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9988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电极与绕线,设于同一导体层,连接至驱动器与感测器,以感测电极间因触控引起的互耦电容改变。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连接第一电极的第一绕线,第二电极包括两个子电极,分别设于第一绕线的两侧,第一电极包括第一曲折分段,第二电极包括第二曲折分段,与第一曲折分段绝缘地相互嵌合。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地关于一种单一导体层、可感测多指触控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触控面板,例如电容式多指触控面板,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友善与直觉的操作介面,故已被运用于各种消费者电子装置、可携式装置与手持装置,例如说是遥控器、手机、数位相机与摄录放影机、平板电脑、触控屏幕等等。
[0003]可感测多指触控的触控面板设有多个驱动电极与多个感测电极,分布于一触控区;驱动电极分别连接至不同驱动器,感测电极则分别连接至不同感测器。不同驱动器会快速地、周期性地轮流驱动其所连接的驱动电极;若使用者触控的位置接近某一受驱动的驱动电极与某一感测电极,在该驱动电极与该感测电极间的互耦电容会改变,而与该感测电极连接的感测器便会感测到此电容改变。依据受驱动的驱动电极的位置与感测到电容改变的感测电极的位置,便可求算出使用者触控的位置。
[0004]在已知的触控面板中,为了解析触控位置,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会纵横交错排列,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分别形成于两层透明导体层,故其成本较高,厚度较大,使触控操作介面无法普及运用;再者,当已知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整合时,由于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需要穿透较多导体层,故显示亮度与品质都会受影响。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多导体层触控面板的缺点,可将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皆设置于同一导体层,将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连接至驱动器与感测器的绕线与接垫也一并形成于该导体层。不过,在不同驱动器的绕线与驱动电极、不同感测器的绕线与感测电极之间彼此绝缘。感测电极、驱动电极的形状、排列与绕线的走向皆需有适当的安排。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第一绕线、第二电极、两第二绕线与第三电极,皆形成于同一导体层。第一绕线连接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包括两个第二子电极,分别设于第一绕线的两侧,并绝缘于第一绕线。两第二绕线分别连接两第二子电极,以使两第二子电极得以相互连接。第三电极绝缘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其中两个分别连接至一驱动器与一感测器。
[0007]两第二绕线分别沿第一绕线的两侧延伸,触控面板更包括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皆形成于所述导体层。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接垫与第一电极,两第二绕线则沿第一绕线的两侧将第二接垫分别连接至两第二子电极。第一电极还包括两第一子电极与另一第一绕线,两第一绕线分别连接两第一子电极。两第二电极相隔一绝缘的第一间隙,第一绕线沿第一间隙延伸。
[0008]较佳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四电极,亦形成于所述导体层。第二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且第四电极包括两第四子电极;此两第四子电极相隔第二间隙,且第一绕线与两第二绕线沿第二间隙延伸。
[0009]触控面板可划分出触控区与接垫区;触控面板的各电极形成于触控区,接垫则形成于接垫区,触控区与接垫区不相重迭。举例而言,所有电极的绕线(如前述的第一与第二绕线)皆穿过触控区的同一侧而延伸至接垫区,以将电极连接至接垫。或者,某些电极的绕线与另一些电极的绕线分别穿过触控区的相异两侧以延伸至接垫区。另举一例,连同第一电极至第三电极,触控面板更可包括一第四电极与一第四绕线;第一电极位于第二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第一绕线穿过触控区的第一侧而延伸至接垫区,第四绕线穿过触控区的第二侧而延伸至接垫区,且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是触控区的相异(如相反)两侧;亦即,若第一绕线沿第一方向穿过第一侧,则第四绕线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穿过第二侧。
[0010]较佳地,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可以是成对的两拼合(tessellation)电极,及/或,第二子电极的其中之一与第三电极可以是一对拼合电极,上述两拼合电极分别为第一拼合电极与第二拼合电极;第一拼合电极的一第一侧边上的两第一点之间包含有一分支,此分支于两第一点间的周长大于两第一点间的直线距离。第二拼合电极的一第二侧边的两第二点之间设有一凹入处(dent),此凹入处于两第二点间的周长大于两第二点间的直线距离。所述分支间隔一间隙而嵌合(intervening)于所述凹入处。
[0011]两第二绕线分别位于第一电极的相异两侧,沿着第一电极的两侧延伸。另举一例,连同第一至第三电极,触控面板可更包含一第四电极;第一电极位于第二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且第四电极包含两第四子电极,分别连接两第二绕线。
[0012]较佳地,接垫区包括有多个交错排列(staggered)的接垫,形成于所述导体层。这些接垫包括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第一接垫经由第一绕线连接于第一电极,第二接垫经由两第二绕线连接于两第二子电极;亦即,分置于第一绕线两侧的两第二子电极可分别经由第一绕线两侧的两第二绕线而连接至同一个第二接垫。类似地,若第三电极与一第四电极分别位于第一绕线的相异两侧,则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可分别经由一第三绕线与一第四绕线连接至同一个第三接垫;其中,第三绕线与第三电极位于第一绕线的同一侧,第四绕线与第四电极则皆位于第一绕线的另一侧。
[0013]较佳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或多个浮接的虚电极,形成于所述导体层,位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其中两个之间,并绝缘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
[0014]本发明亦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形成于同一导体层,可分别连接一驱动器与一感测器。第一电极具有第一边界,其包括第一曲折(jigsaw)分段,延伸于第一边界的两第一点之间。第二电极具有第二边界,其包括第二曲折分段,延伸于第二边界的两第二点之间。第二曲折分段沿着导体层突出于两第一点间的连线,且第一曲折分段延伸亦突出于两第二点间。
[0015]较佳地,触控面板还包括一或多个浮接的虚电极,形成于所述导体层,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并绝缘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二电极的边界还包括第四曲折分段,且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三电极,形成于所述导体层;第三电极具有第三边界,第三边界包括第三曲折分段,延伸于第三边界的两第三点之间,而第四曲折分段突出于两第三点间。
[0016]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排列。
[0018]图2与图3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19]图4至图6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0]图7与图8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1]图9至图11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2]图12与图13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3]图14至图16分别示意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极。
[0024]图17与图18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5]图19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6]图20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7]图21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
[0028]图22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垫区绕线。
[0029]图23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垫区绕线。
[0030]图24绘示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而设置虚电极的示意图。
[003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2]10a-10k、10L:触控面板
[0033]12a_12k、12L:触控区
[0034]14a_14k、14L、14m_14n:接垫区
[0035]16、17a_17c:间隙
[0036]18、D[.,? ]、S[.,? ]、Sa[.,.] -Sj [.,? ]、Sal[.,-]_Shl[.,? ]、Sa2[.,-]_Sh2[.,?]、Da [.,? ] -Dj [.,? ]、Dal[.,? ]_Dhl[.,? ]、Da2[.,? ]_Dh2[.,? ]、Sk[.]、Dk [.,? ]、SL[.]、DL [.,? ]、Z1-Z1:电极
[0037]zd[.]:虚电极
[0038]La[.,? ]、Lal[.,? ]、La2[.,? ]、Lb [? ]、Lbl [? ]、Lb2 [? ]、Wb [?,? ]、Wbl[.,?]、Wb2 [?,?]、Lc [?,?]、Lcl [?,?]、Lc2[.,? ]、Ld [.,? ]、Ldl[.,? ]、Ld2[.,? ]、Wd [.,?]、Wdl [.,? ]、Wd2 [?,? ]、Le [?,? ]、Lel [?,? ]、Le2 [?,? ]、We [?,? ]、Wel [?,? ]、We2 [?,?]、Li[.,? ]、Wi[.,? ]、Lj[.,? ]、Wj[.,? ]、Lk[.]、Lk[.,? ]、WL[.,? ]、Lm[.]、Ln [?]:绕线
[0039]d、d0-d3:距离
[0040]P、P[.]、P[.,?]:接垫
[0041]Hu[.]、Hd[.]、Hb[.]、Hc[.]、Hk[.]、HL[.]:通道
[0042]pntla_pntl2a、pntlb_pntl2b:点
[0043]brnl:分支
[0044]b Ink:凹入处
[0045]sctl-sct4:分段
[0046]opn[.]: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7]请参考图1,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配置,其包括有多个电极D[1,1]、D[1,2]、D[2,1]与D[i,j]至D[Nr,j]等等,以作为驱动电极,并包括多个电极S[l,
1]、S[1,2]、S[2,1]与S[i,j]MS[Nr-l, j]等等,以作为感测电极;Nr为整数值。各电极D[i,j]与各电极S[i,j]呈棋盘排列,相互绝缘,并形成于同一导体层。电极S[i,j]的边界间隔一绝缘间隙而邻接于电极D[i,j_l]、D[i,j]、D[i+l,j]与D[i+1,j-1];类似地,电极D[i,j]的边界间隔一间隙而邻接于电极S[1-1,j]、S[1-l,j+l]、S[i,j+1]与S[i,j]。
[0048]为了解析触控位置,不同感测电极S[i,j]所各自邻接的四个驱动电极D[i,j]中至少有一个可以连接至不同的驱动器。换言之,假设某一电极S[il,jl]邻接于电极D[il,jl_l]、D[il,jl]、D[il+l,jl]与 D[il+1,jl-1],另一电极 S[i2,j2]邻接于电极 D[i2,j2-l]、D[i2,j2]、D[i2+l,j2]与 D[i2+1,j2_l](其中 il 不等于 i2,及 / 或 jl 不等于 j2),则电极 D[il,jl_l]、D[il,jl]、D[il+l,jl]与 D[il+1,jl-1]的其中之一以及电极 D[i2,j2-l]、D[i2,j2]、D[i2+l,j2]与D[i2+1,j2_l]的其中之一可以分别连接至两个不同的驱动器,亦即两个不会同时驱动的驱动器。依据此原则,便可以安排各电极D[1.j]所应连接的驱动器与各电极S[i,j]所应连接的驱动器。
[0049]在驱动感测配置的一实施例中,电极D[i,j]可以连接至驱动器DU[i+Nr*m0d(j+l,
2)](未绘示,其中mod(p,d)为p除以d的余数),电极S[i, j]可以连接至感测器SU[Ns *mod(i+1, 2)+mod(j-1,Ns)+1],其中Ns为一整数定值。在此种安排下,电极D[l, I] M D[Nr,
1]分别连接至Nr个不同驱动器DU[1]至DU[Nr],电极D[l,2]至D[Nr,2]分别连接至另外Nr个不同驱动器DU[Nr+l]至DU[2 * Nr],而电极D[1,3] M D[Nr, 3]会和电极D[l,l]至D[Nr, I] 一样分别连接至驱动器DU[1]至DU[Nr],电极D[l,4] M D[Nr, 4]则和电极D[l,
2]M D[Nr, 2] 一样分别连接至驱动器DU[I]至DU[Nr],以此类推。电极S[I,I]至S[I,Ns]分别连接至感测器SU[1]至SU[Ns],电极S[l,Ns+1]至S[l,2*Ns]亦分别连接至感测器SU [I]至SU [Ns],以此类推;电极S [2,I]至S [2,Ns]分别连接至感测器SU [Ns+1]至SU [2* Ns],而电极S [3,I]至S [3,Ns]又分别连接至感测器SU [I]至SU [Ns],以此类推。
[0050]驱动电极/驱动器与感测电极/感测器的驱动感测配置并非唯一,有许多种驱动感测配置都能达成触控位置解析的目的。举例而言,电极D[i,j]可以连接至驱动器 DU[i+Nr*mod(j+l, 2)],电极 S[i, j]则可以连接至感测器 SU[mod(i, 2) * (mod(j-1,Ns)+1)+mod (i+1, 2) * (2 * Ns_mod(j-l, Ns))]。例如,电极 S[l,l]至 S[l, Ns]分别连接至感测器SU [I]至SU [Ns],电极S [2,I]至S [2,Ns]分别连接至感测器SU [2*Ns]至SU [Ns+1];电极S [3,I]至S [3,Ns]再度连接至感测器SU [I]至SU [Ns],而电极S [4,I]至S [4,Ns]则又连接至感测器SU [2 * Ns]至SU [Ns+1]。
[0051]在驱动感测配置的再一实施例中,电极D[i,j]可以连接至驱动器DU[i],电极S[i, j]则连接至感测器SU [j];亦即,同一列(row)不同行(column)的电极D [i, j I]与D[i,j2]均连接至同一驱动器DU[i],同一行不同列的电极D[il,j]与D[i2,j]分别连接不同驱动器DU[il]与DU[i2]。相对地,同一列不同行的电极S[i,jl]与S[i,j2]连接不同感测器SU[jl]与SU[j2],同一行不同列的电极S[il,j]与S[i2,j]皆连接同一感测器SU[j]。
[0052]在驱动感测配置的又一实施例中,电极S[i,j]连接至感测器SU[j],电极D[i,j]则连接至驱动器DU[mod(j,2) *i + mod (j-1,2) * (Nr-1+1)]。亦即,在奇数行的电极D [I,j]、D[2,j]至D[Nr,j]分别连接驱动器DU[I,j]、DU[2,j] M DU[Nr, j]。在偶数行的电极D[l,j]、D[2,j]至 D[Nr,j]则分别连接驱动器 DU[Nr,j]、DU[Nr_l,j]至 DU[1,j]。[0053]请参考图2,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a,其可用以实现图1中的电极配置与安排。触控面板IOa包括触控区12a与接垫区14a;触控区12a中包括有电极Da[l, j] M Da[Nr, j]与电极Sa[l, j]至Sa[Nr_l, j],配置于同一导体层,分别作为图1中的电极D[I,j]至D[Nr,j]与电极S[I,j]至S[Nr-l,j]。在触控面板12a中,电极Sa[l,j]至Sa[Na_2,j] (Na的数值可以等于I到Nr间的其中之一)中的每一电极Sa[iu, j]包括两电极 Sal [iu, j]与 Sa2[iu, j];电极 Sal[iu, j]与 Sa2[iu, j]可视为电极Sa[iu, j]的两个子电极。电极Sa[Na+l, j]至Sa[Nr_l, j]中的每一电极Sa[id, j]亦由两电极Sal [id, j]与Sa2[id, j]形成。类似地,电极Da[l, j]至Da[Na_2, j]中的每一电极 Da[iu, j]包括两电极 Dal [iu, j]与 Da2[iu, j],电极 Da[Na+l, j]至 Da [Nr, j]中的每一电极Da[id, j]亦由两电极Dal [id, j]与Da2[id, j]形成。
[0054]两电极Sal[iu,j]与Sa2[iu,j]可视为电极Sa[iu,j]的左右两半,中间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绝缘间隙,可用以容纳绕线。类似地,电极Sal [id,j]与Sa2[id,j]间亦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绕线用间隙。同理,电极Dal [iu,j]与Da2[iu,j]相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间隙以容纳绕线,而电极Da2[id,j]与Da2[id,j]间亦分隔出一个沿y轴延伸的绕线用间隙。延续图2实施例,请一并参考图3,其是以电极Sa[l,j]至Sa[Nr-l,j]之间的各电极为例显示各电极的绕线走向。如图3所示,电极Sal [iu, j]、Sa2[iu, j]与电极Sal [iu2,j]、Sa2[iu2,j]可以是电极 Sal [1,j]、Sa2[l,j]至电极 Sal[Na_2,j]、Sa2[Na_2,j]中的任意两对电极,且iu〈iu2〈 (Na-1);电极Sal [iu, j]、Sa2[iu, j]之间的间隙与电极Sal [iu2,j]、Sa2[iu2,j]间的间隙可沿y轴连通为一通道Hu[j],此通道Hu[j]沿x轴的宽度为距离d。电极Sa[Na-l, j]连接于一绕线La[Na-l, j],其在通道Hu[j]中沿着正y轴的方向朝上延伸,穿越触控区12a的上侧,并进入至接垫区14a (图2)。换言之,电极Sal [iu,j]与Sa2[iu,j]分别设于绕线La[Na-1,j]的左右两侧。
[0055]再者,触控区12a还包括有绕线Lal [iu,j]、Lal [iu2,j]至Lal[Na_2,j]与绕线 La2[iu, j]、La2[iu2, j]至 La2[Na_2, j],分别连接电极 Sal [iu, j]、Sal[iu2, j]至Sal[Na-2, j]与电极 Sa2 [iu,j]、Sa2 [iu2,j]至 Sa2 [Na_2,j]。因为电极 Sal [Na_2,j]与Sa2[Na-2, j]位于绕线 La[Na_l,j]的左右两侧,绕线 Lal[Na_2,j]与 La2[Na_2,j]亦分别在绕线La [Na-1,j]的左右两侧沿着通道Hu [j]向上(即正y方向)延伸,穿越触控区12a的上侧边而进入接垫区14a ;在接垫区14a中,绕线Lal[Na_2,j]与La2[Na_2,j]可以连接在一起,使电极Sal[Na_2,j]与Sa2[Na_2,j]可以连接为同一电极Sa[Na_2,j](图2)。
[0056]电极Sal[iu2,j]与 Sa2[iu2,j]的 y 轴位置高于电极 Sal [Na_l,j]与 Sa2[Na_l,j],故电极 Sal[iu2,j]与 Sa2[iu2,j]的绕线 Lal[iu2,j]与 La2[iu2,j]会在绕线Lal [Na-2, j], La [Na-1, j]、La2[Na_2,j]的左右沿着通道Hu[j]向上延伸,以经由触控区12a的上侧边穿入至接垫区14a,并连接在一起。类似地,电极Sal [iu, j]与Sa2[iu, j]的y轴位置高于电极Sal[iu2, j]与Sa2[iu2, j],故电极Sal [iu, j]与Sa2[iu, j]的绕线Lal [iu, j]与 La2[iu, j]会在绕线 Lal [iu2, j]与 La2[iu2, j]的左右两侧沿通道 Hu[j]向上延伸,经由触控区12a的上侧边进入接垫区14a而连接在一起。换言之,对朝上绕线的各电极Sa[l,j]至Sa[Na-l,j]而言,电极的y轴位置越高,其所连接的绕线会越远离通道Hu[j]的中心。在此种绕线配置下,各绕线不需相互穿越跨接,故可和电极一起形成于同一导体层。[0057]在图3 中,电极 Sal[id,j]、Sa2[id,j]与电极 Sal [id2,j]、Sa2[id2,j]可以是电极 Sal [Na+1,j]、Sa2[Na+l,j]至电极 Sal [Nr_l,j]、Sa2[Nr_l,j](请一并参考图 2)中的任意两对电极,且 Na〈id〈id2。电极 Sal [id, j]、Sa2 [id, j]之间与电极 Sal [id2,j]、Sa2 [id2,j]之间各自形成一 y轴延伸的间隙,沿y轴连通为一通道Hd[j]。电极Sa[Na,j]连接于一绕线La[Na,j],其沿通道Hd[j]向下延伸(负y方向)以穿越触控区12a的底侧(图2),在触控区12a的外沿触控区12a的左边或右边向上延伸,以进入至接垫区14a,如图2所示。
[0058]触控区12a 还包括有绕线 Lal[Na+l,j]至 Lal [id,j]、Lal[id2,j]与绕线La2[Na+l, j]至 La2[id,j]、La2[id2,j],分别连接电极 Sal [Na+1,j]至 Sal [id,j]、Sal[id2,j]与电极 Sa2[Na+l,j]至 Sa2[id,j]、Sa2[id2,j]。因为电极 Sal [Na+1,j]与Sa2[Na+1, j]位于绕线La[Na,j]的左右两侧,绕线Lal [Na+1,j]与La2[Na+l,j]分别在绕线La[Na,j]的左右两侧沿通道Hd[j]朝下延伸,以穿越触控区12a的下侧边,并沿着触控区12a的周边(如触控区12a的左边或右边)回绕至接垫区14a ;在接垫区14a中,绕线Lal [Na+1, j]与 La2 [Na+1, j]可以连接在一起,使电极 Sal [Na+1,j]与 Sa2 [Na+1, j]可以连接为同一电极Sa[Na+1,j](图2)。
[0059]若电极Sal [id,j]与 Sa2[id,j]的 y 轴位置低于电极 Sal [Na+1,j]与 Sa2[Na+l,j],则电极 Sal [id,j]与 Sa2[id,j]的绕线 Lal [id, j]与 La2[id,j]会在绕线 Lal [Na+1,j]、La[Na,j]、La2[Na+l,j]的左右两侧沿着通道Hd[j]向下延伸,以从触控区12a的下侧穿出触控区12a并回绕至接垫区14a。类似地,电极Sal [id2, j]与Sa2[id2, j]的y轴位置低于电极 Sal [id,j]与 Sa2[id,j],故电极 Sal[id2,j]与 Sa2[id2,j]的绕线 Lal[id2,j]与La2[id2,j]会在通道Hd[j]中包夹于绕线Lal [id,j]与La2[id,j]左右两侧,并朝下延伸,以经由触控区12a的下侧边回绕进入接垫区14a,并进而连接在一起。简言之,对朝下绕线的各电极Sa[Na,j]至Sa[Nr-l,j]而言,电极的y轴位置越低,其所连接的绕线会越远离通道Hd[j]的中心,使不同绕线不会相互干涉。
[0060]在接垫区14a 中,绕线 Lal [iu, j]与 La2[iu, j]、Lal[iu2, j]与 La2[iu2, j]至Lal [Na-2, j]与 La2[Na_2,j]、La [Na-1, j]、La [Na, j]、Lal [Na+1,j]与 La2 [Na+1, j]至Lal [id, j]与La2[id,j]以及Lal[id2,j]与La2[id2,j]可以分别连接至相同或不同的接垫P,以将对应电极连接至相同或不同的感测器,如图1所讨论的驱动感测配置。
[0061]如图3所示,电极Sa[Na-1, j]内可形成一绝缘间隙16,以在电极Sa[Na-1, j]隔离出一浮接的电极18。间隙16沿X轴延伸一距离d0,而此距离d0关联于距离d。设置间隙16的目的是使电极Sa[Na_l,j]的形状面积与电磁特性趋近电极Sa[Na_2,j]。同理,电极Sa[Na, j]的设计也可以比照电极Sa[Na-1, j]。电极Da[I, j]至Da[Nr, j]的绕线配置可以依循电极Sa[l,j]至Sa[Nr-l,j]的绕线配置,于此不再赘述。简言之,在图2与图3实施例中,在触控区12a上半部的各电极可分割成两子电极,使对应绕线可沿着两子电极间的通道朝上穿过触控区12a的上侧,并延伸至接垫区14a ;在触控区12a下半部的各电极亦可分割成两子电极,使对应绕线可沿两子电极间的通道向下穿过触控区12a的下侧,并沿触控区12a的周边回绕至接垫区14a。
[0062]请参考图4至图6,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IOb ;触控面板IOb包括触控区12b与接垫区14b ;触控区12b中包括有电极Db [I,j]至Da[Nr,j],以及电极Sb[l, j]至Sb [Nr-1, j],形成于同一导体层,分别作为图1中的电极D[I, j] M D[Nr, j]以及电极 S [I,j] MStNr-L j]。
[0063]如图1所讨论的,在驱动感测配置的一实施例中,电极S[i,j]可以连接至感测器SU [Nsmod (i+1, 2) +mod (j-1, Ns) +1];亦即,若足标 i 为奇数(2 * k_l),电极 S [(2 * k_l),j]会连接至感测器SU[mod (j-1,Ns)+1];若足标i为偶数(2*10,电极3[2\,j]则连接至感测器SU[mod (j-1,Ns) +1+Ns]。换言之,奇数列的电极S [I,j]、S [3,j]、S [5,j]等等会连接至同一感测器,偶数列的电极S [2,j]、S[4,j]、S[6,j]等等会连接至同一感测器;触控面板IOb即可用以实现此种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触控面板IOb中,电极Sb[l,j] M Sb [Nr-1,j]中的任两个偶数列电极Sb [2* k,j]与Sb[2*k2,j]由一绕线Lb[j]串联在一起。奇数列电极Sb[2*k-1,j]则由电极Sbl[2*k-1,j]与Sb2[2*k-1,j]两个子电极形成;电极Sbl[2*k-1, j]与Sbl[2*k-1,j]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间隙,而绕线Lb [j]即由此间隙中通过。换言之,电极Sbl [2* k-1,j]与Sbl[2*k-1,j]分别位于绕线Lb[j]的两侧。在电极 Sb[l,j]至 Sb [Nr-1,j]中,任两个奇数列电极 Sbl [2* k-1,j]与 Sbl[2*k2-1,j](图5)由一绕线Lbl [j]串联在一起,任两个奇数列电极Sb2[2*k-1,j]与Sb2[2*k2-1,j]则由一绕线Lb2[j]串联在一起。
[0064]如图5所示,绕线Lbl [j]与Lb2 [j]在绕经任一偶数列电极Sb [2*k, j]时分别位于电极Sb[2*k,j]的相异两侧,以沿着电极Sb[2*k,j]的两侧朝上延伸至电极Sbl [2* k-1,j]与 Sb2[2*k-l,j]。在电极 Sb[2*k-1]与 Sb[2*k]之间,绕线 Lbl [j]与 Lb2[j]则分别沿着绕线Lb [j]的相异两侧延伸。绕线Lb[j]、Lbl[j]与Lb2[j]会穿越触控区12b上侧以延伸至接垫区12b,使各个偶数列电极Lb [2 * k,j]可经由绕线Lb [j]连接至一接垫,进而连接至同一感测器;绕线Lbl [j]与Lb2[j]则可共同连接至另一接垫,使奇数列电极Sbl [2*k-1,j]与Sb2[2*k-1,j]连接形成的电极Sb[2*k-1,j]可连接至另一感测器。一实施例中,偶数列电极Sb[2*k,j]内可切出回路状绝缘间隙,如同图3中的电极Sa[Na_l,j]。
[0065]如图4与图6所示,电极Db [1,j]至Db [Nr-1,j]中的任一电极Db [i,j]由两电极Dbl[i, j]与Db2[i, j]形成;电极Dbl[i, j]与Db2[i, j]相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间隙,电极Dbl [1,j]与Db2[l,j]间的间隙至电极Dbl[Nr-l,j]与Db2[Nr_l,j]间的间隙会连通为一通道Hb[j](图6),沿y轴延伸。触控面板IOb中包括有一绕线Wb[Nr,j],连接电极Db [Nr, j],沿着通道Hb [j]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b的上侧而延伸至接垫区14b。触控面板IOb中也为各对电极Dbl [i,j]与Db2[i,j]分别设置绕线Wbl [i,j]与Wb2[i,j];绕线Wbl [i,j]连接电极Dbl [i,」],绕线恥2[1,j]则连接电极Db2[i,j]。绕线Wbl [i,j]与Wb2[i,j]会在绕线Wb [Nr,j]的两侧沿着通道Hb [j]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b的上侧而延伸至接垫区14b,并在接垫区14b中相互连接,以将电极Dbl [i,j]与Db2[i,j]连接成同一电极Db[i,j]。如图6所示,在电极Db [l,j] M Db [Nr-1, j]中,假设有一电极Db [i2,j](由电极Dbl[i2,j]与Db2[i2,j]形成)排列于电极Db [i,j]与Db [Nr-1, j]之间,则电极Db[i2,j]的绕线Wbl [i2,j]会夹在Wbl [i,j]与Wbl [Nr-1,j]之间而沿着通道Hb [j]向上延伸,另一绕线Wb2[i2,j]则会在绕线Wb2[Nr-l,j]与Wb2[i,j]之间沿着通道Hb [j]向上延伸。换言之,因为电极Db[l,j]至Db[Nr,j]的绕线均向上延伸,电极的y轴位置越高,其所连接的绕线会越远离通道的中心,使绕线间不会相互干涉,而诸绕线与诸电极便能形成于同一导体层。
[0066]请参考图7与图8,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c,其可用以实现图1中的电极配置与安排。触控面板IOc包括触控区12c与接垫区14c ;触控区12c中包括有电极Dc [1,j]至Dc[Nr,]_],以及电极3(:[1,j]至Sc[Nr_l,j],配置于同一导体层,分别作为图1中的电极D [I,j]至D[Nr,j]与电极S [I,j]至S [Nr-1,j]。
[0067]在触控面板IOc中,电极Dc [I,j] M Dc [Nr-1, j]中的任一电极Db [i,j]由两电极Del [i,j]与Dc2[i,j]形成;电极Dcl[i, j]与Dc2[i,j]相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间隙,电极Del [I, j]与Dc2[l,j]间的间隙连通至电极Dbl[Nr-l,j]与Db2[Nr_l,j]间的间隙,故可参照图6来安排电极Dc [1,j] M Dc [Nr-1, j]的绕线。类似地,电极Sc [I,j]至Sc[Nr_2,j]中的任一电极Sc[i, j]由两电极Scl [i, j]与Sc2[i, j]形成;电极Scl [i, j]与Sc2[i, j]相隔一个沿I轴延伸的间隙,电极Scl [I, j]与Sc2[l, j]间的间隙连通至电极Scl [Nr-2,j]与Sc2[Nr-2, j]间的间隙而形成通道Hc[j],如图8所示。
[0068]在触控面板IOc中,电极Sc [Nr-1, j]连接于一绕线Lc[Nr_l, j],沿着通道He [j]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b的上侧而延伸至接垫区14c。电极Scl[i,j]与Sc2[i,j]则分别连接绕线Lcl[i,j]与Lc2[i,j]。绕线Lcl[i,j]与Lc2[i,j]会在绕线Lc[Nr-l,j]的两侧沿着通道He [j]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c的上侧而延伸至接垫区14c,并在接垫区14c中相互连接,以将电极Scl [i,j]与Sc2[i,j]连接成同一电极Sc [i,j]。如图8所示,在电极Sc[l,j] M Sc [Nr-2, j]中,假设有一电极 Sc[i2,j](包括两电极 Scl[i2,j]与 Sc2[i2,j])排列于电极Sc[i,j]与Sc [Nr-1,j]之间,则电极Sc[i2,j]的绕线Lcl[i2,j]会在Lcl [i,j]与Lcl [Nr-1,j]之间沿着通道He [j]向上延伸,另一绕线Lc2[i2,j]会在Lc2 [Nr_l,j]与Lc2[i,j]之间而沿着通道Hc[j]向上延伸,以使不同绕线不需相互穿越。
[0069]请参考图9至图11,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d。触控面板IOd类似图2中的触控面板10a,包括触控区12d与接垫区14d ;触控区12d中包括有电极Dd[l,j] M Dd[Nr, j]与电极Sd[l,j]至Sd[Nr_l, j],配置于同一导体层,可分别作为图2中的电极Da[I, j] M Da[Nr, j]与电极Sa[I, j]至Sa[Nr_l,j]。类似于触控面板10a,在触控面板IOd中,电极Sd[I, j]至Sd[Na-2, j]中的每一电极Sd[iu, j]由两电极Sdl [iu,j]与Sd2[iu,j]形成。电极Sd[Na+l,j]至Sd[Nr_l,j]中的每一电极Sd[id, j]亦包括两电极 Sdl [id, j]与 Sd2[id,j]形成。电极 Dd[l,j]至 Dd[Na_2,j]中的每一电极 Dd[iu, j]包括两电极 Ddl [iu, j]与 Dd2[iu,j];电极 Dd [Na+1, j] M Dd [Nr, j]中的每一电极 Dd [id,j]亦由两电极Ddl [id, j]与Dd2[id, j]形成。
[0070]如图10所示,电极Sd[Na-1, j]连接于一绕线Ld[Na_l, j],两电极Sdl [iu, j]与Sd2[iu,j]可视为电极Sd[iu,j]的左右两个子电极,中间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绝缘间隙,并分别连接两绕线Ldl [iu, j]与Ld2[iu,j]。电极Sd[l,j]至Sd[Na-2, j]的绝缘间隙连接成一向上延伸(沿正y方向)的通道,绕线Ld[Na-l,j]即沿此通道向上延伸,由触控区12d的上侧进入接垫区14d ;绕线Ldl [iu, j]与Ld2[iu,j]则在绕线Ld [Na-1,j]的两侧平行地向上延伸,经由触控区12d的上侧边穿入至接垫区14d,并连接在一起,以将电极Sdl[iu,j]与Sd2[iu,j]连接为电极Sd[iu,j]。
[0071]假设有一对电极Sdl [iu2,j]与Sd2 [iu2,j](未绘示)的y轴位置低于电极Sdl [iu,j]与 Sd2 [iu, j]的 y 轴位置(即 iu〈iu2〈 (Na-1)),则电极 Sdl [iu2,j]的绕线 Ldl [iu2,j]会于绕线Ldl [iu,j]与Ld[Na-1,j]之间向上延伸,电极Sd2[iu2,j]的绕线Ld2[iu2,j]则于绕线Ld[Na-l,j]与Ld2[iu,j]之间向上延伸。在此种绕线安排下,各绕线不相互穿越跨接,故可和电极一起布置于同一导体层。
[0072]如图10所示,电极Sd[Na,j]连接于一绕线Ld[Na,j],两电极Sdl [id,j]与Sd2[id,j]可视为电极Sd[id,j]的左右两个子电极,中间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绝缘间隙,并分别连接两绕线Ldl [id, j]与Ld2[id, j]。电极Sd [Na+1, j]至Sd[Nr_l, j]的绝缘间隙连接成一向下延伸(沿负I方向)的通道,绕线Ld[Na,j]即沿此通道向下延伸,由触控区12d的下侧穿出,并沿触控区12d的周边回绕至接垫区14d (第9图);绕线Ldl [id,j]与Ld2[id,j]则在绕线Ld[Na,j]的相反两侧平行地向下延伸,经由触控区12d的下侧边穿出,沿触控区12d的周边向上回绕至接垫区14d,并连接在一起,以将电极Sdl [id,j]与Sd2[id,j]连接为电极 Sd [id,j]。
[0073]假设有一对电极Sdl [id2,j]与Sd2[id2,j](未绘示)的y轴位置高于电极Sdl [id,j]与 Sd2[id,j]的 y 轴位置(即 Na〈id2〈id),则电极 Sdl[id2,j]的绕线 Ldl [id2,j]会于绕线Ldl [id, j]与Ld[Na, j]之间向下延伸,电极Sd2[id2,j]的绕线Ld2[id2,j]则于绕线Ld[Na,j]与Ld2[id,j]之间向下延伸;如此,向下延伸的诸绕线Ld [Na, j]、Ldl [Na+1,j]至Ldl [Nr-1, j]与Ld2[Na+l,j]至Ld2[Nr_l,j]便不需相互跨接,故可和电极布置于同一导体层。
[0074]相似于电极Sd[I, j]至 Sd[Na-1, j]、Sd[Na, j]至 Sd[Nr_l, j]的绕线安排,电极Dd[Na-1, j]连接于一绕线 Wd[Na-1,j](图 10),两电极 Ddl [iu,j]与 Dd2[iu,j]中间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绝缘间隙,并分别连接两绕线Wdl [iu, j]与Wd2[iu, j]。绕线Wd[Na-1,j]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d的上侧进入接垫区14d ;绕线Wdl[iu,j]与Wd2[iu,j]则在绕线Wd[Na_l, j]的相反两侧平行地向上延伸,经由触控区12d的上侧边穿入至接垫区14d,并将电极Ddl [iu,j]与Dd2[iu,j]连接为同一电极Dd [iu,j]。
[0075]再者,电极Dd [Na,j]连接于一绕线 Wd [Na,j],两电极 Ddl [id,j]与 Dd2[id,j]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绝缘间隙,并分别连接两绕线Wdl [id, j]与Wd2[id,j]。电极Dd [Na+1,j]至Dd[Nr,j]的绝缘间隙连接成一向下延伸(沿负y方向)的通道,绕线Ld[Na,j]即沿此通道向下延伸,由触控区12d的下侧穿出,并沿触控区12d的周边回绕至接垫区14d ;绕线Wdl[id,j]与Wd2[id,j]则在绕线Wd[Na,j]的相反两侧平行地向下延伸,经由触控区12d的下侧边穿出,沿触控区12d的周边向上回绕至接垫区14a,并连接在一起,以将电极Ddl [id, j]与 Dd2[id,j]连接为电极 Dd[id,j]。
[0076]图11是以相邻电极Sd[i,j]与Dd[i,j]、Dd[i+l,j]为例示意电极形状的一种设计实施例。电极Sd2[i,j]与电极Ddl[i,j]为两拼合电极,电极Sd2[i,j]与电极Ddl [i+1,j]亦为两拼合电极。一实施例中,两拼合电极边界上有曲折分段,使两拼合电极能隔着一绝缘间隙而彼此嵌合。举例而言,电极Sd2[i,j]的边界包括一凹凸的曲折分段sct3,由边界上的一点pnt3a延伸至另一点pnt3b ;搭配曲折分段sct3的凹凸形状,电极Ddl [i+1, j]的边界上则包括一对应曲折分段sct4,延伸于边界上的两点pnt4a与pnt4b之间,与曲折分段sct3相隔一间隙而相互嵌合。曲折分段sct3的凹凸使其长度大于点pnt3a与pnt3b之间的直线距离,而曲折分段sct4会大幅延伸跨越点pnt3a与pnt3b之间的连线。类似地,曲折分段sct4的长度大于点pnt4a与pnt4b之间的直线距离,曲折分段sct3亦会跨越点pnt4a与pnt4b之间。由于曲折分段可以延长电极Sd2[i, j]与Ddl [i+1, j]间相互搭配的边界长度,使得电极Sd2 [i,j]与Ddl [i+1,j]间的互耦程度大幅增加,能更敏锐地侦测触控所引发的互耦电容改变。
[0077]同理,电极Sd2[i,j]与Ddl[i,j]之间也是以曲折分段相隔一绝缘间隙而彼此嵌合。举例而言,为形成电极Sd2[i,j]的曲折分段,电极Sd2[i,j]的侧边上可包括一或多个分支,例如分支brnl ;分支间则有凹入处,例如凹入处blnkl。在电极Sd2[i, j]的侧边上,分支brnl由两点pntla与pntlb之间突出,使分支brnl于点pntla与pntlb间的周长(即分段sctl)大于点pntla与pntlb间的直线距离;凹入处blnkl则由两点pnt2a与pnt2b之间凹入,使分支blnkl于点pnt2a与pnt2b间的周长(即分段sct2)大于点pnt2a与pnt2b间的直线距离。电极Sd2[i,j]的分支brnl会伸入至电极Ddl [i, j]的凹入处,电极Sd2[i,j]的凹入处blnkl则可容纳电极Ddl [i, j]的突出分支。
[0078]请参考图12与图13,其所示意的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e。触控面板IOe是将图11的电极运用于图7触控面板IOc的绕线安排。触控面板IOe包括触控区12e与接垫区He ;触控区12e包括有电极De[l,j]至De[Nr,j]与电极Se [I,j] M Se [Nr-1, j],形成于同一导体层,类似图7中的电极Dc[l, j]至Dc[Nr, j]与电极Sc[l, j]至Sc [Nr-1,j]。在触控面板IOe中,电极Se [I, j]至Se [Nr-2, j]中的每一电极Se [i, j]包括两电极Sel [i, j]与Se2[i, j];电极De [I, j]至De[Nr_l, j]中的每一电极De [i,j]则由两电极Del[i,j]与 De2[i,j]形成。
[0079]如图13所示,电极Se [Nr-1, j]连接于一绕线Le [Nr_l, j],两电极Sel [i, j]与Se2[i, j]可视为电极Se[i,j]的左右两个子电极,中间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绝缘间隙,并分别连接两绕线Lel [i,j]与Le2[i,j]。电极Se [1,j]至Se [Nr_2,j]的绝缘间隙连接成一向上延伸的通道,绕线Le[Nr-l,j]沿此通道向上延伸,由触控区12e的上侧进入接垫区14e ;绕线Lel [i,j]与Le2[i,j]则在绕线Le [Nr-1, j]的左右两侧平行地向上延伸,与绕线Le [Nr-1, j] 一样经由触控区12e的上侧边穿入至接垫区14e,并连接在一起,以将电极 Sel[i,j]与 Se2[i,j]连接为电极 Se [i,j]。
[0080]假设有一对电极Sel[i2,j]与Se2[i2,j](未绘示)的y轴位置低于电极Sel [i,j]与 Se2[i,j]的 y 轴位置(即 i〈i2〈 (Nr-1)),则电极 Sel [i2,j]的绕线 Lel[i2, j]会于绕线Lel [i,j]与Le[Nr-1, j]之间向上延伸,电极Se2[i2, j]的绕线Le2[i2, j]则于绕线Le[Nr-1, j]与Le2[i,j]之间向上延伸。在此种绕线安排下,各绕线不需相互穿越跨接,故可和电极一起形成于同一导体层。
[0081]类似地,电极De[Nr, j]连接于一绕线We [Nr, j],两电极Del [i, j]与De2[i,j]可视为电极De[i,j]的左右两个子电极,中间间隔一个沿y轴延伸的绝缘间隙,并分别连接两绕线Wel[i,j]与We2[i,j]。电极De [I, j]至De[Nr_l,j]的绝缘间隙连接成一向上延伸的通道,绕线We[Nr,j]沿此通道向上延伸,由触控区12e的上侧进入接垫区14e ;绕线Wel[i,j]与We2[i,j]则在绕线We[Nr,j]的左右两侧平行地向上延伸,与绕线We[Nr,j] 一样经由触控区12e的上侧边穿入至接垫区14e,并连接在一起,以将电极Del [i,j]与De2[i,j]连接为同一电极De [i,j]。
[0082]图9 至图 11 中的电极 Sd[Na_l,j]、Sd[Na,j], Dd[Na-1, j]、Dd[Na,j]及 / 或图11至图12中的电极Se [Nr-1, j]、De[Nr, j]之内亦可如图3所示的电极Sa [Na-1, j] 一样切出回路状绝缘间隙16,其沿x轴的宽度可比照两个子电极间的绝缘间隙。
[0083]请参考图14,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Sf [i,j]与Df[i,j],可用以取代触控面板IOd的电极Sd[i,j]与Dd[i,j](图9至图11),也可用以取代触控面板IOe的电极Se [i,j]与De[i,j](图12至图13)。电极Sf[i,j]包括两电极Sfl [i,j]与Sf2[i,j],沿x轴相隔一绝缘间隙,可形成绕线的y轴通道。电极Df[i,j]包括两电极Dfl [i,j]与Df2[i,j],相隔一绝缘间隙以形成绕线的y轴通道。电极Sf2[i,j]在点pnt5a与pnt5b间形成一曲折分段,其长度大于点pnt5a与pnt5b间的直线距离;对应地,电极Dfl [i, j]在点pnt6a与pnt6b间形成一曲折分段,其长度大于点pnt6a与pnt6b间的直线距离,并与点pnt5a与pnt5b间的曲折分段相隔一间隙而彼此嵌合。点pnt5a与pnt5b间的曲折分段会跨越点pnt6a与pnt6b之间,点pnt6a与pnt6b间的曲折分段则跨越点pnt5a与pnt5b之间。
[0084]请参考图15,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Sg[i,j]与Dg[i,j],可用以取代触控面板IOd中的电极Sd[i,j]与Dd[i,j](图9至图11),也可用以取代触控面板IOe中的电极Se [i,j]与De[i,j](图12至图13)。电极Sg[i,j]包括两电极Sgl [i,j]与Sg2[i, j],沿x轴相隔一绝缘间隙,可形成绕线的y轴通道。电极Dg[i, j]包括两电极Dgl[i, j]与Dg2[i, j],相隔一绝缘间隙以形成绕线的y轴通道。电极Sg2[i, j]在点pnt7a与pnt7b间形成一曲折分段,其长度大于点pnt7a与pnt7b间的直线距离;对应地,电极Dgl[i, j]在点pnt8a与pnt8b间形成一曲折分段,其长度大于点pnt8a与pnt8b间的直线距离。点pnt7a与pnt7b间的曲折分段会跨越点pnt8a与pnt8b之间,点pnt8a与pnt8b间的曲折分段则跨越点pnt7a与pnt7b之间。
[0085]请参考图16,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Sh[i,j]与Dh[i,j],可用以取代触控面板IOd中的电极Sd[i,j]与Dd[i,j](图9至图11),也可用以取代触控面板IOe中的电极Se [i,j]与De[i,j](图12至图13)。电极Sh[i,j]包括两电极Shl [i,j]与Sh2[i,j],两者相隔一绝缘间隙,可形成绕线的y轴通道。电极Dh[i,j]包括两电极Dhl[i,j]与Dh2[i,j],相隔一绝缘间隙以形成绕线的y轴通道。电极Sh2[i,j]在点pnt9a与pnt9b间形成一曲折分段,其长度大于点pnt9a与pnt9b间的直线距离;对应地,电极Dhl [i, j]在点pntlOa与pntlOb间形成曲折分段,其长度大于点pntlOa与pntlOb间的直线距离。
[0086]请参考图17与图18,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i,可用以实现图1中的电极配置与相关的各种绕线安排。触控面板IOi包括触控区12i与接垫区
14i;触控区12i中包括有电极Di [I,j] MDi[Nr, j]与电极Si [I,j]至Si [Nr_l,j],形成于同一导体层,分别作为图1中的电极D[l,j]至D[Nr,j]与电极S[l,j] MS[Nr-l, j]。
[0087]类似图15中实施例,电极Si[i,j](其中i可以是iu或id)的边界有两曲折分段,和相邻两电极Di[i,j]及Di[i+1,j]的部份边界相隔一绝缘间隙而彼此嵌合;在此两曲折分段的另一侧,电极Si [i, j]与相邻两电极Di [i, j-1]及Di [i+1, j-1]沿x轴间隔一绝缘间隙,形成可绕线的y轴通道。同理,电极Di[i,j]的边界也有两曲折分段,和电极Si[i_l,j]及Si[i,j]的部份边界相隔一绝缘间隙而彼此嵌合;在此两曲折分段的另一侧,电极Di[i, j]与相邻两电极Si [1-1, j+1]及Si [i, j+1]沿x轴间隔一绝缘间隙,形成可绕线的y轴通道。
[0088]如图18所示,电极Si[l,j]与电极Si[Na_l,j]分别连接至绕线Li [1,j]与Li [Na-1, j];在电极 Si [I, j] M Si [Na-1, j]中的任一电极 Si [iu, j]则连接于绕线 Li [iu,j],其位于绕线 Li [I,j]与 Li [Na-1,j]之间。绕线 Li [I,j]、Li[iu,j] M Li [Na-1, j]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i的上侧而进入接垫区14i。在电极Si [I,j]至Si [Na-1,j]中,若有一电极 Si[iu2,j]排列于电极 Si [iu,j]与 Si [Na-1,j]之间(即 iu〈iu2〈 (Na-1)),则电极Si[iu2, j]连接的绕线Li [iu2, j]会位于绕线L[iu, j]与L[Na_l, j]之间。如此,绕线Li[l,j]至Li[Na-l,j]不会彼此跨越,使得诸电极可形成于同一导体层。
[0089]电极Si [Na, j]与电极Si [Nr_l, j]分别连接至绕线Li [Na, j]与Li[Nr_l,j];在电极Si [Na, j]至Si [Nr-1, j]中的任一电极Si [id, j]则连接于绕线Li [id, j],其位于绕线Li [Na, j] % Li [Nr-1, j]之间。绕线 Li[Na, j]、Li[id, j]至 Li[Nr_l, j]向下沿伸,穿过触控区12i的下侧,沿触控区12i的周边回绕而进入接垫区14i。在电极Si [Na, j]至Si [Nr-1,j]中,若有一电极 Si[id2,j]排列于电极 Si [id,j]与 Si [Nr-1,j]之间(即 id〈id2〈 (Nr-1)),则电极Si[id2,j]连接的绕线Li[id2,j]会位于绕线Li[id,j]与Li [Nr-1,j]之间,以避免绕线彼此跨越。
[0090]类似地,电极Di [I, j]与电极Di [Na-1,j]分别连接至绕线Wi [I, j]与Wi [Na-1,j];在电极Di [I, j]至Di [Na-1, j]中的任一电极Di [iu, j]则连接于绕线Wi [iu, j],其位于绕线Wi [I,j]与Wi [Na-1,j]之间,并和绕线Wi [I,j]与Wi [Na-1,j] 一起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i的上侧而进入接垫区14i。电极Di [Na, j]与电极Di[Nr, j]分别连接至绕线Wi [Na, j]与Wi[Nr,j];在电极Di [Na,j]至Di[Nr,j]中的任一电极Di [id,j]则连接于绕线 Wi [id, j],其位于绕线 Wi [Na, j]与 Wi [Nr, j]之间,并和绕线 Wi [Na, j]与 Wi [Nr, j] 一起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i的下侧,并沿触控区12i的周边回绕以进入接垫区14i。
[0091]在图17与图18的实施例中,电极Si[i,j]的形状也可采用电极Sd2[i,j](图11)、Sf2[i, j](图 14)、Sg2[i,j](图 15)或 Sh2[i,j](图 16)的造型;对应地,电极 Di [i,j]的形状也可采用电极 Ddl [i,j](图 11)、Df2[i,j](图 14)、Dg2[i,j](图 15)或 Dh2[i,j](图16)的造型。
[0092]图17与图18的触控面板IOi由触控区12i的上下两侧延伸各电极的绕线;在另一实施例中,各电极的绕线可以统一由触控区的上侧延伸至接垫区。
[0093]请参考图19,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IOj ;触控面板IOj包括触控区12j与接垫区14j。触控区12j包括有电极Dj [I, j]至Dj [Nr, j]与电极Sj [1,j]至Sj[Nr-l,j],形成于同一导体层,分别作为图1中的电极D[l,j]至D[Nr,j]与电极S[l,j]至 S[Nr-1, j]。
[0094]电极Dj [I, j-1]与 Dj [Nr, j-1]分别连接绕线 Wj [I, j-1]与 Wj [Nr, j-1],电极Dj [I, j-1]至Dj [Nr, j-1]中的任一电极Dj [i,j-1]则连接绕线Wj [i,j-1]。类似地,电极Sj [I, j]与 Sj [Nr-1,j]分别连接绕线 Lj [I, j]与 Lj [Nr-1,j],电极 Sj [I, j]至 Sj [Nr-1,j]间的任一电极Sj [i,j]则连接绕线Lj [i,j]。
[0095]在触控区12j 中,电极 Dj [I, j-1] M Dj [Nr, j-1]与电极 Sj [I, j]至 Sj[Nr_l, j]间形成y轴通道;在此I轴通道中,绕线Wj [i,j-1]位于绕线Wj [I, j-1]与Wj [Nr, j-1]之间,并与绕线Wj [I,j-1]及Wj [Nr,j-1] 一起向上延伸至接垫区14j ;绕线Lj [i,j]位于绕线Lj[l, j]与Lj [Nr-1, j]之间,并与绕线Lj [I, j]及Lj [Nr-1, j] —起向上延伸至接垫区14j。绕线Wj [I,j-1]至Wj [Nr,j-1]与绕线Lj [Nr-1,j]至Lj[l,j]不需彼此跨越,故可和诸电极形成于同一导体层。[0096]请参考图20,其所示意的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k,包括触控区12k与接垫区14k。触控区12k包括电极Sk[j]与电极Dk[l, j]至Dk[Nr, j],设于同一导体层。电极Dk[l, j]至Dk[Nr, j]可分别实现电极D[l, j]至D[Nr, j](图1),电极Sk[j]等效上即是将电极S[l,j]至S[Nr-l,j]连接为一体。电极Sk[j]的边界上有多个曲折分段,隔着绝缘间隙而分别嵌合于电极Dk[l, j] M Dk[Nr, j]。举例而言,电极Sk[j]在点pntlla与pntllb间形成一曲折分段;对应地,电极Dk[l, j]在点pntl2a与pntl2b之间形成一搭配的曲折分段。电极Dk[l,j]至Dk[Nr,k]与电极Sk[j+1]亦相隔一绝缘间隙,形成可绕线的通道Hk [j],沿y轴延伸。
[0097]在通道Hk[j]中,电极 Sk[j]连接于绕线 Lk[j],电极 Dk[l, j]、Dk[Na_l, j]、Dk [Na, j]与 Dk [Nr, j]分别连接绕线 Wk [I,j], Wk [Na-1, j]、Wk[Na,j]与 Wk [Nr, j]。电极Dk[I, j]至Dk[Na-1, j]间的任一电极Dk[iu, j]连接绕线Wk[iu, j],其位于绕线Wk[l, j]与Wk[Na-1,j]之间,和绕线Wk[I,j]与Wk[Na-1,j](及绕线Lk[j])一起向上延伸,穿过触控区12k的上侧边界而进入接垫区14k。电极Dk [Na, j]至Dk[Nr, j]间的任一电极Dk [id,j]则连接绕线Wk[id,j],其延伸于绕线Wk[Na,j]与Wk[Nr,j]之间,和绕线Wk[Na,j]与Wk[Nr, j] 一起向下穿过触控区12k的下侧边界,回绕触控区12k的周边而进入接垫区14k。在另一种绕线实施例中,绕线Lk[j]与绕线Wk[l,j]至Wk[Nr,j]均统一向上延伸,以经由触控区12k的上侧而进入接垫区14k。
[0098]请参考图21,其所示意的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L,包括触控区12L与接垫区14L。触控区12L中包括有电极SL[j]与电极DL[l,j]至Dk[Nr,j],设于同一导体层。电极DL[1, j]至DL[Nr, j]可分别实现电极D[l, j]至D[Nr, j](图1),电极SL[j]等效上即是将电极S[l,j]至S[Nr-l,j]连接为一体。电极SL[j]的边界上有多个曲折分段,隔着绝缘间隙而分别嵌合于电极DL[I, j]至DL[Nr, j]。电极DL[I, j]至DL[Nr, k]与电极SL[j+l]亦相隔一绝缘间隙,形成可绕线的通道HL[j],沿y轴延伸。电极SL[j]的上侧形成一开口 opn[l],使电极DL[1,j]的绕线WL[1,j]可向上延伸;电极SL[j]的右侧亦形成多个开口,例如开口 opn[2]与opn[3],使电极DL[2,j]与DL[3,j]的绕线WL[2,j]与WL[3,j]可向右延伸至通道HL[j],以此类推。在电极SL[j]的另一种实施例中,电极SL[j]的某一部份也可以是在右侧连接而于左侧形成开口叩n[i],以使某一(或某些个)电极DL[i,j]可向左延伸至通道HL[j-l]。
[0099]在触控面板IOL中,电极DL[1,j]至DL[Nr,j]的绕线可分为两群而分别穿越触控区12L的上侧与下侧;或者,也可统一经触控区12L的上侧延伸至接垫区14L。
[0100]请参考图22,其所绘示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垫绕线示意图,应用于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图22的接垫区14m可以泛指接垫区14a (图2)、14b (图4)、14c (图7)、14d (图 9)、14e (图 12)、14i (图 17)、14j (图 19)、14k (图 20)与 14L (图 21),其包括有多个接垫,如接垫P[1]、P[2]至P[q]与P[ql]至P[q3]等等。在图22的实施例中,各接垫沿X轴线性排列为一列,各接垫P[q]用以将至少一绕线Lm[q]连接至电路板(如可挠性电路板,未绘示)上的对应接垫,使绕线Lm[q]得以经由电路板而连接至对应的感测器或驱动器。绕线Lm [q]泛指任何由触控区的电极延伸而出的绕线,例如说是绕线Lal [iu,j]、La2[iu,j]、Lal[id,j]、La2[id,j]、La[Na_l,j]与 La[Na,j](图 3)、绕线 Lb[j]、Lbl [j]与 Lb2[j](图 5)、绕线 Wb[Nr,j]、Wbl[i,j]与 Wb2[i,j](图 6)、绕线 Lc[Nr_l]、Lcl [i,j]与 Lc2[i,j](图 8)、绕线 Ld[Na-1, j]、Ld[Na, j]、Ldl [iu, j]、Ld2[iu, j]、Ldl [id, j]、Ld2[id, j]、Wd [Na-1, j]、Wd[Na,j]、Wdl[iu,j]、Wd2[iu,j]、Wdl [id,j]与 Wd2[id,j](图 10)、绕线Le[Nr-1, j]、Lel[i,j]、Le2[i,j]>ffe[Nr, j]、Wel[i,j]与 We2[i,j](图 13)、绕线 Li[iu,j]、Li[id,j]、Wi[iu,j]与 Wi [id,j](图 18)、绕线 Lj [i,j]与 Wj[i,j-1](图 19)、绕线Lk[j]、Wk[iu,j]与 Wk[id,j](图 20)以及绕线 WL[1,j]至 WL[3,j]等等(图 21)。
[0101]在图22实施例中,属性相同的绕线可以连接至同一接垫,亦即,同一接垫可连接多个绕线,以节省接垫的数目。属性相同的绕线指需连接至同一感测器、同一驱动器或同一电压的绕线;举例而言,由同一电极的两子电极所分别延伸而出的两绕线即为属性相同的绕线。再者,如图1所讨论的,在驱动感测配置的各种实施例中,不同电极S[il,jl]与S[i2,j2]可以被连接至同一感测器,故电极S[il,jl]与S[i2,j2]的绕线亦为属性相同的绕线。同理,不同电极D[il,jl]与D[i2,j2]也可以被连接至同一驱动器,故电极D[il,jl]与D[i2,j2]的绕线亦为属性相同的绕线。
[0102]由于每一个接垫需要占用相当的面积,接垫之间也要保留适当的间隔距离,若接垫数目过高,将会增加接垫区沿X轴的宽度,限制触控面板的应用。因此,将相同属性的绕线连接至同一接垫,可以有效减少所需的接垫数目,降低接垫区占用的面积。如图22所示,绕线Lm[ql]与Lm[q4]为属性相同的绕线,故可连接至同一接垫P[ql]。类似地,绕线Lm[q2]与Lm[q3]为属性相同的绕线,可分别由接垫P[q2]的两端连接至接垫P[q2]。为使绕线Lm[q4]、接垫P[ql]至绕线Lm[ql]间的连接与绕线Lm[q3]、接垫P [q2]至绕线Lm[q2]间的连接互不交叉,绕线Lm[q2]与Lm[q3]会维持在绕线Lm[ql]与Lm[q4]之间,绕线Lm[q2]与Lm[q3]所欲连接的接垫P[q2]亦位于绕线Lm[q4]与接垫P[ql]之间。由于绕线Lm[q4]、接垫P[ql]至绕线Lm[ql]间的连接与绕线Lm[q3]、接垫P [q2]至绕线Lm[q2]间的连接互不干涉交叉,故接垫、绕线与各电极均能形成于同一导体层。
[0103]举例而言,连接至接垫P[q3]的绕线Lm[q5]可以是图3中的绕线La[Na_l,j],连接电极Sa[Na-1, j]。在绕线Lm[q5]两侧的绕线Lm[q2]与Lm[q3]可以是绕线Lal [iu2, j]与 La2[iu2,j],分别连接电极 Sal[iu2,j]与 Sa2[iu2,j];电极 Sal [iu2,j]与 Sa2[iu2,j]分别位于绕线Lm[q5]的相反两侧,使电极Sa2[iu2, j]、绕线La2[iu2, j](绕线Lm[q3])、接垫P[q2]、绕线Lal [iu2, j](绕线Lm[q2])至电极Sal [iu2, j]的连接环绕于电极Sa[Na_l,j]、绕线La[Na_l,j](绕线Lm[q5])与接垫P[q3]之外。在绕线Lm[q2]与Lm[q3]外围的绕线Lm[ql]与Lm[q4]则可以是图3中的绕线Lal[iu, j]与La2[iu, j],分别连接电极Sal [iu, j]与 Sa2[iu, j],而电极 Sa2[iu, j]、绕线 La2[iu, j](绕线 Lm[q4])、接垫 P[ql]、绕线Lal[iu, j](绕线Lm[ql])至电极Sal [iu, j]的连接则环绕于电极Sa2 [iu2, j]、绕线La2 [iu2,j](绕线 Lm[q3])、接垫 P[q2]、绕线 Lal [iu2,j](绕线 Lm[q2])与电极 Sal [iu2,j]之外。接垫P[q2]排列在接垫P [ql]与P[q3]之间,且接垫P [ql]、P [q2]与P[q3]可以不是相邻的三个接垫。
[0104]适当的驱动感测配置也可以让不同绕线能共用一接垫。举例而言,在图20的触控面板IOk中,电极Dk [id, j]可以连接至驱动器DU [mod (j, 2) * i + mod (j-1, 2) *(Nr-1d+1)];亦即,电极Dk[id, j]与电极Dk[Nr_id+l, j+1]会连接至同一驱动器。因此,绕线Wk[I, j]可以和绕线ffk[Nr, j+1]连接至同一接垫(如接垫P[ql]),夹在绕线Wk[l,j]与Wk[Nr,j+1]之间的绕线Wk[2,j]与Wk[Nr_l,j+1]可连接至同一接垫(如接垫P[q2]),位在绕线Wk[2,j]与Wk[Nr-l,j+1]间的绕线Wk[3,j]与Wk[Nr_2,j+1]则可连接至同一接垫(如接垫P [q3]),以此类推。
[0105]请参考图23,其所绘示的是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垫绕线示意图。如同图22的接垫区14m,图23的接垫区14n可以泛指接垫区14a (图2)、14b (图4)、14c (图7)、14d(图 9)、14e (图 12)、14i (图 17)、14j (图 19)、14k (图 20)与 14L (图 21),其包括有多个交错排列的接垫,如接垫P[1,1]、P[1,2]至P[l,q]与P[2,1]、P[2,2]至P[2,q]等等;在第23图的例子中,这些接垫排列为两列,接垫P[1,1]、P[1,2]至P[l,q]沿X轴线性排列为一列,接垫P[2,1]、P[2,2]至P[2,q]沿X轴线性排列为另一列,接垫P[2,l]的x轴位置在接垫P[l,l]与P[l,2]之间,接垫P[l,2]的X轴位置在接垫P[2,I]与P[2,2]之间,以此类推。各接垫P[l,q]与P[2,q]分别连接至少一绕线,例如,接垫?[1,1]、?[1,2]、?[2,1]与P [2,2]即分别连接绕线Ln [I]至Ln [4]。
[0106]在图23的实施例中,同一属性的不同绕线可以环绕同一列的接垫及/或不同列的接垫而连接至同一接垫。如图23所示,同一属性的绕线Ln[ql]与Ln[q4]可分别连接于接垫P[l,ql]的两端,另两条属性相同的绕线Ln[q2]与Ln[q3]则可共同连接于另一列的接垫P[2,q2]。由于绕线Ln[q2]与Ln[q3]会维持在绕线Ln[ql]与Ln[q4]之间,绕线Ln[q2]与Ln[q3]所欲连接的接垫P[2,q2]亦位于绕线Ln[q4]与接垫P[l,ql]之间,故绕线Lm[q4]、接垫P[l, ql]至绕线Lm[ql]间的连接与绕线Lm[q3]、接垫P[2, q2]至绕线Lm [q2]间的连接互不干涉交叉。亦即,交错排列的接垫可以缩减接垫区14n的x轴宽度,属性相同的不同绕线(连接至不同电极的绕线)也可以连接至同一接垫。
[0107]请参考图24,其所示意的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配置,两电极Zl与Z2可以是本发明任一实施例中的两个相邻电极,相隔距离dl的绝缘间隙17a ;举例而言,电极Zl可以是连接至驱动器的电极,电极Z2可以是连接至感测器的电极。在间隙17a中,本发明可再设置一或多个虚(dummy)电极,例如虚电极zd[l]、zd[2]至zd[r]等等。虚电极zd[l]至zd[r]彼此绝缘,亦绝缘于电极Zl与Z2 ;举例而言,虚电极zd[I]与电极Zl相隔距离d2的间隙17b,与电极Z2则相隔距离d3的间隙17c。因此,电极Zd[r]是浮接的(floating),未连接至任何电路(包括感测器与驱动器)。经由虚电极zd[r]的填塞,电极Zl与Z2间原本距离较宽的绝缘间隙17a被缩减为两个距离较窄的间隙17b与17c。换言之,虚电极Zd[r]的设置可以部份填充电极Zl与Z2间的间隙17a,使间隙17a比较不明显,在将触控面板整合于显示面板时可减少间隙对画面显示的影响,也有利于电极的加工与制造。再者,由电极Zl至Z2的电场电力线可先由电极Zl耦合至各虚电极zd[r],再由虚电极zd[r]耦合至电极Z2。因此,虚电极zd[r]可收束电极Zl与Z2间的电力线,减少电力线漏失,有助于互耦电容改变的感测。
[0108]总结来说,针对驱动器与感测器搭配的多指触控面板,本发明为电极配置、绕线安排与接垫排列等各方面提出整体解决方案,使诸电极、绕线与接垫可形成于同一导体层,进而缩减触控面板的尺寸、面积、厚度,并降低触控面板的成本,使触控面板的应用更具弹性,也使友善直觉的触控介面能广泛地普及运用。再者,本发明的规律性绕线安排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可使各电极周遭的电气环境趋于一致,以增进触控感测的性能。
[0109]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由权利要求书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包含: 一第一电极,形成于一导体层; 一第一绕线,形成于该导体层,并连接于该第一电极; 一第二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该第二电极包含两个第二子电极,分别设于该第一绕线的两侧,并绝缘于该第一绕线; 两第二绕线,形成于该导体层,分别连接该两个第二子电极,将该两个第二子电极互连接;以及 一第三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并绝缘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 其中,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三电极的其中两个分别用以连接至一驱动器与一感测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二绕线分别沿该第一绕线的两侧延伸。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一接垫,形成于该导体层;该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第一接垫与该第一电极;以及 一第二接垫,形成于该导体层;其中,该两第二绕线分别沿该第一绕线的两侧将该第二接垫连接至该两个第二子电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包含两第一子电极,该第一绕线连接于该两第一子电极的其中之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二电极相隔一第一间隙,而该第一绕线沿该第一间隙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四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其中,该第二电极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四电极之间,且该第四电极包含两第四子电极;该两第四子电极相隔一第二间隙,且该第一绕线与该两第二绕线沿该第二间隙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触控区与一接垫区;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位于该触控区内;该第一绕线穿过该触控区的一第一侧而延伸至该接垫区,该两第二绕线亦穿过该第一侧而延伸至该接垫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四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以及 一第四绕线,形成于该导体层,并连接于该第四电极; 其中,该第一电极位于该第二电极与该第四电极之间;该触控面板包含一触控区与一接垫区,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四电极位于该触控区内;该第一绕线穿过该触控区的一第一侧而延伸至该接垫区,该第四绕线穿过该触控区的一第二侧而延伸至该接垫区,且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该触控区的相异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绕线沿一第一方向穿过该第一侧,该第四绕线沿该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穿过该第二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及该两第二子电极的其中之一是与该第三电极成为两拼合电极,该两拼合电极分别为一第一拼合电极与一第二拼合电极;该第一拼合电极的一第一侧边上的两第一点之间包含有一分支,使该分支于该两第一点间的周长大于该两第一点间的直线距离;该第二拼合电极的一第二侧边的两第二点之间设有一凹入处,使该凹入处于该两第二点间的周长大于该两第二点间的直线距离;其中,该分支是间隔一间隙而嵌合于该凹入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二绕线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极的两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四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其中,该第一电极位于该第二电极与该第四电极之间,且该第四电极包含两第四子电极,分别连接该两第二绕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多个交错排列的接垫,形成于该导体层;该些接垫中包含一第一接垫与一第二接垫,该第一接垫经由该第一绕线连接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接垫经由该两第二绕线连接于该两第二子电极。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一接垫,形成于该导体层;该第一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第一接垫与该第一电极; 一第三接垫,形成于该导体层;以及 一第三绕线,形成于该导体层,与该第三电极位于该第一绕线的同一侧,将该第三接垫连接至该第三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四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与该第三电极分别位于该第一绕线的相异两侧;以及 一第四绕线,形成于该导体层,与该第四电极位于该第一绕线的同一侧,将该第三接垫连接至该第四电极。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浮接的虚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位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三电极的其中两个之间,并绝缘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三电极。
17.一种触控面板,包含: 一第一电极,形成于一导体层;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边界,该第一边界包含一第一曲折分段;该第一曲折分段延伸于该第一边界的两第一点之间;以及 一第二电极,形成于一导体层;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边界,该第二边界包含一第二曲折分段;该第二曲折分段延伸于该第二边界的两第二点之间; 其中,该第二曲折分段突出于该两第一点间,且该第一曲折分段突出于该两第二点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分别用以连接一驱动器与一感测器。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的边界还包含一第四曲折分段,且该触控面板还包含: 一第三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该第三电极具有一第三边界,该第三边界包含一第三曲折分段,延伸于该第三边界的两第三点之间; 其中,该第四曲折分段突出于该两第三点间。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浮接的虚电极,形成于该导体层,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并绝缘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488326SQ201310049779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7日
【发明者】郭玮伦, 何闿廷, 洪国强 申请人: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