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8305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摸屏显示器因其具有易于使用、坚固耐用、反应速度快、节省空间等优点而逐渐地遍及人们的生活中。触摸显示器由触摸屏和显示屏两部分组成。其中,所述触摸屏用于实现触摸控制功能,显示屏用于图像显示。现有的触摸屏主要分为玻璃结构触摸屏以及菲林结构触摸屏两大类,其中,所述菲林结构触摸屏又包括单层菲林触摸屏以及双层触摸屏。 参考图1,图I为现有的玻璃结构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触控面板A、以及设置有触控电极的ITO基板B。其中。所述触控面板A与ITO基板B通过粘结剂C粘结。参考图2,图2为现有的单层菲林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触控面板A以及设置有触控电极的菲林D。其中,所述触控面板A与所述菲林D通过粘结剂C粘结。参考图3,图3为现有的双层菲林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触控面板A、上层菲林F、下层菲林E。其中,上层菲林F与下层菲林E均设置有触控电极,且触控面板A、上层菲林F、下层菲林E通过粘结剂C如图3所示顺序进行粘结。现有的触控屏是触控电极功能层(制备有触控电极的ITO基板或是菲林层)和触控面板通过粘结剂贴合制成,需要单独制备触控电极功能层,并将其与触控面板贴合,制作工艺复杂,且触摸屏的厚度较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所述触摸屏制作工
艺简单,厚度较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设置有不透光绝缘层的非可视区;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电极。优选的,上述触摸屏中,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可视区;所述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与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绝缘。优选的,上述触摸屏中,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层或不同平面层。
优选的,上述触摸屏中,当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平面层时,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在各自所在平面层内自身连通,且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透明绝缘层。优选的,上述触摸屏中,当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层时,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平面层内自身连通;所述第二电极通过导电桥接结构连通;其中,所述导电桥接结构包括导电桥接层;设置在所述导电桥接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绝缘层。优选的,上述触摸屏中,所述触控面板的厚度为O. 40mm-1. 10mm。
优选的,上述触摸屏中,所述触控面板的材料为玻璃,或塑料,或软性薄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摸屏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一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设置有不透光绝缘层的非可视区;在所述触控面板面板的上形成触控电极。优选的,上述方法中,所述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包括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形成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电极和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在所述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和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绝缘。优选的,上述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层时在所述触控面板一侧形成ITO层;对所述ITO层进行刻蚀得到所述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第二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平面层内沿所述第一方向连通,所述第二电极以第一方向上连通的第一电极为界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布,不连通;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形成导电桥接结构,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的电极图案连通,其中,所述导电桥接结构包括导电桥接层;设置在所述导电桥接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透明绝缘层。优选的,上述方法中,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平面层时在所述触控面板一侧形成第一 ITO层;对所述第一 ITO层进行刻蚀得到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连通;在刻蚀后的第一 ITO层的表面形成透明绝缘层;在所述透明绝缘层的表面形成第二 ITO层;对所述第二 ITO层进行刻蚀得到第二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极图案在第二方向上连通。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摸屏包括透明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设置有不透光绝缘层的非可视区;设置在所述透明触控面板上的触控电极。本申请所述触摸屏将触控电极直接做在触控面板上,相对于现有技术,在结构上减少了一层触控粘结剂,同时减少了一层ITO基板或是菲林,厚度较薄;在制作方法上,直接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减少了一层触控电极功能层与触控面板的贴合工艺,简化了制作工艺。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的玻璃结构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单层菲林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的双层菲林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摸屏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极桥接方式的结构 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摸屏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设置有触控电极图案的基板的俯视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摸与印刷线路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的触控屏是触控电极功能层(制备有触控电极的ITO基板或是菲林层)和触控面板通过粘结剂贴合制成,需要单独制备触控电极功能层,并将其与触控面板贴合,制作工艺复杂,且触摸屏的厚度较大。发明人研究发现,可直接在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相对于现有技术,在结构上减少了一层触控粘结剂,同时减少了一层ITO基板或是菲林,厚度较薄;在制作方法上,直接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减少了一层触控电极功能层与触控面板的贴合工艺,简化了制作工艺。基于上述研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设置有不透光绝缘层的非可视区;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电极。本申请所述触摸屏将触控电极直接做在触控面板上,相对于现有技术,在结构上减少了一层触控粘结剂,同时减少了一层ITO基板或是菲林,厚度较薄;在制作方法上,直接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减少了一次触控电极功能层与触控面板的贴合工艺,简化了制作工艺。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高度的三维空间尺寸。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摸屏,参考图4,包括触控面板I以及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I表面的触控电极2。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以及包围所述可视区的非可视区。其中,可通过在所述触摸面板四周设置一层不透光绝缘层形成所述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参考图5,上述触控面板I包括可视区3以及非可视区4。所述触控电极2包括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电极5、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6、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7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8。优选的,所述触控面板I的厚度为0.40mm-l. 10mm,可由玻璃或PMMA等材料制备。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电极5与第二电极7位于所述触控面板I的可视区3,所述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6与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8位于所述触控面板I的非可视区4,所述第一电极5与第二电极7之间绝缘。 所述第一电极5的条数与第二电极7的条数可根据产品规格设定。图5中所示电极图案为了便于图示,仅示出了一条第一电极以及一条第二电极,可根据需求设定多条平行排布的第一电极以及多条平行排布第二电极。每一条电极均单独有各自的电极图案引出线。所述第一电极5与第二电极7可位于同一平面层,也可位于不同平面层。如果所述第一电极5与第二电极7位于不同平面层,可使所述第一电极5以及第二电极7在各自所在的平面层内连通,并在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设置透明绝缘层以使得二者绝缘。此时,可先在所述控制面板的可视区形成第一电极,然后在所述第一电极表面形成一透明绝缘层,再在所述透明绝缘层上形成第二电极。也可以先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形成第二电极,再在所述第二电极表面形成透明绝缘层,在所述透明绝缘层上形成第一电极。参考图6,如果所述第一电极5与第二电极7位于同一平面层,此时,可以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形成电极图案,所述电极图案包括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电极5,在所述平面层内,所述第一电极5在第一方向(图6中纵向)上自身连通;沿第二方向(图6中横向)的第二电极7。其中,在所述平面层内,所述第二电极7的电极图案在第二方向是间隔分布。此时,可在所述电极图案表面形成导电桥接结构连通所述第二电极7。所述导电桥接结构包括导电桥阶层10,所述导电桥阶层10将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电极7连通;绝缘层9,所述绝缘层9设置在所述平面层(所述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在平面)与所述导电桥阶层10之间,以保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绝缘。所述触摸屏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触控电极表面的透明绝缘覆盖层,所述透明绝缘覆盖层覆盖整个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用于保护所述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透明绝缘覆盖层表面的不透光绝缘覆盖层,所述不透光绝缘覆盖层仅覆盖整个非可视或部分非可视区。所述不透光绝缘覆盖层设置在触控面板的外框,用于隐藏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和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上述触摸屏将触控电极直接做在触控面板的表面,即直接在所述触控面板的正面或是背面的可视区形成触控电极,相对于现有技术,在结构上减少了一层触控粘结剂,同时减少了一层ITO基板或是菲林,厚度较薄,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制作方法上,直接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减少了一层触控电极功能层与触控面板的贴合工艺,简化了制
作工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摸屏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I :提供一触控面板。参考图7,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在一个大尺寸的基板I'上一次性形成多个上述触控面板。优选的,所述触控面板的材料可以为玻璃,或塑料,或软性薄膜等透明材料。所 述塑料包括 PMMA (polymethylmethacrylate),所述软性薄膜可以为 PET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然后在所述基板Γ通过旋涂工艺或是丝网印刷工艺在所述基板Γ表面(正面或是背面)制备具有设定图案结构的不透光绝缘层,进而形成多个触控面板图形。所述不透光绝缘层厚度为Ιμπι-ΙΟμπι。图7中所示基板I'示出了 8个触控面板,每个触控面板包括覆盖有不透过绝缘层的非可视区4以及可视区3。步骤S2 :在所述触控面板的上形成触控电极。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形成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电极和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在述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和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绝缘。然后在所述触控电极表面形成透明绝缘覆盖层,用于保护电极图案。再在所述透明绝缘覆盖层的非可视区形成方框形的非透明绝缘覆盖层,将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和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隐藏,美化外观。可以将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在同一平面层,也可将二者设置在不同平面层。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层时,制作步骤包括在所述触控面板一侧形成ITO层;对所述ITO层进行刻蚀得到所述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第二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平面层内沿所述第一方向连通,所述第二电极以第一方向上连通的第一电极为界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布,不连通;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形成导电桥接结构,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的电极图案连通。其中,所述导电桥接结构可参见图6,包括导电桥接层;设置在所述导电桥接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透明绝缘层。优选的,所述ITO层厚度为100nm-300nm,镀膜温度为150°C -350°C。所述导电桥接层制备温度为150°C -350 °C,其材料为MoAlMo或ΙΤ0,若采用MoAIMo制备导电桥接层,厚度为250nm-350nm,若采用ITO制备导电桥接层,厚度为100nm-300nmo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平面层时在所述触控面板表面形成第一 ITO层;对所述第一 ITO层进行刻蚀得到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连通;在刻蚀后的第一 ITO层的表面形成透明绝缘层;在所述透明绝缘层的表面形成第二 ITO层;对所述第二 ITO层进行刻蚀得到第二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极图案在第二方向上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 ITO层厚度为100nm-300nm,镀膜温度为150°C _350°C。可通过旋涂工艺制备所述透明绝缘层,所述透明绝缘层厚度为I μ m-5 μ m。所述第二 ITO层10nm-30nm,制备温度为 200°C -300°C .参考图8,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是首先在采用图7所示基板I'同时制备多个触控屏的触控电极,即在图7中所示基板Γ中各触控面板的表面同时形成各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5、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6、第二电极7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8。然后,在上述形成有触控电极的基板Γ表面形成透明绝缘覆盖层对各个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进行保护,再在所述透明绝缘覆盖层上形成不透光绝缘覆盖层,所述不透光绝缘覆盖层覆盖各个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4或覆盖各个触控面板的部分非可视区,以隐藏各个触控面板非可视区的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6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8。最后切割所述基板I,,对切割后的各触摸屏进行边缘处理,如抛光或氢氟酸刻蚀,即可 一次性制备多个触摸屏。其中,可通过旋涂工艺制备所述透明绝缘覆盖层,厚度为1μπι-5μπι。若采用磁控溅射方式由二氧化硅制备所述透明绝缘覆盖层,其厚度值应设置在50nm-100nm。参考图9,将制备好的触摸屏通过导电胶条11与印刷线路板12连接,通过集成电路的控制实现触摸功能。触控电极2中电极图案引出线(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和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的数目与所述印刷线路板12的引出线相匹配,数目相同。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所述触摸屏的制作方法,直接在触控面板表面形成触控电极,减少了一层基板(ΙΤ0基板或菲林)以及粘结剂的使用,降低了触摸厚度及生产成本;且避免了贴合工艺,从而避免了由于贴合精准度等对触摸屏质量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触摸屏位于可视区的电极以及其他功能结构均是透明材料制备;本身请所述技术方案是一种触摸屏及所述触摸屏的制作方法,触摸屏结构实施例与制作方法实施例可相互进行补充说明;所述触摸屏的触摸面位未形成触控电极的面。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设置有不透光绝缘层的非可视区; 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 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电极; 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 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 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可视区;所述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与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绝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层或不同平面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平面层时,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在各自所在平面层内自身连通,且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透明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层时,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平面层内自身连通;所述第二电极通过导电桥接结构连通; 其中,所述导电桥接结构包括导电桥接层;设置在所述导电桥接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绝缘层。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的厚度为O.40mm-1. IOmm0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的材料为玻璃,或塑料,或软性薄膜。
8.一种触摸屏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设置有不透光绝缘层的非可视区; 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包括 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形成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电极和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 在所述触控面板的非可视区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和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绝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层时 在所述触控面板一侧形成ITO层; 对所述ITO层进行刻蚀得到所述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第二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平面层内沿所述第一方向连通,所述第二电极以第一方向上连通的第一电极为界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布,不连通;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形成导电桥接结构,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电极的电极图案连通,其中,所述导电桥接结构包括导电桥接层;设置在所述导电桥接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透明绝缘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不同平面层时 在所述触控面板一侧形成第一 ITO层; 对所述第一 ITO层进行刻蚀得到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图案引出线,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连通; 在刻蚀后的第一 ITO层的表面形成透明绝缘层; 在所述透明绝缘层的表面形成第二 ITO层; 对所述第二 ITO层进行刻蚀得到第二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引出线,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极图案在第二方向上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透明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可视区;设置有不透光绝缘层的非可视区;设置在所述透明触控面板上的触控电极。本申请所述触摸屏将触控电极直接做在触控面板上,相对于现有技术,在结构上减少了一层触控粘结剂,同时减少了一层ITO基板或是菲林,厚度较薄;在制作方法上,直接在所述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减少了一层触控电极功能层与触控面板的贴合工艺,简化了制作工艺。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968216SQ2012105108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周伟杰, 肖枫, 李建华 申请人:信利光电(汕尾)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