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算名义工资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1650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测算名义工资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制作方法
一种测算名义工资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技术领域。工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要素,而工资粘性是关于工资变动的最有价值的监控指标。工资粘性是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为了解释产生失业的原因时提出的关键概念,工资粘性是在原凯恩斯工资刚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崭新的概念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核心假设,这一理论的提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工资粘性指的是工资水平不能灵活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调整,工资水平的调整经常是滞后的、缓慢的,而且工资水平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名义工资粘性指的是名义工资的变动落后于通货膨胀的变动。
背景技术
。名义工资粘性体现了工资水平的变动相较于通货膨胀的调整来说更加迟缓、更缺乏灵活性。也就是说,名义工资越没有粘性,说明其变动越灵活,那么,名义工资粘性也可以用工资变化的标准差或者某一年的工资与前一年、两年的工资的自相关系数来表示,当标准差越大时,自相关系数越小时,说明工资的调整越灵活,反之,名义工资粘性越强。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使用工资变化标准差和自相关系数来衡量名义工资粘性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样测量出来的变量中仅仅考虑了工资水平自身的变化,而没有把通货膨胀的情况纳入到变量中来。简单的考虑工资水平的标准差是不科学的,假设A时间段的通货膨胀率为2 %,而工资变动率为1%,B时间段的通货膨胀率为10%,而工资变动率为3%,很明显考虑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A时间段的名义工资粘性是小于B时间段的,但是,仅仅计算工资水平标准差的结论却是B时间段的名义工资粘性小于A时间段。因此这种方法衡量名义工资粘性是存在偏差的。发明内容。设计一个变量St用来表示t期名义工资粘性的程度。设计了变量Wt*, 其的含义为在不存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t期的工资水平。而t期的实际的工资增长程度与不存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的t期的工资增长程度可能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的大小就是名义工资粘性的程度。本文中的St的计算方法是用t期的工资增长程度除以不存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的t期的工资增长程度。当St的值等于1时,说明工资的变动幅度与通货膨胀的变动幅度相同,即不存在名义工资粘性;当St的值小于1时,说明工资的变动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的变动幅度,即存在名义工资粘性;当St偏离1的程度越大,说明名义工资粘性越强。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不存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t期的工资。通过通货膨胀率,利用以下公式来计算不存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t期的工资。W; = Wm + W^ (CPI1 - CPI^1)名义工资粘性St的测算模型的推算过程如下
_6] St=^- =-^-= H
Wt - Wc_{ Wf_, + Wt_t (CPIt - CPIh ) - Wt_, Wt^l (CPI1 - CPIt_t)
具体实施方式
。企业为了监控薪酬水平并有效的调整员工薪酬从而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测算企业的名义工资粘性。首先,需要取得企业所在城市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数据,即各个时期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其次,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取得各个时期的不同级别的员工工资数据;再次,将两组数据带入下列模型
权利要求
1. 一种测算名义工资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其利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和工资水平历史数据进行具体测算,模型的计算公式为s _ w-wt_,1 Wt^CPIt-cpit_y
全文摘要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一种测算名义工资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是基于保证企业薪酬水平具有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的目标,通过以时间序列数据以及通货膨胀水平来监控员工的薪酬变动情况、衡量薪酬差异并据此进行科学有效调控的管理系统。此模型利用了名义工资粘性的概念,技术特征是设计了不存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计算t期的工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测算名义工资粘性的模型带入数据得到各个时期的不同级别的员工名义工资粘性。通过对名义工资粘性系数进行比较与分析,进而对员工工资水平进行调整,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文档编号G06Q10/00GK102243726SQ201010166309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0日
发明者国艳敏 申请人:国艳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