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6104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广告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系统。



背景技术: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一门已经研究了很多年的技术,该项技术帮助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现实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认识世界、模拟世界、适应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直以来这项技术不能进入公众领域,主要的瓶颈在于对硬件的运算速度要求太高,且其他配套技术都不成熟,因而长期以来都只是停留在学术探讨阶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三维处理能力的增长和低成本传感显示元件的出现,以及4G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增强现实技术有可能在例如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上实现,而不是只能在笨重的工作站支持下工作。

广告,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一种针对特定受众通过特定媒介传播特定信息的行为。其中针对性和特定性是广告是否成功的关键,也就是如何准确地向目标人群投放广告。长久以来,广告行业投放了大量的精力在研究特定信息针对的特定受众及其使用的特定媒体,现在广告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针对性和特定性,但是该项技术局限于其仅能通过历史数据预测用户的行为,而无法实时识别也无法与用户交互。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解决方案,能够准确有效的投放商业广告并且能够与用户互动得知用户实时的消费意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包括:根据用户需求获取现实情景图像;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判断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一个或多个特征目标,从而针对所述特征目标生成一个或多个广告;向用户呈现所述广告。

优选地,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判断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一个或多个特征目标包括:结合所述物体在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特定属性,进行所述判断。

优选地,所述特定属性包括图形属性和用户属性。

优选地,所述图形属性包括:出现时间、出现次数、相对位置和相对面积。

优选地,所述用户属性包括:身份信息、使用信息、关注记录和购买记录。

优选地,针对各个所述特征目标分别生成广告;或针对多个所述特征目标组合生成广告。

优选地,所述广告混合于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之中向用户呈现;或所述广告独立于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之外向用户呈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系统,其中包括:

图像获取单元,用以获取用户采集的现实情景图像;

广告调用单元,用以识别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特征目标,当包含所述特征目标时,调用对应的广告内容;

图像呈现单元,用以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向用户呈现所述广告内容。

优选地,所述广告调用单元包括:图像识别模块,用以识别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特征目标,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包括:特征目标数据库,用以存储所述特征目标的信息;

广告调用模块,用以针对所述特征目标调用广告,所述广告调用模块包括:广告内容数据库,用以存储与所述特征目标对应的广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包括:智能手机、照相机、摄像机、三维成像眼镜或智能眼镜。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又一些实施方式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本发明旨在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一种对特定受众具有针对性的广告传播方式,该方式应用增强现实技术根据某受众实时观看的场景或视频向该受众推送广告,利用这种实时交互的方式,本发明大幅提高了广告传播的针对性和特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包括:步骤S101,获取用户采集的现实情景图像;步骤102,识别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特征目标并且针对所述特征目标调用广告;步骤10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向用户呈现所述广告。

其中,步骤101,获取用户采集的现实情景图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用户使用智能手机镜头拍摄街景,该智能手机在该情形下执行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该智能手机获取该用户利用该智能手机镜头所采集的街景即为本发明现实情景图像。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用户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拍摄街景,该照相机或摄像机在该情形下执行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该照相机或摄像机获取该用户利用该照相机或摄像机的镜头所采集的街景即为本发明现实情景图像。

在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用户佩戴智能眼镜前往超市购物,该智能眼镜在该情形下执行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该智能眼镜获取该用户利用该智能眼镜的镜头所采集的超市货架图像即为本发明所述的现实情景图像。

在本发明的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用户佩戴三维成像眼镜观看电影,该三维成像眼镜在该情形下执行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方法,该三维成像眼镜获取该用户利用该三维成像眼镜的镜头所采集的电影图像即为本发明所述的现实情景图像。

其中,步骤102,识别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特征目标并且针对所述特征目标调用广告。

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比如利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拍摄街景,在智能手机的处理器执行针对用户利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拍摄的街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过程后,即对现实情景图像进行数字化之后,该处理器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该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进行图像识别。

图像识别过程首先对该现实情景图像进行预处理,其中包括:二值化、图像的平滑、变换、增强、恢复、滤波等过程;然后针对该现实情景图像中的各个物体进行特征抽取和分类选择,即通过变换测量空间的原始数据选择获得最能反映分类本质的特征;进而根据分类规则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最终将该物体识别出来。

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调用一个特征目标数据库,该特征目标数据库用以存储所述特征目标的信息,针对图像识别来说是特征目标的分类规则,从而成功将物体中的特征目标识别出来。

成功识别现实情景图像中的作为特征目标的物体后,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调用一个广告内容数据库,该广告内容数据库用以存储与所述特征目标对应的广告。

上述特征目标数据库和广告内容数据库可位于本地也可位于远端。若位于远端,则需要智能手机或用户使用的其他设备(照相机、摄像机、智能眼镜或三维成像眼镜)具有网络传输设备调用位于远端的数据库。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图像获取单元和图像识别单元可以不在同一装置上。例如对于一些精细识别,占用资源较大的情况下,图像识别单元可以设在服务器上进行识别。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仅获取并传送图像即可。

步骤10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向用户呈现所述广告。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进行匹配合成,包括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等技术,其中将虚拟对象叠加到现实情景中显示的技术称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具体而言,AR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并通过传感技术将虚拟对象准确“放置”在真实环境中,借助显示设备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并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视觉环境。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智能手机在现实情景图像中识别出特征目标,然后调用特征目标相对应的广告,最终将该广告连同现实情景一起呈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上。因此,用户在智能手机上看到的图像是经过增强现实的图像,即广告(虚拟对象)和现实情景混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识别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特征目标包括:结合所述物体在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特定属性,进行所述识别。该特定属性是指为了使用户能够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广告而设置的筛选条件。具体而言,将特定属性作为分类规则的一部分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最终将该物体识别出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特定属性包括图形属性和用户属性,图形属性和用户属性可结合使用从而得到提高广告出现质量并且减少广告出现数量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其中,图形属性是指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物体作为图形所具备的属性,借助所述图形属性可以判断出用户当前关注的重点,不同的图形属性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从而得到提高广告出现质量并且减少广告出现数量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用户属性是指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物体作为商品的属性,借助所述用户属性可以判断出用户潜在关注的重点,不同的用户属性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从而得到提高广告出现质量并且减少广告出现数量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所述图形属性包括:出现时间、出现次数、相对位置和相对面积。具体出现时间而言,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物体作为图形,如果出现时间短于一个特定数值,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没有兴趣,因此忽略针对该物体的识别;如果出现时间长于一个特定数值,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存在兴趣,因此启动针对该物体的识别。

具体出现次数而言,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物体作为图形,如果出现次数少于一个特定数值,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没有兴趣,因此忽略针对该物体的识别;如果出现次数多于一个特定数值,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存在兴趣,因此启动针对该物体的识别。

具体相对位置而言,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物体作为图形,如果相对位置在一个特定范围(例如以视觉焦点为圆心以设置数值为半径的圆,或者现实情景图像的几何中心为圆心以设置数值为半径的圆)之外,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没有兴趣,因此忽略针对该物体的识别;如果相对位置在一个特定范围(例如以视觉焦点为圆心以设置数值为半径的圆,或者现实情景图像的几何中心为圆心以设置数值为半径的圆)之内,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存在兴趣,因此启动针对该物体的识别。

具体相对位置而言,现实情景图像中的物体作为图形,如果相对面积在一个特定范围(例如占整个视野的20%)之外,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没有兴趣,因此忽略针对该物体的识别;如果相对位置在一个特定范围(例如占整个视野的20%)之内,那么可以判断用户对该物体存在兴趣,因此启动针对该物体的识别。

所述用户属性包括:身份信息、使用信息、关注记录和购买记录。具体身份信息而言,例如:年龄、性别、家庭、职业或兴趣;具体使用信息而言,例如:强制推送或免除推送;具体关注记录而言,例如:用户是否关注某些物品(在注册服务时提供相关信息或将某些物品放入收藏夹但尚未购买);购买记录而言,例如:用户已经购买某些物品(则有可能再次购买类似商品或者购买相关商品)。上述数据都可以作为对某些物品是否存在兴趣的判断标准,将该判断标准列入分类规则就可以提高广告推送质量减少广告推送数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的处理器针对各个所述特征目标分别调用广告,也就是说一个特征目标对应至少一个广告,比如:识别出一本小说作为特征目标,调用该书籍的作者的另一小说的广告;或识别出一本小说作为特征目标,调用该小说的作者的另一小说以及该书籍改编的电影的广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的处理器通过数据分析针对多个所述特征目标,从而提取所述多个特征目标的共同信息,进而调用与该共同信息相对应的广告。

如图2所示,用户用智能手机采集到现实情境的影像,通过无线网络传到服务器中与存储在服务器中的特征目标匹配。当匹配出对应的广告内容时,服务器通过无线网络将广告内容传递到手机,在手机屏幕上显示推送的广告内容。

上述数据分析包括多种算法,例如,聚类分析、同质分组、定性归纳等等算法。具体而言,也就是说多个特征目标对应至少一个广告,比如:识别出同一作者的一本小说和一个电影海报作为特征目标,调用该作者的另一小说的广告;或识别出同一作者的一本小说和一个电影海报作为特征目标,调用该作者的其他多部作品的广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向用户呈现所述广告,也就是将所述广告作为虚拟对象混合于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之中向用户呈现。存在多种形式完成本步骤,比如,广告以文字形式出现或者以图像形式出现;广告以背景透明的形式出现在现实情景图像的特征目标的周围或上方因此不行影响用户观看该特征目标本身;或者广告以背景覆盖的形式出现在现实情景图像的特征目标的上方(例如,特征目标为一饮料瓶,那么将广告产品的图片覆盖在特征目标之上使用户可见的是广告产品而不是特征目标本身),因此直接将该广告内容取代该特征目标呈现于用户。

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系统,其中包括:图像获取单元,用以获取用户采集的现实情景图像;广告调用单元,用以识别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特征目标并且针对所述特征目标调用广告;图像呈现单元,用以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向用户呈现所述广告。

所述广告调用单元包括:图像识别模块,用以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识别所述现实情景图像中出现的物体是否包括特征目标;广告调用模块,用以基于增强现实技术针对所述特征目标调用广告。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包括:特征目标数据库,用以存储所述特征目标的信息;所述广告调用模块包括:广告内容数据库,用以存储与所述特征目标对应的广告内容。

所述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广告推送系统包括:智能手机、照相机、摄像机、三维成像眼镜或智能眼镜。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广告推送系统还包括服务器。在图4中,图像获取单元和图像呈现单元位于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而广告调用单元(包括图像识别模块、特征目标数据库、广告调用模块和广告内容数据库)位于服务器上。智能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连接,相互传输数据,各自进行运算。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图像识别模块也位于智能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与特征目标数据库中的特征目标进行匹配。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已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