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及其解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67550阅读:980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及其解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终端解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解锁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户可以通过指纹对手机进行解锁,但现有技术中手机的指纹解锁区域比较固定,并且会很明显地显露出来,从而导致降低了手机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手机指纹解锁区域比较固定并且很明显地显露出来导致降低了手机的安全性的缺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解锁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特点在于,包括:

选取模块,用于选取解锁图片;

设置模块,用于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解锁位置;

显示模块,用于显示解锁界面,所述解锁界面包括所述解锁图片;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手指在所述解锁界面上的解锁操作,所述解锁操作包括触碰操作;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解锁位置,若是,则调用指纹识别模块,若否,则解锁失败;

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用于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较佳地,所述解锁操作还包括滑动操作,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在判断出用户手指触碰所述解锁位置时,还继续判断所述滑动操作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则调用所述指纹识别模块,若否,则解锁失败。

较佳地,所述指纹识别模块位于对应所述解锁位置的区域或所述解锁操作终止时用户手指触摸的区域。

较佳地,所述设置模块用于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多个解锁位置,并为每个解锁位置设置一对应的目标指纹;

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多个解锁位置,若是,则调用所述指纹识别模块,若否,则解锁失败;

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用于判断每个解锁位置的用户手指指纹是否均与所述解锁位置对应的目标指纹相同,若是,则解锁成功,若否,则解锁失败。

较佳地,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指纹识别区域,所述显示屏用于在所述指纹识别区域中显示所述解锁界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取解锁图片;

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解锁位置;

显示解锁界面,所述解锁界面包括所述解锁图片;

接收用户手指在所述解锁界面上的解锁操作,所述解锁操作包括触碰操作;

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解锁位置,是则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较佳地,所述解锁操作还包括滑动操作;在判断出用户手指触碰所述解锁位置时,还继续判断所述滑动操作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是则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较佳地,在判断出用户手指触碰所述解锁位置时,还继续判断用户手指在预定时间内是否还有触碰操作,是则开启对应用户手指触碰区域的指纹识别模块,否则开启对应所述解锁位置的指纹识别模块。

较佳地,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多个解锁位置,并为每个解锁位置设置一对应的目标指纹;

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多个解锁位置,是则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判断每个解锁位置的用户手指指纹是否均与所述解锁位置对应的目标指纹相同,是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较佳地,在指纹识别区域中显示所述解锁界面。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可以将指纹解锁位置设置在图片中,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指纹解锁区域不再固定,而是可以灵活调节的,并且可以将指纹解锁区域隐藏在图片中,从而不容易被其他人识别,提升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选取模块1、设置模块2、显示模块3、接收模块4、判断模块5以及指纹识别模块6;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具体可为手机,所述选取模块1首先选取解锁图片,所述解锁图片可以为所述移动终端内部存储的图片或者利用移动终端从网络上获取的图片;所述设置模块2则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解锁位置,具体的解锁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所述解锁位置具体为所述解锁图片上的某一片区域;

所述显示模块3会显示解锁界面,具体可以在移动终端需要解锁操作时显示所述解锁界面,例如移动终端在唤醒屏幕后需要解锁、移动终端中的APP应用在启动时需要解锁、移动终端在进行支付时需要解锁等等应用场景,所述解锁界面则包括所述解锁图片;其中优选地,所述显示模块3可以为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指纹识别区域(可以整个显示屏都是指纹识别区域或者显示屏只有部分是指纹识别区域),所述显示屏则会在所述指纹识别区域中显示所述解锁界面,这样就保证整个解锁图片均设置在所述指纹识别区域中;

所述接收模块4则接收用户手指在所述解锁界面上的解锁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解锁操作具体包括触碰操作,即用户手指触碰所述解锁界面,所述判断模块5会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到所述解锁位置,若是,则表明此时用户点中了所述设置模块2提前设置的解锁位置,此时调用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若否,则表明用户没有点中解锁位置,此时解锁失败;

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则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具体可在移动终端预先存储预设指纹,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通过将用户手指指纹与所述预设指纹进行匹配来对用户手指指纹进行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则解锁成功,从而就实现了对移动终端的解锁,若指纹识别失败,则解锁失败。

其中,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具体位于对应所述解锁位置的区域或所述解锁操作终止时用户手指触摸的区域。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可以将指纹解锁位置设置在图片中,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指纹解锁区域不再固定,而是可以灵活调节的,并且可以将指纹解锁区域隐藏在图片中,从而不容易被其他人识别,提升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其可以利用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实现,如图2所示,所述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选取解锁图片;

步骤102、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解锁位置;

步骤103、显示解锁界面,所述解锁界面包括所述解锁图片;

步骤104、接收用户手指在所述解锁界面上的解锁操作,所述解锁操作包括触碰操作;

步骤105、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解锁位置,是则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其中,在本发明的解锁方法中,优选地,在判断出用户手指触碰所述解锁位置时,还继续判断用户手指在预定时间内是否还有触碰操作,是则开启对应用户手指触碰区域的指纹识别模块,否则开启对应所述解锁位置的区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解锁操作还包括滑动操作(即用户手指在解锁界面上执行的滑动操作),所述判断模块5在判断出用户手指触碰所述解锁位置时,还继续判断所述滑动操作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具体可预先在移动终端中存储所述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具体可以为预设的滑动操作手势,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预设,所述判断模块5在判断出所述滑动操作符合预设条件时,会调用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否则,则解锁失败。

其中,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是对应用户手指滑动操作结束后所触碰的区域的指纹识别模块。

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解锁时将指纹识别与用户手指的手势操作相结合来进行判断,从而提高了解锁复杂度,更进一步提升了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选取解锁图片;

步骤202、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解锁位置;

步骤203、显示解锁界面,所述解锁界面包括所述解锁图片;

步骤204、接收用户手指在所述解锁界面上的解锁操作,所述解锁操作包括触碰操作和滑动操作;

步骤205、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解锁位置,若否,则解锁失败,此时结束流程;若是,则继续判断所述滑动操作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是则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若指纹识别成功,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置模块2用于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多个解锁位置,并为每个解锁位置设置一对应的目标指纹(不同解锁位置对应的目标指纹可以不同,具体可以对应用户的不同手指);

所述判断模块5用于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多个解锁位置,若是,则调用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若否,则解锁失败;

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用于判断每个解锁位置的用户手指指纹是否均与所述解锁位置对应的目标指纹相同,若是,则解锁成功,若否,则解锁失败。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进行解锁时,必须要求用户的多个手指分别按压对应的多个解锁位置,并且必须要求每个解锁位置中用户手指指纹与预设的目标指纹相同,从而提高了解锁复杂度,更进一步提升了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选取解锁图片;

步骤302、在所述解锁图片上设置多个解锁位置,并为每个解锁位置设置一对应的目标指纹;

步骤303、显示解锁界面,所述解锁界面包括所述解锁图片;

步骤304、接收用户手指在所述解锁界面上的解锁操作,所述解锁操作包括触碰操作;

步骤305、判断用户手指是否触碰所述多个解锁位置,若是,则执行步骤306,若否,则解锁失败;

步骤306、对用户手指进行指纹识别,判断每个解锁位置的用户手指指纹是否均与所述解锁位置对应的目标指纹相同,若是,则解锁成功,否则,解锁失败。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