。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 能的保护面板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
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使用的硬涂薄膜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与显示器一起嵌入保持在罩壳的面板镶嵌部,构成电子 设备的状态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与显示器一起嵌入保持在罩壳的面板镶嵌部,构成电子 设备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虽然为了便于理解,在各部件间形成大的 间隙,但实际上几乎没有间隙)。
图5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 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硬涂层的表面的触摸面板的整个输入画面 区域形成粗糙部,在粗糙部用笔(触控笔)进行输入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 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与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的原位置上对应的 硬涂层的表面上配置作为微细凹凸部的另一例子的凹部或凸部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 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与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的原位置上对应的 硬涂层的表面上配置作为微细凹凸部的另一例子的凹部或凸部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 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与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的确定键上对应的硬涂层的表面上配置凹部或凸部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 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与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的确定键对应的硬 涂层的表面上配置凹部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
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与配置在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以外的遮 蔽部的机械开关对应的硬涂层的表面上配置凹部的斜视图。
图11A是表示在图9或图10的保护面板中,仅用手指使硬涂层的表 面滑动时,手指没有触及到凹部的底部或没有手指的压力作用的状态的说
明图。 .
图11B是表示在图9或图10的保护面板中,用手指向硬涂层的表面 的凹部内按压时,手指触及到凹部的底部,利用手指的压力按压位于凹部 的底部的确定键或机械开关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 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电源键的防止误输入用的凹部的斜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 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照相机的快门键的防止误输入用的凹部的斜视 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 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硬涂层的表面以任意的图形排列凹部或凸部 (突起)形成的滚动条部的斜视图。
图15A是在图14的保护面板中,作为构成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 的滚动条部的微细凹凸部的第l例,按每一固定间隔分散、配置圆形点形 状的凹部或凸部时的放大平面图。
图15B是在图14的保护面板中,作为构成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 的滚动条部的微细凹凸部的第2例,按每一固定间隔以横条纹状配置横方 向上细长的凹部或凸部22Gb时的放大平面图。
图15C是在图14的保护面板中,作为构成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 的滚动条部的微细凹凸部的第3例,按每一固定间隔以纵条纹状配置纵方 向上细长的凹部或凸部22Gc时的放大平面图。图16A是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中,在便携式设备关闭时,在可动部配置滑动锁定部用 的凹部或凸部作为微细凹凸部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6B是在图16A的保护面板中,在便携式设备的滑动开启中途或开 启结束时,手指锁定在滑动锁定部用的凹部或凸部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6C是在图16A的保护面板中,作为滑动锁定部用的凸部的例子, 按每一固定间隔以横条纹状配置横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的凹部或凸部 22Ha时的放大平面图。,
图16D是在图16A的保护面板中,作为滑动锁定部用的凸部的例子, 按每一固定间隔分散、配置圆形点形状的凹部或凸部22Hb时的放大平面 图。
图17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 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凹凸部的纵横比(aspect ratio)的侧面 图。
图17B是用于说明图17A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凹凸部的纵横比的平面图。
图17C是用于说明图17A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凹凸部的纵横比的平面图。
图18是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凹部作为扬声器孔加以利用时的剖面图。
图19A是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凸部作为照相机的镜头加以利用时的斜视图。 图19B是将图19A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凸部作为照相机的镜头加以利用
时的侧面图。
图20A是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凹部用于照相机的防止镜头损伤时的斜视图。 图20B是将图20A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凹部用于照相机的防止镜头损伤
时的侧面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保护面板的使用例的斜视图。 图22是说明现有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和产品的关系的图。
图23是表示现有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
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最佳实施方式
在继续本发明的描述之前,对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参考编号。
在下文中,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
保护面板r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在图i中,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r的结构为
包括下部电极面板3,上部电极薄片2a、和修饰薄片2b。作为一例,虽 然图示有长方形形状的保护面板1,但也可以是正方形等。如图3及图4 所示,上述保护面板1结构为能尽可能无间隙地、嵌入保持在具有开口 1% 的罩壳19的面板镶嵌部19a中,并使保护面板1的触摸输入面(外侧的 表面)(后述的硬涂层24)和罩壳19的表面19c形成同一平面。
液晶面板和有机EL面板等显示器20嵌入比面板镶嵌部19a更偏内侧 的显示器用镶嵌部19d。由此,通过分别将保护面板1和显示器20嵌入保 持在罩壳19的面板镶嵌部19a和显示器用镶嵌部19d中,以保护面板1 保护显示器20的表面侧的状态构成电子设备。
下部电极面板3的结构为,在非可挠性的保护面板本体的上面,具有 下部透明电极5,同时还具有设置在该下部透明电极5的周围(例如,沿 相对的一对长边方向的边部)的下部电路7a、 7b。
上部电极薄片2a的结构为,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下面,具有 设置在与上述下部透明电极5相对位置处的上部透明电极4,同时还具有 设置在该上部透明电极4的周围的上部电路6a 6d、 7c、 7d。上部电路 6a、 6b设置在沿相对的一对短边方向的边部。连接用上部电路(电极端) 6d连接到上部电路6a,连接用上部电路(电极端)6c连接到上部电路6b, 连接用上部电路(电极端)6d、连接用上部电路(电极端)6c和上部电路 7c、 7d—直绕入到上部电极薄片2a的下面而分别形成。因此,连接用上部电路(电极端)7c连接到下部电路7a,同时连接用上部电路(电极端) 7d连接到下部电路7b。
修饰薄片2b的结构为,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上,具有用构图部 17a遮蔽上述下部电路7a、 7b及上述上部电路6a 6d、 7c、 7d形成透明 窗部(可触摸输入的窗口) 18的修饰层17。构图部17a作为遮蔽部的一 例起作用。
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和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在电极间隔着空气层, 在其周缘部由未图示的两面粘合带粘合,上述修饰薄片2b用透明粘接剂 粘贴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的上面上。
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及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在与上述下部透明电极 5或上述上部透明电极4同一面上形成汇流条和引导线等规定图形的电路 即上述下部电路7a、 7b及上述上部电路6a 6d、 7c、 7d,通过FPC (柔 性印刷布线板)10向外部输出。结构为在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或上述上部 电极薄片2a上设置未图示的大量隔板(spacer),使其配置在上述下部电 极面板3和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之间,使设置在各自的相对面上的两电 极4、 5无误接触。
作为隔板,可通过光处理将透明的光硬化型树脂形成微细的点状来得 到。此外,也可以通过印刷法形成大量微细的点作为隔板。
作为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的上述非可挠性的保护面板本体的材质,使 用透视性好、能保护液晶面板和有机EL面板等的显示器20不破损的材料。 例如,甲基丙烯酸树脂(P薩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树脂(AS)、丙烯 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ABS)、纤维素丙酸酯树脂(ir》口一7 7。 口匕。氺才一卜)、聚碳酸酯树脂(PC)、聚苯乙烯树脂(PS)、聚酯树脂、 或聚乙烯树脂等塑料板等。作为保护面板本体的材质,特别是甲基丙烯酸 盐树脂(PMMA)透明性好。此外,作为保护面板本体的材质,也可以使用 玻璃板。
此外,也可以在这些板的形成上述下部透明电极5的面上粘贴聚碳酸 酯类、聚酰胺类、或聚醚酮类等的工程塑料、丙烯酸类、聚邻苯二酸二稀 丙酯类、或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类等薄膜,隔着该薄膜将上述下部透明电 极5作为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此外,作为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的上述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材 质可使用聚碳酸酯类、聚酰胺类、或聚醚酮类等的工程塑料、丙烯酸类、 聚邻苯二酸二稀丙酯类、或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类等薄膜。
相对配置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和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在周缘部粘 合,并在上述透明电极4、 5间形成间隙。作为上述透明电极4、 5,通过 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喷镀、或CVD法分别将氧化锡、氧化铟、氧化 锑、氧化锌、氧化镉、或铟,锡氧化物(ITO)等金属氧化物膜,或以这 些金属氧化物为主体的复合膜,或金、银、铜、锡、镍、铝、或钯等金属 膜等形成透明导电膜后,蚀刻去除不需要的部分,形成为矩形状。
在上述电极薄片2a中平行地形成作为上部电路与上述上部透明电极 4连接,且由金、银、铜或镍等金属、或碳等具有导电性的膏构成的带状 汇流条6a、 6b。此外,在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中形成作为下部电路与上述 下部透明电极5连接,且与上述汇流条6a、 6b正交配置的带状的汇流条 7a、 7b。带状的汇流条7a、 7b与带状汇流条6a、 6b—样,也由金、银、 铜或镍等金属、或碳等具有导电性的膏构成。带状的汇流条6a、 6b、 7a、 7b能够通过丝网印刷、胶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或苯胺印刷等印刷法、光 刻胶法或刷毛涂敷法等来形成。上述汇流条7a、 7b、 6a、 6b的形成位置, 尽可能作为端部,通常在中央部尽可能拓宽不形成上述汇流条7a、 7b、 6a、 6b的区域。
再有,各汇流条6a、 6b、 7a、 7b延伸设置电路,直到设置在上部电 极薄片2a的缘部连接部8,并汇聚到1处。在图1中,上述上部电极薄片 2a的各汇流条6a、 6b—直延长到连接部8的电极端6d、 6c,从上述下部 电极面板3的各汇流条7a、 7b延长的下部电路与和上述电极端6d、 6c并 列、形成在上述上部电极面板2a的连接部8的电极端7c、 7d,用贯通下 部电极面板3的贯通孔内的未图示的导电性粘接剂连接。
对应此连接部8中的各电极端6c、 7c、 6d、 7d,在下部电极面板3 中通过钻孔或压力机形成贯通孔9a、 9b、 9c、 9d,分别填充未图示的导电 性粘接剂。
并且,对应这些贯通孔9a 9d,在FPC (柔性印刷布线板)IO的连接 侧端部竖直设置4根金属插脚11、 12、 13、 14,该金属插脚11 14通过6d、 7d导通。
此外,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的表面上粘贴具有透明窗18的修饰薄 片2b。该修饰薄片2b,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例如聚碳酸酯类、聚酰
胺类、或聚醚酮类工程塑料、丙烯酸类、聚邻苯二酸二稀丙酯类(求y工
于i/y于i/7夕一AO、或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类(求!i:/^i/yxP:7
夕一AO等薄膜的一面上用遮蔽透明窗18的周围即面对上述上部电路和 上述下部电路等的区域的构图部17a形成修饰层17。也就是说,修饰层 17的形成部分为构图部17a,非形成部分为透明窗部18。
上述修饰层17最好使用以乙烯聚合物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 类树脂、聚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乙烯醇縮醛类树脂、聚酯型 聚氨脂类树脂,或醇酸树脂等树脂为粘合剂,含合适的颜色的颜料或染料 作为着色剂的着色墨水。作为上述修饰层17的形成方法,最好使用丝网 印刷、胶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或苯胺印刷等普通的印刷法等。特别地, 为了多色印刷和色调表现,适合胶版印刷和照相凹版印刷。
此外,上述修饰层17可由金属薄膜层构成,或由构图印刷层和金属 薄膜层的组合形成。金属薄膜层作为上述修饰层17呈现出金属光泽,用 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喷镀法或镀金法等形成。此情况下,按想呈现 的金属光泽色,使用铝、镍、金、铂、铬铁、铜、锡、铟、银、钛、铅或 锌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或化合物。金属薄膜层的膜厚通常为0.05um左 右。此外,设计金属薄膜层时为了提高与其它层的密接性,也可以设置前
固定层或后固定层。
此外,在上述修饰薄片2b的表面上粘贴硬涂层2c(参照图2)。该硬 涂薄膜2c以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23例如聚碳酸酯类、聚酰胺类、或聚
醚酮类的工程塑料、丙烯酸类、聚邻苯二酸二稀丙酯类、或聚丁烯对苯二 甲酸酯类等的薄膜23为本体,在此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23的与上述修 饰薄片2b的粘贴面(下面)的相反面(上面)上形成硬涂层24。
作为上述硬涂层24最好使用丙烯酸丙烯酸酯类、聚酯丙烯酸酯类、 聚氨脂丙烯酸酯类、环氧丙烯酸酯类的光硬化型树脂。作为上述硬涂层24 的形成方法,使用辊式涂布机等通常涂敷法等形成硬涂膜,通过UV照射进行硬化。再有,为了符合此UV照射硬化时的硬涂膜的收缩量,不使硬涂薄膜巻曲,优选在与上述修饰薄片2b的粘贴面上设置基底(background)层。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1及图2所示,在成为最外 面的上述硬涂层24的表面的一部分上设置微细凹部或微细凸部这样的微 细凹凸部21、 22,获得现有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所没有的高附加 价值的外侧的表面。下面说明微细凹部或微细凸部这样的微细凹凸部21、 22的各种例子。例如,为了具有设计上的高级感/触感,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微 细凹凸部的例子,对上述硬涂层24的整个表面或上述表面的一部分的区 域(例如透明窗部(可触摸输入的窗口) 18的整个表面,或者相反、其周 围的遮蔽部)进行部分粗糙加工形成粗糙部21。作为加工的方法,利用暖 风及UV照射使涂敷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23的表面上的硬涂膜成为干 燥、半硬化状态, 一面用部分形成微细凹凸部的模型按压此半硬化状态的 硬涂膜, 一面进行UV照射,使硬涂膜完全硬化。再有,在图1及图2中, 虽然为了省略附图张数,图示出原位置用的微细凹凸部22和粗糙部21这 二者,但不必两者都配置,也可以为任意一个。再有,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上述透明窗部(可触摸输入窗口) 18 的整个面称为"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图5是在硬涂层24的表面的触摸面板的整个输入画面区域18a形成 粗糙部21,用笔(触控笔)30在粗糙部21中进行输入的图。通过在与显 示器20的画面部对应的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上设置微细的凹凸 的粗糙部21,就能获得像在纸上用笔书写这样的输入感。像这样,作为可具有在纸上用笔书写这种输入感的粗糙部21的微细 的凹凸的尺寸,优选最大高度Rz (JIS B0601: 2001年)为1 100 y m, 平均长度l (JIS B0601: 2001年)为10 500 u m。在Rz比lum小时, 得不到输入感,另一方面,在Rz比100 um大时,妨碍画面的可视性。在 l比10 um小时,得不到输入感,另一方面,在l比500 um大时,得 不到输入感。此外,作为在成为最外面的上述硬涂层24的表面上设置部分微细凹15凸部22的另一个例子,可形成盲人触摸用的凹部或凸部(突起)22A。就 是说,利用凹部或凸部(突起)22A,在具有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1 的表面中仅凭触感就能确认输入位置。在不一个接一个看着键、进行对触 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进行盲人输入触摸的时候,称为原位置的键区 域上的手指的位置是重要的,由于能利用上述凹部或凸部22A容易且正确 地决定手指的位置,因此能迅速地使手指位于原位置。具体地,如图6及图7所示,通过在与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 的原位置上对应的硬涂层24的表面上配置作为微细凹凸部22的另一例子 的凹部或凸部22,就能进行盲人触摸和准确输入。在图6中示出,在向上 键(上键)31u、向下键(下键)31d、向左键(左键)311、向右键(右 键)31r的中央配置凹部或凸部22A,将其作为原位置的例子。此外,在 图7中示出,在与多个排列的数字和字母表的键32中的中央的键32c对 应的位置配置凹部或凸部22A,将其作为原位置的例子。作为上述原位置用的凹部或凸部22A,有圆形等,优选直径O. 1 10 mm。在直径比0. 1 mm小的情况下得不到输入感,另一方面,在直径比10 mm 大的情况下妨碍画面的可视性。如图8所示,通过在与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的确定键32k上 对应的硬涂层24的表面上配置与确定键32k大小几乎相同的例如长方形 或正方形或圆形的凹部或凸部22B,就能进行针对确定键32k的盲人触摸 输入和针对确定键32k的准确输入。作为上述确定键用的凹部或凸部22B,有圆形等,优选直径O. 1 10 腿。在直径比0. 1 mm小的情况下得不到输入感,另一方面,在直径比10 mm 大的情况下妨碍画面的可视性。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作为上述微细凹凸部22的例子的凹部22C、 22D。如图9所示,通过在与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的确定键(例如, 通常是不频繁使用的键,用于确定邮件发送键等的操作的键)32m对应的 硬涂层24的表面上配置与确定键32 m大小几乎相同、或比确定键32 m 小的形状(例如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圆形)的凹部22C,就能防止对确定键 32m误输入,能进行准确的输入。此外,如图10所示,不仅触摸面板的 输入画面区域18a的确定键,还通过在与配置在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以外的遮蔽部(构图部)17a的机械开关33对应的硬涂层24的表面 上配置与机械开关33大小几乎相同、或比机械开关33小的形状(例如长 方形或正方形或圆形)的凹部22D,就能防止对机械开关33的误输入,能 进行准确的输入。艮卩,如图11A所示,在仅仅用手指使硬涂层24的表面滑动时,手指 34没有触及到凹部22C或22D的底部、或没有手指34的压力作用,不会 产生按压位于凹部22C或22D的底部的确定键32 m或机械开关33的操作。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当用手指向硬涂层24的表面的凹部22C 或22D内进行按压时,手指34触及到凹部22C或22D的底部,通过手指 34的压力,产生按压位于凹部22C或22D的底部的确定键32 m或机械开 关33的操作。例如,在确定键32m的情况下,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 就会接触。在机械开关33的情况下,就变成导通。由此,意图明确,仅 用手指34按压凹部22C或22D的底部的确定键32 m或机械开关33时, 能使确定键32 m或机械开关33接通,就能防止对确定键32 m或机械开 关33的误输入,能进行准确的输入。这样的凹部22C或22D的深度d例如优选为0.01 2 mm左右。这是 因为深度d不到0.01mm就得不到输入感,另一方面,如果深度超过2 mm, 则防止误输入的功能会降低。作为上述防止误输入用的凹部的其它用途,在图12中示出电源键35 的防止误输入用的凹部22E,同时在图13中示出照相机的快门键36的防 止误输入用的凹部22F。如此,通过在与想要防止误输入的键35或36对 应的硬涂层24的表面上形成凹部22E或22F,就能防止对键35或36的误 输入,能对键35或36进行准确的输入。作为上述防止误输入用的凹部22C、 22D、 22E、 22F,有圆形等,优选 直径为O. 1 10腿。在直径比O. 1 mm小的情况下,即使按压、手指也触 及不到凹部的底部或没有压力作用,另一方面,在直径比10mm大的情况 下,常常因手指触及到凹部的底部,而使得防止误输入性变差。此外,如图14所示,当手指34在触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上滑 动时,为了仅靠手指34的触感就能识别手指34的滑动位置,也可以在硬 涂层24的表面上按任意的图形排列凹部或凸部(突起)22G。作为此凹部或凸部(突起)22G的形成方法,利用暖风及UV照射来干燥为了形成上述 硬涂层24而涂敷的硬涂膜,使其成为半硬化状态,在此半硬化状态的硬 涂膜之上,通过分送器涂敷由可用于硬涂层24的形成的材料构成的UV墨 水,进行UV照射,使硬涂膜及凹部或凸部(突起)22G完全硬化。由于上 述凹部或凸部(突起)22G与硬涂膜一起硬化,所以凹部或凸部(突起) 22G和硬涂膜的密着性非常好,即便在用笔和指甲进行反复输入时,凹部 或凸部(突起)22G也不会从硬涂膜上脱落。作为凹部或凸部(突起)22G的具体例子,如图14所示,通过在与触 摸面板的输入画面区域18a的滚动条部(例如图15A的右端边缘部)对应 的硬涂层24的表面上配置多个微细凹凸部22G,就能在用笔或手指滑动多 个微细凹凸部22G时,获得确实的输入感。作为上述多个微细凹凸部22G的第一例,如图15A所示,在按每一固 定间隔分散配置圆形点形状的凹部或凸部22Ga的情况下,优选构成圆形 点的凹部或凸部22Ga的直径为0. 01 1 ■,邻接的凹部或凸部22Ga间的 间距为0. 01 5 mm。设凹部或凸部22Ga的直径为0. 01 1腿的理由是因 为,如果凹部或凸部22Ga的直径比0.01 mm小,则作为凹部或凸部22Ga 得不到确实的输入感,另一方面如果凹部或凸部22Ga的直径超过1 mm, 则笔或手指会钩挂在凹部或凸部22Ga上,不能使多个凹部或凸部22Ga顺 畅地滑动。此外,设邻接的凹部或凸部22Ga间的间距为0.01 5mm的理 由是因为,当凹部或凸部22Ga的间距比0.01 mm窄时,则作为凹部或凸 部22Ga得不到确实的输入感,另一方面如果凹部或凸部22Ga的间距超过 5 mm,则笔或手指会钩挂在各凹部或凸部22Ga上,使笔或手指无法相对 多个凹部或凸部22Ga顺畅地滑动。作为上述多个微细凹凸部22G的第二例,如图15B所示,在按每一固 定间隔以横条纹状配置横方向上细长的凹部或凸部22Gb的情况下,优选 凹部22Gb的深度或凸部22Gb的高度为0.01 1 mm,邻接的凹部或凸部 22Gb间的间距为0.01 5画。设凹部22Gb的深度为0. 01 1 mra的理由 是因为,如果凹部的深度比0.01mm浅,则作为凹部得不到确实的输入感, 另一方面如果凹部22Gb的深度超过1 ■,则笔或手指会钩挂在各凹部22Gb 上,不能使多个凹部22Gb顺畅地滑动。此外,如果凸部22Gb的高度比0.01 mm低,则作为凸部22Gb得不到确实的输入感,另一方面如果凸部 22Gb的高度比lmm高,则笔或手指会钩挂在各凸部22Gb上,不能使多个 凸部22Gb顺畅地滑动。此外,设邻接的凹部或凸部22Gb的间距为0. 01 5mm的理由是因为,当凹部或凸部22Gb的间距比0.01 mm窄时,则作为 凹部或凸部22Gb得不到确实的输入感,另一方面如果超过5mm,则笔或 手指会钩挂在各凹部或凸部22Gb上,使笔或手指相对多个凹部或凸部 22Gb无法顺畅地滑动。作为上述多个微细凹凸部22G的第三例,如图15C所示,按每一固定 间隔以纵条纹状配置纵方向上细长的凹部或凸部22Gc的情况下,优选凹 部22Gc的深度或凸部22Gc.的高度为0, 01 1— mm,邻接的凹部或凸部22Gc 间的间距为0. 01 5 mm。设凹部22Gc的深度为0. 01 1 mm的理由是因为, 如果凹部22Gc的深度比0. 01 mm浅,则作为凹部22Gc得不到确实的输入 感,另一方面如果凹部22Gc的深度超过1 mm,则笔或手指会钩挂在各凹 部22Gc上,不能使多个凹部22Gc顺畅地滑动。此外,设凸部22Gc的高 度为0.01 1 mm的理由是因为,如果凸部22Gc的高度比0.01 mm低,则 作为凸部22Gc得不到确实的输入感,另一方面如果凸部22Gc的高度比1 mm高,则笔或手指会钩挂在各凸部22Gc上,不能使多个凸部22Gc顺畅地 滑动。此外,设凹部或凸部22Gc的间距为0.01 5mm的理由是因为,当 凹部或凸部22Gc的间距比0. 01 mm窄时,则作为凹部或凸部22Gc得不到 确实的输入感,另一方面如果凹部或凸部22Gc的间距超过5 mm,则得不 到引导功能,手指或笔会偏离滚动条,会过滑,同时除此之外还得不到输 入感。图16A是在便携式设备40、例如便携式电话关闭时,在可动部40b 的图16A的下端侧配置滑动锁定部用的凹部或凸部22H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6B是在上述便携式电话40的滑动开启操作中途或打开操作结束时, 手指34锁定在滑动锁定用的凹部或凸部22H的状态的斜视图。上述便携式设备40是可动部40b相对固定部40a滑动的滑动型便携 式设备40,可以在可动部40b的端部配置微细凹凸部(微细凹部或微细凸 部)作为滑动锁定部用的凹部或凸部22H,作为钩挂手指34的部分起作用。 如此这样,由于滑动锁定部用的凹部或凸部22H的存在,搭架在可动部40b的端部的手指34不滑动,可使可动部40b相对固定部40a确实地滑动。作为此滑动锁定部用的凸部22H的例子,如图16C所示,在按每固定 间隔以横条纹状配置横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的凹部或凸部22Ha的情况下, 优选凹部或凸部22Ha的宽度为0. 01 10 mm,邻接的凹部或凸部22Ha间 的间距为0. 01 5腿。设凹部或凸部22Ha的宽度为0. 01 10咖的理由 是因为,如果凹部或凸部22Ha的宽度比0.01 mm小,则得不到锁定感, 即手指34相对凹部或凸部22Ha不能不滑动地锁定,不能使便携式设备40 的可动部40b滑动。另一方面如果凹部或凸部22Ha的宽度超过10mm,则 妨碍键输入。此外,设凹部或凸部22Ha的间距为0.01 5mm的理由是因 为,当间距比O.Ol mm小时,得不到锁定感,另一方面在间距比5 mm大 的情况下,妨碍键输入。此外,作为滑动锁定部用的凸部22H的另一例子,如图16D所示,在 按每一固定间隔分散配置圆形点形状的凹部或凸部22Hb的情况下,优选 凹部或凸部22Hb的宽度为0. 01 10 mm,邻接的凹部或凸部22Hb间的间 距为0. 01 5 mm。设凹部或凸部22Hb的宽度为0. 01 10 mm的理由是因 为,如果凹部或凸部22Hb的宽度比0.01 mm小,则得不到锁定感,即手 指34相对凹部或凸部22Hb不能不滑动地锁定,不能使便携式设备40的 可动部40b滑动。另一方面如果凹部或凸部22Hb的宽度超过10mm,则妨 碍键输入。此外,设凹部或凸部22Hb的间距为0.01 5ram的理由是因为, 当间距比0. 01 ■小时,得不到锁定感,另一方面在间距比5 ram大的情 况下,妨碍键输入。此外,在防止出现显示器20的一部分由于上述的凸部(例如22、 22B、 22E、 22F、 22G、 22H)而透镜化的目的(换言之,提高凸部的目视性、同 时提高显示器20的画面的目视性的目的)上,可以在上述凸部22、 22B、 22E、 22F、 22G、 22H中分别混入填充料而使光散射。如果在显示器20的 画面部分存在透明的凹凸,则能防止由于凹凸的透镜效应,而存在像素会 放大、有损目视性的情形这样的不合格。填充料的材质和分散量如下。例如,在使凸部透明的情况下,最好无 着色填充料。在使凸部为粗糙状态的情况下,作为填充料最好为玻璃珠、 分散量为1 80重量%。通过添加玻璃珠就能兼顾着色(乳白色)和降低20透镜效应。在使凸部为黑色的情况下,作为填充料最好为碳粉、分散量为1 80重量%。在使凸部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作为填充料最好为铝粉或银粉、 分散量为1 95重量%。各种填充料的分散量在不到下限值时很难混入填 充料,另一方面,在超过上限值时,制造含填充料的凸部有困难。此外,作为用于使上述凸部(例如22、 22B、 22E、 22F、 22G、 22H) 不从硬涂层24上缺失的条件,如图17A 图17C所示,优选纵横比(凸部 22的高度H/凸部22的直径D或凸部22S的宽度W)为0.001 1。如果纵 横比超过1,则不能充分获得分配(share)强度,另一方面纵横比不到 0.001,要形成凸部在制造上有困难。如图18所示,作为微细凹部的另一例子,也可以作为扬声器孔22L 起作用。即,可按照扬声器孔22L的凹形状,在硬涂层24上形成半硬化 状态的半固化硬涂层。扬声器孔22L可作为微细凹部无底部的例子操作。此外,图19A及图19B分别是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 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凸部22J作为照相机39的 透镜加以利用时的斜视图及侧面图。在与便携式设备的照相机39的光学 系统部分对应的位置的硬涂层24上形成配置微细凸部22J。通过将这样的 微细凸部22J作为便携式设备的照相机39的透镜使用,就使低成本化成 为可能。如此,在外侧的硬涂层24的表面上形成照相机透镜用的微细凸部22J 的情况下,作为照相机透镜用的微细凸部22J,有圆形等,优选照相机透 镜用的微细凸部22J的直径为0.01 10 mm。在直径比0.01 mm小的情况 下得不到作为微细凸部22J的透镜效应,另一方面,在直径比10mm大的 情况下形成微细凸部22J有困难。此外,图20A及图20B是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电子设备显 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微细凹部22K用于照相机39的防止 透镜损伤时的斜视图和侧面图。通过在与便携式设备的照相机39的光学 系统部分对应的位置的硬涂层24上形成配置微细凹部22K,就能实现防止 对与照相机39的光学系统部分对应位置的保护面板表面的损伤。如此,在照相机39的光学系统部分例如照相机透镜的外侧的硬涂层 24的表面上形成微细凹部22K用作防照相机透镜损伤的情况下,作为微细说明书第19/21页凹部22K,有圆形等,优选直径为0. 1 10 mm。在直径比0. 1 mm小的情 况下,仅能防止比照相机透镜小的一部分的损伤,另一方面,在直径比10 mm大的情况下防止损伤特性劣化。上述硬涂层24的厚度为7 50 u m,当此厚度比7 u m薄时,担心硬 涂膜会一下子进行完全硬化,制作半硬化状态变困难,另一方面,当此厚 度比50 ixm厚时,会丧失透明性、过硬,输入变得困难。基于实用的观 点,更优选上述硬涂层24的厚度为7 30 um。再有,在将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1搭载在便携式电话等上的情 况下,作为表面的耐擦伤性,要求在铅笔硬度4H以上,即使用稍坚硬的 东西擦也不会带伤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使硬涂膜变硬,则存在弯曲性变 弱,用一点点的弯曲应力就会导致裂纹的问题,例如,便携式电话用的保 护面板的情况下,需要用于设置扬声器用的孔和标识记号(LOGO mark)等 的孔加工,当进行钻孔、刨槽、冲孔等孔加工时,就会担心对表面的硬涂 层施加负荷,在硬涂层上导入毛刺和微细裂纹。但是,在上述硬涂层24 的表面设置部分微细凹凸部的上述各例中,对半硬化状态的硬涂膜24设 置微细凹凸部,由于能推迟进行完全硬化,所以即使针对例如钻孔加工、 刨槽加工、或冲孔加工等的负荷,如果在这些加工后使硬涂膜完全硬化的 话,则在硬涂层24上不会引入裂纹等、在端面不产生毛刺和微细裂纹。 此外,过去,上述硬涂层24的厚度不到7 um时,由于为了制作半硬化 状态而使膜厚为7 tim以上,所以可获得在笔输入等耐擦伤性上优良、具 有铅笔硬度4H以上的硬度的硬涂层。此外,将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修饰薄片2b和上述硬涂薄膜2c粘贴 成一体,构成可动薄片2。当用手指或笔等按压上述硬涂薄膜2c表面时, 可动薄片(可挠性薄片)2成为一体向下方弯曲,其结果,通过使在上述 上部电极薄片2a及下部电极面板3的内面上形成的各透明电极4、 5接触 就能检测输入位置。作为用于粘贴的粘接层,例如可使用聚丙烯酸类树脂、 聚乙烯类树脂,或聚酰胺类树脂,聚氯乙烯、醋酸乙烯或丙烯酸共聚物等。 作为粘接层5d的形成方法,可使用丝网印刷、胶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 或苯胺印刷等常规印刷法等。以下,说明具体的实施例。22流条分别向外部输出的引导线。此外,将长宽与上述PET薄膜 同尺寸的厚0. 7 mm的丙烯酸板用厚0. 025 mm的无基材透明粘接剂粘贴在 与形成上述PET薄膜的透明电极的面的相反的面上后,利用钻孔法穿通4 个用于在缘部插入后述的带插脚的FPC的插脚轴的直径1 mm的贯通孔, 得到下部电极面板3。此外,使用长宽与下部电极面板3尺寸相同、厚190 nm的PET薄膜, 在其一面上通过溅射整个表面地形成厚20 nm的ITO膜,去除ITO膜的周 缘部分,形成宽幅的矩形形状的透明电极。此外,丝网印刷银膏,形成配 置在透明电极的纵方向上相对的两边上的汇流条和用于从该汇流条分别 向外部输出的引导线,得到上部电极薄片2a。并且,使用长宽与下部电极面板尺寸相同、厚50 um的PET薄膜, 通过照相凹版印刷形成在其一面上具有透明窗部的修饰层17,得到修饰薄 片2b。并且,使用长宽与下部电极面板尺寸相同、厚125 ym的PET薄膜, 在其一面上通过辊式涂布机涂敷厚15 iim的丙烯酸丙烯酸酯类光硬化型 树脂,通过暖风及UV照射形成干燥、半硬化状态的硬涂膜。接着, 一面 加热半硬化状态的硬涂膜一面用压纹模型进行模压,为了与上述修饰薄片 的构图一致,使其成为粗糙状态,局部形成粗糙部21。接着,分别用厚0. 025 mm的透明粘接剂将上述修饰薄片2b的修饰层 17 —侧的面和与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的透明电极一侧的相反的面粘贴, 此外将与上述修饰薄片2b的修饰层17 —侧的相反的面和与形成了上述硬 涂膜的薄膜23的硬涂膜一侧的相反的面粘贴,得到可动薄片。此后,相对配置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和上述上部电极薄片2a以便隔 开各自形成的电极间隔,利用冲孔出的画框状的两面粘合带粘贴透明窗部 分及前各连接孔,沿修饰层17的内侧周缘切断。此后,利用分送器将导电性粘接剂的墨水注入穿设在上述下部电极面 板3中的贯通孔后,通过沿贯通孔的入口,用超声波插入装置一面对上述 金属插脚的头部施加超声波振动和压力, 一面将上述金属插脚的轴部压入 上述贯通孔内,在使形成将上述金属插脚的各轴部穿设在上述下部电极面板3中的贯通孔的壁面的树脂溶化的同时,插入带插脚的FPC10的金属插 脚,得到保护面板l。由于此保护面板1能进行便携式电话机等电子设备的显示窗的触摸输 入,并且遮蔽透明窗部18的周围的构图是粗糙方式,所以具有现有带触 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所没有的高级感和触感。<实施例2>在实施例1中,在部分使半硬化状态的硬涂膜成为粗糙状态后,利用 分送器涂敷聚酯丙烯酸酯类的UV墨水,形成微细凹凸部例如原位置用的 凸部(突起)22A。利用使上述硬涂膜完全硬化时的UV照射,使此凸部(突 起)22A—起硬化。其它与实施例l相同。此保护面板除实施例1的效果外,还能进行盲人触摸。 再有,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就能发 挥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可用于PDA、 手提式终端机等便携式信息终端,复印机、传真机等0A设备,智能手机 (smart phone)、便携式电话机、照相机、手持游戏机、电子辞典、汽车 导航系统、小型PC、各种家电产品等的用途,对部分设置在硬涂层的表面 上的微细凹凸部可按照用途附加原位置用、针对确定键的确实输入用、防 止误输入用、滚动条部用、便携式设备的滑动开启操作用、照相机的透镜 用、或照相机的防止透镜损伤用等各种功能。虽然参照附图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充分说明了本发明,但很清楚,对于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正。应该理解,只 要不脱离根据权利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这种变化和修正将包含于本发明 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包括下部电极面板(3),在非可挠性的保护面板本体的上面,具有下部透明电极(5),同时还具有在该下部透明电极的周围设置的下部电路(7a、7b);上部电极薄片(2a),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下面,具有在与上述下部透明电极相对位置处设置的上部透明电极(4),同时还具有在该上部透明电极的周围设置的上部电路(6a-6d、7c、7d),上部电极薄片(2a)与上述下部电极面板在周缘部粘接,并在电极间形成间隙;修饰薄片(2b),其结构为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包括遮蔽上述下部电路及上述上部电路的遮蔽部(17a)、和由上述遮蔽部包围的透明窗部(18)的修饰层(17),该修饰薄片(2b)粘贴在上述上部电极薄片的上面;硬涂层薄膜(2c),在可挠性的透明绝缘膜(23)的上面设置了硬涂层(24),在上述修饰薄片的上面粘贴着上述透明绝缘薄膜(23)的下面;以及微细凹凸部(21、22),部分地设置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使上述硬涂层的表面成为粗糙状态的粗糙部(2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的、原位置用的凹部 或凸部(22)。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的、确定键用的凹部 或凸部(22B)。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的、防止误输入用的 凹部(22C、 22D、 22E、 22F)。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的、滚动条部用的凹 部或凸部(22G)。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的、便携式设备的滑 动开启操作用的凹部或凸部(22H)。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的、照相机的镜头用 的突起(22J)。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 面板,上述微细凹凸部是形成在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上的、照相机的防止镜 头损伤用的凹部(22K)。
10、 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上述硬涂层的膜厚为7 lim 50 um。
11、 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 入功能的保护面板,其结构为能嵌入保持在具有开口 (1%)的罩壳(19) 的面板镶嵌部(19a),使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与上述罩壳的表面(19c)形 成同一平面,同时构成为能保护通过上述透明窗部从外部可见并能配置在 其下侧的显示器(20)的结构。
12、 一种电子设备,嵌入保持在具有开口 (1%)的上述罩壳(19) 的面板镶嵌部(19a),使作为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显 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的外侧的表面的上述硬涂层的表面与 罩壳的表面形成同一平面,同时保护通过上述罩壳的上述开口及上述保护 面板的上述透明窗部从外部可见并配置在其下侧的显示器(2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显示窗的带触摸输入功能的保护面板(1),其结构为可无间隙地嵌入保持在具有开口的罩壳(19)的面板镶嵌部(19a),使其外侧的表面形成同一平面,同时保护通过透明窗部(18)从外部可见并配置在其下侧的显示器(20);在硬涂层(24)的表面上,部分地设置微细凹凸部(22)。
文档编号G06F3/0488GK101632058SQ20088000781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9日
发明者中村一登, 桥本孝夫, 甲斐义宏, 砂走孝邦, 西川和宏 申请人: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