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餐厅可定位送餐应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321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餐饮行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餐厅可定位送餐应答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餐饮行业餐厅运营时,客人先到前台点餐,结算后拿到一个卡号,之后客人随意找座、等餐;服务员发餐时由于人多经常出现找错餐台,或找不到人以及错过取餐时间等等问题。正是由于后续服务不到位导致厨房生产效率低下与客人侯餐时间长,消费者抱怨不断,运营效率下降,投资成本升高,种种情况都会导致餐饮企业出现流程管理脱节,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窘境。

随着社会节奏的越来越快,现在在大学城周边有很多类似于麻辣烫的餐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选餐自由方便,且是现场制作,在制作完成后由服务员喊号来通知指定客户前来领取食物,或者由服务员将食物送到指定客户的餐桌。这两种方案在人流量大,就餐高峰时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在送餐过程中用户和服务员间准确定位的问题和客户了解所点餐品进度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因此,需要一种餐厅可定位送餐应答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餐厅可定位送餐应答系统,该餐厅可定位送餐应答系统能够查询食品的制作进度,还可以提供客户座位号之类定位信息等。同时还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客户的上菜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餐厅可定位送餐应答系统,包括云服务平台、网络系统、吧台终端、用户终端。所述吧台终端分别与网络系统和云服务平台连接,所述吧台终端与用户终端连接,所述云服务平台和网络系统连接,所述用户终端包括实时查询模块和自动定位信号发送模块,所述吧台终端包括点餐模块、结算模块和自动定位信号接收模块。

进一步的,还包括手持终端,所述手持终端和网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吧台终端和网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用户终端和网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模块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系统后,由于使用吧台终端与用户终端间连接,上述用户终端具有查询餐品制作进度,提供客户定位信息(可根据店内需要将定位信息精确到具体餐桌号),手持终端查询餐品制作进度,提示客户定位信息(可根据店内需要将定位信息精确到具体餐桌号),云服务平台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客户的上菜时间等功能,使得服务员可使用手持终端查询所需送餐客户的具体位置,可大大节约服务员在送餐时所花费寻找客户时间,使得客户更快的享受到餐品,服务员更便捷的完成送餐任务,同时客户能根据餐品进度自由安排时间,并且实现无纸化餐厅,有利于环保和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云服务平台,2.网络系统,3.吧台终端,4.手持终端,5.用户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餐厅可定位送餐应答系统,包括云服务平台、网络系统、吧台终端、用户终端。所述吧台终端分别与网络系统和云服务平台连接,所述吧台终端与用户终端连接,所述云服务平台和网络系统连接,所述用户终端包括实时查询模块和自动定位信号发送模块,所述吧台终端包括点餐模块、结算模块和自动定位信号接收模块。

进一步的,还包括手持终端,所述手持终端和网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模块连接。所述手持终端4包括查询模块和自动定位信号接收模块,能有效准确定位相应的用户终端5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吧台终端和网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模块连接。所述吧台终端包括点餐模块,结算模块和自动定位信号接收模块,可以实时查询用户终端的使用数量及相关位置等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用户终端和网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模块连接。所述述用户终端包括实时查询模块和自动定位信号发送模块,在客户自主选座落座后可通过用户终端实时查询餐品制作配送进度,以及在等待时间过长时可通过用户终端进行催单。

所述系统工作时,客户通过吧台终端点餐和付款,之后相关信息在云服务平台共享,用户可以通过领取的用户终端查询餐品相关信息,用户终端可以是消费者使用一台或多台带有摄像头的智能通信装置,此智能通信装置可以实现图像收集和信息传输;智能通信装置安装一款带有用户终端功能的应用APP,此应用APP可以实现用户终端的功能;送餐员通过手持终端获得客户餐品信息和位置。从而迅速便捷的将餐品送至客户餐桌,用户付款时吧台终端结算模块可以通过安装软件实现二维码扫码付款,免找零提高付款速度。当多家餐厅连锁经营时,各餐厅之间的云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用户对于排队情况的事实查看,提供全面的用餐建议。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