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置相关的基于需求的动态激励机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7847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位置相关的基于需求的动态激励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一个群智感知系统,该群智感知系统包括一个平台方以及若干移动端用户,在一个感知周期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平台方将需要收集数据的若干组感知任务发布给移动端用户,用户选择一组任务并将感知结果发送给平台方;

步骤2,平台方根据在一个感知周期内接收的用户感知结果,基于层次分析来定量计算若干组感知任务的需求值,并对若干组感知任务的需求权重进行排序;

步骤3,平台方根据步骤2中得到的排序结果对移动端用户进行报酬奖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置相关的基于需求的动态激励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层次分析来定量计算若干组感知任务的需求值基于一个需求指示器,从任务的截止时间、完成进度、周边用户数三个因素进行测评;具体体现为越接近截止时间,需求越大;任务完成进度越低,需求越大;任务周边用户数越少,需求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置相关的基于需求的动态激励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需求指示器,从任务的截止时间、完成进度、周边用户数三个因素进行测评的具体方法是基于以下公式:

<mrow> <msubsup> <mi>d</mi> <mi>i</mi> <mi>k</mi> </msubsup> <mo>=</mo> <msub> <mi>w</mi> <mn>1</mn> </msub> <msubsup> <mi>X</mi> <msub> <mi>i</mi> <mn>1</mn> </msub> <mi>k</mi> </msubsup> <mo>+</mo> <msub> <mi>w</mi> <mn>2</mn> </msub> <msubsup> <mi>X</mi> <msub> <mi>i</mi> <mn>2</mn> </msub> <mi>k</mi> </msubsup> <mo>+</mo> <msub> <mi>w</mi> <mn>3</mn> </msub> <msubsup> <mi>X</mi> <msub> <mi>i</mi> <mn>3</mn> </msub> <mi>k</mi> </msubsup> </mrow>

表示任务ti在第k轮时的需求,分别表示受截止时间,完成进度,周围人数影响的需求值,w1,w2,w3则分别表示这三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位置相关的基于需求的动态激励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感知任务来说越靠近截止时间,需求越大基于以下公式:

<mrow> <msubsup> <mi>X</mi> <msub> <mi>i</mi> <mn>1</mn> </msub> <mi>k</mi> </msubsup> <mo>=</mo> <msub> <mi>&lambda;</mi> <mn>1</mn> </msub> <mi>l</mi> <mi>n</mi> <mrow> <mo>(</mo> <mn>1</mn> <mo>+</mo> <mfrac> <mn>1</mn> <mrow> <msub> <mi>&tau;</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mo> <mi>k</mi> <mo>-</mo> <mn>1</mn>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

其中τi表示的任务ti的截止时间,λ1用来控制时间因素的尺度,k表示当前的时间段数,随着k的增大,截止时间的需求值也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位置相关的基于需求的动态激励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感知任务来说任务的完成进度越大,需求越低基于以下公式:

其中表示的任务ti的完成进度,πi表示已经收到的测量次数,表示任务需要的测量次数,λ2用来控制完成进度因素的尺度,随着的增大,完成进度的需求值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位置相关的基于需求的动态激励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感知任务来说周边任务变少,需求越低基于以下公式:

<mrow> <msubsup> <mi>X</mi> <msub> <mi>i</mi> <mn>3</mn> </msub> <mi>k</mi> </msubsup> <mo>=</mo> <msub> <mi>&lambda;</mi> <mn>3</mn> </msub> <mi>l</mi> <mi>n</mi> <mrow> <mo>(</mo> <mn>1</mn> <mo>+</mo> <mo>(</mo> <mrow> <mn>1</mn> <mo>-</mo> <mfrac> <msub> <mi>N</mi> <mrow> <mi>L</mi> <mi>i</mi> </mrow> </msub> <msub> <mi>N</mi> <mi>max</mi> </msub> </mfrac> </mrow> <mo>)</mo> <mo>)</mo> </mrow> </mrow>

其中Ni表示任务ti周边的用户数,且Nmax=max(Ni)表示的是任务周边用户数的最大值,λ3用来控制周边用户因素的尺度,随着Ni增大,周边人数的需求值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需求分析的动态激励方法,其特征在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定量定性的信息来决定感知任务和三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步骤为:首先目标层是为了求任务的需求值,标准层由截止时间、完成进度和周边人数组成,选择层是有各任务,然后使用一个3*3的比较矩阵A来表示不同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尺度在[1,9],所以矩阵项aij的取值范围在[1,9],最后将矩阵按列进行归一化,计算三个需求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求归一化矩阵行向量的平均值,得到描述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mrow> <msub> <mi>w</mi> <mi>i</mi> </msub> <mo>=</mo> <mfrac> <mn>1</mn> <mn>3</mn> </mfrac> <msubsup> <mi>&Sigma;</mi> <mrow> <mi>j</mi> <mo>=</mo> <mn>1</mn> </mrow> <mn>3</mn> </msubsup> <msub> <mover> <mi>a</mi> <mo>&OverBar;</mo> </mover> <mrow> <mi>i</mi> <mi>j</mi> </mrow> </msub> <mo>.</mo> </mrow>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需求分析的动态激励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感知周期,根据任务的实时需求动态的调整任务的报酬步骤为:任务的需求与任务的截止时间、完成进度、周边的用户数有关,感知任务的需求越大,平台方给予的报酬越大,根据任务的实时需求从而动态的调整报酬值步骤为:对需求值进行归一化后映射到N个需求等级,最后根据需求等级来决定相应的报酬值:

<mrow> <msubsup> <mi>R</mi> <mi>i</mi> <mi>k</mi> </msubsup> <mo>=</mo> <msub> <mi>R</mi> <mn>0</mn> </msub> <mo>+</mo> <mi>&lambda;</mi> <mrow> <mo>(</mo> <msubsup> <mi>DL</mi> <mi>i</mi> <mi>k</mi> </msubsup> <mo>-</mo> <mn>1</mn> <mo>)</mo> </mrow> </mrow>

表示的是任务ti在k轮时间段的新报酬,表示的是任务的需求等级,R0表示的是需求等级1的报酬,λ是报酬的增长步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