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触式移动终端及其输入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637045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触式移动终端及其输入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及其输入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演进和多种辅助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移动终端不只用于满足用户的无线移动通信需求,还要求能够具备更强大的影音娱乐功能。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现有的无线移动终端屏幕多采用触控屏的输入方式,尺寸变得越来越大,其色彩和亮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屏幕无线移动终端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无线移动终端由于大尺寸触控屏的材料和良品率问题所产生的成本比例越来越高, 由此使得大屏幕无线移动终端的价格远远高于同类型的无线移动终端。此外,不管是电阻还是电容式触控屏,都需要在透明屏幕的两端走线,导致所有的无线移动终端屏幕都带有一定宽度的黑边,在影响外观的同时,也增大了无线移动终端的体积。另外,由于触控屏需要保证一定的透光率和机械强度,使得目前大屏幕无线移动终端采用的触控屏偏厚,从而增加了无线移动终端的整机厚度,不易设计出超薄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及其输入控制方法,旨在降低移动终端成本,并有利于无线移动终端的超薄化设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显示屏、移动终端核心模块以及背触式后盖,其中所述背触式后盖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传输给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控制所述前显示屏的实时显示。优选地,所述背触式后盖包括带有处理芯片的电容式触摸板,以及覆膜层,所述覆膜层粘接在所述电容式触摸板的表面。优选地,所述触摸式后盖的边缘设有外边框。优选地,所述前显示屏包括显示内屏以及包裹所述显示内屏的外层保护玻璃。优选地,所述外层保护玻璃与所述显示内屏粘接;所述显示内屏为TFT或OLED显示屏。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包括带有通讯主芯片、储存器、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天线的PCB板,以及与所述PCB电连接、为所述移动终端供电的电池。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的输入控制方法,包括背触式后盖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传输给所述移动终端核心丰旲块;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根据所述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所述前显示屏由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控制,根据接收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优选地,所述背触式后盖包括带有处理芯片的电容式触摸板,以及覆膜层,所述覆膜层粘接在所述电容式触摸板的表面。优选地,所述前显示屏包括显示内屏以及包裹所述显示内屏的外层保护玻璃。优选地,所述外层保护玻璃与所述显示内屏粘接;所述显示内屏为TFT或OLED显
示屏。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及其输入控制方法,移动终端采用具有触控功能的背触式后盖,用户通过背触式后盖输入触控指令,并由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控制前显示屏实时显示,既满足用户的多媒体影音、娱乐等需求的大屏幕显示;又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整机成本,保证移动终端具备超薄的厚度和较小的无边框外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移动终端具有如下优点I、前显示屏采用无边框式设计,外层保护玻璃透光性好,强度高,抗压性好,用户体验效果好;2、采用背触式设计,省掉了大尺寸触控屏,有利于减小整机厚度,降低成本。3、显示屏幕轻薄,可视角度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


图I是本发明背触式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图2是本发明背触式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实体结构侧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背触式后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背触式移动终端的输入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实施例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移动终端采用具有触控功能的背触式后盖,用户通过背触式后盖输入触控指令,并由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控制前显示屏实时显示,在满足用户的多媒体影音、娱乐等大屏幕显示需求的同时,又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整机成本,保证移动终端具备超薄的厚度和较小的无边框外形。本发明移动终端具体可以为手机等无线移动终端。由于现有的无线移动终端设计和触控屏技术,与现有用户要求产品更轻更薄的需求相矛盾,为移动终端的设计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发明将触控功能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后盖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矛盾,降低了大屏幕无线移动终端的成本。如图I及图2所示,图I是本实施例背触式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图2是本实施例背触式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实体结构侧视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其包括前后依次设置并通过信号线连接的前显示屏I、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以及背触式后盖3,其中
所述背触式后盖3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传输给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 ;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用于根据所述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1,控制所述前显示屏I的实时显示。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前显示屏I包括显示内屏11以及包裹该显示内屏11的外层保护玻璃12。显示内屏11可以采用TFT (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场效应晶体管),也可以是OL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会发光。因此,相比TFT显示屏,采用OLED显示屏,使得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上述前显示屏I的外层保护玻璃12采用特殊的抗压玻璃,这样可以保证显示屏具 有良好的透光性,超薄的厚度和一定的抗压性。外层保护玻璃12紧贴显示内屏11,并与所述显示内屏11粘接。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施例中背触式后盖3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背触式后盖3既保护了无线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部分,又具备触控输入的功能。该背触式后盖3为一块平滑的触控板,其厚度非常薄。背触式后盖3采用类似笔记本触摸板的技术,利用手指的滑动操作可以在背触式后盖3上移动屏幕游标。本实施例背触式后盖3由带有处理芯片的电容式触摸板和粘接在所述电容式触摸板的表面的塑料覆膜层构成。电容式触摸板用印刷电路板做成行和列的阵列,印刷板与表面塑料覆膜用强力双面胶粘接,其感应检测原理是电容传感。触摸板借由电容感应来获知手指移动情况,对手指热量并不敏感。当手指接触到触摸板的板面时,板面上的静电场会发生改变。处理芯片设置在触摸板表面下,当使用者的手指接近背触式后盖3的触摸板时,会使电容量改变,触摸板的处理芯片将会检测出电容改变量,然后将电容改变量转换成坐标。因此触摸板的电容传感器只是一个印在板表面上的手指轨迹传导线路。该处理芯片会不停地测量和报告出此轨迹,从而探知手指的动作和位置。手指敲击、点击、双点托拽、多点触控都能操作自如。此外,本实施例的背触式后盖3的边缘部分包裹有一较薄的外边框31,如图3所示,通过该外边框31可以方便用户正确握着移动终端,而不会对其进行误触操作。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包括带有无线移动终端通讯主芯片、储存器、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各种天线以及外围分离元件的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以及与所述PCB电连接、为移动终端供电的电池等部分。该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负责无线移动通信功能和所有控制功能实现。包括负责各种通信算法处理和接收发送各类实时数据,协调整个系统有序工作。无线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通过发送数据到前显示屏1,控制前显示屏I的实时显示,传递给用户相应的信息。用户通过上述背触式后盖3输入相应的信息,与移动终端核心模块2进行交互式操作。本实施例背触式移动终端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既可以满足用户对大屏幕显示多媒体影音、娱乐的需求;又有利于降低整机成本,而且保证了移动终端具备超薄的厚度和较小的无边框外形。此外,本实施例背触式移动终端可以按照产品需求和应用,制成目前电容式或电阻式触控屏所支持的任何尺寸,相对于传统的前面板触控屏技术,本发明在极大削减成本的同时,降低了移动终端的厚度和尺寸,从而有利于设计出更轻、更薄的产品,以适应数码市场的发展潮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I前显示屏I采用无边框式设计,外层保护玻璃12透光性好,强度高,用户体验效果较好;2采用背触式设计,省掉了大尺寸触控屏,有利于减小整机厚度,降低成本;
3、显示屏幕轻薄,可视角度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 如图4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的输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1,背触式后盖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传输给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本实施例移动终端前后依次设置有前显示屏、移动终端核心模块以及背触式后盖。本实施例将触控功能设置在背触式后盖上,用户通过该背触式后盖输入相应的信息,与移动终端核心模块进行交互式操作。背触式后盖既保护了无线移动终端核心模块部分,又具备触控输入的功能。如图3所示,该背触式后盖3为一块平滑的触控板,其厚度非常薄。背触式后盖3采用类似笔记本触摸板的技术,利用手指的滑动操作可以在背触式后盖3上移动屏幕游标。本实施例背触式后盖3由带有处理芯片的电容式触摸板和粘接在所述电容式触摸板的表面的塑料覆膜层构成。电容式触摸板用印刷电路板做成行和列的阵列,印刷板与表面塑料覆膜用强力双面胶粘接,其感应检测原理是电容传感。触摸板借由电容感应来获知手指移动情况,对手指热量并不敏感。当手指接触到触摸板的板面时,板面上的静电场会发生改变。处理芯片设置在触摸板表面下,当使用者的手指接近背触式后盖3的触摸板时,会使电容量改变,触摸板的处理芯片将会检测出电容改变量,然后将电容改变量转换成坐标。因此触摸板的电容传感器只是一个印在板表面上的手指轨迹传导线路。该处理芯片会不停地测量和报告出此轨迹,从而探知手指的动作和位置。手指敲击、点击、双点托拽、多点触控都能操作自如。步骤S102,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根据所述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步骤S103,前显示屏由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控制,根据接收的数据进行实时显
/Jn o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核心模块包括带有无线移动终端通讯主芯片、储存器、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各种天线以及外围分离元件的PCB,以及与所述PCB电连接、为移动终端供电的电池等部分。该移动终端核心模块负责无线移动通信功能和所有控制功能实现。包括负责各种通信算法处理和接收发送各类实时数据,协调整个系统有序工作。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根据背触式后盖发送的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控制前显示屏的实时显示,传递给用户相应的信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前显示屏I包括显示内屏11以及包裹该显示内屏11的外层保护玻璃12。显示内屏11可以采用TFT,也可以是OLED。OLED显示技术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会发光。因此,相比TFT显示屏,采用OLED显示屏,使得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上述前显示屏I的外层保护玻璃12采用特殊的抗压玻璃,这样可以保证显示屏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超薄的厚度和一定的抗压性。外层保护玻璃12紧贴显示内屏11,并与所述显示内屏11粘接。本发明实施例背触式移动终端及其输入控制方法,移动终端采用具有触控功能的背触式后盖,用户通过背触式后盖输入触控指令,并由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控制前显示屏实时显示,既满足用户的多媒体影音、娱乐等需求的大屏幕显示;又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整机成本,保证移动终端具备超薄的厚度和较小的无边框外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移动终端具有如下优点I、前显示屏采用无边框式设计,外层保护玻璃透光性好,强度高,抗压性好,用户 体验效果好;2、采用背触式设计,省掉了大尺寸触控屏,有利于减小整机厚度,降低成本。3、显示屏幕轻薄,可视角度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显示屏、移动终端核心模块以及背触式后盖,其中 所述背触式后盖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传输给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 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控制所述前显示屏的实时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触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触式后盖包括带有处理芯片的电容式触摸板,以及覆膜层,所述覆膜层粘接在所述电容式触摸板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触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式后盖的边缘设有外边框。
4.根据权利要求I、2或3所述的背触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显示屏包括显示内屏以及包裹所述显示内屏的外层保护玻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触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保护玻璃与所述显示内屏粘接;所述显示内屏为TFT或OLED显示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触式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包括带有通讯主芯片、储存器、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天线的PCB板,以及与所述PCB电连接、为所述移动终端供电的电池。
7.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的输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触式后盖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传输给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 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根据所述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 所述前显示屏由所述移动终端核心模块控制,根据接收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触式后盖包括带有处理芯片的电容式触摸板,以及覆膜层,所述覆膜层粘接在所述电容式触摸板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显示屏包括显示内屏以及包裹所述显示内屏的外层保护玻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保护玻璃与所述显示内屏粘接;所述显示内屏为TFT或OLED显示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触式移动终端及其输入控制方法,该移动终端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显示屏、移动终端核心模块以及背触式后盖,其中背触式后盖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控指令,并将触控指令传输给移动终端核心模块;移动终端核心模块用于根据触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所述前显示屏,控制前显示屏的实时显示。本发明提既满足用户的多媒体影音、娱乐等需求的大屏幕显示;又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整机成本,保证移动终端具备超薄的厚度和较小的无边框外形。
文档编号G06F3/048GK102750085SQ201210171850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9日
发明者仝庆贻, 唐贵杰, 图雅, 张桂森, 谢群 申请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