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903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属于电子标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ey Identif ieation,即 RFID),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备信号携载功能、传输可靠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能够将唯一标识特征以无线电方式发送给识别器。 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例如,考勤卡,宾馆门卡等。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按供电方式可分为有源与无源两种。无源标签不需要电池供电,具有成本低、识别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但识别距离较近、射频识别功率大。有源标签需要电池供电,平时处于低功耗节能状态,当被触发时,进入通信状态,成本较高,识别距离较远,射频识别功率小,但识别率的好坏易受到空间遮挡等影响。在不同环境下使用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时,对电子标签的识别距离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目前的有源电子标签或无源电子标签在使用的过程中缺少灵活性,而当前没有集成有源与无源混合型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无源电子标签和有源电子标签的应用缺陷,提供一种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识别距离,应用灵活性高,可靠性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包括壳体,置于壳体内部一端的无源射频感应单元,以及置于壳体内部另一端的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其中,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包括衰减模块,用于根据事先存储的衰减量对有源射频感应单元产生的识别信号进行衰减。本发明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接收上位机发送过来的当前衰减量,用于更新所述事先存储的衰减量。本发明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包括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其中,存储模块分别与信号产生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以及信号衰减模块相连,信号产生模块通过信号衰减模块与信号发送模块相连,信号产生模块进一步与信号接收模块相连,电源模块与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 信号衰减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分别相连;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自身地址、上位机地址、衰减量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激活设备的目标地址,其中激活设备以及上位机为所述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外部设备;[0012]信号产生模块用于产生包含自身地址以及目标地址的识别信号,并传输给信号衰减模块;信号衰减模块用于对接收的识别信号按照事先存储的衰减量进行衰减,并传输给信号发送模块;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将接收的识别信号发送出去;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外部的反馈信号,并传输给信号产生模块;信号产生模块对接收的反馈信号进行判断,当判定反馈信号存储的标签地址与自身地址相同时,则进一步对接收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将上位机地址加入到反馈信号中,并将处理后的反馈信号传输给信号发送模块;信号发送模块进一步将反馈信号发送出去;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供电。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内集成有源电子标签和无源电子标签,可以适应不同识别距离的需要,使用灵活,且可靠性高。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衰减量,对有源射频感应单元生成的信号进行衰减,使得该电子标签设备可以根据需要激活外部不同距离内的激活设备。再次,当需要对存储模块中存储的衰减量进行调节的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上位机直接对存储于存储模块中的衰减量进行更新,因此使用更加灵活。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中有源射频感应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包括壳体,置于壳体内部一端的无源射频感应单元,以及置于壳体内部另一端的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其中,较佳地令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固定于壳体内部上方;无源射频感应单元贴装于壳体内下部表面。当本实用新型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距离外部激活设备较远时,则此时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处于激活状态,其生成识别信号传输给外部激活设备。当本实用新型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距离外部激活设备较近时,此时有源射频感应单元以及无源射频感应单元同时被激活,其分别将生成的识别信号传输给激活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的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包括衰减模块,用于根据事先存储的衰减量对有源射频感应单元产生的识别信号进行衰减。例如,若电子标签设备生成的识别信号可以对20米范围内的激活设备(识别器)进行感应,但在使用时只要求本电子标签设备对10米范围内的激活设备进行感应,而10米至20米范围内的激活设备感应不到该信号,则此时通过设定衰减量对识别信号进行衰减,使得该电子标签设备发送出去的识别信号的强度可以满足上述需求。[0028]本实用新型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接收上位机发送过来的当前衰减量,用于更新事先存储的衰减量。例如,电子标签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希望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此要求其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时,可以发送出不同强度的识别信号,因此需要对事先存储的衰减量进行更新。本发明有源射频感应单元接收上位机发送过来的衰减量来对当前存储的衰减量进行更新,在使用的过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包括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其中,存储模块分别与信号产生模块、 信号接收模块以及信号衰减模块相连,信号产生模块通过信号衰减模块与信号发送模块相连,信号产生模块进一步与信号接收模块相连,电源模块与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分别相连。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自身地址、上位机地址、衰减量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激活设备的目标地址,其中激活设备以及上位机为所述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的外部设备。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供电。当外部激活设备处于离本实用新型混合型电子标签设备较远距离时,此时有源射频单元被外部设备激活,信号产生模块生成包含自身地址以及目标地址的识别信号,并传输给信号衰减模块;此时信号衰减模块按照存储模块中所存储的衰减量对接收的识别信号进行衰减。衰减模块将衰减后的识别信号传输给信号发送模块;信号发送模块将其发送出去。当所发送的识别信号的作用范围为10米时,此时10米范围内的所有激活设备接收到该信号;当激活设备判定识别信号中包括的目标地址与自身存储的地址相同时,则对其进行响应,生成包括标签地址的反馈信号并发送出去。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反馈信号并传输给信号生产模块,当信号产生模块判定反馈信号中存储的标签地址与自身地址相同时,则对接收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将上位机地址加入到反馈信号中,并将处理后的反馈信号传输给信号发送模块。信号发送模块进一步将反馈信号发送出去。上位机地址所对应的上位机接收反馈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显示,以便工作人员的查阅,例如可以获取当前电子标签设备的状态等。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置于壳体内部一端的无源射频感应单元,以及置于壳体内部另一端的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其中,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包括衰减模块,用于根据事先存储的衰减量对有源射频感应单元产生的识别信号进行衰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源_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接收上位机发送过来的当前衰减量,用于更新所述事先存储的衰减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源_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包括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其中,存储模块分别与信号产生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以及信号衰减模块相连,信号产生模块通过信号衰减模块与信号发送模块相连,信号产生模块进一步与信号接收模块相连,电源模块与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分别相连;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自身地址、上位机地址、衰减量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激活设备的目标地址,其中激活设备以及上位机为所述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外部设备;信号产生模块用于产生包含自身地址以及目标地址的识别信号,并传输给信号衰减模块;信号衰减模块用于对接收的识别信号按照事先存储的衰减量进行衰减,并传输给信号发送模块;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将接收的识别信号发送出去;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外部的反馈信号,并传输给信号产生模块;信号产生模块对接收的反馈信号进行判断,当判定反馈信号存储的标签地址与自身地址相同时,则进一步对接收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将上位机地址加入到反馈信号中,并将处理后的反馈信号传输给信号发送模块;信号发送模块进一步将反馈信号发送出去;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存储模块、信号产生模块、信号发送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供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源-无源混合型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备,包括壳体,置于壳体内部一端的无源射频感应单元,以及置于壳体内部另一端的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其中,所述有源射频感应单元包括衰减模块,用于根据事先存储的衰减量对有源射频感应单元产生的识别信号进行衰减。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内集成有源电子标签和无源电子标签,可以适应不同识别距离的需要,使用灵活,且可靠性高。
文档编号G06K19/077GK202142091SQ201120241349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8日
发明者杨宗元, 王旋, 阎毓杰, 马碧涛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