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风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1952阅读:1608来源:国知局
抽风式散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抽风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机体内的温度升高,会降低笔记本电脑的运行速度和内部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常用的降温方式是在笔记本电脑的底部设置一个带风扇的笔记本架,通过安装在笔记本底部的风扇,促进电脑内部空气的流通,从而达到使笔记本内温度下降的目的,但事实上由于笔记本外壳的阻挡,大量向上吹的风都被阻隔在外,因此散热底座普遍无法带来有效的降温,并且大多数散热板都是采用吹入式,将内部热空气吹散,不过这种散热方式将热风吹入其他零件上,可能会减少其他零件的使用寿命;另外现在笔记本烦热器的体架较大,不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抽风式散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抽风式散热器,包括壳体、抽风口、活动板、调节螺栓、温控装置、电机风扇、保护网、USB接口、控制开关、警报灯、固定板,所述壳体上端设有圆型凹槽,所述电机风扇设在壳体圆形凹槽内,所述保护网固定在圆形凹槽顶端,所述壳体下部一侧设有抽风口,所述抽风口与圆形凹槽相通,所述温控装置固定在抽风口的表面,所述活动板设在抽风口的上端,且与壳体铰链连接,所述固定板设在抽风口的下端,所述调节螺栓为两个分别设在活动板上,所述控制开关、USB接口、警报灯均设在与抽风口相邻的壳体侧面上,所述USB接口分别与温控装置、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与电机风扇电连接,所述温控装置与警报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抽风口外表层附有一圈橡胶材料。

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分为Ⅰ、Ⅱ、关三个档位。

优选的,所述活动板的旋转角度为0°~6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抽风式散热器,将抽风口安装在笔记本的出风口位置,USB接口连接电脑接口供电,控制开关可调节风速,温控装置可测量出出风口的温度,当出风口温度达到50℃时,警报灯则会启动闪烁,提醒人们调节风速以及适当降温,壳体的上端圆形凹槽内固定电机风扇,电机风扇连接抽风口,从电脑出风口处吸走电脑产生的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设计轻便,体积较小,便于携带,采用抽风的方式抽走热量,起到电脑降温作用,从而增加了电脑内各零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抽风式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抽风式散热器的侧面图。

图中:1壳体、2抽风口、3活动板、4调节螺栓、5温控装置、6电机风扇、7保护网、8USB接口、9控制开关、10警报灯、11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抽风式散热器,包括壳体1、抽风口2、活动板3、调节螺栓4、温控装置5、电机风扇6、保护网7、USB接口8、控制开关9、警报灯10、固定板11,电机风扇6的型号为TKM,温控装置的型号为WRE;壳体1上端设有圆型凹槽,电机风扇6设在壳体1圆形凹槽内,保护网7固定在圆形凹槽顶端,壳体1下部一侧设有抽风口2,抽风口2与圆形凹槽相通,温控装置5固定在抽风口2的表面,活动板3设在抽风口2的上端,且与壳体1铰链连接,固定板11设在抽风口2的下端,调节螺栓4为两个分别设在活动板3上,控制开关9、USB接口8、警报灯10分别设在与抽风口2相邻的壳体1侧面上,USB接口8与温控装置5、电机风扇6、控制开关9电连接,温控装置5与警报灯10电连接;抽风口2外表层附有一圈橡胶材料;控制开关9分为Ⅰ、Ⅱ、关三个档位;活动板3的旋转角度为0°~60°。

抽风式散热器,将抽风口2安装在笔记本的出风口位置,USB接口8连接电脑接口供电,控制开关9可调节风速,温控装置5可测量出出风口的温度,当出风口温度达到50℃时,警报灯10则会启动闪烁,提醒人们调节风速以及适当降温,壳体1的上端圆形凹槽内固定电机风扇6,电机风扇6连接抽风口2,从电脑出风口处吸走电脑产生的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设计轻便,体积较小,便于携带,采用抽风的方式抽走热量,起到电脑降温作用,从而增加了电脑内各零件的使用寿命。

抽风式散热器,将抽风口2与笔记本电脑的出风口型连接,固定板11放在电脑底端,活动板3设在在键盘侧端,用调节螺栓4固定,连接USB接口8,打开控制开关9电机风扇6启动,将电脑内的热量抽出,控制开关9可调节风速快慢,抽风口2上有温控装置5,温度过高时,则警报灯10闪烁,此装置使用轻便,便于携带,为笔记本电脑抽走跟多热量,防止电脑内部零件烫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