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204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根据其触控原理分为自容式触控显示装置和互容式触控显示装置。在现有的一种互容式触控显示装置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彩膜基板上设有平行排列的触控感应电极,各触控感应电极通过触控感应信号线连接至彩膜基板上的信号传输端口后连接至设置在阵列基板上的驱动芯片。通常上述信号传输端口位于彩膜基板的边缘位置,各触控感应电极与信号传输端口之间的距离不相等,与不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的不同触控感应信号线的长度之间具有差异,即各触控感应信号线的阻抗不相同,则触控感应电极上的信号通过触控感应信号线传输至信号传输端口时会产生不等的信号延时,从而影响了触控的灵敏度和精度。

随着触控显示面板尺寸的增加,与不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的不同触控感应信号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距离信号传输端口较远的触控感应电极与距离信号传输端口较近的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信号延时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尺寸较大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大幅度下降,影响了其触控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期望能够提供一种减小不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信号延时的触控显示面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多个触控信号线组,触控信号线组与触控感应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以及柔性电路板;多个触控信号线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信号线组和多个第二触控信号线组,任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电连接的触控感应电极与柔性电路板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大于任一第二触控信号线组电连接的触控感应电极与柔性电路板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第一触控信号线组至少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分别在触控感应电极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将触控感应电极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触控信号线组至少包括第三触控信号线,第三触控信号线在触控感应电极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将触控感应电极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对距离柔性电路板较远的触控感应电极,设置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与其电连接,并将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在柔性电路板中电连接,降低了距离柔性电路板较远的触控感应电极和触控信号线的有效阻抗,减小信号延时,提升远端触控感应电极和近端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信号的一致性,从而提升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柔性电路板与彩膜基板压接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柔性电路板与彩膜基板压接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柔性电路板与彩膜基板压接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1、多个触控信号线组12以及柔性电路板13。

其中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1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具体来说,触控感应电极11可以为条状电极,也可以为网格状电极,可以采用氧化铟锡或金属等导电材料制作,其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触控信号线组12与触控感应电极11一一对应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触控信号线组12包括多个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和多个第二触控信号线组122。任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电连接的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大于任一第二触控信号线组122电连接的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

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至少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在一个触控感应电极1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将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电连接,且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也就是说,每一个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中,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在触控感应电极1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处与触控感应电极11电连接,并且该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电连接至柔性电路板13;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在触控感应电极1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处与触控感应电极11电连接,并且该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电连接至柔性电路板13。与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11电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通过柔性电路板13电连接,可以保证同一触控感应电极11通过与其连接的两条不同的触控信号线接收相同的信号,或向与其连接的两条触控信号线返回相同的信号,可以降低信号处理复杂度,以及降低与柔性电路板相连接的、用于提供信号和处理信号的驱动芯片的功耗,有利于提升触控精度。

第二触控信号线组122至少包括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在触控感应电极1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将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与柔性电路板13的垂直距离的不同,较近的触控感应电极11可以通过一条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连接至柔性电路板13,较远的触控感应电极11可以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连接至柔性电路板13。远端的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中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在触控感应电极11处并联连接,其阻抗约等于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的并联后的阻抗值,近端第二触控信号线组122中的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距离柔性电路板较近,走线长度较短,其阻抗值较小。由于触控信号线的阻抗随长度增加而增大,远端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的长度较近端的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更长,但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并联后降低了其有效阻抗,能够降低远端的触控信号的延时,并且可以增强远端触控感应电极和近端触控感应电极所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有效阻抗之间的一致性,从而提升触控信号的一致性,进而提升了触控灵敏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的电阻值相等。则远端触控感应电极11所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的有效阻抗约为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或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阻抗值的一半。若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位于同一膜层,则可以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的长度可以相等,使得柔性电路板13与远端的触控感应电极11之间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传输的信号的延时一致,进一步提升触控灵敏度。

如图1所示,在触控显示面板100中,区域1A的触控感应电极11位于距离柔性电路板13较远的一端,区域1B内的触控感应电极12位于距离柔性电路板13较近的一端。区域1A内(即远端)的触控感应电极11与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连接,区域1B内(即近端)的触控感应电极1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组122连接。区域1A内任一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之间的距离大于区域1B内任一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电连接的各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的最小值为a,即区域1A内各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在第二方向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小值为a,各第二触控信号线组122电连接的各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的最小值为b,即区域1B内各触控感应电极11与柔性电路板13在第二方向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小值为b,a≥2b。这时,区域1A内最短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的长度约为区域1B内最短的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的长度的两倍。由于触控信号线的电阻值与其长度成正比,在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的宽度相同时,区域1A内最短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的电阻值约为区域1B内最短的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的电阻值的2倍,故而区域1A内距离柔性电路板13最近的触控感应电极11所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12的有效阻抗与区域1B内距离柔性电路板13最近的触控感应电极13所连接的第三触控信号线1221的阻抗近似于相等,从而降低了区域1A和区域1B内与触控感应电极11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有效阻抗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提升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21、多个触控信号线组以及柔性电路板23。其中,多个触控感应电极21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具体来说,触控感应电极21可以为条状电极,也可以为网格状电极,其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

触控信号线组与触控感应电极21一一对应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触控信号线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和多个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2。任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电连接的触控感应电极21与柔性电路板23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大于任一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2电连接的触控感应电极21与柔性电路板23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垂直距离。

第一触控信号线组121至少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在一个触控感应电极2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将触控感应电极21与柔性电路板23电连接,且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进一步地,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与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的电阻值相等。

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2包括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和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和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分别在触控感应电极2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与该触控感应电极21电连接。进一步地,属于同一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2的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和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通过柔性电路板23电连接,并且属于同一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2的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和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的电阻值相等。这时,各触控感应电极11均与电阻值相等的两条触控信号线连接,则与每个触控感应电极11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有效阻值相当于两条触控信号线并联后的阻值,即相当于其中一条触控信号线阻值的一半。同时,由于本实施例中各触控感应电极11均通过两条触控感应信号线传输信号,若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其中一条触控信号线发生断路,另一条触控信号线可以保证信号的传输,从而提高生产良率,降低成本。

从图2可以看出,与图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0相比,图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中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还包括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与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并联连接,可以降低与近端的触控感应电极22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有效阻抗,这样,可以整体降低全部触控感应电极的信号延迟,进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触控灵敏度。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描述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和200可以为液晶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3所示,触控显示面板300包括阵列基板31以及与阵列基板31对向设置的彩膜基板32。上述实施例描述的触控感应电极、触控信号线组设置于彩膜基板上,例如分别为图3所示触控感应电极320和触控信号线组322。柔性电路板321连接在彩膜基板32和阵列基板31之间,具体地,柔性电路板321连接彩膜基板32和阵列基板上的主柔性电路板311,主柔性电路板311电连接至驱动电路312。柔性电路板321可以在驱动电路312和彩膜基板上的触控感应电极320之间建立连接并传输信号。

阵列基板31上设有触控发射电极310,触控发射电极310为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列。触控发射电极310和触控感应电极320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在二者交叉的位置处形成互电容,在触控时利用互电容所感应的触控信号的变化来确定触摸点的位置。

在图3中,柔性电路板321可以弯折,各触控信号线组322汇聚至彩膜基板32的底端后通过柔性电路板321连接至阵列基板31上的驱动电路312。柔性电路板32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彩膜基板32连接。具体来说,柔性电路板321可以压接在彩膜基板32上,以保证触控信号的稳定传输。以下结合图4至图6,在图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结构的基础上详细描述柔性电路板与彩膜基板的连接方式。

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柔性电路板与彩膜基板压接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触控显示面板400包括彩膜基板40,上述触控显示面板200中的触控电极21、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2设置于彩膜基板上。柔性电路板2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其延伸方向的两端231、232处压接至彩膜基板。具体来说,柔性电路板23可以在其延伸方向的一端231处通过导电胶(例如紫外光固化胶)与各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和各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连接,在其延伸方向的另一端232处通过导电胶(例如紫外光固化胶)与各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和各第三触控信号线2222电连接。柔性电路板23的非端点处可以附着于彩膜基板上的空白区域,也可以放置于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以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面积。

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柔性电路板与彩膜基板压接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与图4所示触控显示面板400的区别在于,图5所示触控显示面板500中,柔性电路板24在各触控感应电极21的中点位置连接的延伸线CC’上241处压接至彩膜基板50。具体地,柔性电路板24为条状,在其延伸方向的中点位置241通过导电胶与各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和各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电连接,在其延伸方向的中点位置241通过导电胶与各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和各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电连接。并且,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通过柔性电路板24相互电连接。

在图5中,属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组221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2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12在柔性电路板24的中点位置241相互电连接,属于同一第二触控信号线组222的第三触控信号线2221和第四触控信号线2222在柔性电路板24的中点位置241相互电连接,进一步使得第与同一触控感应电极21连接的两条触控信号线长度相等,在制作时将两条触控信号线设计为宽度相等的导线即可保证两条触控信号线电阻值相等,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

继续参考图6,其示出了柔性电路板与彩膜基板压接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25沿着其延伸方向的一侧边缘251与彩膜基板粘合。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25的一侧边缘251通过导电胶压接至彩膜基板60。导电胶具有导电性能,可以将导体相互电连接,在这里,导电胶可以在柔性电路板25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处板将柔性电路板25与各触控信号线组电连接。在柔性电路板25的其他区域,对应的彩膜基板上未设置导电部件,则可以通过导电胶将柔性电路板25与彩膜基板60粘合。

相较于图4所示实施例中仅在柔性电路板23在其延伸方向的两端与彩膜基板40压接的方式,本实施例中将柔性电路板25全部压接至彩膜基板60,将柔性电路板固定在彩膜基板上,能够进一步提升柔性电路板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信号稳定性。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利用至少两条触控信号线相互并联至远端的触控感应电极,能够有效降低距离柔性电路板较远的触控感应电极的信号延迟。尤其对于尺寸较大的触控显示面板,例如显示区尺寸大于7寸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有效改善由于触控信号线长度不一致造成的触控灵敏度均一性差的问题,提升触控精度。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例如较大尺寸(大于7寸)的显示器700,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