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感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5761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感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ー种触控感测器,尤指ー种以屏蔽片及/或辅助电极降低触控感测器成本并增进触控精确度的电容式触控感测器。
背景技术
触控屏幕组合了触控感测器的触控感测功能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能为使用者提供友善、直觉的操控介面,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人机介面之一。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性能较佳的触控感测器/触控屏幕,也成为现代资讯厂商的研发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ー种触控感测器,包含有多个电极、多个导线与一导电的屏蔽片。各电 极分布于一平面,各电极至少有一部分位于该平面上的感测区域中。各导线则耦接ー或多个电扱,以将耦接的电极绕线导通至感测区域外。屏蔽片则绝缘于各导线;此屏蔽片设于感测区域之外以覆盖各导线的一部分或全部,使屏蔽片于该平面上的投影在感测区域之外,且与至少ー导线于平面上的投影有部分重迭或完全重迭。此屏蔽片可沿着感测区域的两个(或多个)相交边线围绕感测区域,以屏蔽围着感测区域绕线的各导线。触控感测器的电极与导线通常是由不同的导体实现,前者可设置于一透明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HO)导体层,后者则常设置于银胶层。由于两者间的耦接处(也就是打线处)涉及两种异质导体的连接,故需要相当的面积来确保稳固的耦接。然而,此耦接处也会形成等效电容而错误地耦合非预期的电容变化量。因此,本发明也掲示各种解决方案加以屏蔽。除此之外,为增进触控位置的解析度,本发明会采用两种(或更多种)形状相异的电极来进行感测,不同形状的电极沿X方向交错排列,且两个(或更多个)形状相同的电极会被耦接成同一群组,在群组化后反应ー总电容变化量。为了精简群组化与屏蔽所需使用的导体层,本发明可利用电路板既有的两层导体层来分别实现导线与屏蔽片/群组化。本发明亦提供ー种触控感测器,其设置有多个电极、多个第一导线、多个第二导线与屏蔽片。各第一导线耦接于ー电扱,每两个(或更多个)同一种类/同一形状电极的对应第一导线则以ー第二导线耦接在一起加以群组。各第一导线的部分设置于电路板的ー导体层,而各第二导线与屏蔽片则设置于同一电路板的另ー导体层。本发明亦提供ー种触控感测器,其具有多个形状相同的第一电极、多个形状相同的第二电极、多个第一导线与多个第二导线。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沿感测区域的X方向交错排列,使各第一电极沿X方向邻接于一第二电极,各第二电极沿X方向邻接于一第一电扱。各第一导线将两个(或更多个)第一电极耦接在一起加以群组,各第二导线则将两个(或更多个)第二电极群组为一体。各第一导线可设置于银胶层,各第二导线、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则设置于同一氧化铟锡导体层。此ー氧化铟锡导体层与银胶层绝缘,且各第一导线可延伸成为ー屏蔽片,使其平面投影会和至少ー第二导线的平面投影部分重迭或完全重迭,也就是以第一导线来屏蔽第二导线。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各第一电极沿X方向的截面尺寸是由各第一电极的第一端渐增至第二端,而各第一导线就是在第二端耦接于各对应的第一电极。当使用者触控位置由各第一电极的第一端朝第二端移动时,各第一电极耦合到的电容变化量即会随着截面尺寸渐增而増加;在此情形下,即使使用者触控位置趋近或越过第一电极的第二端而使耦接在第二端的第一导线亦耦合到电容变化量,由各第一电极反应的电容变化量还是正确地维持渐增的趋势,不会导致触控位置座标分析错误。在另ー实施例中,各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与各第一电极、各第二电极皆设置于同一氧化铟锡个导体层,以精简群组化所需的导体层。本发明亦提供ー种触控感测器,其具有多个感测电极以及一辅助电扱。辅助电极设于该感测区域之外,与各感测电极绝缘但亦与各感测电极设置于同一导体层,以补偿感测电极的边缘效应。其中,各感测电极沿X方向间隔ー预设距离而排列,而各感测电极与辅助电极的X方向间隔可以等于该预设距离。对排列于最边缘、最接近感测区域边线的感测电极来说,由于所受到的边缘效应较为严重,故其与辅助电极的X方向间隔可以等于该预 设距离,使辅助电极能够等效成另ー个感测电极来补偿边缘感测电极的边缘效应。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与图2示意的是触控感测器的一种实施例。图3及图4示意的是本发明触控感测器的一种实施例。图5示意的是本发明触控感测器的ー种衍生实施例。图6示意的是触控感测器的另ー种实施例。图7与图8示意的是本发明触控感测器的另ー实施例。图9与图10示意的是本发明触控感测器的又ー实施例。图11至图14分别示意本发明触控感测器的不同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10’、20、20’、30、30a-30b、40、50、60 触控感测器U、D 电极FC辅助电极Lu、Ld、Lu I -Lu 3 > Ldl _Ld3、Lc 导线Po输出处SA感测区域TP、TP ’触控位置SD、SD1-SD2 屏蔽片SLT 空隙Jc跳线处BcUBu 打线处ITOl、Agl、FPCUFPC2 导体层SAu、SAd 边线
wd、wu、w0、wl 宽度d0、dl、dl’ 距离
具体实施例方式电容式触控感测器在ー感测区域中设置多个触控感测电极来感测因使用者触控所引起的电容变化量,井分析出触控位置的座标。为了使这些电极感测到的电容变化量能以电子信号的形式传输至电路板以输出至分析座标的处理电路(譬如说是ー控制晶片),各电极会以对应的导线绕线至电路板。不过,这些导线的等效电容也会错误地耦合电容变化量,导致座标计算错误。于ー实施例中,利用一导电的屏蔽片来覆盖这些围绕感测区域进行绕线的导线,以屏蔽非预期的电容变化量。请參考图I与图2,此两图是分别以一平面投影与一立体示意图来显示一触控感测器10,有多个电极U与多个电极D、多个导线Lu与多个Ld。各电极U与D可设置于同一氧化铟锡导体层;此一导体层可架构出ー xy平面,各电极U与D的大部分即位于此xy平面上的感测区域SA内,用以感测使用者在此感测区域SA中的触控。当触控感测器10应用于·一触控屏幕,则感测区域SA可视为一可视区域,触控屏幕要显示的内容即穿透此一可视区域而呈现予使用者。各电极U与D分别有另一小部分延伸至感测区域SA之外,井分别耦接于对应的导线Lu与Ld。在图I和2的实施例中,各导线Lu耦接于两个对应的电极U,以这两个电极U群组为一体,而这两个电极U感测到的总电容变化量就可以ー电子信号的形式经由导线Lu而导通至感测区域SA之外。同理,各导线Ld则耦接两个对应的电极D以将其群组化,以将各群组反应的电容变化量传输至感测区域SA之外。在分析/决定触控位置的X座标时,由于各群组的电极U与电极L是沿着X方向排列的,不同群组就分别对应不同的X座标。若某一群组的电极反应的电容变化量较大,就代表触控位置的X座标接近该群组所对应的X座标。据此,就可决定触控位置的X座标。在分析触控位置的y座标时,各电极U的X方向截面尺寸(截面宽度)会随着+y方向渐增而呈现上宽下窄的形状,各电极D的X方向截面尺寸(截面宽度)则会随着+y方向渐减而呈现下窄上宽的形状,故若各电极U感测到的电容变化量较大而各电极L感测到的电容变化量较少,代表触控位置的I座标接近感测区域SA的顶端,据此,可计算触控位置的I座标。如图I与图2所示,各导线Lu会由感测区域SA的上边线SAu开始沿着感测区域的左边线或右边线围绕感测区域SA,以绕线至一输出处Po,由输出处Po耦接至电路板。各导线Ld则由感测区域SA的下边线SAd开始绕线至输出处Po,以和各导线Lu统ー在输出处Po耦接至电路板。由于各导线Lu与Ld分别于感测区域SA的上下两边线开始绕线,故可视为ー种双端出线的架构。然而,由于各导线Lu会沿着感测区域SA的左右两边线绕线,故会错误地耦合到非预期的电容变化量,进而导致触控位置的计算错误。如图I所示,当使用者触控位置TP落在感测区域SA右侧的各导线Lu时,这些导线Lu会耦合触控所引发的电容变化量并将其混入至这些导线Lu所传输的电子信号中。在分析触控位置时,这些被错误混入的电容变化量会被解读成电极U所感测到的电容变化量,等效上就像是感测区域SA右侧的各电极U有所感测,故据此计算出来的触控位置TP’可能会比实际触控位置TP更接近感测区域SA的顶端,导致座标计算错误。请參考图3与图4,其分别以平面图与立体图来示意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器20。触控感测器20设有多个电极U、多个电极L、多个导线Lu以及多个导线Ld,以双端出线的架构将群组化电极的电子信号绕线集结至输出处Po,以由输出处Po耦接至电路板,例如一可挠性的电路板。触控感测器20增设有一导电的屏蔽片SD,屏蔽片SD绝缘于各导线Lu与Ld,由感测区域SA的上边线SAu开始沿着感测区域的左边线与右边线围绕感测区域SA,随各导线Lu的绕线路径围绕于感测区域SA之外以覆盖各导线Lu,使屏蔽片SD的平面投影在感测区域SA之外,且与各导线Lu的平面投影至少有部分重迭。利用屏蔽片SD屏蔽各导线Lu,以避免各导线Lu错误耦合到非预期的电容变化量。较佳地,各导线Lu与Ld可设置于一银胶层,而屏蔽片SD则设置于另ー银胶层,两银胶层相互绝缘。
图5显示根据本发明另ー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器20’。在触控感测器20’中,导线Lu的屏蔽是由两屏蔽片SDl与SD2来实现,此两屏蔽片SDl与SD2可设置于同一导体层(如一银胶层),以ー空隙SLT分隔出两段相互绝缘的屏蔽片SDl与SD2。若有需要,也可用多段屏蔽片来屏蔽双端出线架构下的绕线导线。请參考图6,其以一平面图来示意本发明实施例的一触控感测器10’,在感测区域SA中设有交错排列的多个电极U与D,并设有多个导线Lu与Ld。导线Lu将两个电极U群组为一体并绕线至输出处Po,导线Ld则群组两电极D并绕线至输出处Po,以在输出处Po将各群组电极的电子信号传输至电路板。与图I不同的是,图6中各导线Lu与Ld都是由感测区域SA的下边线SAd开始绕线的,故可视为ー种单端出线架构。在电极D与电极U沿X方向交错排列为ー队列的情形下,除了排列在感测区域SA最左端的电极D与排列在最右端的电极U之外,其他在队列中的各电极D会在左右两边分别邻接于ー电极U,各电极D则左右邻接于ー电极U。于此实施例中,由于最左端的电极D仅在其右边邻接ー电极U,故此电极D会发生比较明显的边缘效应;也就是说,最左端电极D在感测触控时的特性与表现会和队列中的其他电极D有所差异。同理,最右端电极U也会受边缘效应影响,使其运作特性无法和队列中其他电极U匹配。应注意到,边缘效应对触控位置的感测会有负面的影响。不论是单端出线架构或是双端出线架构,触控感测器的电极与导线通常是由不同的导体形成;举例而言,前者可设置于氧化铟锡导体层,后者则常设置于银胶层。由于两者间的耦接处(也就是打线处)涉及两种异质导体的连接,故需要相当的面积来确保稳固的耦接;譬如说,第6图即标示了电极U与导线Lu耦接的打线处Bu,还有电极D与导线Ld耦接的打线处Bd。由于面积较大,这些耦接处/打线处也会形成等效电容而错误地耦合非预期的电容变化量。较佳地,此耦接处也予以屏蔽。较佳地,两个(或更多个)形状相同的电极会被耦接成同一群组,但形状相同电极间又排列了ー个不同形状的电极,故实现群组化所需的绕线会需要跳线以跨越两同类电极间的不同类电扱。跳线的需求在单端出线架构尤其明显。图6中也示意地标示出数个跳线处Jc。在这些跳线处Jc,导线Ld需要跨越导线Lu但与导线Lu保持绝缘,故各跳线处Jc需以两相互绝缘的导体层来实现;再加上前述的屏蔽也需要与各导线Lu与Ld绝缘,因此,若无适当安排,将需耗用三个相互绝缘的导体层(譬如说是三层银胶层)来实现屏蔽与群组化所需的跳线。
为了精简群组化与屏蔽所需使用的导体层,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可利用电路板(如一可挠性电路板)既有的两层导体层来分别实现导线与屏蔽片/群组化。请參考图7与图8,其分别以平面投影与立体结构来示意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器30。触控感测器30设有多个电极U与电极D (仅绘出部分),设置于一导体层ITOl (譬如说是氧化铟锡导体层);此导体层ITOl架构出ー个xy平面,各电极U与D的大部分皆分布于此平面的感测区域SA中,以感测使用者的触控。各电极U与D可以有ー小部分延伸至感测区域SA之外并分别耦接于ー对应的导线Lul与Ldl。各导线Lul与Ldl设置于同一导体层Agl (譬如说是ー银胶层)。各导线Lul与Ldl的另一端则分别耦接于ー对应的导线Lu2与Ld2 ;各导线Lu2与Ld2相互绝缘,但设置于可挠性电路板中的同一导体层FPC1。实现群组化跳线的导线Lu3与Ld3可和屏蔽片SD设置于可挠性电路板中的另ー导体层FPC2。举例来说,导体层FPC2可以是整层铺铜的导体层,上面蚀刻出绝缘孔隙SLT来分隔出各导线Lu3与Ld3 ;而各导线Lu3就可将两个(或更多个)导线Lu2耦接为同一群组,各导线Ld3则可将两个(或更多个)导线Ld2群组化为一体。也就是说,在群组化的两个电极U中,各电极U是分别经由对应的导线Lul、Lu2耦接至导线Lu3,并可于导线Lu2的其中之一输出此一群组感测到的电容变化量。同理,在群组化的两个电极D中,各电极D是分别经由对应的导线Ldl、Ld2耦接至导线Ld3,并可于导线Ld2的其中之一输出此一群组感测到的电容变化。 如图7所示,由导体层FPC2形成的屏蔽片SD可屏蔽导线Ldl_Ld2与Lul_Lu2间的耦接处;在安排导线Lu3的位置吋,则可在各导线Lu3与感测区域SA的下边线SAd之间維持一适当的距离,以避免导线Lu3耦合到非预期的电容变化量。请再參考图7与图8,由于触控感测器30利用可挠性电路板既有的导体层来实现屏蔽与跳线,在触控感测器30上仅需ー层银胶层来实现各导线Lul与Ldl,可节省触控感测器30所需的导体层,降低触控感测器30的成本,也增加触控感测器30的良率。较佳地,触控感测器30可以黄光制程来实现;在黄光制程中,实现电极的氧化铟锡导体层ITOl与实现导线的银胶层Agl有直接的电连接,两者间没有绝缘层。延伸图7与图8的实施例,请參考图13与图14。图13与图14以立体图分别示意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器30a与30b中。在图13的触控感测器30a中,为两电极U实现群组化跳线的导线Lu3和各导线Lu2整合设置于电路板(可挠性电路板)的导体层FPC1,为两电极D实现群组化跳线的导线Ld3则和屏蔽片SD —同设置于导体层FPC2。也就是说,在群组化的两个电极U中,各电极U是分别经由对应的导线Lul (导体层Agl)、Lu2及Lu3(导体层FPC1)耦接在一起,并可于导线Lu2的其中之一输出此一群组感测到的电容变化。在群组化的两个电极D中,各电极D则分别经由对应的导线Ldl (导体层Agl)、Ld2 (导体层FPC1)耦接至导线Ld3 (导体层FPC2),并可于导线Lu2的其中之一输出此一群组感测到的电容变化。在此架构下,耦接电极U的所有导线均会被屏蔽于遮蔽片SD之下。在触控感测器30a中,电极D沿X方向的截面宽度(尺寸)由其顶端沿着_y方向渐增,并在截面宽度最宽的底端耦接导线Ldl、Ld2与Ld3。当使用者触控位置由各电极D的顶端朝底端移动时,各电极D耦合到的电容变化量即会随着截面尺寸渐增而増加;在此情形下,即使触控位置接近或越过屏蔽片SD而使导线Ld3亦耦合到电容变化量,由各导线Ld3反应的电极D电容变化正确地维持渐增的趋势,不会导致座标分析错误。也就是说,SP使导线Ld3的位置接近电极D的底端,也不至于影响触控感测器30a的功能。因此,在为触控感测器30a安排导线Ld3的位置时可以有较大的设计弹性。在图14的触控感测器30b中,为两电极U实现群组化跳线的导线Lu3和各导线Lu2整合设置于电路板(可挠性电路板)的导体层FPCl,为两电极D实现群组化跳线的导线Ld3亦和各导线Ld2 —起设置于导体层FPCl。也就是说,在群组化的两个电极U中,各电极U是分别经由对应的导线Lul (导体层Agl)、Lu2及Lu3 (导体层FPC1)耦接在一起,并可于导线Lu2的其中之一输出此一群组感测到的电容变化。在群组化的两个电极D中,各电极D则分别经由对应的导线Ldl (导体层Agl)、Ld2与Ld3 (导体层FPC1)耦接在一起,并可于导线Lu2的其中之一输出此一群组感测到的电容变化。在此架构下,导体层FPC2形成一完整的遮蔽片SD ;耦接各电极U与L的所有导 线均会被屏蔽在导体层FPC2的遮蔽片SD之下。在触控感测器30、30a与30b中,导体层Agl亦可为ー氧化铟锡导体层,其可用印刷制程来制造,可省去银胶层的加工制程。印刷制程是与黄光制程相异的另ー种制程。在此种制程中,设置电极的氧化铟锡导体层与银胶层之间会有一绝缘层,使氧化铟锡导体层与银胶层绝缘。请參考图9与图10,其分别以一平面图与ー立体图来示意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器40 ;此触控感测器40适合以印刷制程来制作。如图10所示,触控感测器40亦在导体层ITOl内设有多个沿X方向交错排列的电极U与电极D,而且,用以群组两电极U的导线Lul也设置在导体层ITOl中,与群组化的两电极U合为一体。对应于各导线Lul,导体层Agl内则设置有各导线Lu2,各导线Lul与ー导线Lu2耦接,以将群组的电极U绕线至输出处Po。另ー方面,用以将两电极D群组化的导线Ld亦设于导体层Agl,各导线Ld与各导线Lu2相互绝缘,且各导线Ld延伸形成一屏蔽片,使其平面投影会和至少ー导线Lul的平面投影部分重迭或完全重迭,也就是将导线Ld与遮蔽片的功能整合在一起,以导线Ld来屏蔽导线Lul,并使导线Lu2的位置远离感测区域SA,如图9所示。电极D沿X方向的截面宽度(尺寸)wd是由其顶端的极小宽度w0沿着_y方向渐增至其底端的极大宽度wl,而各导线Ld就是在电极D的底端率禹接于各电极D。当使用者触控位置由各电极D的顶端朝底端移动时,各电极D耦合到的电容变化量即会随着截面尺寸wd渐增而増加;在此情形下,即使触控位置接近或越过电极D的底端而使导线Ld亦耦合到电容变化量,由各导线Ld反应的电极D电容变化量还是正确地維持渐增的趋势,不会导致座标分析错误。因此,电极Ld可延伸成为屏蔽片而不影响触控感测功能。请參考图11,其以一平面图来示意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器50,各电极U、各电极D、将电极U群组化的导线Lul与用以群组电极L的导线Ldl皆设置于同一导体层(如ー氧化铟锡导体层)。导线Lul可在电极U较宽的顶端将两个(或更多个)电极U耦合为一群组;同理,导线Ldl则在电极D较宽的底端与两个(或更多个)电极L合为一体,形成同一群组。导线Lul、Ldl可再分别经由导线Lu2、Ld2(例如说是银胶层导线)绕线至输出处Po以耦接至电路板。由于群组化的导线Lul、Ldl以及各电极U与L皆设于同一导体层,故本实施例也可精简群体化所需使用的绕线资源。请參考图12,其所示意的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器60。在讨论图6吋,曾提到排列在两端的触控感测电极容易受边缘效应影响。而图12的触控感测器60即是要示意本发明克服边缘效应的ー种解决方案。在触控感测器60中,除了在感测区域SA中沿X方向交错排列为队列以作为感测电极的各电极U与电极D之外,还在感测区域SA外另增设有ー围绕感测区域SA的辅助电极FC,用以补偿边缘效应,減少或消除边缘效应对触控位置感测的影响。为补偿最左端电极D与最右端电极U的边缘效应,此辅助电极FC可以和各电极U与电极D设置于同一导体层内,以和各电极U、D的特性匹配。除此之外,辅助电极FC与最右端电极U的间隔距离dl可以和电极U与D在队列中的邻接距离dO相等。辅助电极FC与最左端电极D的间隔距离dl’也可以等于距离dO。如此ー来,最左端电极D与最右端电极U的周围电气环境近似于队列中其他电极D与U所邻接的电气环境,使最左端电极D与最右端电极U的感测特性与表现能和队列中其他电极D与U匹配。如图12所示,辅助电极FC亦可以ー导线Lc绕线至输出处Po而耦接至电路板。由于辅助电极FC沿着感测区域SA的延伸长度较长,辅助电极FC上亦可设置ー银胶层以增强其导电特性与频率响应。总结来说,本发明提供了解决方案来克服触控感测器的周边问题,以降低触控感测器的成本、增加触控感测器的生产良率,也增进触控感测器的性能。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掲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 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书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感测器,包含有 多个电极,分布于一平面;各电极的一部分设置于该平面上的一感测区域中; 多个导线,各导线耦接该些电极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导通至该感测区域外;以及一导电材质的屏蔽片,绝缘于该些导线,该屏蔽片设于该感测区域之外覆盖该些导线之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片于该平面的投影在该感测区域之外,且该些导线的至少其中之一于该平面的投影与该屏蔽片于该平面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迭。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片沿着该感测区域的至少两个相交边线围绕该感测区域。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各导线包含有 多个第一导线,分别耦接于该些电极;以及 一第二导线,耦接该些第一导线; 其中,该第二导线与该屏蔽片设置于同一导体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与该屏蔽片设置于一电路板的一第一导体层,各导线有一部分设置于该电路板的一第二导体层,该第一导体层与该第二导体层绝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是一可挠性电路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线设置于该第二导体层,而各导线还包含多个第三导线,分别耦接于该些电极与该些第二导线之间;该些第三导线设置于一第三导体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导体层是一银胶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导体层是一氧化铟锡导体层。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多个第二电极,分布于该平面;以及 多个第三导线,各第三导线包含 多个第四导线,分别耦接该些第二电极;以及 一第五导线,耦接该些第四导线; 其中,该些第四导线与该些第一导线设置于同一导体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与该屏蔽片设置于一电路板的一第一导体层;各导线有一部分设置于该电路板的一第二导体层;该第五导线与该些第四导线设置于该第二导体层,该第一导体层与该第二导体层绝缘。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各电极与各第二电极沿一第一方向交错排列。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各电极具有一顶端与一底端;各电极于该底端耦接该第一导线,各电极沿一预设方向的截面尺寸由该顶端至该底端渐增。
1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电极中包含有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该些导线中包含有多个第一导线与多个第二导线;该些第一导线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电极,该些第二导线分别对应该些第二电极;各第一导线包含多个第三导线,分别耦接该些第一电极;以及 一第四导线,耦接该些第三导线; 各第二导线包含 多个第五导线,分别耦接该些第二电极;以及 一第六导线,耦接该些第五导线; 其中,该些第三导线、该第四导线、该些第五导线与该第六导线设置于一电路板的一第一导体层,而该屏蔽片设置于该电路板的一第二导体层。
15.一种触控感测器,包含有 多个第一电极,分布于一平面,各第一电极的一部分位于该平面上的一感测区域中; 多个第二电极,分布于该平面,各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位于该感测区域中,且绝缘于各第一电极; 多个第一导线,各第一导线耦接于该些第一电极的其中至少两个;以及 多个第二导线,各第二导线耦接于该些第二电极的其中至少两个,各第二导线、各第一电极与各第二电极设置于同一导体层。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线与各第二导线相互绝缘且设置于不同的导体层,且各第一导线于该平面的投影与该些第二导线的至少其中之一至少有部分重迭。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线与各第二导线相互绝缘且设置于同一导体层。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各第一电极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各第一电极沿一预设方向的截面尺寸由该第一端渐增至该第二端,而各第一导线与该些第一电极的至少其中两个耦接于各第一电极的该第二端。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各第一电极与各第二电极沿一预设方向交错排列。
20.一种触控感测器,包含有 多个感测电极,分布于一平面;各电极的一部分位于该平面上的一感测区域中;以及 一辅助电极,设于该感测区域之外;该辅助电极绝缘于该些感测电极且与该些感测电极设置于同一导体层。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感测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感测电极沿一预设方向间隔一预设距离而排列;而各感测电极与该辅助电极沿该预设方向的间隔距离等于该预设距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感测器,将感测触控的电极以导线绕线至电路板,以屏蔽片覆盖导线加以屏蔽,亦可用电路板的导体层形成屏蔽片以屏蔽各电极与导线的耦接处。耦接两同类电极间的导线亦可延伸为一屏蔽片以屏蔽另一类电极的耦接处。在感测电极的外围,可设置一辅助电极以补偿感测电极的边缘效应。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707823SQ20111008485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8日
发明者何闿廷, 洪国强, 潘宣亦 申请人: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