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52505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教育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开展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对象、以全体修读课程的普通全日制学生为主体的质量评价,是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我国以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教学评价制度在高校中普遍展开,但是,如何建立科学客观、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系统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不断在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对上海高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都有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或平台,一般都是单一或者2-3个维度的教学评价主体;从目前上海高校已经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系统来看,还没有高校建立多维度、设计科学化、信息全程化、操作便捷的教学系统,为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加强师生教学信息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在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急需一种全面的教学评价系统。实现以下目的:

(一)通过对本科教学质量有关信息全面动态的收集、评价和分析,促进与激励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与完善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为教学管理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教学现状提供信息,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三)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加强师生教学信息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在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全面的、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所有全日制本科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包括以下步骤:

(1)用户登录;

(2)判断用户类别;

(3)根据用户类别选择对应的评价表,用户进行打分评价并根据评价分数评定等级;

(4)计算评价分数,包括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和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

所述的用户类别包括学生、督导、同行、教师自身及领导。

如果所有用户类别均有评价,则所述的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学生评价权重+督导评价平均分*督导评价权重+同行评价平均分*同行评价权重+领导评价平均分*领导评价权重+自我评价平均分*自我评价权重,否则,所述的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学生评价权重+督导评价平均分*督导评价权重+同行评价平均分*同行评价权重+领导评价平均分*领导评价权重+自我评价平均分*自我评价权重)/(1-a),其中,学生评价权重为55%,督导评价权重为20%,同行评价权重为10%,领导评价权重为10%,自我评价权重为5%,a表示评价平均分为0的用户类别对应的权重之和,*表示乘法运算。

所述的学生评价平均分的计算方法为:除去每门课程的所有学生评价分数中的前10%和后10%后,剩余的学生评价分数求平均值。

所述的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当学期教师所有课程评价分总和/教师课程门次数,所述的当学期教师所有课程评价总和为当学期教师的所有课程的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之和。

所述的步骤(3)中,若评价的分数不小于90,则评定等级为优,若80≤评价分数<90,则评定等级为良,若70≤评价分数<80,则评定等级为一般,若60≤评价分数<70,则评定等级为合格,若评价分数<60,则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本发明的评价范围如下:

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所有课程的教学。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

评价分类如下:

(一)教学质量评价按参加评价人员的身份分为五大类: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即“五维一体”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其中,“学生评价”以评价对所学课程的认知为主,包括教师的讲课水平、学习兴趣、课程学习收获等。“教学督导”和“同行评价”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为主;“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身已有的教学素质与能力方面进行自我剖析;领导评价主要是从加强与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领导评价中的“领导”指全校中层干部等。

(二)“学生评价”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分布情况,将全校课程进行类别归类与统计,共分为8大类别,即对应设计了8张学生评价用表。

1.专业拓展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学科基础课(必修、限选)、专业课(必修)、专业类(限选、方向性限选)、通识教育课(必修)、拓展选修课程、电力生产类(必选)、专业领域课程(学科基础类必修、自动化方向)、任意选修类、人文艺术类(任选)等。

2.体育艺术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任意选修类、人文艺术类(任选)等。

3.外语类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专业类(限选)、学科基础课(限选)、专业领域课程(学科基础类必修、专业类必修)、集中实践环节(必修)、专业技能课(必修)、实践课程(必修)、专业知识课(限选)、拓展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任意选修类、通识教育课(必修)等。

4.实践类课程-实验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学科基础类必修)、学科基础课(限选)、通识教育课(必修)、任意选修类等。

5.实践类课程-实习指导:实践课程(必修)、公共必修课程

6.实践类课程-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必修)、集中实践环节(必修)、专业课(必修)

7.实践类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必修)

8.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通识教育课(必修)

评价内容如下:

按照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过程(实施)、结果三个阶段设定评价内容,即从“准备因素”、“过程(实施)因素”、“结果因素”三个一级评价指标中设计了5-10个二级评价指标。其中,准备阶段主要评价教师的教材选用、备课情况等;过程阶段主要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投入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技术与方法、师生互动情况等方面;结果阶段主要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等情况。

评价指标如下: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实用”、“全面”以及“易操作”的原则设计各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五大类现行评价指标的满分均为100分,每一指标设“A、B、C、D、E”五个评价等级,等级分值分别为:A:10~9;B:8.9~8;C:7.9~7;D:6.9~6;E:5.9~0,最小分数段为0.5分。

(三)教学质量评价分五个等级。百分制与等级转换关系如下:

优≥90;80≤良<90;70≤中(一般)<80;60≤合格<70;不合格<60。

评价方法如下:

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一安排,各学院具体组织,在“‘五维一体’发展性教学评价系统”(以下简称“评教系统”)进行。每学期由教务处发出评价通知,各学院组织学生、教师以设定的用户身份于指定时段内通过校园网或互联网登陆上海电力学院网上评价系统,对评价权限范围内的“教师课程”进行评价。

(一)五大类主体评价办法

1.学生评价。“学生期中评价”集中安排在每学期的第6-10周,采取自愿评价原则;“学生期末评价”集中安排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开始,次年下学期第一周关闭。

2.督导评价。校本科教学督导员深入本科教学第一线,每学期每月随机听课7-9节,认真填写“教学督导专家用表”并将每月评议结果按时输入评教系统。

3.同行评价。各学院(部)分管教学院长应于每学期第2周内完成同行配置工作;各学院(部)每学期组织本院教师相互听课,一位教师需被4-6位教师听课,听课教师应认真填写“同行评价用表”,并于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将评议结果输入评教系统。

4.自我评价。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学期结束前,应认真填写“自我评价用表”并将评议结果输入评教系统。

5.领导评价。学校全体中层干部须深入本科教学课堂听课,每学期每人应听课3-5次课,所听课程需为不同的老师。认真填写“领导评价用表”,并于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将评议结果输入评教系统。

(二)统计方法

1.单门课程统计方法:每门课程的“学生评价”减去前后10%的评价分数后再计算该门课程的“学生评价平均分”,然后将“学生评价平均分”与该门课程的“督导评价平均分”、“同行评价平均分”、“领导评价平均分”、“自我评价”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该门课程的总评价得分。

五维度总评得分计算方法:

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55%+督导评价平均分*20%+同行评价平均分*10%+领导评价平均分*10%+自我评价平均分*5%。

不满五维度总评得分计算方法:(如:“领导评价”维度没有评价得分,其他四个维度都有得分):

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55%+督导评价平均分*20%+同行评价平均分*10%+自我评价平均分*5%]/(1-10%)。

2.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计算方法:

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当学期教师所有课程评价分总和/教师课程门次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目前已有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三维度评价主体延伸为五维度评价主体,一方面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套科学的、实用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能公正客观地使教师的劳动得到应有的肯定,从而有一个在特定的教育群体中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勤奋工作的热情。同时,这一模型有利于纠正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中重分数排名、评优晋升、轻教育提高、诊断改进的错误认识,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直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促进高校教学的管理,有利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评价的组织实施、指标体系、评价方式等是否符合评价理论,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素,建立可操作的、结果公平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对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促进课堂教学管理,对帮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了解工作成效,对实施主体学生与教师信息的通畅及有效对接提供了平台互动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所有全日制本科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包括以下步骤:

(1)用户登录;

(2)判断用户类别;

(3)根据用户类别选择对应的评价表,用户进行打分评价并根据评价分数评定等级;

(4)计算评价分数,包括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和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

所述的用户类别包括学生、督导、同行、教师自身及领导。

如果所有用户类别均有评价,则所述的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学生评价权重+督导评价平均分*督导评价权重+同行评价平均分*同行评价权重+领导评价平均分*领导评价权重+自我评价平均分*自我评价权重,否则,所述的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学生评价权重+督导评价平均分*督导评价权重+同行评价平均分*同行评价权重+领导评价平均分*领导评价权重+自我评价平均分*自我评价权重)/(1-a),其中,学生评价权重为55%,督导评价权重为20%,同行评价权重为10%,领导评价权重为10%,自我评价权重为5%,a表示评价平均分为0的用户类别对应的权重之和,*表示乘法运算。

所述的学生评价平均分的计算方法为:除去每门课程的所有学生评价分数中的前10%和后10%后,剩余的学生评价分数求平均值。

所述的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当学期教师所有课程评价分总和/教师课程门次数,所述的当学期教师所有课程评价总和为当学期教师的所有课程的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之和。

所述的步骤(3)中,若评价的分数不小于90,则评定等级为优,若80≤评价分数<90,则评定等级为良,若70≤评价分数<80,则评定等级为一般,若60≤评价分数<70,则评定等级为合格,若评价分数<60,则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本发明的评价范围如下:

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所有课程的教学。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

评价分类如下:

(一)教学质量评价按参加评价人员的身份分为五大类: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即“五维一体”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其中,“学生评价”以评价对所学课程的认知为主,包括教师的讲课水平、学习兴趣、课程学习收获等。“教学督导”和“同行评价”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为主;“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身已有的教学素质与能力方面进行自我剖析;领导评价主要是从加强与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领导评价中的“领导”指全校中层干部等。

(二)“学生评价”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分布情况,将全校课程进行类别归类与统计,共分为8大类别,即对应设计了8张学生评价用表。

1.专业拓展通识类课程(表1):公共基础课程(必修)、学科基础课(必修、限选)、专业课(必修)、专业类(限选、方向性限选)、通识教育课(必修)、拓展选修课程、电力生产类(必选)、专业领域课程(学科基础类必修、自动化方向)、任意选修类、人文艺术类(任选)等。

2.体育艺术类课程(表2):公共基础课程(必修)、任意选修类、人文艺术类(任选)等。

3.外语类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外语专业课程表3):专业类(限选)、学科基础课(限选)、专业领域课程(学科基础类必修、专业类必修)、集中实践环节(必修)、专业技能课(必修)、实践课程(必修)、专业知识课(限选)、拓展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任意选修类、通识教育课(必修)等。

4.实践类课程-实验课程(表4):专业领域课程(学科基础类必修)、学科基础课(限选)、通识教育课(必修)、任意选修类等。

5.实践类课程-实习指导(表5):实践课程(必修)、公共必修课程

6.实践类课程-课程设计(表6):实践课程(必修)、集中实践环节(必修)、专业课(必修)

7.实践类课程-毕业论文设计(表7):实践课程(必修)

8.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表8):公共基础课程(必修)、通识教育课(必修)

评价内容如下:

按照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过程(实施)、结果三个阶段设定评价内容,即从“准备因素”、“过程(实施)因素”、“结果因素”三个一级评价指标中设计了5-10个二级评价指标。其中,准备阶段主要评价教师的教材选用、备课情况等;过程阶段主要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投入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技术与方法、师生互动情况等方面;结果阶段主要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等情况。

评价指标如下: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实用”、“全面”以及“易操作”的原则设计各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五大类现行评价指标的满分均为100分,每一指标设“A、B、C、D、E”五个评价等级,等级分值分别为:A:10~9;B:8.9~8;C:7.9~7;D:6.9~6;E:5.9~0,最小分数段为0.5分。

(三)教学质量评价分五个等级。百分制与等级转换关系如下:

优≥90;80≤良<90;70≤中(一般)<80;60≤合格<70;不合格<60。

评价方法如下:

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一安排,各学院具体组织,在“‘五维一体’发展性教学评价系统”(以下简称“评教系统”)进行。每学期由教务处发出评价通知,各学院组织学生、教师以设定的用户身份于指定时段内通过校园网或互联网登陆上海电力学院网上评价系统,对评价权限范围内的“教师课程”进行评价。

(一)五大类主体评价办法

1.学生评价。“学生期中评价”集中安排在每学期的第6-10周,采取自愿评价原则;“学生期末评价”集中安排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开始,次年下学期第一周关闭。

2.督导评价。校本科教学督导员深入本科教学第一线,每学期每月随机听课7-9节,认真填写“教学督导专家用表”并将每月评议结果按时输入评教系统。

3.同行评价。各学院(部)分管教学院长应于每学期第2周内完成同行配置工作;各学院(部)每学期组织本院教师相互听课,一位教师需被4-6位教师听课,听课教师应认真填写“同行评价用表”,并于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将评议结果输入评教系统。

4.自我评价。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学期结束前,应认真填写“自我评价用表”并将评议结果输入评教系统。

5.领导评价。学校全体中层干部须深入本科教学课堂听课,每学期每人应听课3-5次课,所听课程需为不同的老师,认真填写“领导评价用表”,并于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将评议结果输入评教系统。

(二)统计方法

1.单门课程统计方法:每门课程的“学生评价”减去前后10%的评价分数后再计算该门课程的“学生评价平均分”,然后将“学生评价平均分”与该门课程的“督导评价平均分”、“同行评价平均分”、“领导评价平均分”、“自我评价”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该门课程的总评价得分。

五维度总评得分计算方法:

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55%+督导评价平均分*20%+同行评价平均分*10%+领导评价平均分*10%+自我评价平均分*5%。

不满五维度总评得分计算方法:(如:“领导评价”维度没有评价得分,其他四个维度都有得分):

单门课程评价总得分=[学生评价平均分*55%+督导评价平均分*20%+同行评价平均分*10%+自我评价平均分*5%]/(1-10%)。

2.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计算方法:

教师个人课程总得分=当学期教师所有课程评价分总和/教师课程门次数。

表1 专业拓展通识课程类(体育、艺术、外语、思政类除外)

表2 体育艺术类课程

表3 外语类课程【公共外语课程、专业外语课程】

表4 实践类课程—实验课程

表5 实践类课程—实习指导

表6 实践类课程—课程设计

表7 实践类课程—毕业论文设计

表8 公共基础课程-思政类

表9 教学督导专家用表

表10 同行用表

表11 领导用表

表12 自我评价

课程名称: 参评教师姓名:

时间: 年 月 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