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8441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每隔所述第一时间窗,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每隔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第二类增量数据从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其中,第二时间窗大于第一时间窗;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低于第一存储介质的性能。
【专利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数据备份和归档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数据中心应用时,为业务数据不被破坏,通常采用备份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保护。目前主要有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两种备份方式。其中,全量备份的工作原理为每隔一段时间将需要备份的文件或者磁盘分区整体做一次备份。增量备份的工作原理为每隔一段时间将需要备份的文件或者磁盘分区的变化部分做一次备份。
[0003]另外,近期数据备份之后,很大一部分用户需要将长期的数据进行归档保存,即将备份的副本数据根据数据的年龄等因素,将满足迁移条件的副本数据从高存储介质(较高速的磁盘或者磁带)迁移到次存储介质(较低速的磁盘或者磁带)上。
[0004]但是,现有归档时间窗一般与备份时间窗等同,且固定不变,从而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例如:归档时使用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简称-.CPU)和内存资源的浪费以及归档时间窗和备份时间窗均过小而产生的归档使使用磁盘空间的耗费。同时,也降低了备份和归档的速度和效率。其中,归档时间窗是指两个相邻的归档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备份时间窗是指两个相邻的备份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用于有效地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并提高了备份和归档过程中的速度和效率。
[0006]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
[0007]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0008]每隔所述第一时间窗,触发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所述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
[0009]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
[0010]每隔所述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
[0011]其中,所述第二时间窗大于所述第一时间窗;所述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低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的性能。
[0012]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数据的处理系统,包括:数据的处理设备和至少两个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数据的处理设备包括:
[0013]保存模块,用于保存存储介质与时间窗的映射关系;
[0014]时间窗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0015]数据存储触发模块,用于每隔所述第一时间窗,触发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
[0016]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所述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
[0017]所述时间窗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
[0018]数据合并处理模块还用于每隔所述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二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
[0019]迁移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
[0020]所述记录模块还用于记录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
[0021]其中,所述第二时间窗大于所述第一时间窗;所述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低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的性能。
[0022]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每隔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该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从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该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固定的、且相等的备份时间窗和归档时间窗,由于该第二时间窗大于第一时间窗,从而降低了归档的频度,节约了系统资源;且在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的第二类增量数据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时会进行合并操作,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数据备份和/或归档的增量数据的总体数据量,节省了备份或者归档使用的磁盘空间,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升了备份和/或归档的速度和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发明数据备份的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4]图2为数据的处理方法应用在数据的增量备份处理上的一个原理示意图;
[0025]图3为本发明数据的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6]图4为本发明数据的处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图1为本发明数据的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数据的处理设备,则该方法包括:
[0028]步骤101、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0029]在本实施例中,时间窗是指相邻的存储时间之间的时间间距。
[003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存储介质可以对应多个时间窗,当所述第一存储介质预设有多个时间窗时,获取其中一个时间窗作为所述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具体的,可以根据具体的用户需求或者其他条件从多个时间窗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所述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0031]步骤102、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该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0032]步骤103、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
[0033]步骤104、每隔该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该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从该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该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
[0034]其中,该第二时间窗大于第一时间窗;该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低于第一存储介质的性能。另外,本发明并不对第一预设时间段进行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任意设置。
[0035]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来说,第一存储介质可以具体为固态硬盘(Solid StateDrive ;简称:SSD),第二存储介质可以具体为串行连接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erialAttached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简称:SAS)硬盘。或者,第一存储介质可以为SAS硬盘,第二存储介质可以为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 ;简称:SATA)硬盘。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存储介质(如SSD)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具体是指SSD的控制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类增量数据是指在第一时间窗内,相对于原始数据发生变化的数据;
[0037]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对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第二类增量数据是指在第二时间窗时刻,该数据相对于原始数据的增量数据。
[0038]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数据的处理方法可以应用在数据的备份和/或数据的归档处理上。举例来说,图2为数据的处理方法应用在数据的增量备份处理上的一个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原始数据具体为磁盘分区,分别包括9个分区,初始时,9个分区中存储的数据分别为a、b、C、d、e、f、g、h和i。另外,第一时间窗可以具体为第一备份时间窗,第二时间窗可以具体为第二备份时间窗,其中,对于第一存储介质,其对应的第一时间窗为I天;对于第二存储介质,其对应的第二时间窗为I周。第一预设时间段也为I周。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在第一天时,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为al,其中,该al为原始数据a的改变/增量数据,并记录该al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相当于备份时间)。第二天时,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为bl,其中,该bl为原始数据b的改变/增量数据,并记录该bl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后续依次类推,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天时,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的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为a2+cl,其中,原始数据a变化为a2。
[0039]每隔第二时间窗,触发第二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第一存储介质中的第二类增量数据,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为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二时间窗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数据。换言之,将备份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第一类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一周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从第一存储介质备份到第二存储介质中。
[0040]如图2所示,对于第二类增量数据中数据a并非第一天的al,而是第三天的a2,换言之,合并之前,7天的变化总量是8个变化数据,合并之后,7天的变化总量仅为7个变化数据,因此,当将增量数据由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时,由于第二时间窗大于第一时间窗,即第二类增量数据总量小于前7天的第一类增量数据的总和,因此减少了需要迁移的增量数据的总量,相当于减少了硬盘、CPU和内存等资源的耗费,提高了整体归档的效率。
[004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每隔第i存储介质对应的第i时间窗,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从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该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固定的、且相等的备份时间窗和归档时间窗,由于该第二时间窗大于第一时间窗,从而降低了归档的频度,节约了系统资源;且在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的第二类增量数据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时会进行合并操作,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数据备份和/或归档的增量数据的总体数据量,节省了备份或者归档使用的磁盘空间,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升了备份和/或归档的速度和效率。
[0042]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并不对存储介质的数量进行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任意设置不同数量的存储介质。
[0043]图3为本发明数据的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以数据的处理方法应用在数据的备份和归档的处理上,且存储介质的数量为4个为例,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0044]步骤201、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并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再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
[004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时间窗为I小时;该第一存储介质为SSD。
[0046]步骤202、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并每隔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从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该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
[0047]其中,第二类增量数据为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二时间窗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数据。
[004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存储介质为SAS硬盘。第二时间窗具体为I天,第一预设时间段为I天。另外,通过触发第一存储介质将第一小时至第二4小时获取并存储的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从而实现从第一存储介质到第二存储介质的增量数据的备份。
[0049]步骤203、获取第三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三时间窗,并每隔第三时间窗,将存储在第二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二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二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第三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三类增量数据从第二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三存储介质中,再记录该第三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三存储时间。
[0050]其中,第三类增量数据为将存储在第二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三时间窗的所有第二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数据。
[005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存储介质为SATA硬盘。第三时间窗具体为I周,第二预设时间段为2天。另外,通过触发第二存储介质将第一天至第7天获取并存储的第二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三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三类增量数据迁移到第三存储介质中,从而实现从第二存储介质到第三存储介质的增量数据的归档。
[0052]步骤204、获取第四存储介质对应的第四时间窗,并每隔第四时间窗,将存储在第三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三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三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四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四类增量数据从第三存储介质迁移到第四存储介质中,再记录该第四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四存储时间。
[0053]其中,第四类增量数据为将存储在第三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四时间窗的所有第三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数据。
[005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四存储介质为专用SATA硬盘。第四时间窗具体为I年,第三预设时间段为I月。另外,通过触发第三存储介质将第一周至第一2周获取并存储的第三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四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四类增量数据迁移到第四存储介质中,从而实现从第三存储介质到第四存储介质的增量数据的归档。
[005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该第四存储介质可以具体为专用归档的SATA硬盘。值得注意的是,该专用归档的SATA硬盘只有在归档数据读写时启动,其他时间可以处于休眠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该专用归档的SATA硬盘的使用寿命。
[0056]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时间段、第二预设时间段和第三预设时间段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除上述举例说明的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任意设置。
[005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每隔第i存储介质对应的第i时间窗,触发第i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第i_l存储介质中的第i类增量数据,并记录所述第i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i存储时间,其中,该第i类存储数据为存储在第1-ι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i_l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i_l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数据,由于第i时间窗大于第i_l时间窗,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固定的、且相等的备份时间窗和归档时间窗,本发明减少了数据备份和/或归档的增量数据的数据量,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升了备份和/或归档的速度和效率,进而获得更低的总所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简称:TC0)以及更高的数据保护效率。其中,i为整数,且i大于等于2。
[0058]更进一步,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0059]对该第一时间窗、第二时间窗和/或第三时间窗进行更新处理。
[0060]图4为本发明数据的处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系统包括:数据的处理设备11和至少两个存储介质12,在本实施例中,当存储介质12为两个,且为第一存储介质和第二存储介质时,数据的处理设备11包括:保存模块111、时间窗获取模块112、数据存储触发模块113、记录模块114、数据合并处理模块115和迁移模块116 ;其中,保存模块111用于保存存储介质与时间窗的映射关系;时间窗获取模块112用于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数据存储触发模块113用于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该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记录模块114用于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时间窗获取模块112还用于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数据合并处理模块115还用于每隔该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该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迁移模块116用于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记录模块114还用于记录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具体的,该第二时间窗大于第一时间窗;该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低于第一存储介质的性能。
[006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时间窗获取模块112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存储介质预设有多个时间窗时,获取其中一个时间窗作为所述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0062]本实施例数据的处理系统可以执行图1或2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6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每隔第i存储介质对应的第i时间窗,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该第二类增量数据从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该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固定的、且相等的备份时间窗和归档时间窗,由于该第二时间窗大于第一时间窗,且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中的第二类增量数据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数据备份和/或归档的增量数据的总体数据量,节省了备份或者归档使用的磁盘空间,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升了备份和/或归档的速度和效率。
[0064]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另Iv实施例中,在上述图4所不实施例的基础上,时间窗犾取模块112还用于获取第三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三时间窗;数据合并处理模块115还用于每隔该第三时间窗,将存储在该第二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二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二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三类增量数据;迁移模块116还用于将该第三类增量数据从该第二存储介质迁移到该第三存储介质中;记录模块114还用于记录该第三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三存储时间;其中,该第三时间窗大于该第二时间窗;该第三存储介质的性能大于该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
[0065]进一步的,该系统中的数据的处理设备11还包括:更新模块,用于对该第一时间窗、第二时间窗、第三时间窗、第一预设时间段和/或第二预设时间段进行更新处理。
[0066]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并不对存储介质的数量进行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任意设置不同数量的存储介质。
[006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每隔第一时间窗,触发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该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每隔第i存储介质对应的第i时间窗,触发第i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第i_l存储介质中的第i类增量数据,并记录所述第i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i存储时间,其中,该第i类存储数据为存储在第1-Ι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1-Ι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1-Ι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的数据,由于第i时间窗大于第1-Ι时间窗,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固定的、且相等的备份时间窗和归档时间窗,本发明减少了数据备份和/或归档的增量数据的数据量,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升了备份和/或归档的速度和效率,进而获得更低的总所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简称:TC0)以及更高的数据保护效率。其中,i为整数,且i大于等于2。
[0068]另外,该存储介质包括如下一种或者几种:SSD,SAS硬盘,SATA硬盘和专用SATA硬盘。
[0069]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0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07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每隔所述第一时间窗,触发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并记录所述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 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 每隔所述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并将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再记录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窗大于所述第一时间窗;所述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低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的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第三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三时间窗; 每隔所述第三时间窗,将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二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二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三类增量数据,并将所述第三类增量数据从所述第二存储介质迁移到所述第三存储介质中,再记录所述第三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三存储时间;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窗大于所述第二时间窗;所述第三存储介质的性能大于所述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时间窗、第二时间窗、第三时间窗、第一预设时间段和/或第二预设时间段进行更新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包括:当所述第一存储介质预设有多个时间窗时,获取其中一个时间窗作为所述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5.一种数据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的处理设备和至少两个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数据的处理设备包括: 保存模块,用于保存存储介质与时间窗的映射关系; 时间窗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数据存储触发模块,用于每隔所述第一时间窗,触发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获取并存储原始数据对应的第一类增量数据; 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所述第一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一存储时间; 所述时间窗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二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二时间窗; 数据合并处理模块还用于每隔所述第二时间窗,将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一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二类增量数据; 迁移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迁移到第二存储介质中; 所述记录模块还用于记录所述第二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二存储时间;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窗大于所述第一时间窗;所述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低于所述第一存储介质的性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窗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三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三时间窗; 所述数据合并处理模块还用于每隔所述第三时间窗,将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介质中,且增量数据的年龄大于第二预设时间段的所有第二类增量数据进行合并后生成第三类增量数据; 所述迁移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三类增量数据从所述第二存储介质迁移到所述第三存储介质中; 所述记录模块还用于记录所述第三类增量数据对应的第三存储时间;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窗大于所述第二时间窗;所述第三存储介质的性能大于所述第二存储介质的性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的处理设备还包括:更新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时间窗、第二时间窗、第三时间窗、第一预设时间段和/或第二预设时间段进行更新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时间窗获取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存储介质预设有多个时间窗时,获取其中一个时间窗作为所述第一存储介质对应的第一时间窗。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数据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如下一种或者几种:SSD,SAS硬盘,S ATA硬盘和专用SATA硬盘。
【文档编号】G06F11/14GK103544075SQ201110459485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1日
【发明者】彭勃 申请人:华为数字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