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21365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它包括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其中,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1)建立横坐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变化量,纵坐标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的直角坐标系,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投到坐标系中;2)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若干条过原点的直线,以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两个大区和四个小区;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跟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类似,区别在于其横坐标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纵坐标为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
【专利说明】—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分析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0002]根据《DZ-T0217-2005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可知,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为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由技术可采储量定义可知,技术可采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地质储量和采收率的变化引起的,现有技术只是对单个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进行分析,没有较系统且不能同时对多个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因素进行分区、分类研究说明。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主要是由技术可采储量变化、油价和评价方法等经济评价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以往只是对单个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因素进行分析,没有较系统地对多个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因素进行分区、分类研究说明。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清晰明了地表示出可采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并能够对多个油田进行分区、分类评价的油田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应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1、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其中,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地质储量复算和可采储量标定等工作,确定油田新的地质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与原数据相比,得到油田地质储量变化量和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与地质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投到坐标系中;2)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若干条过原点的直线,以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两个大区和四个小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油田技术可采储量随着地质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变化,因此为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并不主要是由地质储量变化引起的,因此为采收率主导区;
[0005]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油田可采储量标定工作,并结合当前所采用的的经济评价方法及参数,确定油田新的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与原数据相比,得到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的数据投到坐标系中;2)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若干条过原点的直线,以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两个大区和四个小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变化,因此为技术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并不主要是由技术储量变化引起的,因此为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
[0006]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如果油田位于采收率主导I区,则该油田为开发效果变好区;如果油田位于采收率主导II区,则该油田为开发效果变差区,即开发效果未能达到原标定计划;而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又由不同采收率线,即位于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直线之间的过原点的直线,这些直线与斜率最大直线和斜率最小直线形成若干标定区间,便于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内进行油田间的开发效果对比,斜率越大,油田开发效果越好,斜率越小油田开发效果越差。
[0007]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如果油田位于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的I区,则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不大而经济可采储量增长较多;如果油田位于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的II区,则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增加,但是经济可采储量减少;如果油田位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的III区,则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的增加;如果油田位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的IV区,则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的减少。
[0008]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本发明基于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与地质储量变化散点图,将多个油田储量变化数据投到直角坐标系中,对多个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进行分区、分类。本发明中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主要分为采收率主导区和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较清晰明确地展现各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因素。同时本发明的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基于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散点图,对多个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进行分区、分类研究,将其分为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和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较清晰明确地展现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因素。图版不仅能够快速分析各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还可以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定性评价,节省人力物力,可以广泛用于石油开发评价过程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发明的石油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发明的石油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12]本发明提供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
[0013]其中,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①如图1所示,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地质储量复算和可米储量标定等工作,确定油田新的地质储量和技术可米储量,与原地质储量和技术可米储量的数据相比,得到油田地质储量变化量和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与地质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和地质储量变化量投到坐标系中(如图1中的小菱形所示)。
[0015]②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若干条过原点的直线,以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和采收率主导区两个大区,两个大区又分为I区、II区、III区和IV区四个小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油田技术可采储量随着地质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合理采收率,如10%?60% )变化,因此为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并不主要是由地质储量变化引起的,因此为采收率主导区。
[0016]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应用,当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时,通过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可以清晰地看出油田所位于的主导区,通过图版可定性地对油田本身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如果油田位于采收率主导区域I,则该油田为开发效果变好区,因为该区域内油田一般可以通过加密调整、老井侧钻、优化产液结构、其他常规措施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等技术提高采收率,使得油田开发效果变好;如果油田位于采收率主导区域II,则该油田为开发效果变差区,即开发效果未能达到原标定计划;而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又由不同采收率线,即位于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直线之间的过原点的直线,这些直线与斜率最大直线和斜率最小直线形成若干标定区间,便于在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内进行油田间的开发效果对比,一般情况下,斜率越大,油田开发效果越好,斜率越小,油田开发效果越差。
[0017]2)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①如图2所示,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油田可采储量标定工作,并结合当前所采用的经济评价方法及参数,确定油田新的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与原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数据相比,得到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和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投到坐标系中(如图2中的小菱形所示)。
[0019]②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若干条过原点的直线,以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和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两个大区,两个大区又可分为I区、II区、III区和IV区四个小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如80%?120%)变化,因此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并不主要是由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引起的,因此为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
[0020]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应用,当在研究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时,通过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可以清晰地看出油田所位于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或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如果油田位于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的I区,则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不大而经济可采储量增长较多;如果油田位于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的II区,则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增加,但是经济可采储量减少;如果油田位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的III区,则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的增加;如果油田位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的IV区,则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的减少。
[0021]实施例:以某个区域内某年份的多个油田为例,采用本发明方法建立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包括以下步骤:
[0022]I)如图1所示,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地质储量复算和可采储量标定等工作,确定油田新的地质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与原数据相比,得到油田地质储量变化量和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与地质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和地质储量变化量投到坐标系中(如图1中的小菱形所示)。
[0023]2)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四条过原点的直线,各直线的斜率从大到小依次为0.6,0.4,0.2和0.1,以斜率0.6和斜率0.1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两个大区和四个小区,斜率0.6和斜率0.1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的油田技术可采储量随着地质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合理采收率,如10%?60% )变化,因此为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0.6和斜率0.1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并不主要是由地质储量变化引起的,因此为采收率主导区。
[0024]如图1所示,在应用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时:以位于I区的油田A和位于II区的油田B为代表,油田A和油田B技术可采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均为采收率。其中,油田A的地质储量变化不多,但技术可采储量增加显著,因此,油田A通过加密井网、聚合物驱等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来使其开发效果变好,而油田B地质储量无变化,但是技术可采储量减少较多,开发效果较原计划变差。
[0025]以位于III区的油田C和油田D以及位于IV区的油田E为代表,油田C、D、E技术可采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均为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随着地质储量变化而变化,且变化比例在采收率10%?60%范围内(采收率范围依据油田类型可适当调节),其中油田C和D随着地质储量增加而增加的,油田E是随着地质储量减少而减少的,并且在III区中,可以较清晰地展现出油田D开发效果较油田C好。
[0026]采用本发明方法建立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包括以下步骤:
[0027]I)如图2所示,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油田可采储量标定工作,并结合标定时所采用的经济评价方法及参数,确定油田新的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与原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数据相比,得到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和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投到坐标系中(如图2中的小菱形所示)。
[0028]2)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三条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从大到小依次为1.2、1.0和0.8,以斜率,1.2和斜率0.8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两个大区和四个小区,斜率1.2和斜率0.8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如80%?120% )变化,因此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1.2和斜率0.8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并不主要是由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引起的,为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
[0029]如图2所示,在应用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时:以位于I区的油田F和位于II区的油田G为代表,油田F和油田G经济可采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均为经济评价因素。其中,油田F技术可米储量变化不大而经济可米储量增长较多,油田G技术可米储量增加,但是经济可采储量减少,主要原因是油田F和油田G经济评价中油气价格、操作费等评价参数以及评价方法的改变。以位于III区的油田H和位于IV区的油田I为代表,油田H和油田I经济可采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均为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变化而变化,油田H经济可采储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其技术可采储量的增加,油田I经济可采储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其技术可采储量的减少。
[0030]上述各实施案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各图版中的变化量名称及单位、主导因素类别、标记线斜率以及标记区间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权利要求】
1.一种石油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 其中,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地质储量复算和可采储量标定等工作,确定油田新的地质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与原数据相比,得到油田地质储量变化量和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与地质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投到坐标系中; 2)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若干条过原点的直线,以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两个大区和四个小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油田技术可采储量随着地质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变化,因此为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并不主要是由地质储量变化引起的,因此为采收率主导区; 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表示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纵坐标表示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以万方为单位;通过油田可采储量标定工作,并结合当前所采用的的经济评价方法及参数,确定油田新的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与原数据相t匕,得到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量,基于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关系散点图,将研究区内多个油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经济可采储量变化的数据投到坐标系中; 2)根据坐标系内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和地质储量变化的数据,标定若干条过原点的直线,以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为界把研究区分为两个大区和四个小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锐角III区和锐角IV区,III区和IV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呈一定比例变化,因此为技术储量变化主导区;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的直线形成钝角I区和钝角II区,I区和II区内的油田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并不主要是由技术储量变化引起的,因此为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如果油田位于采收率主导I区,则该油田为开发效果变好区;如果油田位于采收率主导II区,则该油田为开发效果变差区,即开发效果未能达到原标定计划;而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又由不同采收率线,即位于斜率最大和斜率最小直线之间的过原点的直线,这些直线与斜率最大直线和斜率最小直线形成若干标定区间,便于地质储量变化主导区内进行油田间的开发效果对比,斜率越大,油田开发效果越好,斜率越小油田开发效果越差。
3.—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济可采储量变化原因分析图版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如果油田位于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的I区,则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不大而经济可采储量增长较多;如果油田位于经济评价因素主导区的II区,则油田技术可采储量增加,但是经济可采储量减少;如果油田位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的III区,则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的增加;如果油田位于技术可采储量变化主导区的IV区,则油田经济可采储量随着技术可采储量的减少。
【文档编号】G06F17/50GK104268302SQ201410359963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5日
【发明者】孙立春, 何娟, 蒋百召, 张金庆, 胡光义, 倪军娥, 郭丽娜, 汪洪强, 王龙, 吴梦阳 申请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海油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