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装置及监视方法

文档序号:653373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监视装置及监视方法
【专利摘要】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根据性能值保存部(11)保存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间间隔运算部(15)缩短被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延长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一个以上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间间隔更新部(16)用由时间间隔运算部(15)运算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更新时间间隔保存部(10)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
【专利说明】
监视装置及监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规定时间间隔监视表示监视对象的性能的多个性能项目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想要缩短监视监视对象的性能值的时间间隔(轮询间隔(pollinginterval))而获得监视对象的性能信息的情况下,存在会无用地产生用于监视的通讯,而使对监视以外的通讯响应下降的问题。
[0003]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用于计算轮询间隔的参数,根据监视对象的性能值的时间变动率来计算轮询间隔的方法(专利文献I)。此外,还提出有为了减轻在取得来自监视对象的性能信息之际给监视对象带来的超负荷,基于从监视对象收集的性能信息,根据需要来调整以后的信息收集的对象范围或者程度的方法(专利文献2)。此外,还提出有为了迅速地检测监视对象的障碍,缩短基于心跳等的障害监视间隔的方法(专利文献3)。此外,还提出有针对每个监视对象,利用变换辞典根据重要度更新监视对象的监视间隔的方法(专利文献4),其中,变换辞典保存与重要度相对应的多个监视间隔等级和每个监视间隔等级的监视间隔。此外,还提出有为了以与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规格或利用状况或运用状况相应的适当的监视间隔远程监视各监视对象设备,通过从监视对象侧向监视服务器侧发出监视间隔变更的运算请求,或者从监视服务器侧向监视对象侧发出监视间隔变更的运算请求,运算监视间隔的方法(专利文献5)。
[0004]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方法中,只不过是根据监视对象的性能值的时间变动率计算到下次监视为止的时间间隔而已,并没有公开当产生许多监视时间间隔被较短地计算出的性能值时的处理方法。因此,存在监视所需要的通讯量增大,会给监视以外的通讯带来不好影响的问题。
[0005]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通过用户从设定显示画面进行指定来设定监视间隔,而没有公开动态的计算方法,存在系统的运用管理之际用户负担增大的问题。
[0006]在专利文献3的方法中,作为使障碍监视间隔缩短的触发的信息是从用于监视的通讯所利用的网络以外的网络而被检测的,因此存在需要用于准备专用网络的设备投资的问题。
[0007]在专利文献4的方法中,存在随着监视对象的数量的增大辞典变大,辞典的检索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增大的问题。
[0008]在专利文献5方法中,虽然运算请求在监视对象和监视服务器之间被收发,但因为发送运算请求的触发由发送侧(监视对象)支配,因此存在难以导入通用的系统的问题。
[0009]以往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154955号。
[0012]专利文献2:专利公报第4516306号
[0013]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250626号。
[0014]专利文献4:专利公报第4600324号
[0015]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34645号。


【发明内容】

[001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视装置等,该监视装置即使缩短对性能值的劣化正在进展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也能抑制监视系统整体的监视负荷的增大。
[0017]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监视装置,是以规定时间间隔监视表示监视对象的性能的多个性能项目的监视装置,包括: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监视时间间隔;监视管理部,以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向所述监视对象发送用于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性能值保存部,保存所述监视管理部接收到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部,根据所述性能值保存部保存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间间隔运算部,缩短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延长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任意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间间隔更新部,用由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运算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更新在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应用了第I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的监视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
[0019]图2是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时间间隔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20]图3是光盘的层叠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21]图4是性能值保存部保存的性能值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22]图5是判断基准保存部保存的判断基准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23]图6是用于说明是否需要对“层2半径30mm位置再生性能”的性能项目的变更的判断方法的图。
[0024]图7是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25]图8是表示应用第2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的监视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
[0026]图9是表示从优先度设定部接收到再次运算请求时的时间间隔运算部的处理的示意图。
[0027]图10是第1、第2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的其它形式的示意图。
[0028]图11是第1、第2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的其它形式的示意图。
[0029]图12是第1、第2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的其它形式的示意图。
[0030]图13是表示设置了多个监视代理部及存储系统的监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1]图14是将多个存储组作为监视对象时的监视系统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3](第I实施方式)
[0034]图1是表示应用第I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的监视系统结构的方框图。监视系统具备监视装置及监视对象。监视装置是以规定时间间隔监视表示监视对象的性能的多个性能项目的装置。在图1中,监视代理部6及监视服务器30是监视装置的一个例子,存储系统3是监视对象的一个例子。此外,在图1中,光盘I是信息记录载体的一个例子,驱动器2是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此外,在图1中,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及判断基准保存部13是判断部的一个例子。监视管理部9具备性能值取得指令部7及性能值接收部8。监视代理部6具备性能值取得部4及性能值发送部5。
[0035]监视代理部6及监视服务器30通过例如规定的网络可通讯地连接。规定的网络采用互联网或LAN等的网络。然后,监视代理部6及监视服务器30利用TCP/IP等通讯协议互相通讯。
[0036]监视代理部6通过例如信号线等或规定的网络与存储系统3可通讯地连接。然后,监视代理部6利用例如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从存储系统3取得性能值。
[0037]性能值取得指令部7读取在时间间隔保存部10保存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读取的每个监视时间间隔向监视代理部6的性能值取得部4发送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在此,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是用于从监视对象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信号。
[0038]图2是时间间隔保存部10保存的时间间隔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时间间隔表由对每个性能项目分配有一个记录的关系型数据库(relat1nal database)构成,各记录中登记有“项目识别信息”、“监视时间间隔”、“信息大小”、“初期间隔”及“缩短间隔”。在图2的例子中,作为性能项目,光盘I的性能项目的盘性能项目和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驱动器性能项目被登记在时间间隔表上。
[0039]“项目识别信息”是用于唯一地确定性能项目的识别信息。在图2的例子中,是A至D的4个盘性能项目和E至F的2个驱动器性能项目被登记在时间间隔表中,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根据监视对象登记各种性能项目。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作为“项目识别信息”,记载有如“盘性能项目A”所示,表示性能项目的概要的文字,但是,实际上采用用于唯一地确定性能项目的符号列。
[0040]“监视时间间隔”表示现在设定的每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具体而言,监视时间间隔表示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的发送间隔。“信息大小”表示从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被发送起到从监视对象取得性能值为止在监视服务器30及监视代理部6之间的通讯的通讯信息量。在此,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的比特数和性能值的比特数的合计作为信息大小被采用。“初始间隔”表示监视时间间隔的初始值。“缩短时间”表示监视时间间隔被缩短时的缩短后的监视时间间隔。
[0041]在图2的例子中,作为盘性能项目A的“监视时间间隔”、“信息大小”、“初期间隔”及“缩短间隔”,分别登记有“400秒”、“8比特”、“400秒”及“150秒”。因此,对于盘性能项目A,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每400秒发送一次。然后,在针对盘性能项目A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情况下,监视时间间隔从400秒缩短到150秒。另外,图2所示的数值仅仅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数值。
[0042]返回到图1,性能值取得部4如果从监视管理部9的性能值取得指令部7接收到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则对存储系统3发行用于取得性能值的取得指令。存储系统3如果从性能值取得部4接收到取得指令,则取得与该取得指令相应的有关光盘I或者驱动器2的性能值,并对性能值发送部5输出性能值。
[0043]图3是光盘I的层叠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光盘I具有多层作为信息记录层(信息面)的层。驱动器2具备激光发光源201及物镜203。由激光发光源201发出的激光202通过物镜203聚光,被聚光的激光204从盘表面侧向光盘I的各层射入光。据此,驱动器2对各层进行信息的记录或者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多个层从远离盘表面的一侧起按顺序被标注有层O、层1、层2的层编号。
[0044]返回到图1,性能值发送部5如果接收到从存储系统3输出的性能值,则向监视管理部9的性能值接收部8发送性能值。性能值接收部8如果从监视代理部6的性能值发送部5接收到性能值,则将接收到的性能值存储到性能值保存部11。
[0045]图4是性能值保存部11保存的时间间隔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性能值表例如由对每个性能项目分配有一个记录的关系数据库构成,将从现在起到规定期间前为止由性能值接收部8取得的每个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作为性能值履历保存。在图4的例子中,性能值表具备“项目识别信息”的字段。“项目识别信息”是用于唯一地确定性能项目的识别信息。在图4的例子中,为了便于说明,代表性地记载着性能值的“最新一次”、“a次前”、“b次前”、“c次前”,但实际上在性能值表中登记着在规定期间内取得的全部性能值。在性能值表的第一行的记录中,以时间序列保存有表示在层O的半径30_位置的再生性能的性能值。在此,作为表示再生性能的性能值,例如采用错误率,表示数值越高再生性能的劣化程度越大。在性能值表的第一行的记录中,作为“c次前”、“b次前”、“a次前”、“最新一次”的性能值,保存有“9.1 %”、“9.6 %”、“10.3 %”、“10.5% ”,可以看出再生性能随时间劣化。在性能值表的第2行的记录中保存有表示在层I的半径30_位置的再生性能的性能值,在第3行的记录中保存有表示在层2的半径30_位置的再生性能的性能值,与层O相同,可以看出再生性能随时间劣化。在第4行的记录中,作为性能值登记有驱动器内部的温度。在此,驱动器内部的温度是驱动器2内部的环境温度。
[0046]另外,在图4中,例举的性能项目仅仅是一个例子,例如,在层O至层2,与半径30mm的位置不同的一个或者多个半径的位置也可以作为性能项目被采用,如果光盘I具备层3以上的层,则层3以上的一个或者多个半径的位置也可以作为性能项目被采用。
[0047]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在项目识别信息栏记载了表示性能项目的内容的文字,但实际上也可以登记用于唯一地识别性能项目的符号列。此时,可以将与登记在图2所示的时间间隔表中的项目识别信息相同的符号列登记在图4所示的性能值表中。
[0048]返回到图1,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根据登记在性能值保存部11所保存的性能值表中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履历,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各自的监视时间间隔。作为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的时机例举下述例子。例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每次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时都判断性能值被取得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并且当判断需要缩短该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可以判断其它全部的性能项目每一个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或者,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每次取得监视时间间隔最短的变更项目的性能值时,都可以判断全部的性能项目每一个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或者,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每次取得监视时间间隔最长的变更项目的性能值时,都可以判断全部的性能项目每一个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或者,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每次取得确定的一个性能项目的性能值时,都可以判断全部的性能项目每一个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
[0049]另外,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可以利用登记在性能值表中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或者,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仅利用某个性能项目(例如,光盘I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不利用其它的性能项目(例如,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而基于某个性能项目(例如,光盘I的性能项目)的是否需要变更的结果,判断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
[0050]在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是否需要变更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从图5所示的判断基准表中读出与某个性能项目对应的判断基准,根据读出的判断基准,判断是否需要变更一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051]图5是时间间隔保存部13保存的判断基准表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判断基准表由对每个性能项目分配有一个记录的关系数据库构成,登记有为每个性能项目预先规定的判断基准。在判断基准表的从第I行到第3行的3个记录中,登记有对在层O至层2的半径30_的位置的再生性能的判断基准。在此,作为判断基准,采用达到再生可能极限的允许时间,针对层O至层2分别登记有允许时间T0、T1、T2。在判断基准表的第4行的记录中,登记有对驱动器内部的温度的判断基准。在此,作为判断基准,采用由比下限温度Db高且比上限温度Dt低的温度范围规定的允许温度。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在“项目识别信息”栏记载有表示性能项目内容的文字,但实际上登记有用于唯一地确定性能项目的符号列。
[0052]例如,在对“层2半径30mm位置再生性能”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进行判断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从图5所示的判断基准表读出与该性能项目对应的判断基准的T2,判断是否需要变更该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053]以下,以“层2半径30mm位置再生性能”的性能项目为例,利用图4、图5、图6对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的判断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将登记在图4所示的性能值表中的“层2半径30_位置再生性能”的性能值履历(......、10.7%、......、11.3%、......、12.1%、......、12.7%)全部读出。
[0054]其次,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读出图5所示的判断基准表中的作为“层2半径30_位置再生性能”的判断基准的“达到再生可能极限的允许时间T2”。
[0055]图6是用于说明对“层2半径30mm位置再生性能”的性能项目是否需要变更的判断方法的图表。在图6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性能值履历。另外,图6的图表的原点表示例如监视对象的存储系统3开始工作的时刻。
[0056]其次,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根据从性能值表读出的“层2半径30_位置再生性能”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履历计算图6所示的近似直线LI。在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用例如最小二乘法计算近似直线LI。
[0057]其次,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计算从现在时刻起到达再生可能极限为止的预测时间Tc。再生可能极限是表示可以再生记录在层2的半径30_的位置的数据的极限的性能值,采用经验得到的值。在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例如,可以将最新一次的测量点Pn的取得时刻作为现在时刻,求出从现在时刻起到近似直线LI到达再生可能极限的到达点Pl为止的时间作为预测时间Tc。即,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利用外插法求出预测时间Tc。
[0058]其次,如果预测时间Tc在允许时间T2以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监视时间间隔需要变更。另一方面,如果预测时间Tc大于允许时间T2,则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该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不需要变更。在此,作为允许时间T2,采用例如,表示有关的性能项目的劣化进展,预测时间Tc变成加强监视所需的时间以下的预先规定的时间。
[0059]在图6的例子中,因为达到再生可能极限的预测时间Tc在允许时间T2以下,所以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对于“层2半径30_位置再生性能”的性能项目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另外,由于在a次前、b次前、c次前的性能值的测量点Pa、测量点Pb、测量点Pc分别计算出的预测时间大于允许时间T2,因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不需要变更该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060]在此,“层2半径30mm位置再生性能”为有关光盘I的性能项目。因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了需要缩短该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情况下,可以判断需要延长针对有关光盘I的其它的性能项目(例如,“层O半径30_位置再生性能”及“层I半径30_位置再生性能”)的监视时间间隔。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也可以判断不需要变更对于有关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例如,“驱动器内部的温度”)的监视时间间隔。
[0061]S卩,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了需要变更光盘I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延长光盘I的其它性能项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也可以判断不变更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在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对光盘I的性能项目中的规定数目(例如2个)的性能项目需要进行缩短的情况下,可以判断需要延长对于光盘I的剩余性能项目中与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的性能项目数目相同(例如2个)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可以判断不变更对于其它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062]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如上所述,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向时间间隔运算部15输出判断结果。在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出需要缩短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可以将判断结果向时间间隔运算部15输出,进行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请求。据此,可以防止不需要的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处理发生,从而可以减轻时间间隔运算部15的处理负担。
[0063]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计算登记在时间间隔保存部10保存的时间间隔表中的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运算监视时间间隔,以使由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计算出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以下。
[0064]以下,用图2对运算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一个例子进行详细说明。首先,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通过将各性能项目的信息大小除以监视时间间隔来运算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图2所示的盘性能项目A至D、驱动器性能项目E至F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分别以如下所述方式来计算。
[0065]盘性能项目A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66]8bit/400sec = 0.02bps......(式 A)
[0067]盘性能项目B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68]16bit/500sec = 0.032bps......(式 B)
[0069]盘性能项目C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70]32bit/160sec = 0.2bps......(式 C)
[0071 ] 盘性能项目D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72]8bit/500sec = 0.016bps......(式 D)
[0073]盘性能项目E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74]32bit/400sec = 0.08bps......(式 Ε)
[0075]盘性能项目F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76]12bit/120sec = 0.1bps......(式 F)
[0077]然后,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计算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在图2的例子中,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以如下所述方式来计算。
[0078](监视涉及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79](式A) + (式 B) + (式 C) + (式 D) + (式 E) + (式 F) = 0.448bps......(式 SUM)
[0080]然后,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将计算出的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向时间间隔运算部15输出。
[0081]时间间隔运算部15利用从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输出的判断结果、从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输出的通讯信息量、以及从时间间隔保存部10读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计算新的监视时间间隔。在此,设用(式SUM)计算出的0.448bps为规定值。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使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为0.448bps。
[0082]用图2、图7对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的一个例子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7(a)示出盘性能项目A、B的监视时间间隔和驱动器性能项目E、F的监视时间间隔已被确定的情况,图7 (b)示出全部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已被确定的情况。
[0083]在此,假设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图2所示的盘性能项目A和盘性能项目B的监视时间间隔需要缩短。此外,还假设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图2所示的盘性能项目C及盘性能项目D的监视时间间隔需要延长。此外,还假设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图2所示的驱动器性能项目E及驱动器性能项目F的监视时间间隔不需要变更。
[0084]首先,时间间隔运算部15将被判断为不需要变更的驱动器性能项目E及驱动器性能项目F的监视时间间隔不变更地确定(图7 (a)的步骤I)。
[0085]其次,时间间隔运算部15将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的盘性能项目A和盘性能项目B的监视时间间隔变更为在缩短间隔的字段登记的时间间隔(图7(a)的步骤2)。
[0086]其次,时间间隔运算部15运算将盘性能项目A和盘性能项目B的监视时间间隔缩短后的情况下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增加量(图7的步骤3)。在图7(a)的例子中,由于盘性能项目A和盘性能项目B的各监视时间间隔被缩短为150seC,因此盘性能项目A和盘性能项目B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通过下述的(式A’)和(式B’)计算。
[0087](盘性能项目A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88]8bit/150sec = 0.053333bps......(式 A,)
[0089](盘性能项目B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90]16bit/150sec = 0.106667bps......(式 B,)
[0091]在将盘性能项目A及盘性能项目B的监视时间间隔缩短后的情况下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通过下述的(式SUM’ )计算。
[0092](缩短后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093](式A,) + (式 B,) + (式 C) +(式 D) +(式 E) +(式 F) = 0.556bps......(式 SUM,)
[0094]因此,由于缩短盘性能项目A和盘性能项目B的监视时间间隔而产生的単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增加量通过下述(式INC)计算。
[0095](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增加量)
[0096](式SUM’)-(式 SUM) = 0.108bps......(式 INC)
[0097]为了将监视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抑制在规定值以下,可以在被判断为需要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中吸收该增加量吸收。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15将用(式INC)运算出的增加量分配给被判断为需要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盘性能项目C及盘性能项目D。作为该增加量的分配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将增加量按被判断为需要延长的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比例,分配给被判断为需要延长的各性能项目的方法。
[0098]在此,盘性能项目C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为用(式C)运算出的0.2bps,盘性能项目D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为用(式D)运算出的0.016bps。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15将用(式INC)运算出的增加量的0.108bps以0.2: 0.016的比例分配给盘性能项目C及盘性能项目D。另外,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将用(式INC)运算出的增加量的
0.108bps以1:1或2:1或3:1等各种比例分配给盘性能项目C及盘性能项目D。
[0099]具体而言,盘性能项目C应该吸收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用下述的式(L0AD_C)来表示。
[0100](盘性能项目C应该吸收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101]0.108X ((式 C)/((式 C) +(式 D))) =O-1bps......(式 L0AD_C)
[0102]另外,盘性能项目D应该吸收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用下述的式(L0AD_D)来表
/Jn ο
[0103](盘性能项目D应该吸收的通讯信息量)
[0104]0.108X ((式 D)/((式 C) +(式 D))) = 0.008bps......(式 L0AD_D)
[0105]为了将监视中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抑制在规定值以下,可以从盘性能项目C及盘性能项目D的延长前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减去用(L0AD_C)和(L0AD_D)运算出的通讯信息量。
[0106]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15用(式C’)计算盘性能项目C的新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107](盘性能项目C的新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108](式 C)-(式 L0AD_C) = 0.2bps_0.1bps = 0.1bps......(式 C,)
[0109]此外,时间间隔运算部15用(式D’)计算盘性能项目D的新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110](盘性能项目D的新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111](式 D)-(式 L0AD_D) = 0.016bps-0.008bps = 0.008bps......(式 D,)
[0112]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通过将盘性能项目C的信息大小除以(式C’),来计算盘性能项目C的延长后的监视时间间隔,并且,通过将盘性能项目D的信息大小除以(式D’),来计算盘性能项目D的延长后的监视时间间隔(图7的步骤4)。
[0113](盘性能项目C的延长后的监视时间间隔)
[0114]32bit/(式 C,)= 320sec
[0115](盘性能项目D的延长后的监视时间间隔)
[0116]8bit/(式 D,)= 100sec
[0117]时间间隔运算部15将如此计算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结果向时间间隔更新部16输出。
[0118]时间间隔更新部16用从时间间隔运算部15接收到的运算结果更新时间间隔保存部10保存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在上述例子中,如图7(b)所示,时间间隔更新部16将盘性能项目A的监视时间间隔从400sec更新到150sec,将盘性能项目B的监视时间间隔从500sec更新到150sec。另外,时间间隔更新部16还将盘性能项目C的监视时间间隔从160sec更新到320sec,将盘性能项目D的监视时间间隔从500sec更新到lOOOsec。另夕卜,关于驱动器性能项目E及驱动器性能项目F,由于被判断为监视时间间隔不变更,所以各自维持在400sec及120sec。
[0119]据此,更新后的全部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为:8/150+16/150+32/320+8/1000+32/400+12/120 = 0.053333+0.106667+0.1+0.008+0.08+0.1 = 0.448bps,成为与(式SUM)所示的更新前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相同的值,可知更新后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0.448bps)以下。
[0120]如上所述,当判断需要对任何一个或多个性能项目缩短监视时间间隔时,通过被判断为需要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一个或多个性能项目来吸收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增加量,以使全部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在规定值以下。因此,即使缩短对性能值的劣化正在进行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也不会使对监视对象的监视负荷(监视所需要的通讯负荷或监视所需的处理负荷)增大,可以变更监视时间间隔。其结果,可以一边将整个系统的监视所需的通讯负荷保持在规定值以下一边进行必要的监视。
[0121]另外,在图7的例子中,是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以使全部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在规定值以下,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使全部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平均在规定值以下。
[0122]本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
[0123](1-1)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出需要缩短有关光盘I的任意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判断需要延长光盘I的剩余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且,判断不需要变更有关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但是,这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是当判断出需要缩短有关驱动器2的任意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判断需要延长驱动器2的剩余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且,判断不需要变更光盘I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124]例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在判断出需要缩短驱动器性能项目E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判断需要延长驱动器性能项目F的监视时间间隔,并且,判断不变更盘性能项目A至D的监视时间间隔。此时,时间间隔运算部15根据图2的时间间隔表,将驱动器性能项目E的监视时间间隔从400seC缩短到180sec。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利用上述的方法使驱动器性能项目F吸收基于该缩短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增加量。
[0125](1-2)在监视对象由多个光盘I和多个驱动器2冗长构成的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判断需要延长虽然发生了障碍但有可能恢复的光盘I的枚数和驱动器2的台数(可使用数)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126]例如,有5台存储系统3(3_1、3_2、3_3、3_4、3_5),即使其中2台存储系统3发生了障碍,也可以从记录在剩余的3台存储系统的光盘I中的信息复原发生了障碍的2台存储系统3的光盘I中记录的信息。然后,假设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需要缩短存储系统3_1、3_2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在此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判断延长没有被判断需要缩短的存储系统3_3至3_5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127](1-3)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来自外部装置(图省略)对存储系统3 (监视对象)的访问数为规定数量以上或者访问量在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视为由于光盘I的读写性能的劣化,因此反复发生从外部装置对存储系统3的访问。然后,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判断需要缩短有关光盘I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判断需要延长或者不需要变更有关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128]如果利用图2进行具体的说明,在来自外部设备的访问数在规定数以上或者访问量在规定量以上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需要缩短盘性能项目A至D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需要延长或者不需要变更驱动器性能项目E、F的监视时间间隔。在此情况下,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用登记在图2的时间间隔表中的缩短间隔缩短盘性能项目A至D,并利用上述的图7(b)的方法,可以让驱动器性能项目E、F吸收基于缩短的全部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增加量。据此,可以使全部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以下。
[0129]或者,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对盘性能项目A至D用登记在图2的时间间隔表的缩短间隔进行缩短,并让驱动器性能项目E、F吸收盘性能项目A至D的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量的合计。在图2的例子中,由于盘性能项目A至D的缩短量分别为:250( = 400-150)、350 ( = 500-150)、100 ( = 160-60) ,260( = 500-240),所以缩短量的合计为 960 (=250+350+100+260)。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15将缩短量的合计960分配给驱动器性能项目E、F,求出驱动器性能项目E、F的监视时间间隔的增加量。在此情况下,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将缩短量的合计根据例如驱动器性能项目E、F现在被设定的监视时间间隔的比例进行分配。在图2的例子中,由于驱动器性能项目E、F现在的监视时间间隔为400、120,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15将Λ si = 960X (400/520)作为驱动器性能项目E的监视时间间隔的增加量求出,将AS2 = 960X (120/520)作为驱动器性能项目F的监视时间间隔的增加量求出。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将驱动器性能项目E的增加量Asl与驱动器性能项目E现在的监视时间间隔400相加所得的值( = 400+Asl)作为驱动器性能项目E的监视时间间隔求出,将驱动器性能项目F的增加量△ s2与驱动器性能项目F现在的监视时间间隔有120相加所得的值(=120+As2)作为驱动器性能项目F的监视时间间隔求出。
[0130]另外,作为外部装置,例如,可以采用通过网络与存储系统3可通讯连接的信息处理装置。作为信息处理装置可以采用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携带型的信息处理装置,也可以采用台式电脑等放置型的信息处理装置。
[0131]此外,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还测量从性能值取得指令部7发送了针对某个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该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被性能值接收部8接收为止的时间,如果测量到的时间在规定时间以上,则可以判断访问数或者或访问量在规定值以上。即,在对存储系统3的访问数或访问量多的情况下,因为存储系统3的处理负载增加并且存储系统3所连接的网络的通讯量增大,所以针对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从存储系统3回信的性能值的响应变迟。因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通过测量自发送了针对某个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该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被接收为止的时间,可以测量从外部设备对存储系统3的访问数或访问量。
[0132]或者,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也可以监控对存储系统3发行的WRITE指令或READ指令,将这些指令的单位时间的频度作为访问数来检测,也可以将通过发行这些指令而收发的数据大小作为访问量来检测。另外,例如,当从外部设备对存储系统3发行了 WRITE指令及READ指令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通过将这一事实从监视代理部6发送到监视服务器30,来监控这些指令。
[0133](1-4)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也可以判断在有关光盘I的性能项目中,需要缩短与接近盘表面的层有关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需要延长与远离盘表面的层有关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134]在此,优先监视与接近盘表面的层有关的性能项目是因为,例如,越接近盘表面的层被照射光的次数就越多,与位于里侧的层相比劣化加快。即,是因为当对某层照射光读取信息时,需要使光透过比该层更位于盘表面侧的层。
[0135]例如,在图3的例子中,假设光盘I从盘表面按顺序被层叠层5、层4、层3、层2、层
1、层O这6个层。而且假设光盘I的访问数或访问量在规定值以上。在此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根据访问数或访问量决定成为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对象的层的层数。
[0136]在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决定成为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对象的层的层数,以使随着从访问数或访问量减去规定值所得的值增大,成为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对象的层的层数增加。然后,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将从接近光盘I的盘表面的层被决定为缩短对象的层数的层作为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对象的层来决定。然后,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将与被决定为缩短对象的层数相同数的层作为监视时间间隔的延长对象的层的层数来决定,并将从远离盘表面的层被决定为延长对象的层数的层作为监视时间间隔的延长对象的层来决定。
[0137]例如,如果假设层5、层4被决定为缩短对象的层,则层O、层I作为延长对象的层而被决定。另外,在被决定为缩短对象的层的层数是大于构成光盘I的所有层的1/2的层数的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将剩余的所有层判断为延长对象的层。例如,在层5、层4、层3、层2被判断为缩短对象的层的情况下,层O、层I被判断为延长对象的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针对被决定为缩短对象的层,可以将有关该层的全部或部分性能项目作为缩短对象来决定,针对被决定为延长对象的层,可以将有关该层的全部或部分性能项目作为延长对象来决定。
[0138](1-5)在图1的例子中,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是由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计算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监视代理部6和监视管理部9之间设置测量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通讯信息量测量装置,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该通讯信息量测量装置测量到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以下。
[0139](1-6)监视代理部6可以测量由存储系统3从开始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起到取得完毕为止所需要的取得处理时间,并将测量结果作为性能项目之一发送到监视管理部9。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该测量结果所表示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
[0140]在此,可以让监视代理部6测量对所有的性能项目的取得处理时间,时间间隔运算部15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被测量到的取得处理时间中的任何一个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并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被测量到的全部的性能项目的取得处理时间的平均值在规定值以下。
[0141]在图2的例子中,假设时间间隔运算部15判断由监视代理部6测量到的某个性能项目的取得处理时间大于规定值。在此情况下,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使图2所示的全部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增长规定的时间幅度。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反复执行将图2所示的全部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增大规定的时间幅度的处理,直到由监视代理部6测量到的任何一个性能项目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为止。
[0142]在此,考察在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需要缩短对盘性能项目A的监视时间间隔时,时间间隔运算部15判断由监视代理部6测量到的某个性能项目的取得处理时间大于规定值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尽管判断结果是需要缩短对盘性能项目A的监视时间间隔,但时间间隔运算部15仍可以延长所有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也可以延长盘性能项目A以外剩余的全部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直到取得处理时间达到规定值以下为止。
[0143](1-7)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盘I的再生性能示出了错误率,但是作为再生性能也可以采用例如,抖动、表示基于最尤系列推定的读取性能的MLSE(Maximum LikelihoodSequence Estimat1n)、光盘I的信息再生时再生处理的重试次数等。
[0144](1-8)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性能项目示出了光盘I的再生性能或驱动器2的库内温度,但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例如,作为性能项目也可以采用记录性能代替再生性能。作为记录性能可以采用核实次数、记录处理的重试次数、向其它区域的交替记录的发生次数、记录处理中的错误率等。此外,作为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例如,也可以采用激光驱动电流、马达电流、各种机构的驱动时间等。
[0145](1-9)在图3中,光盘I由层O、层I以及层2这3层的层而构成,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光盘I也可以由2层或4层等3层以上的层数构成。
[0146](1-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监视对象采用了具备光盘I的存储系统3,但并不仅仅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硬盘或磁带存储器等存储设备作为监视对象。并且,也可以采用使具备光盘的存储系统3、硬盘、磁带存储器等种类不同的多个存储系统混合的存储系统作为监视对象。
[0147](1-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监视装置由监视代理部6及监视服务器30构成,但并不仅仅限定于此,也可以只由监视服务器30构成而省略监视代理部6。在此情况下,监视管理部9可以直接对存储系统3发送性能值取得信号,并接收从存储系统3回复的性能值。
[0148]另外,监视服务器30可以由具备CPU、ROM、RAM、通讯装置及硬盘等外部存储装置等的计算机构成。在此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及时间间隔更新部16通过让CPU执行被存储在ROM的程序来实现。此外,时间间隔保存部10、性能值保存部11及判断基准保存部13通过硬盘或RAM等存储装置来实现。此外,监视管理部9通过CPU及通讯装置来实现。
[0149]在此,作为监视服务器30所具备的通讯装置,在监视服务器30和监视代理部6之间通过互联网而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让监视服务器30连接到互联网的通讯装置,在监视服务器30和监视代理之间通过LAN而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监视服务器30与LAN连接的通讯装置。另外,监视服务器30也可以由专用的硬件电路来构成。
[0150]监视代理部6可以由专用的硬件电路构成,也可以通过具备CPU、ROM、RAM及通讯设备等的计算机来实现。当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监视代理部6时,性能值取得部4及性能值发送部5通过CPU及通讯装置来实现。
[0151]存储系统3除了光盘I和驱动器2以外还具备图略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具备例如,包含CPU、R0M及RAM等的计算机或专用的硬件电路(例如ASIC或FPGA等)、和用于与监视代理部3通讯的通讯接口。然后,存储系统3通过该通讯接口从监视代理部6接收取得指令或向监视代理部6发送性能值。
[0152](1-12)在本实施方式中,时间间隔保存部10、性能值保存部11及判断基准保存部13分别用各模块来表示,但是,这些保存部也可以用一个存储装置来实现。
[0153](1-13)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监视代理部6根据来自监视管理部9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向存储系统3发送取得指令的例子,但是,监视代理部6也可以单独定期地向存储系统3发送取得指令并保存从存储系统3回复的性能值。然后,监视管理部9可以采用以规定时间间隔读出监视代理部6保存的性能值的结构。
[0154]在此情况下,监视代理部6可以测量存储系统3的访问数或访问量、或者取得性能值所需要的取得处理时间,基于测量结果,单独地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
[0155](1-14)在本实施方式中,监视服务器30具备I个监视管理部9,但并不仅仅限定于此,也可以具备多个监视管理部9。
[0156](1-15)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监视管理部9及监视代理部6是一对一对应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一个监视管理部9对应多个监视代理部6。此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针对每个监视代理部6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也可以将多个监视代理部6作为I个单位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
[0157](1-16)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监视代理部6和存储系统3是一对一对应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一个监视代理部6对应多个存储系统3。此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对每个监视代理部6或者以由多个存储系统3组成的存储组为单位进行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延长、不变更的判断。
[0158](1-17)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时间间隔表具备项目识别信息、监视时间间隔、信息大小、初期间隔及缩短间隔的字段,但并不仅仅限定于此,也可以具备与各性能项目相对应的临界值或优先度等的字段。
[0159](1-18)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性能值表保存规定期间的性能值履历,但是也可以保存自存储系统3开始工作起到现在为止的全期间的性能值履历,也可以只保存最新一次的性能值履历,也可以保存成为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的判断基准的临界值。
[0160](1-19)监视代理部6可以用与存储系统3不同和其它的专用装置构成,也可以用构成存储系统3的装置(例如控制电路)构成。此外,监视代理部6及监视管理部9还可以用构成存储系统3的装置(例如控制电路)来构成。此外,监视管理部9可以用与存储系统3不同和其它的专用装置来构成。此外,监视代理部6及监视管理部9可以用与存储系统3不同的其它的同一装置来构成。
[0161](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通过执行图7(a)、(b)所示的处理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但也可以是预先存储每次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的判断结果,如果判断结果的积累数达到一定以上,则可以根据过去的判断结果的趋势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下次以后的监视时间间隔。据此,可以使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的判断处理高速化。
[0162](1-21)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将光盘I的性能项目优先于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判断为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对象。例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按照图5所示的判断基准,在判断需要缩短驱动器2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并且判断也需要缩短光盘I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可以判断只需要缩短对光盘I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163](1-22)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也可以将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优先于光盘I的某个性能项目判断为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对象。例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按照图5所示的判断基准,在判断需要缩短光盘I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并且判断也需要缩短驱动器2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可以判断只需要缩短对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164](1-23)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变更为登记在缩短间隔的字段的缩短间隔,但是,也可以将缩短幅度预先登记在该字段,并按缩短幅度阶段性地缩短监视时间间隔。例如,在将100秒作为缩短幅度登记的情况下,当对盘性能项目A的监视时间间隔进行缩短时,可以首先,将监视时间间隔从400秒缩短到300秒,接着再缩短时,从300秒缩短到200秒的方式阶段性地进行变更。
[0165](第2实施方式)
[0166]图8是表示应用第2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的监视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8中,光盘1、驱动器2、存储系统3、性能值取得部4、性能值发送部5、监视代理部6、性能值取得指令部7、性能值接收部8、监视管理部9、时间间隔保存部10、性能值保存部11、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基准保存部13、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及时间间隔更新部16具有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其说明。
[0167]与第I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监视服务器30具备时间间隔运算部20、极限判断部21、优先度设定部22及异常判断部23,并且,时间间隔运算部20与图1的时间间隔运算部15的功能不同。通过这些功能,第2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可以根据优先度判断延长在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多个性能项目中的哪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据此,可以防止优先度低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没有必要地被缩短,从而能更可靠地将监视系统整体的通讯信息量抑制在规定量以下。
[0168]时间间隔运算部20例如,通过让CPU执行存储在ROM内的程序来实现,除了利用从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输出的判断结果、从通讯信息量运算部14输出的通讯信息量和从时间间隔保存部10读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外,还利用优先度设定部22预先设定的各性能项目的优先度,来计算新的时间间隔。
[0169]此外,时间间隔运算部20预先保存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上限值。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20,在被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结果在上限值以上时,实施将该运算结果设为上限值的取整处理。
[0170]在此情况下,时间间隔运算部20在对被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延长的全部性能项目实施了取整处理时,判断被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处在不能再进一步缩短的极限状态,并将判断结果输出到极限判断部21。
[0171]极限判断部21例如,通过让CPU执行存储在ROM内的程序来实现,当从时间间隔运算部20接收到处在极限状态的判断结果时,将用于对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设定优先顺序的设定请求输出到优先度设定部22。
[0172]优先度设定部22例如,通过让CPU执行存储在ROM内的程序来实现。而且,优先度设定部22当接收到从极限判断部21输出的设定请求时,进行是否需要优先监视设定,并向时间间隔运算部20输出对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再运算请求,其中,是否需要优先监视设定用于让时间间隔运算部20从被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中选择实际上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在此,优先度设定部22预先保存对各性能项目预先设定了优先度的是否需要优先监视信息,并将该是否需要优先监视信息与再运算请求一起输出到时间间隔运算部20。
[0173]在由极限判断部21判断为处于极限状态的情况下,异常判断部23判断监视系统处于异常状态,并向监视服务器30的操作者通知处于异常状态。在此,异常判断部23例如,由液晶面板等显示装置、控制显示装置的显示控制装置及向显示控制装置输出描绘指示的CPU等构成。然后,异常判断部23让显示装置显示包含表示不能再缩短对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文字的图像。
[0174]图9是表示从优先度设定部22接收到再次运算请求时的时间间隔运算部20的处理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从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输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的判断结果的一个例子的表格。图9(b)是表示优先度设定部22保存的是否需要优先监视信息的一个例子的表格。
[0175]在光盘I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优先度设定部22预先保存被赋予越接近盘表面的层越优先监视的规则的是否需要优先监视信息。即,在图9(b)的例子中,层2最接近盘表面,其次层1,再其次层O接近盘表面。因此,在图9 (b)所示的是否需要优先监视信息中,对于接近盘表面的层2在“优先监视”的字段登记有“要”,在层O、层I的“优先监视”的字段登记有“否”。这样,在图9(b)所示的是否需要优先监视信息中,以使层2的性能项目的优先度高于层O和层I的性能项目的方式设定各性能项目的优先度。
[0176]时间间隔运算部20如果接收到来自优先度设定部22的再运算请求,则参照从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输出的图9(a)所示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的判断结果、以及由优先度设定部22保存的图9(b)所示的是否需要优先监视信息,判断由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并且由优先度设定部22设定为需要优先监视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需要缩短。
[0177]图9 (C)是表示由时间间隔运算部20再运算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的判断结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虽然在图9(a)的例子中对层O和层I的性能项目的“判断结果”都为“缩短”,但由于图9 (b)所示的“优先监视”被登记有“否”,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20将层O、层I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需要缩短变更到需要延长(图9(c))。
[0178]此外,由于在图9(a)的例子中,对层2的性能项目的“判断结果”为“缩短”,而在图9(b)所示的“优先监视”被登记有“要”,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20维持需要缩短层2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状态(图9 (c))。
[0179]此外,对于驱动器的性能项目,由于图9(b)的“优先监视”被登记有“否”,而图
9(a)的“判断结果”为“延长”,因此,时间间隔运算部20维持需要延长驱动器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状态(如图9 (c))。
[0180]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20按照图9 (C)所示的再运算的判断结果,执行对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再运算,将再运算出的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结果输出到时间间隔更新部16。在此,时间间隔运算部20可以用第I实施方式利用的方法来运算监视时间间隔。即,时间间隔运算部20可以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全部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合计在规定值以下,也可以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性能值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
[0181]这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在对由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全部性能项目进行了取整处理的情况下,判断由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处于其监视时间间隔不能再被缩短的极限状态。然后,按照优先度设定部22设定的优先度,从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中划出成为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对象的性能项目。据此,可以防止对优先度低的性能项目没有必要地缩短监视时间间隔,能更可靠地将监视系统整体的通讯信息量抑制在规定量以下。
[0182](2-1)在本实施方式中,时间间隔运算部20在需要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结果为上限值以上的情况下,实施了将新的监视时间间隔设为上限值的取整处理,但在为上限值以上时也可以停止该性能项目的监视。
[0183](2-2)在本实施方式中,优先度设定部22以越接近盘表面的层越优先监视的规则设定了优先度,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例如,优先度设定部22也可以优先性能值的变化率大的性能项目的规则来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时期早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和规定的临界值之差小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84]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可以优先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现在值和规定的临界值之差小于正常值和现在值之差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有关光盘I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有关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85]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还可以优先有关光盘I的性能项目中表示再生性能的性能项目的规则来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有关光盘I的性能项目中表示记录性能的性能项目的规则来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有关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中表示激光输出性能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86]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可以优先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劣化在发展,即使监视对象进行重试处理也无法恢复的性能项目的规则来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有关光盘I的性能项目中测量位置位于光盘I的外周侧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87]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可以优先测量性能值时的监视对象的内部温度或监视对象的外面气温高于规定温度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优先测量性能值时的监视对象的内部温度或监视对象的外面气温低于规定温度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88]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可以优先信息大小较小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也可以不再追加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89]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可以在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全部的性能项目的信息大小的合计在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不再追加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也可以在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项目数量超过规定数量以上的情况下不再追加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90]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也可以在监视多个光盘I或多个驱动器2的情况下,以优先寿命接近的光盘I或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91]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也可以在监视多个光盘I或多个驱动器2的情况下,当存在制造批号相同的光盘I或驱动器2时,以优先其中寿命最短的光盘I或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规则来设定优先度。
[0192]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也可以在监视多个光盘I或多个驱动器2的情况下,当存在制造批号相同的光盘I或驱动器2时,以优先任何光盘I或驱动器2的性能项目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93]此外,优先度设定部22也可以在存在多组制造批号相同的存储系统3时,以隔开规定时间循环交替制造批号相同的组的存储系统的规则设定优先度。
[0194](2-3)在本实施方式中,监视服务器30具备优先度设定部22,但是也可以省略该优先度设定部22。在此情况下,即使由极限判断部21判断处于极限状态,时间间隔运算部20也进行监视时间间隔的再运算。
[0195](2-4)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第I实施方式所述的(1-1)至(1-23)所示的变形例。
[0196](其它的实施方式)
[0197](3-1)在图1、图8中,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及判断基准保存部13被设置在监视服务器30内且在监视管理部9之外,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设置在监视管理部9。此外,如图11所示,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及判断基准保存部13也可以被设置在监视代理部6。在图11的结构中,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由监视代理部6所具备的通讯装置及控制该通讯装置的CPU等来构成。而且,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利用通讯装置与监视服务器30之间收发各种数据。
[0198](3-2)在上述的(1-6)中,时间间隔运算部15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监视代理部6测量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监视管理部9设置通讯所需时间测量部1201,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通讯所需时间测量部1201测量到的通讯所需时间在规定值以下的方式。在此,通讯所需时间是自性能值取得指令部7发送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性能值接收部8接收到对应的性能值为止的时间。另外,关于时间间隔运算部15利用通讯所需时间计算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处理的详细,由于只要将(1-6)的取得处理时间换用成通讯所需时间即可,所以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199](3-3)在图1、图8中,监视代理部6和存储系统3的个数为I个,但也可以如图13所示,设置多个监视代理部6和存储系统3。图13是表示设置了多个监视代理部及存储系统的监视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3的例子中,存储系统3及监视代理部6的个数相同,对应于一个存储系统3设置一个监视代理部6。
[0200]此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针对每个存储系统3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例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需要缩短存储系统3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可以从该一存储系统3的其它性能项目中决定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
[0201]此外,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也可以跨存储系统3判断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及延长。例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了某个存储系统3的某个性能项目监视时间间隔需要缩短时,可以从其他的存储系统3的性能项目中决定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此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优先劣化较少的存储系统3的性能项目决定监视时间间隔的延长对象。据此,当对某个存储系统3的监视频率提高时,对其它的存储系统3监视频度则降低。
[0202](3-4)监视装置也可以将包含多个存储系统3的多个存储组作为监视对象。图14是将多个存储组作为监视对象时的监视系统的方框图。在图14中,包含多个存储组1400。一个存储组1400具备多个存储系统3。此外,监视代理部6与存储系统3 —对一地对应设置。
[0203]在此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跨存储器组1400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例如,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在判断需要缩短某个存储组1400的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可以从其他的存储组1400的性能项目中决定成为监视时间间隔的延长对象的性能项目。此时,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优先劣化较少的存储组1400的性能项目决定成为监视时间间隔的延长对象的性能项目。据此,当对某个存储组1400的监视频率提高时,对其它存储组1400的监视频度则降低。
[0204](3-5)在第1、2实施方式中,时间间隔运算部15设定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以下或使取得性能值所需要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但是并不仅仅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设定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以使单位时间监视次数在规定值以下。
[0205]例如,考虑图2的盘性能项目A、B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盘性能项目C、D被判断为需要延长监视时间间隔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时间间隔运算部15根据被登记在图2的时间间隔表中的信息,从缩短了监视时间间隔后的全部的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监视次数的合计减去缩短监视时间间隔前的全部性能项目的单位时间监视次数的合计,求出单位时间监视次数的增加量。然后,时间间隔运算部15可以让盘性能项目C、D的监视时间间隔延长,使该增加量吸收到盘性能项目C、D,以使单位时间的监视次数在规定次数以下。
[0206](3-6)在图6的例子中,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通过利用外插法计算预测时间Tc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例如,在某个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在规定范围外的情况下,或者某个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变化量在规定范围外的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判断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或者,在表示对监视对象的访问量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或者,在表示从监视对象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处理所需要的取得处理时间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或者,在从监视管理部9发送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接收到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为止的通讯所需时间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判断需要变更监视时间间隔。
[0207]另外,作为性能值的变化量在规定范围外的具体例子,在图6中,当最新一次的性能值大幅地偏离上次计算出的近似直线LI时,S卩,近似直线LI和最新一次的性能值之差在临界值以上时,由于该性能项目有可能急剧地劣化,因此,变更是否需要判断部12可以判断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在此,作为性能值,可以采用上述的错误率或抖动或MLSE。
[0208](本实施方式的汇总)
[0209](I)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监视装置,是以规定时间间隔监视表示监视对象的性能的多个性能项目的监视装置,包括: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监视时间间隔;监视管理部,以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向所述监视对象发送用于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性能值保存部,保存所述监视管理部接收到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部,根据所述性能值保存部保存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间间隔运算部,缩短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延长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任意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间间隔更新部,用由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运算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更新在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
[0210]根据此结构,在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被缩短时,其他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被延长。因此,因缩短某个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所造成的监视负荷的增加量被其他的性能项目所吸收。其结果,即使缩短性能值的劣化正在发展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也能抑制监视系统整体的监视负荷的增大。
[0211](2)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监视对象可以存在多个,所述判断部可以针对每个监视对象判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及延长。
[0212]根据此结构,在监视对象存在多个时,由于针对每个监视对象判断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及延长,因此可以防止监视负荷集中于某个监视对象。
[0213](3)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监视对象可以存在多个,所述判断部可以在监视对象之间判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及延长。
[0214]根据此结构,在监视对象存在多个时,在多个监视对象之间判断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及延长。因此,针对某个监视对象的监视负荷的增加量被其他的监视对象所吸收,可以抑制监视系统整体的监视负荷的增大。
[0215](4)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监视装置可以监视包含多个监视对象的多个监视对象组,所述判断部可以在监视对象组之间判断所述监视间隔时间的缩短及延长。
[0216]根据此结构,在多个监视对象组之间判断监视间隔时间的缩短及延长。因此,针对某个监视对象组的监视负荷的增加量被其他的监视对象组所吸收,可以抑制监视系统整体的监视负荷的增大。
[0217](5)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可以在以下的情况下判断需要变更所述监视时间间隔,这些情况包含:某个性能项目的所述性能值在规定范围外,或者某个性能项目的所述性能值的变化量在规定范围外,或者某个性能项目的通过在时序列外插取得的多个性能值而获得的、从目前时刻起至达到所述监视对象的规定的性能极限为止的预测时间比规定时间短,或者表示对所述监视对象的访问量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或者表示从所述监视对象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处理所需要的取得处理时间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或者从所述监视管理部发送了所述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之后到接收到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为止的通讯所需时间大于规定值。
[0218]根据此结构,不仅能从监视到监视对象的异常状态的阶段而且还能从即使还没有出现异常状态但可以预测出寿命已接近的阶段起以适当的频度监视监视对象。在此,作为被使用的规定值可采用表示性能项目的劣化、根据性能项目而被预先决定的值。
[0219](6)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可以被设置在所述监视管理部。
[0220]根据此结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由监视管理部来判断。
[0221](7)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的监视装置还可以包括:监视代理部,接收来自所述监视管理部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发送到所述监视对象,并且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并发送到所述监视管理部,其中,所述判断部被设置在所述监视代理部。
[0222]根据此结构,监视时间间隔是否需要变更由监视代理部来判断。
[0223](8)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的监视装置还可以包括:监视代理部,接收来自所述监视管理部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发送到所述监视对象,并且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并发送到所述监视管理部,其中,所述监视代理部测量从所述监视对象开始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起到取得完毕为止所需的取得处理时间,将测量到的取得处理时间作为监视对象的性能项目之一,与从所述监视对象取得的性能值一同发送到监视管理部,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运算所述监视时间间隔以使所述监视管理部接收到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
[0224]根据此结构,运算监视时间间隔以使从开始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起到取得完毕为止所需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因此,可以在不会给对监视对象读写信息等监视对象本来的通讯带来不好影响的情况下,监视监视对象。另外,作为规定值,可以采用考虑到监视装置在通讯时所使用的网络的通讯带域等,能防止给监视对象本来的通讯带来不好影响的预先设定的值。
[0225](9)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监视管理部可以测量从发送所述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接收到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为止的通讯所需时间;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可以运算所述监视时间间隔以时由所述监视管理部测量的通讯所需时间在规定值以下。
[0226]根据此结构,运算监视时间间隔以使从发送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接收到性能值为止的通讯所需时间在规定值以下。因此,可以在不会给对监视对象读写信息等监视对象本来的通讯带来不好影响的情况下,监视监视对象。
[0227](10)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可以运算所述监视时间间隔,以使在从发送所述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为止的通讯中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以下。
[0228]根据此结构,运算监视时间间隔,以使用于监视监视对象的通讯中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以下。因此,可以在不会给监视监视对象以外的监视对象本来的通讯带来不好影响的情况下,监视监视对象。
[0229](11)在上述结构中,监视装置还可以包括:通讯信息量测量装置,测量所述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230]根据此结构,可以利用测量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的专用装置,快速地计算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231](12)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可以预先保存表示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通讯信息量的信息大小,所述监视装置还可以包括:通讯信息量运算部,根据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所述监视时间间隔及所述信息大小运算各性能项目的所述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232]根据此结构,由于预先保存有为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而收发的信息量,因此可以正确且快速地计算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0233](13)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可以在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延长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结果在规定值以上时,执行将该运算结果设为所述规定值的取整处理、或者在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进行设定以便不执行监视,所述监视装置还可以包括:极限判断部,在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针对所述监视时间间隔被判断为延长的全部性能项目的运算结果执行了所述取整处理时、或者进行了设定以便不执行所述监视时,将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判断为不能进一步缩短的极限状态。
[0234]根据此结构,可以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直到不会给监视监视对象以外的监视对象的通讯带来不好影响的极限为止。此外,由于当针对监视时间间隔被判断为延长的全部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执行了取整处理时,不对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进行缩短,因此能够将系统整体的监视负荷抑制在一定值以下。
[0235](14)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的监视装置还可以包括:异常判断部,在由所述极限判断部判断为所述极限状态时,判断是异常状态。
[0236]根据此结构,可以马上检测出异常状态的预兆。
[0237](15)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的监视装置还可以包括:优先度设定部,在由所述极限判断部判断为所述极限状态时,设定用于让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从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中,选择所述监视时间间隔实际缩短的性能项目。
[0238]根据此结构,当到达极限状态时,从被判断部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中,仅缩短监视的优先度高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因此,可以仅对真正需要监视的性能项目强化监视,从而抑制监视负荷的增大。
[0239](16)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时,可以将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优先于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判断为需要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
[0240]根据此结构,因为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优先于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被监视,所以,例如,可以优先检测对信息记录载体读写数据的读写性能的劣化。
[0241](17)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时,可以将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优先于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判断为需要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
[0242]根据此结构,与信息记录载体相比,可以优先检测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劣化。
[0243](18)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多层被层叠的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时,对于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判断越是接近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表面的信息面的性能项目则越需要优先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
[0244]根据此结构,可以优先检测数据的读写性能的劣化比较快的盘表面的信息面的寿命的预兆。
[0245](19)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下,当判断需要缩短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判断需要延长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中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不需要变更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246]根据此结构,可以防止对信息记录载体的监视负荷的增大波及信息记录装置。
[0247](20)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下,当判断需要缩短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判断需要延长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中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不需要变更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248]根据此结构,可以防止对信息记录载体的监视负荷的增大波及信息记录装置。
[0249](21)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并且具有将规定的可使用数估计在内,以便即使一部分信息记录载体或者一部分信息记录装置处于不能使用的状态,也能够从其它可使用的信息记录载体以及信息记录装置通过纠错继续动作的冗长结构的情况下,所述判断部判断能够延长有关相当于所述可使用数的数目的信息记录载体及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250]根据此结构,可以缩短更多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251](22)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下,当表示来自外部装置的对所述监视对象的访问量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时,判断需要缩短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需要延长或者不需要变更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0252]根据此结构,可以更早地检测出信息记录载体的数据的读写性能的劣化的预兆。
[0253]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54]本发明能够应用于经由网络进行远程设备的行为和性能等的状态监视的远程监视的监视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监视装置,以规定时间间隔监视表示监视对象的性能的多个性能项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监视时间间隔; 监视管理部,以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向所述监视对象发送用于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 性能值保存部,保存所述监视管理部接收到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 判断部,根据所述性能值保存部保存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运算部,缩短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延长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任意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更新部,用由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运算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更新在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对象存在多个; 所述判断部,针对每个监视对象判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及延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对象存在多个; 所述判断部,在监视对象之间判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缩短及延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装置,监视包含多个监视对象的多个监视对象组; 所述判断部,在监视对象组之间判断所述监视间隔时间的缩短及延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在以下情况下,判断需要变更所述监视时间间隔,所述情况为: 某个性能项目的所述性能值在规定范围外,或者 某个性能项目的所述性能值的变化量在规定范围外,或者 某个性能项目的预测时间比规定时间短,该预测时间是从目前时刻起至达到所述监视对象的规定的性能极限为止的时间,通过在时序列外插取得的多个性能值而获得,或者表示对所述监视对象的访问量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或者表示从所述监视对象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处理所需要的取得处理时间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或者 从所述监视管理部发送了所述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之后到接收到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为止的通讯所需时间大于规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被设置在所述监视管理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监视代理部,接收来自所述监视管理部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发送到所述监视对象,并且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并发送到所述监视管理部,其中, 所述判断部被设置在所述监视代理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监视代理部,接收来自所述监视管理部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发送到所述监视对象,并且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并发送到所述监视管理部,其中, 所述监视代理部,测量从所述监视对象开始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起到取得完毕为止所需的取得处理时间,将测量到的取得处理时间作为监视对象的性能项目之一,与从所述监视对象取得的性能值一同发送到监视管理部, 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运算所述监视时间间隔以使所述监视管理部接收到的取得处理时间在规定值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管理部,测量从发送所述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接收到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为止的通讯所需时间; 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运算所述监视时间间隔以使由所述监视管理部测量到的通讯所需时间在规定值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运算所述监视时间间隔,以使在从发送所述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起到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为止的通讯中的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在规定值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讯信息量测量装置,测量所述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预先保存表示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通讯信息量的信息大小, 所述监视装置还包括: 通讯信息量运算部,根据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所述监视时间间隔及所述信息大小运算各性能项目的所述单位时间的通讯信息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在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延长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的运算结果在规定值以上时,执行将该运算结果设为所述规定值的取整处理、或者在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进行设定以便不执行监视, 所述监视装置还包括: 极限判断部,在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针对所述监视时间间隔被判断为延长的全部性能项目的运算结果执行了所述取整处理时、或者进行了设定以便不执行所述监视时,将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判断为不能进一步缩短的极限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异常判断部,在由所述极限判断部判断为所述极限状态时,判断是异常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优先度设定部,在由所述极限判断部判断为所述极限状态时,设定优先度,该优先度用于让所述时间间隔运算部从被所述判断部判断为需要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中,选择所述监视时间间隔实际缩短的性能项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时,将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优先于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判断为需要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时,将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优先于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判断为需要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多层被层叠的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时,对于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判断越是接近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表面的信息面的性能项目则越需要优先缩短所述监视时间间隔。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下, 当判断需要缩短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判断需要延长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中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不需要变更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下, 当判断需要缩短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时,判断需要延长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中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不需要变更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并且具有冗长结构的情况下,其中,在所述冗长结构中,将规定的可使用数估计在内,以便即使一部分信息记录载体或者一部分信息记录装置处于不能使用的状态,也能够从其它可使用的信息记录载体以及信息记录装置通过纠错继续动作, 所述判断部判断能够延长有关相当于所述可使用数的数目的信息记录载体及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监视对象具备具有信息面的信息记录载体和对所述信息记录载体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情况下, 当表示来自外部装置的对所述监视对象的访问量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大于规定值时,判断需要缩短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载体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并判断需要延长或者不需要变更有关所述信息记录装置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23.一种监视方法,用于以规定时间间隔监视表示监视对象的性能的多个性能项目的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装置具备保存各性能项目所对应的监视时间间隔的时间间隔保存部, 所述监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收发步骤,以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监视时间间隔向所述监视对象发送用于取得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的性能值取得指令信号,并接收从所述监视对象返回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 保存步骤,将在所述收发步骤接收到的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保存在性能值保存部;判断步骤,根据所述性能值保存部保存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性能项目的性能值,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运算步骤,缩短在所述判断步骤被判断为需要缩短监视时间间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延长被判断为需要所述缩短的性能项目以外的任意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更新步骤,用在所述时间间隔运算步骤运算出的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更新在所述时间间隔保存部保存的相应的性能项目的监视时间间隔。
【文档编号】G06F11/34GK104272269SQ201380023515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日
【发明者】丸山彻, 山元猛晴, 加藤寿惠 申请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