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2051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触控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屏。



背景技术:

触控屏作为显示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手机等交互式显示设备的广泛应用,触控屏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不断适应市场需要推出不同类别的触控屏。

近几年可弯曲的柔性触控屏成为触控屏技术发展的一大方向,但可弯曲触控屏的技术难点在于导电材料的耐弯折性能差,触控精度不高,同时触控屏的结构厚度越大,可弯曲触控屏的耐弯折性能越差,除此之外,导电材料本身脆而且阻抗高,边框引线需要银线引出,银线弯折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弯折同时触控精度高的触控屏。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触控屏,包括基板、发射极线路层及接收极线路层,所述发射极线路层与所述接收极线路层均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所述发射极线路层设于所述基板一侧的侧面上,所述接收极线路层设于所述发射极线路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侧面上;或所述接收极线路层设于所述基板一侧的侧面上,所述发射极线路层设于所述接收极线路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侧面上。

下面对一种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极线路层包括第一基材及贴设于第一基材上的第一导电层,所述接收极线路层包括第二基材及贴设于第二基材上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贴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边框部及与第一边框部连接的第一视窗部,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边框部及与第二边框部连接的第二视窗部,所述第一边框部与所述第二边框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视窗部与所述第二视窗部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屏还包括引线与柔性电路板,所述引线设于所述第二边框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边框部,并与所述引线的一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为涂覆在所述第一基材表面的金属涂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为沿第二基材表面设置的金属网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均为透明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均为柔性导电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屏还包括光学胶与盖板,所述盖板、所述光学胶、所述发射极线路层、所述接收极线路层与所述基板由上往下依次叠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屏还包括光学胶与盖板,所述盖板、所述光学胶、所述接收极线路层、所述发射极线路层与所述基板由上往下依次叠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极线路层及所述发射极线路层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55μm,所述盖板、所述光学胶、所述接收极线路层、所述发射极线路层与所述基板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200μm。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上述触控屏,将发射极线路层与接收极线路层设于基板的同一侧,发射极线路层设于基板一侧的侧面上,接收极线路层设于发射极线路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的侧面上;或接收极线路层设于基板一侧的侧面上,发射极线路层设于接收极线路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的侧面上,上述触控屏只设有一层基板,同时发射极线路层与接收极线路层分别用于发射与接收信号,相对于设有多层基板的触控屏,厚度减少,触控屏的耐弯折性更好,此外将发射极线路层与接收极线路层分别设置,降低了发射极线路层与接收极线路层之间的互相干扰,增加了触控屏的操控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触控屏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图2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第一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基板,200、发射极线路层,210、第一导电层,211、第一视窗部,212、第一边框部,220、第一基材,300、接收极线路层,310、第二导电层,311、第二视窗部,312、第二边框部,320、第二基材,400、光学胶,500、盖板,600、柔性电路板,700、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触控屏包括基板100、发射极线路层200及接收极线路层300,发射极线路层200与接收极线路层300均位于基板100的同一侧,发射极线路层200设于基板100一侧的侧面上,接收极线路层300设于发射极线路层200远离基板100的一侧的侧面上;或接收极线路层300设于基板100一侧的侧面上,发射极线路层200设于接收极线路层300远离基板100的一侧的侧面上。上述触控屏只设有一层基板100,触控屏更薄,因此耐弯折性更好,基板100起到支撑发射极线路层200与接收极线路层300,同时发射极线路层200与接收极线路层300分别用于发射与接收信号,此外将发射极线路层200与接收极线路层300分别设置,降低了发射极线路层200与接收极线路层300之间的互相干扰,增加了触控屏的操控精度。

如图3及图4所示,发射极线路层200包括第一基材220及贴设于第一基材220上的第一导电层210,接收极线路层300包括第二基材320及贴设于第二基材320上的第二导电层310,第一导电层210为涂覆在第一基材220表面的金属涂层,第二导电层310为沿第二基材320表面设置的金属网状结构,第二导电层310包括第二边框部312及与第二边框部312连接的第二视窗部311,第一边框部212与第二边框部312对应设置,第一视窗部211与第二视窗部311对应设置。在第一基材220上涂覆第一导电层210,第一导电层210为金属涂层,第一导电层210分为第一边框部212与第一视窗部211,第一视窗部211的金属涂层通过工艺处理,例如将涂层制成纳米级涂层,使第一视窗部211能够导电同时透明,第一边框部212也可通过与第一视窗部211相同的工艺使其导电同时透明,但考虑到使第一边框部212导电且透明的成本较高,也可将第一边框部212制成不透明的导电层,第二视窗部311的金属网状结构也可通过工艺处理,例如将金属网状结构中的金属丝制成纳米级金属丝,使第二视窗部311透明并导电,由于第一视窗部211与第二视窗部311对应设置,第一视窗部211与第二视窗部311用于显示显示屏上的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为金属涂层,第二导电层为金属网状结构,但能实现透明导电功能的涂层材料均可作为第一导电层的材料,同时第二导电层根据触控屏的具体情况,还可设置为其他可接收信号的结构。

如图5及图6所示,触控屏还包括引线700与柔性电路板600,引线700设于第二边框部312,柔性电路板600的一端设于第二边框部312,并与引线700的一端连接,第一基材220与第二导电层310贴合连接,引线700将接收极线路层300所接收的信号传递至柔性电路板600,再由柔性电路板600处理并传出,由于柔性电路板600是通过压合工艺设于发射极线路层200与接收极线路层300之间,且柔性电路板600通过引线700与接收极线路层300的第二导电层310连接,因此接收极线路层300的第二导电层310与发射极线路层200的第一基材220贴合连接,并夹持柔性电路板600的一端。

基板100、第一基材220与第二基材320均为透明件,且为柔性导电材料。由于在电容屏中,触控屏的下方还设置有显示屏,因此要求触控屏的部件应全部或部分为透明件,使使用者能透过触控屏看到显示屏上的内容,此外,为实现触控屏可弯折的特性,基板100、第一基材220与第二基材320均为柔性材料,并可导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视窗部211与第一边框部2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层210的两端,由于第一导电层210为金属涂层,可传导电流,无需在第一视窗部211的侧边上设置导线,此时第一视窗部211为透明结构,又由于第一基材220为透明件,第一导电层210在第一视窗部211覆盖的区域内为透明无边框的结构,但第一视窗部211与第一边框部212在第一导电层210上的分布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方式,还可为第一边框部212包围第一视窗部211等,同时第二视窗部311、第二边框部312的分布方式与第一视窗部211、第一边框部212的分布方式相同。

如图1及图2所示,触控屏还包括光学胶400与盖板500,盖板500、光学胶400、发射极线路层200、接收极线路层300与基板100由上往下依次叠设;或盖板500、光学胶400、接收极线路层300、发射极线路层200与基板100由上往下依次叠设。盖板500用于防护接收极线路层300与发射极线路层200,光学胶400用于黏合盖板500与触控屏的其他部分,接收极线路层300与发射极线路层200位于盖板500与基板100之间,接收极线路层300与发射极线路层200相对位置的调换不影响两者的功能。

接收极线路层300及发射极线路层200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55μm,盖板500、光学胶400、接收极线路层300、发射极线路层200与基板100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200μm。上述触控屏只设置一个基板100,因此厚度较小,耐弯折性好,相对于将第一导电层210与第二导电层310设为同一个导电层,增加的接收极线路层300厚度仅为5-15μm,但由于接收极线路层300与发射极线路层200分开设置,减少了上述两者之间的干扰,提高了触控屏的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触控屏拥有更好的耐弯折性能及实现无边框的效果,将接收极线路层300与发射极线路层200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5μm,同时盖板500、光学胶400、接收极线路层300、发射极线路层200与基板100的厚度之和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00μm,但考虑到降低成本及对触控屏性能的其他要求,也可将接收极线路层300与发射极线路层200的厚度之和设置为大于55μm,同时盖板500、光学胶400、接收极线路层300、发射极线路层200与基板100的厚度之和设置为大于200μm。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