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646429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包括一围框结构、两个风机组件、一上风道结构、一下风道结构。所述上风道结构与所述下风道结构分别与所述围框结构的上、下端面螺钉连接。所述围框结构包括一后面板。两个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后面板螺钉连接。其优点是:①、设计多块长度不相等的散热鳍片块,具有不对称性,提高散热鳍片的结构刚度,使之不容易产生结构共振,以降低噪音。②、由于上罩板、下罩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从而减小其背压,进而降低噪音。③、风道背压减小,导致风机负载减小,提高进风量,同时一部分冷风从通风孔中分别进入上风道结构与下风道结构,加快了风道设备内热风与冷风的热交换,使风道设备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且无需改变风道设备的结构尺寸。
【专利说明】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风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加固计算机、服务器等电子设备,多在设备外部设计独立的散热风道。传统的散热风道一般包括上罩板、散热鳍片及上基板;散热鳍片焊接在上罩板与上基板之间。由于设备外形尺寸的限制,其进风口较窄,进而使设备风道背压大,从而产生较大的噪音;此夕卜,现有技术中这种结构的散热鳍片大小相同、对称分布焊接在散热风道装置内,散热鳍片结构刚度变低,容易因结构振动而产生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风道背压小、结构刚度高,从而降低噪音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
[0004]一种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包括:一围框结构、两个风机组件、一上风道结构、一下风道结构。所述上风道结构与所述下风道结构分别与所述围框结构的上、下端面螺钉连接。所述围框结构包括一后面板。两个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后面板螺钉连接。所述上风道结构包括一上罩板与一上基板及所述上罩板与所述上基板之间焊接的上散热鳍片组。所述下风道结构包括一下罩板与一下基板及所述下罩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焊接的下散热鳍片组。所述上散热鳍片组与所述下散热鳍片组均包括多块散热鳍片块。每块所述散热鳍片块的长度均不相同。所述上罩板与所述下罩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0005]本实用新型一种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的优点是:
[0006]①、设计多块长度不相等的散热鳍片块,具有不对称性,提高散热鳍片的结构刚度,使之不容易产生结构共振,以降低噪音。
[0007]②、由于上罩板、下罩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从而减小了上风道结构、下风道结构的背压,进而降低噪音。
[0008]③、风道背压减小,导致风机负载减小,提高进风量,同时一部分冷风从通风孔中分别进入上风道结构与下风道结构,加快了风道设备内热风与冷风的热交换,使风道设备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且无需改变风道设备的结构尺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的三维图。
[0010]图2为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0011]图3为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的俯视图。
[0012]图4为传统的散热风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根据图1-3所示:一种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包括一围框结构1、两个风机组件2、一上风道结构3、一下风道结构4。所述上风道结构3与所述下风道结构4分别与所述围框结构I的上、下端面螺钉连接。所述围框结构I包括一后面板11。两个所述风机组件2与所述后面板11螺钉连接。
[0014]所述围框结构I还包括两个前支撑梁12、两个后支撑梁13、一前面板14、一左侧板15、一右侧板16。两个所述前支撑梁12分别焊接在所述左侧板15与所述右侧板16朝向同一侧的一端。两个所述后支撑梁13分别焊接在所述左侧板15与右侧板16朝向另一侧的一端。所述前支撑梁12与所述前面板11螺钉连接,且所述前支撑梁12与所述前面板14共同形成多个进风通道9。所述后支撑梁13与所述后面板11螺钉连接;且所述后支撑梁13与所述后面板11共同形成多个出风通道10。所述后面板11的另一侧与所述风机组件2螺钉连接。
[0015]所述上风道结构3包括一上罩板31与一上基板32及所述上罩板31与所述上基板32之间焊接的上散热鳍片组33。所述下风道结构4包括一下罩板41与一下基板42及所述下罩板41与所述下基板42之间焊接的下散热鳍片组43。所述上罩板31与所述下罩板41上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5。所述上散热鳍片组33与所述下散热鳍片组43均包括多块散热鳍片块6。所述散热鳍片块6包括多片沿垂直于所述散热鳍片块6的长度方向排列的散热鳍片6a。所述通风孔5设置在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6a之间。两个相邻所述通风孔5之间间隔有所述散热鳍片6a。每块所述散热鳍片块6的长度均不相同,具有不对称性,提高结构刚度。
[0016]所述通风孔5包括第一排通风孔5a、第二排通风孔5b、第三排通风孔5c、第四排通风孔5d、第五排通风孔5e。所述第一排通风孔5a、所述第二排通风孔5b、所述第三排通风孔5c、所述第四排通风孔5d、所述第五排通风孔5e之间互相平行且每排间的间距相等,其间距大于15mm。所述第一排通风孔5a中相连孔间间隔有2片所述散热鳍片6a。所述第二排通风孔5b中相连孔间间隔有3片所述散热鳍片6a。所述第三排通风孔5c中相连孔间间隔有4片所述散热鳍片6a。所述第四排通风孔6d中相连孔间间隔有5片所述散热鳍片6a。所述第五排通风孔6e中相连孔间间隔有6片所述散热鳍片6a。所述通风孔5在所述上罩板31、所述下罩板41上均整体分布呈三角形或梯形。
[0017]所述前面板14上设置有多个进风口 14a,所述后面板11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1a。所述出风口 Ila —端连通所述风机组件2,所述出风口 Ila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通道10相连。
[0018]所述上罩板31与所述下罩板41相同。所述通风孔5分布在所述上罩板31上的面积为所述上罩板31面积的1/3-1/2,可减小设备风道的背压。所述第一排通风孔5a距所述进风口 2a的距离为20-30mm,便于所述进风口 2a处冷风的进入。所述通风孔5与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6a共中心点,利于相邻所述散热鳍片6a间热量散失平衡,继而使风道设备内散热均衡。所述通风孔5直径小于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6a横向间距,且大于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6a横向间距的1/2,便于一部分冷风从所述通风孔5进入,从而加快风道设备内的热交换。所述通风孔5直径为2-3_。
[0019]所述前支撑梁12、所述后支撑梁13作用是防止所述上风道结构3、所述下风道结构4产生水平位移,继而支撑所述上风道结构3与所述下风道结构4。
[0020]所述前支撑梁12、所述后支撑梁13与所述后面板15的接触处;所述前支撑梁12、所述后支撑梁13与所述前面板14的接触处;所述左侧板15、所述右侧板16与所述上风道结构3、所述下风道结构4的接触处,均设置有屏蔽条8,避免安装间隙内的透风。
[0021]在工作过程中:所述风机组件2按照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抽风。由于所述上罩板31与所述下罩板41上均设置有所述通风孔5,此时所述通风孔5处的圆孔,增大了风道的进风面积,继而减小所述上风道结构3与所述下风道结构4的背压,继而降低噪音。又由于所述散热鳍片块6的不对称性,使所述散热鳍片6a结构刚度高,降低结构振动从而降低噪音。另外,冷空气与所述上风道结构4、所述下风道结构4进行热交换。而后由所述风机组件2的机械作用,使热交换后的热空气顺着所述出风通道7,经过所述出风口 IIa排出,达到散热目的。
[0022]本文中所述散热鳍片组33的组数不设限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且所述上散热鳍片组33中的所述散热鳍片块6的块数与所述下散热鳍片组43中所述散热鳍片块6的块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所述散热鳍片6a的厚度与高度根据实际中加固类电子设备的不同而不同,为现有技术,故不作描述。
[0023]本文中所述通风孔5包括的第一排通风孔5a、第二排通风孔5b、第三排通风孔5c、第四排通风孔5d、第五排通风孔5e。由于便于叙述,本文中只列出了前五排,所以其排数并非本文中的固定排数,而是根据产品实际情况而定。
[0024]本文中所述风机组件2的个数为实施例中的个数,实际中所述风机组件2的个数根据设备具体情况而定。
[0025]本文中便于说明所述通风孔5与所述散热鳍片6a的位置关系,故将所述上罩板31上焊接的所述散热鳍片6a以图3中的虚线表示为所述散热鳍片6a。
[0026]本实用新型一种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的优点是:
[0027]①、设计多块长度不相等的散热鳍片块,具有不对称性,提高散热鳍片的结构刚度,使之不容易产生结构共振,以降低噪音。
[0028]②、由于上罩板、下罩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从而减小了上风道结构、下风道结构的背压,进而降低噪音。
[0029]③、风道背压减小,导致风机负载减小,提高进风量,同时一部分冷风从通风孔中分别进入上风道结构与下风道结构,加快了风道设备内热风与冷风的热交换,使风道设备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且无需改变风道设备的结构尺寸。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包括:一围框结构、两个风机组件、一上风道结构、一下风道结构;所述上风道结构与所述下风道结构分别与所述围框结构的上、下端面螺钉连接;所述围框结构包括一后面板;两个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后面板螺钉连接;所述上风道结构包括一上罩板与一上基板及所述上罩板与所述上基板之间焊接的上散热鳍片组;所述下风道结构包括一下罩板与一下基板及所述下罩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焊接的下散热鳍片组;所述上散热鳍片组与所述下散热鳍片组均包括多块散热鳍片块;每块所述散热鳍片块的长度均不相同;所述上罩板与所述下罩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框结构还包括两个前支撑梁、两个后支撑梁、一前面板、一左侧板、一右侧板;两个所述前支撑梁分别焊接在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朝向同一侧的一端;两个所述后支撑梁分别焊接在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朝向另一侧的一端;所述前支撑梁与所述前面板螺钉连接,且所述前支撑梁与所述前面板共同形成多个进风通道;所述后支撑梁与所述后面板螺钉连接;且所述后支撑梁与所述后面板共同形成多个出风通道;所述后面板的另一侧与所述风机组件螺钉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设置在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之间;两个相邻所述通风孔之间间隔有所述散热鳍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与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共中心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直径小于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横向间距,且大于两片相邻所述散热鳍片横向间距的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块包括多片沿垂直于所述散热鳍片块的长度方向排列的散热鳍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通风孔互相平行且每排间的间距相等,其间距大于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分布在所述上罩板上的面积为所述上罩板面积的1/3-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散热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通风孔距所述进风口的距离为20_30mm。
【文档编号】G06F1/20GK204155198SQ201420484563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发明者】徐进, 吴超群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九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