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382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及系统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商时代的发展,对于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目前,传统的物流企业与发货方(厂家)、第三方物流都是以纸张凭证进行交换,如此操作模式往往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出错。原有运输系统主要基于PC端进行服务,与客户间的业务处理,通常靠增加硬件设备来解决,系统的灵活度、信息实时、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都不高,并且增加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目前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及系统,增加了运输业务管理的灵活度、信息实时、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直接减少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运输管理平台的公众账号;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向公众账号发送消息;

所述消息经微信服务器进行认证后发送给运输管理平台的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结果经微信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移动终端进行显示。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基于二次开发的接口以供运输管理平台进行对接。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用户与公众账号之间交互的具体实施方式为:通过定义菜单,菜单驱动事件,事件即为消息,事件在微信服务器上通过认证后进行处理。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事件经微信服务器认证后通过HTTP POST传递信息到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包括:运输管理平台通过中间件与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对接结算。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运输管理平台对消息进行处理包括:根据认证后的消息通过业务逻辑进行运输车辆的派遣及对运输车辆进行业务跟踪处理。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运输管理平台对消息进行处理过程中包括微信定位技术的使用,处理结果通过微信推送技术发送给用户。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系统,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系统包括:

公众账号模块,用于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运输管理平台的公众账号;

终端应用模块,用于让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向公众账号发送消息;

认证处理模块,用于所述消息经微信服务器进行认证后发送给运输管理平台的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

结果处理模块,用于将处理后的结果经微信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移动终端进行显示。

本发明实施的优点: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技术运用到运输信息协同软件,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二次开发,原有PC端的部分功能转移到手机端应用,利用微信定位、微信推送等功能,实现了原有运输系统靠增加硬件设备来解决的难题,增加了系统的灵活度、信息实时、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直接减少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最新的微信技术、手机APP较市场上大部分的物流信息系统带来更方便、更灵活的客户体验,基于SAAS构架、云端服务模式,大大减少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成本,借助移动端业务的实现,提供了发货客户对平台的依赖性和感知度,客户通过手机上网即可实现货单及车辆跟踪,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实现业务处理,这与原有只能通过电脑操作相比有了质变的飞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运输管理平台的公众账号;

所述步骤S1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运输管理平台的公众账号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技术运用到运输信息协同软件,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二次开发,原有PC端的部分功能转移到手机端应用;所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提供基于二次开发的接口以供运输管理平台进行对接,运输管理平台通过该接口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建立一个专用的公众账号。

步骤S2: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向公众账号发送消息;

所述步骤S2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向公众账号发送消息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为:当用户有运输业务需求时,通过移动终端上的微信应用向运输管理平台公众账号发送需求消息。具体为:用户通过微信添加微信关注,然后再通过消息窗口发送需求消息,例如,可发送“我需要送一件衣服到某某地方”。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用户与公众账号之间交互的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通过定义菜单,菜单驱动事件,事件即为消息,事件在微信服务器上通过认证后进行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公众账号可通过微信定位技术确定用户的具体位置。

步骤S3:所述消息经微信服务器进行认证后发送给运输管理平台的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

所述步骤S3所述消息经微信服务器进行认证后发送给运输管理平台的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为:事件经微信服务器认证后通过HTTP POST传递信息到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认证过程可包括对用户信息的查询,用户地点的定位确认,及消息内容的正确与否,是否符合规定格式。

所述运输管理平台的WEBService服务器在接收到通过认证的消息后,通过运输管理平台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业务逻辑为:根据用户的消息,派遣运输车辆到达用户指定地点进行取件业务处理。

在接收了用户的业务后,按照用户的消息要求,直接送往用户需求的目的地,并与目标办理电子接收手续。

步骤S4:处理后的结果经微信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移动终端进行显示。

所述步骤S4处理后的结果经微信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移动终端进行显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为:在步骤S3所述消息经微信服务器进行认证后发送给运输管理平台的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执行完后,也就是派遣的车辆即将到达用户所在地,则通过微信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微信窗口进行显示,以通知用户进行业务处理。

派遣车辆接收任务并完成送达任务时,该结果同样通过微信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微信窗口进行显示,以通知用户进行业务结算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认证后的消息通过业务逻辑进行运输车辆的派遣及对运输车辆进行业务跟踪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运输管理平台对消息进行处理过程中包括微信定位技术的使用,处理结果通过微信推送技术发送给用户。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包括:运输管理平台通过中间件与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对接结算。

微信是当前智能手机应用最流行的应用,针对企业,微服务管理公司推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对内、对外的移动应用。如何 实现微信公众平台与运输信息协同软件对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一套基于二次开发的接口,通过定义菜单,菜单驱动事件,事件在微信服务器上通过认证后调用运输管理平台WEBService服务来完成事件结果的处理,并把结果展现在客户手机上。

本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技术运用到运输信息协同软件,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二次开发,原有PC端的部分功能转移到手机端应用,利用微信定位、微信推送等功能,实现了原有运输系统靠增加硬件设备来解决的难题,增加了系统的灵活度、信息实时、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直接减少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最新的微信技术、手机APP较市场上大部分的物流信息系统带来更方便、更灵活的客户体验,基于SAAS构架、云端服务模式,大大减少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成本,借助移动端业务的实现,提供了发货客户对平台的依赖性和感知度,客户通过手机上网即可实现货单及车辆跟踪,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实现业务处理,这与原有只能通过电脑操作相比有了质变的飞跃。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系统实施例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系统,所述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系统包括:

公众账号模块,用于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运输管理平台的公众账号;

终端应用模块,用于让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向公众账号发送消息;

认证处理模块,用于所述消息经微信服务器进行认证后发送给运输管理平台的WEBService服务器进行处理;

结果处理模块,用于将处理后的结果经微信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移动终端进行显示。

本发明实施的优点: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输信息协同方法,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技术运用到运输信息协同软件,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二次开发,原有PC端的部分功能转移到手机端应用,利用微信定位、微信推送等功能,实现了原有运输系统靠增加硬件设备来解决的难题,增加了系统的灵活度、信息实时、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直接减少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最新的微信技术、手机APP 较市场上大部分的物流信息系统带来更方便、更灵活的客户体验,基于SAAS构架、云端服务模式,大大减少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成本,借助移动端业务的实现,提供了发货客户对平台的依赖性和感知度,客户通过手机上网即可实现货单及车辆跟踪,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实现业务处理,这与原有只能通过电脑操作相比有了质变的飞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