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脸识别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和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551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和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和人脸识别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被广泛的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一般是基于人脸图像,即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人脸图像,对所述采集到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人脸定位和特征提取;然后,通过提取到的特征与预存特征库中的特征进行对比,实现人脸识别。

在实现人脸识别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产品通常实现应用功能较多,受到其自身功能以及其计算能力限制,使得其交互和操作较为复杂,且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和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使得人脸识别交互及操作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

根据所述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获取待拍摄图像;

通过无线传输通道将所述待拍摄图像发送到移动终端,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

该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人脸识别结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包括:带有人脸属性信息,或者,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

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输出,以便告知用户。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可以为蓝牙数据传输通道;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可以为语音信号。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包括:

通过无线传输通道,获取待拍摄图像;

移动终端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给出人脸识别结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包括:带有人脸属性信息,或者,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

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

该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带有人脸属性信息,则生成带有人脸属性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

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则生成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并记录所述待拍摄图像,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进行标记所述待拍摄图像对应的人脸属性信息。

其中,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为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蓝牙耳机,或者为与所述移动终端能进行无线传输的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可穿戴设备。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辅助装置,包括:

指示接收单元,用于获取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

图像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获取待拍摄图像;

图像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无线传输通道将所述待拍摄图像发送到移动终端,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

该装置还包括:

信息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人脸识别结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包括:带有人脸属性信息,或者,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

信息输出单元,用于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输出,以便告知用户。

其中,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可以为蓝牙数据传输通道;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可以为语音信号。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图片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无线传输通道,获取待拍摄图像;

人脸识别单元,用于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给出人脸识别结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包括:带有人脸属性信息,或者,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

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带有人脸属性信息,则生成带有人脸属性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或者,用于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则生成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进行标记所述待拍摄图像对应的人脸属性信息;

信息记录单元,用于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则记录所述待拍摄图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包括:如上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和如上所述移动终端。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技术方案人脸识别辅助装置采集待拍摄图像,通过无线传输通道将所述待拍摄图像发送到移动终端,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给出人脸识别结果;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简化了人脸识别交互及操作。本发明技术方案移动终端还可以在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时,将生成的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从而提示用户对未能识别的待拍摄图像进行标记,从而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不断增量学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人脸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识别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脸识别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101: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获取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可以为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蓝牙耳机,或者为与所述移动终端能进行无线传输的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可穿戴设备。例如: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可以为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蓝牙耳机;该蓝牙耳机中设置有一按键,用户可以通过所述按键启动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此处所述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即是按键被按下的电信号。

102:根据所述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获取待拍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人脸识别辅助装置启动其图像采集装置,进行图片采集,获取待拍摄图像。具体的讲,就是所述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蓝牙耳机根据按键按下的电信号,启动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进行图片采集。

103:通过无线传输通道将所述待拍摄图像发送到移动终端,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采集到的待拍摄图像,通过蓝牙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与其匹配的移动终端设备上,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

104: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传输通道,获取待拍摄图像。

105:移动终端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给出人脸识别结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包括:带有人脸属性信息,或者,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内置人脸识别系统,当移动终端接收到待拍摄图像,通过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人脸识别系统根据其数据特征库文件,对所述待拍摄图像中提取出来的人脸进行特征识别;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系统中数据特征库文件中存在所述人脸,则将对应人脸属性信息提取出来,作为人脸识别结果输出;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系统中数据特征库文件中不存在所述人脸,则将所述人脸特征进行存储,并将不存信息所述人脸信息作为人脸识别结果输出。

106: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如果为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蓝牙耳机,则通过无线蓝牙传输通道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传输给所述蓝牙耳机,所述蓝牙耳机可以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语音播放给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不存在所述人脸时,移动终端还可以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传输给蓝牙耳机的过程中,同时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器上提示用户,此次识别的人脸不存在,请用户对该人脸进行标记等等。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技术方案人脸识别辅助装置采集待拍摄图像,通过无线传输通道将所述待拍摄图像发送到移动终端,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给出人脸识别结果;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简化了人脸识别交互及操作。本发明技术方案移动终端还可以在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时,将生成的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从而提示用户对未能识别的待拍摄图像进行标记,从而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不断增量学习。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方法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此实施例中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设为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蓝牙耳机;其中,步骤201-205与步骤101-105相同,此处不在赘述。

206: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带有人脸属性信息,移动终端则生成带有人脸属性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通过其中人脸识别系统识别出所述待拍摄图像中的人脸,并将所述人脸相关属性信息发送给蓝牙耳机,以便提示用户。此处,移动终端也同时可以在其显示器上显示所述人脸属性信息。在显示器上显示人脸属性信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显示或者不显示。

207: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移动终端则生成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并记录所述待拍摄图像,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进行标记所述待拍摄图像对应的人脸属性信息。具体的讲,就是当移动终端的人脸识别系统获取到不能识别的人脸后,用户可以利移动终端对所述不能识别的人脸图像进行手工标记,输入姓名等标签。人脸识别系统则将所述用户手工标记的人脸图像自动进入后台训练,训练完成后,下次再采集到此人脸图像就能自动识别,这样可以完成增量式识别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为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蓝牙耳机,或者为与所述移动终端能进行无线传输的带有图像采集装置的可穿戴设备。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人脸识别辅助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

指示接收单元301,用于获取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

图像获取单元302,用于根据所述人脸识别的启动指示,获取待拍摄图像;

图像发送单元303,用于通过无线传输通道将所述待拍摄图像发送到移动终端,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该装置还包括:

信息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人脸识别结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包括:带有人脸属性信息,或者,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

信息输出单元,用于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输出,以便告知用户。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无线传输通道为蓝牙数据传输通道;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语音信号。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如图4所示,包括:

图片获取单元401,用于通过无线传输通道,获取待拍摄图像;

人脸识别单元402,用于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给出人脸识别结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包括:带有人脸属性信息,或者,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

信息发送单元403,用于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

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带有人脸属性信息,则生成带有人脸属性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或者,用于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则生成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以便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识别,并提示用户进行标记所述待拍摄图像对应的人脸属性信息;

信息记录单元,用于如果所述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则记录所述待拍摄图像。

不难发现,图3和图4所示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对应的装置实施例,图3和图4所示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图3和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如图5所示,包括:如上所述人脸识别辅助装置501和如上所述移动终端502。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技术方案人脸识别辅助装置采集待拍摄图像,通过无线传输通道将所述待拍摄图像发送到移动终端,以便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人脸识别。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待拍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给出人脸识别结果;将所述人脸识别结果通过所述无线传输通道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简化了人脸识别交互及操作。本发明技术方案移动终端还可以在人脸识别结果为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时,将生成的未能识别的提示信息的无线传输信号发送给人脸识别辅助装置,从而提示用户对未能识别的待拍摄图像进行标记,从而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不断增量学习。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是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把各单元/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