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签识别装置和防伪标签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1608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防伪标签识别装置和防伪标签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防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伪标签识别装置和防伪标签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伪技术通常通过在产品上设置伪造者难以获得的具有特殊表现方式的防伪标签或标识来使得购买者或授权制造者能够辨别产品是否被伪造。

但是,随着信息传播难度的降低,防伪技术信息和工艺越来越容易被伪造者获取。只要能为伪造者所见的防伪措施实际上都存在较大风险被伪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防伪标签识别装置和防伪标签识别方法,以提供一种安全性更好的,伪造难度更大的防伪技术和对应的识别技术。

第一方面,一种防伪标签识别装置,包括:

成像装置,适于在第一频段或第二频段成像以获取图像;

提示装置,用于进行提示;以及

控制装置,与所述成像装置和所述提示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成像装置在第一频段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取第一图像,在第二频段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取第二图像,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否具有相同图案且具有不同的颜色分布控制所述提示装置进行提示。

优选地,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相互不重叠,且均至少包括不可见光频段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防伪标签识别装置还包括:

第一光源,用于发射位于第三频段的光;

第二光源,用于发射位于第四频段的光;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光源在第一次成像期间发射所述位于第三频段的光,控制所述第二光源在第二次成像期间发射所述第四频段的光;

所述第三频段和所述第四频段包括可见光频段的一部分和/或不可见光频段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第三频段和所述第四频段相互不重叠。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防伪标签识别方法,包括:

在第一频段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取第一图像;

在第二频段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取第二图像;

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否具有相同图案且具有不同的颜色分布判断是否防伪标签真伪。

优选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相互不重叠,且均至少包括不可见光频段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次成像期间发射位于第三频段的光;

在第二次成像期间发射位于第四频段的光;

所述第三频段和所述第四频段包括可见光频段的一部分和/或不可见光频段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第三频段和所述第四频段相互不重叠。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防伪标签上设置能够在不同频段显示为不同颜色的图案。由此,伪造者无法获知频段对应的颜色。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不同的频段成像以至少获得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并比较图像的形状和颜色识别防伪标签,提示是否为伪造。本发明的防伪技术具有较好的隐蔽性,伪造难度大,提高了安全度。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标签和防伪标签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的防伪标签的截面图;

图1c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的防伪标签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标签识别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下文的描述中,“不可见”是指光的频率位于人眼可以感受的频率之外,不能为人眼在自然光下识别。通常来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因此“不可见”是指频率至少在上述波长范围以外的电磁波(下文也称为光)。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标签和防伪标签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1a所示,所述防伪标签1包括基底11、防伪图案12。在材料上,所述基底可以为任何能承载图案的材料,例如,塑料薄膜、金属、纺织品等等。在形状上,所述基底可以形成为刚性或柔性的片状,从而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基底可以为需要进行防伪的产品的外壳、保护层或产品的一部分(例如,瓶盖)。防伪图案12可以以例如印刷、喷涂或沉积等各种现有的工艺形成在基底11上或基底1中,具有预定的或随机的形状。应理解,在如下的描述中,图案包括由点、直线、曲线、形状以一定规律形成的组合,也包括以随机方式形成在基底上的点、线、形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在一部分实施例中,防伪图案12 为可见图案。在另一部分实施例中,防伪图案12也可以为不可见图案。

所述防伪图案12设置于所述基底11上或基底中,通过多频段的光致变色材料形成,在第一频段内成现第一颜色属性,在第二频段呈现第二颜色属性,第一颜色属性和第二颜色属性不同。也就是说,所述防伪图案可以同时发射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的光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或者,所述防伪图案可以在一第三频段光的激发下发射第一频段的光,在一第四频段的光的激发下发射第二频段的光。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相互不重叠,且均至少包括不可见光频段的一部分。

优选地,在需要不同频段的光进行激发时,第三频段和所述第四频段相互不重叠。

光致变色(photochromic)指在不同的光波诱导下,物质a向其异构体b转化而出现的变色的过程。物质a和b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和能级结构。撤去光源或者改换另一种光源,物质b再转化成物质a,颜色又回到初始色泽。这是因为,化合物a在外部光源的刺激下,分子结构或电子能级发生变化,形成了吸收光谱不同于a的化合物b,发生颜色的改变;而b在另一种光源或热作用下,又返回化合物a,颜色又回到初始色泽。由于两种物质间的吸收光谱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发色与消色或一种颜色转变成另一种颜色的可逆变化(无论该颜色是否位于可见光频段),即光致变色现象。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种类繁多,反应机理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①键的断裂,如螺吡喃、螺噁嗪等;②键的均裂,如六苯基双咪唑等;③电子转移互变异构,如水杨醛缩苯胺类化合物等;④顺反异构,如偶氮化合物等;⑤氧化还原反应,如稠环芳香化合物、噻嗪类等;⑥稠环化反应,如俘精酸酐类、芳基乙烯类等。

采用现有的光致变色材料可以实现:

1、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向外发射不可见光。

2、在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向外发射可见光。

3、在某个频段的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向外反射另一个频段内的不可见光。

如上所述,这是通过光照改变物质的吸收光谱来实现。

由此,防伪图案12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优选地,可以将防伪图案设置为透明或不可见,也即,无法识别其具体的图案,由此,可以使得伪造者和购买者不知道防伪图案的存在。

由于部分不可见频段的光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可以穿透纸、织物、塑料等材料,因此,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将防伪图案设置于基底中,从而使得防伪图案对于伪造者不可见。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b所示,基底11包括至少两层11a和11b,相邻层之间包括相互接触的面,所述防伪图案12形成在所述相互接触的面上。这在基底为纸或塑料等材料形成时是较好的选择。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c所示,基底11内设置有芯片或导电图案13(例如天线图案),防伪图案12形成在芯片或导电图案的表面,从而被封装在基底11中。这在基底为带有电路或芯片的ic卡时是较好的选择。

在又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基底11为塑料或纸等材料形成时,可以将光致变色材料加入到塑料原料或纸浆中,通过添加有光致变色材料的原料制备基底,由此获得的基底中整个材料都具有均匀或随机分布的可光致变色材料,从而可以形成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的光致变色图案,也即,防伪图案。

当然,也可以将防伪图案形成在基底的第二面上,在基底的第二面与其它部件贴合时,也可以使得防伪图案不可见。例如,将防伪图案形成在标签的背面,在标签被粘贴到产品上时,防伪图案对于外部是不可见的,但是可以被防伪识别装置识别。

防伪图案可以以不同的工艺步骤形成在基底上,也可以以通过例如使用混合有两种材料的涂料以一道工艺步骤形成在基底上。

同时,在防伪图案采用上述第3种属性的材料时,可以将防伪图案设置在基底中(这可以通过将基底形成为多层结构来实现)。由于例如红外线这样的射线可以穿透纸质基底,因此,可以将防伪图案设置在多层结构的纸质基底中,从而使得从表面完全无法发现防伪图案。

如图1所示,所述防伪标签识别装置2包括第一光源21、第二光源22、成像装置23、提示装置24和控制装置25。其中,控制装置25与第一光源21、第二光源22、成像装置22以及提示装置23连接,控制三者 配合进行防伪标签的识别。其中,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并非必须。在防伪标签的防伪图案采用响应于可见光激发变色的材料时,可以不需要光源。

第一光源21用于发射位于第三频段的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频段的光用于激发防伪图案反射或发射第一频段的光。所述第三频段的光可以是不可见光(例如紫外线或红外线)或可见光。

第二光源22用于发射位于第四频段的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频段的光用于激发防伪标签反射或发射第二频段的光。所述第四频段的光可以是不可见光(例如紫外线或红外线)或可见光。

成像装置23适于在第一频段或第二频段成像以获取图像,也即,成像装置22具备根据控制分别在第一频段进行光学成像或在第二频段进行光学成像的功能。优选地,可以将成像装置22在不可见光的成像频段设置得较窄,由此,其对于第一频段以外的其它不可见光不能有效成像。

提示装置24用于进行提示。提示装置24可以为指示灯、蜂鸣器、扬声器及显示器中的任意一项或其组合。

控制装置25被配置为根据成像装置22获得的图像辨别是否检测到预定图案,从而控制所述提示装置进行提示,使得防伪标签识别装置2的用户可以获知检测结果。

具体地,控制装置25控制所述成像装置在第一频段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取第一图像,在第二频段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取第二图像,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否具有相同图案且具有不同的颜色分布控制所述提示装置进行提示对于设置有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的识别装置,控制装置25在所述至少一次成像的期间控制第一光源21照射要检测的标签,并在第二次成像期间控制第二光源22照射要检测的标签。由于第一光源21照射设置有防伪图案的防伪标签时,防伪图案会反射出第一频段的不可见光或可见光。由此,成像装置23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得的第一图像呈现第一颜色属性。在第二光源22照射防伪标签时,防伪图案会反射出第二频段的不可见光或可见光,由此,成像装置23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得的第二图像呈现第二颜色属性。在反射不可见光时,该不可见光不能为人 眼所发现,但是可以被成像装置23检测到并形成为图像。对于具有多频光致变色属性的图案,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是呈现不同的颜色。控制装置25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否具有相同图案且具有不同的颜色分布判断是否检测到防伪标签,如果判断检测到防伪标签则控制提示装置提示检测成功,否则提示检测不成功。

图2是本优选实施方式中防伪标签识别装置的控制流程图。在步骤210、在第一频段进行第一次成像获取第一图像。优选地,在第一次成像期间控制光源发射位于第三频段的光以进行激发。

在步骤220、在第二频段进行第二次成像获取第二图像。优选地,在第二次成像期间控制光源发射位于第四频段的光

在步骤230、控制装置25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否具有相同图案且具有不同的颜色分布判断是否检测到防伪标签。

在步骤240、控制装置25根据检测结果控制提示装置24进行提示。例如,在提示装置24为指示灯时,在检测结果为符合预定条件时控制指示灯为绿色,在不符合预定条件时控制指示灯为红色。

优选地,所述第三频段和所述第四频段相互不重叠。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防伪标签上设置能够在不同频段显示为不同颜色的图案。由此,伪造者无法获知频段对应的颜色。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不同的频段成像以至少获得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并比较图像的形状和颜色识别防伪标签,提示是否为伪造。本发明的防伪技术具有较好的隐蔽性,伪造难度大,提高了安全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