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信息收集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20489阅读:1573来源:国知局
施工信息收集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信息收集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的施工进度控制手法是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计划进行前期的规划,而实施的结果往往需要通过不同分包商及其次级分包商以报表的形式进行层层汇总及提交,最后形成周报等形式来进行模糊控制。对项目管理团队而言,这种管理方法需要大量人力去收集信息,而且信息遗漏、出错的事情也无法避免,难以直观、准确地反映工地现场的安装进度及其碰到的问题。

以大型综合性施工项目的机电安装工程为例,除了机电总包外,一般都会有数个不同的分包商,每个分包商有很多作业面,每个工作面上同时进行的工序众多,每个工序需要数人,每个人又负责不止一个工作面,最终使现场工作人数可达数千人,这数千人的工作进度目前都是以表单形式进行统计归纳,纸面工作量繁重,时间长了工作人员的效率会不可避免的下降,导致整个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管理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与此同时,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佳,很多时候是在纸面工作的基础上重新输入施工信息,没能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这种情况完全违背了推行施工信息化的本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信息收集处理方法,能够大幅度减少了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量,并且可将施工信息采集的任务下放到现场施工人员身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施工信息收集处理方法,包括:

根据建筑构件的生产编号生成二维码;在此,可针对构件清单中的产品编号,采用公开的二维码引擎生成构件二维码,作为唯一标识,并将二维码加入数据库;

将构件数据与信息转换为数据库,同时在数据库中添加相关的参数;

移动平台应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服务器端对所述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后台处理,自动生成图表信息和显示。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数据库位于一云平台。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移动平台应用基于ios或andrio系统开发。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移动平台应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包括:

在现场无网络条件下移动平台应用离线存储收集到的施工信息,并在回到有无线网络地点时自动和所述数据库同步。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移动平台应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的同时,还包括:

所述移动平台应用自动记录扫描二维码的过程,并排除数据库中的重复项。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移动平台应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之后,还包括:

所述数据库从移动平台应用接收修改施工信息的操作。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移动平台应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之后,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端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施工日志。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自动生成图表信息和显示中,根据用户的不同权限显示对应的图表信息。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自动生成图表信息和显示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服务器端预留程序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针对现有管理方式的缺陷,尝试将建筑构件生产编号(或类似标识信息)与二维码相关联,形成清单,并利用现场施工人员的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平台充当信息采集设备,在制造、运输、施工安装、验收过程中记录构件工况、时间、人员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到项目的统一数据库中(云平台),然后利用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分析,其结果以视图或表格的形式予以分类显示,本发明可以为构件级别的进度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大幅度减少了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量,并且可将施工信息采集的任务下放到现场施工人员身上,提高了施工信息的利用水平,有助于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施工信息收集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软件系统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软件系统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施工信息收集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s1,根据建筑构件的生产编号生成二维码;在此,可针对构件清单中的产品编号,采用公开的二维码引擎生成构件二维码,作为唯一标识,并将二维码加入数据库;

步骤s2,将构件数据与信息转换为数据库,同时在数据库中添加相关的参数;

步骤s3,移动平台应用(app)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服务器端对所述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后台处理,自动生成图表信息和显示,最终形成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此,图2为软件系统结构,图3为软件系统工作流程,能够实现构件数据与信息和数据库关联,数据库和采样关联,数据库动态更新等数据传递、转换、关联功能;在数据分析方面,建立与清单关联的统一数据库,利用预先设置的程序对现场收集的施工信息进行分析,其结果以表格、视图的形式予以分类显示。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库位于一云平台,在此,云平台,包括租用公有云或建立私有云,所述从而提高数据存储量。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平台应用基于ios或andrio系统开发,具有通用性。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平台应用(app)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包括:

在现场无网络(wifi/3g/4g)条件下移动平台应用离线存储收集到的施工信息,并在回到有无线网络地点时自动和所述数据库同步,从而保证收集数据可靠同步到数据库。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平台应用(app)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的同时,还包括:

所述移动平台应用自动记录扫描二维码的过程,并排除数据库中的重复项。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平台应用(app)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之后,还包括:

所述数据库从移动平台应用接收修改施工信息的操作,从而实现在数据库中手动修改出错的记录。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动平台应用(app)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信息收集入所述数据库之后,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端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施工日志,从而实现自动生成施工日志。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自动生成图表信息和显示中,根据用户的不同权限显示对应的图表信息,从而在在权限管理方面,具备角色定制功能,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业主等角色可设定管理权限,可查阅相应权限下的数据分析结果,并能根据现有条件定制施工管理流程和角色设置。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自动生成图表信息和显示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服务器端预留程序接口,可针对施工信息模型或关联数据库进行后续开发与部署。

本发明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二维码、移动平台、数据库和云平台的施工信息收集、应用方法。该方法尝试将建筑构件信息与二维码相关联,并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平台充当信息采集设备,在制造、运输、施工安装、验收过程中记录构件工况、时间、人员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到项目的统一数据库中(云平台),然后利用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分析,其结果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分类显示。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根据建筑构件的生产编号生成二维码,所述二维码采用公开的二维码引擎生成。

本发明一具体的应用实例中,包括如下步骤:

1、施工承包企业/分包商生成工程材料清单并上传到云端共享;

2、分包商项目经理从云端下载生成的材料清单到工厂下单或进行现场的加工,加工的同时,工程师将每个构件的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打印,并贴在构件的两端(一个构件贴两个码以上)以防止在搬运过程中被遮挡或磨损;

3、构件出厂、构件进入工地现场、构件入库、构件安装等各施工工况分别进行二维码扫描确认,检查人员可进行抽样扫描检查,二维码扫描确认的人员应具备相应权限;

4、所有扫描确认的信息均能动态的反应到项目的数据库中,并能按照工艺、分包体系等指定的分类体系进行总结、分析,并自动出具相关的报告;

5、相关的构件生命周期状态可按照验收的结果反应在项目的可视化模型中,并可以按照构件的状态进行分类过滤显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针对现有管理方式的缺陷,尝试将建筑构件生产编号(或类似标识信息)与二维码相关联,形成清单,并利用现场施工人员的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平台充当信息采集设备,在制造、运输、施工安装、验收过程中记录构件工况、时间、人员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到项目的统一数据库中(云平台),然后利用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分析,其结果以视图或表格的形式予以分类显示,本发明可以为构件级别的进度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大幅度减少了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量,并且可将施工信息采集的任务下放到现场施工人员身上,提高了施工信息的利用水平,有助于缩短工期。具体来说,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基于总包角度对施工构件信息和二维码进行关联,实现对建筑项目的构件级进度管理,推进现场管理信息化;

2、使用手机等移动互联平台对施工信息进行收集,为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提供技术上的可能。

3、在施工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利用云平台等技术实现远程管理。

4、施工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可大幅减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5、可对每个现场施工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统计。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