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6031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触控板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板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触控板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有许多触控板模块是以触控输入的方式,供使用者进行操作。触控板模块可应用于电子装置,举例而言,笔记本电脑具有触控板模块以取代鼠标,使用者可利用操作触控板模块进行触控输入。一般而言,触控板模块是利用螺锁的方式将其固定在壳体上,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触控板模块的组装方式的示意图。现有的触控板模块9由壳体90、触控板91、承载元件92及塑料件93所共同组成。

当触控板模块9应用在其他可携式电子装置时,壳体90则可以为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现有的组装方法,必须在壳体90上另外设计螺丝柱901。触控板91固定于承载元件92的其中一表面,塑料件93则设置于承载元件92的另一表面且靠近于螺丝柱901的一侧。又,塑料件93上必须设计有与螺丝柱901相互对应的螺丝孔931,以利用螺锁的方式将触控板91固定于壳体90上。

由上述可知,现有触控板模块9的结构较为复杂,且所使用的料件成本较高。再者,触控板模块目前仍是以人力组装的方式,而螺锁的组装结构及方法,更是耗费人力的工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其设计与触控板组件连接的固定杆,且固定杆具有弧形弹性夹,并于触控板模块的壳体设置定位柱,弧形弹性夹可拆卸地夹设于定位柱,使触控板组件可直接利用固定杆而固定在壳体,其组装方式相当简易,且组装时间短,亦可达到节省料件成本的功效。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其包括壳体、触控板组件以及固定杆。壳体具有承载区域及至少一个定位柱,定位柱设置于承载区域的外周缘。触控板组件设置于承载区域,触控板组件包含至少两个中空套管。固定杆穿设于该至少两个中空套管,且固定杆具有至少一个弧形弹性夹,弧形弹性夹可拆卸地夹设于定位柱,以使该触控板组件固定于壳体。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壳体、触控板组件以及固定杆。壳体具有承载区域及至少一个定位柱,定位柱设置于承载区域的外周缘。触控板组件设置于承载区域,触控板组件包含至少两个中空套管。固定杆穿设于该至少两个中空套管,且固定杆具有至少一个弧形弹性夹,弧形弹性夹可拆卸地夹设于定位柱,以使该触控板组件固定于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部分固定杆以弯折方式形成弧形弹性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弧形弹性夹包含两个夹臂,且两个夹臂的连接端形成封闭部,两个夹臂相对于该连接端形成开放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固定杆穿设于至少两个中空套管时,封闭部与触控板组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开放部与触控板组件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两个夹臂分别为u字型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利用开放部朝向定位柱,弧形弹性夹往定位柱的方向移动,以使弧形弹性夹夹设于定位柱,且定位柱位于开放部及封闭部之间,两个夹臂接触定位柱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固定杆穿设于至少两个中空套管时,封闭部与触控板组件之间的距离大于开放部与触控板组件之间的距离,且触控板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缺口,缺口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弧形弹性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弧形弹性夹为u字型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利用定位柱通过缺口,以使定位柱位于弧形弹性夹与缺口之间,且开放部朝向定位柱,弧形弹性夹往壳体的承载区域的方向移动,以使弧形弹性夹夹设于定位柱,且定位柱位于开放部及封闭部之间,两个夹臂接触定位柱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触控板组件包括触控板及一承载元件,触控板固定于承载元件的其中一表面,承载元件包含该至少两个中空套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该中空套管的朝向该触控板组件的一端具有斜口,部分固定杆自斜口显露。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空套管的上缘长度大于下缘长度,以形成斜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定位柱包括盖体及柱体,盖体连接柱体,盖体的直径大于柱体的直径。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板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在壳体设置定位柱,而触控板组件具有中空套管的结构,并将固定杆穿设于中空套管,固定杆具有弧形弹性夹,弧形弹性夹可拆卸地夹设于定位柱,以使触控板组件可直接利用固定杆而固定在壳体,其组装方式相当简易,且组装时间短,同时可达到节省料件成本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触控板模块的组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的组合示意图;

图3a为图2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3b为图2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的组合示意图;

图4a及图4b为图3b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组装至壳体的动作示意图;

图5a为图4b所示的触控板模块的施力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及剖面示意图;

图5c为图5b所示的部分承载元件及固定杆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7a及图7b为图6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组装至壳体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让贵审查委员能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的组合示意图,请参考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1,包括壳体10、触控板组件t以及固定杆40,其中触控板组件t包含承载元件20及触控板30。需先说明的是,本实例的触控板模块1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装设于笔记本电脑上的触控板模块1,以取代鼠标进行输入操作。因此,本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1的壳体10可以为可携式电子装置(笔记本电脑)的壳体。

又,壳体10具有一承载区域11及至少一定位柱12,触控板组件t设置于承载区域11,其中,承载区域11具有开口111(可先参考图4a所示),故当触控板组件t组装至壳体10后,承载区域11的开口111可供触控板30显露,令使用者可操作触控板30。本实施例的定位柱12则设置于承载区域11的外周缘,定位柱12的配置位置仅需邻近触控板组件t,使固定杆40能够组装至定位柱12,细节于后进一步说明。由于本实施例触控板模块1是以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为例,较佳的,定位柱12是设置在承载区域11的周围且靠近键盘的一侧,当然,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定位柱12的位置。另外,本实施例亦不限制定位柱12的数量,仅一个定位柱12亦可达到将触控板组件t组装于壳体10的功能,而其数量仅需与固定杆40的弧形弹性夹41相互对应,实施方式的细节内容同样于后进一步说明。

如前述,本实施例的触控板组件t由承载元件20及触控板30所组成,触控板30固定于承载元件20的其中一表面,较佳的,触控板30贴合于承载元件20不具有中空套管21的表面,以共同形成触控板组件t。又,本实施例的附图,为清楚表明触控板组件t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关系,所呈现者为壳体10内部的视角。

图3a为图2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的分解示意图,图3b为图2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的组合示意图,请搭配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承载元件20靠近固定柱12的一侧弯曲形成至少两个中空套管21,较佳的,本实施例的两个中空套管21之间还具有多个支撑部22,其同样为承载元件20弯曲所形成的弧形结构。而固定杆40则可穿设于中空套管21及支撑部22,如图3b所示,固定杆40的两端穿设于中空套管21内,固定杆40的中间部分则由支撑部22所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40具有至少一个弧形弹性夹41,弧形弹性夹41可拆卸地夹设于定位柱12。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固定杆40具有可挠的弹性性质,例如固定杆40可以为金属材料,故可利用将部分固定杆40以弯折方式形成弧形弹性夹41,较佳的,可将固定杆40弯折五次后,以形成其中一个弧形弹性夹41。

又,弧形弹性夹41包含两个夹臂413,详细而言,本实施例两个夹臂413分别为u字型的结构,亦即,将固定杆40弯折两次以形成其中一个u字型的夹臂413,而两个夹臂413之间的连接端形成封闭部411,而两个夹臂413相对于连接端则形成开放部412,如图3a所示。两个夹臂413得以夹设于定位柱12的外侧,使定位柱12位于开放部412及封闭部411之间。

当固定杆40穿设于中空套管21时,封闭部411与承载元件20之间的距离d1小于开放部412与承载元件20之间的距离d2,换言之,弧形弹性夹41的封闭部411较开放部412更靠近承载元件20。在本实施例中,可先将固定杆40穿设于承载元件20的中空套管21,并将触控板30贴合于承载元件20以形成触控板组件t后,触控板组件t即可连同固定杆40组装至壳体10。

图4a及图4b为图3b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组装至壳体的动作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a及图4b所示。较佳的,本实施例的固定杆40为圆形的杆状结构,故当固定杆40穿设于中空套管21时,可将开放部412朝向外侧,亦即,开放部412朝向不具有承载元件20的该侧。又,本实施例的开放部412的开口可小于定位柱12的宽度,并利用固定杆40具有可挠的弹性特性,将弧形弹性夹41固定于定位柱12。如图4a所示,利用将开放部412朝向定位柱12,再将触控板组件t往定位柱12的方向施力,使弧形弹性夹41往定位柱12的方向移动,如图4a的箭头符号所示。又,利用开放部412的可挠弹性通过定位柱12,以使弧形弹性夹41夹设于定位柱12,此时,定位柱12位于开放部412及封闭部411之间,且两个夹臂413接触定位柱12的表面,而触控板组件t固定于壳体10,如图4b所示。同时,触控板30自承载区域11的开口111显露,令使用者可操作触控板30。

图5a为图4b所示的触控板模块的施力示意图,图5b为图5a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及剖面示意图,图5c为图5b所示的部分承载元件及固定杆的另一视角示意图,请搭配图5a至图5c所示。首先,本实施例的定位柱12较佳还包括一盖体121及一柱体122,盖体121连接柱体122,盖体121的直径大于柱体122的直径,当弧形弹性夹41夹设于定位柱12时,两个夹臂413接触柱体122的表面,而盖体121可进一步避免弧形弹性夹41于垂直方向(z方向)脱落。

又,本实施例的触控板30可用以取代鼠标,故使用者在操作本实施例的触控板30时,可能会有点击按压的动作。点击的动作会对触控板30施力,又,由于触控板30与承载元件20相互贴合形成触控板组件t,在施力的同时,触控板组件t亦连动地对固定杆40施力,如图5c所示的z方向。在长时间、多次的使用下,固定杆40直接承受来自触控板组件t的力量,造成固定杆40的耗损,尤其是靠近中空套管21或支撑部22的弯折处414更容易有磨损的情形发生。

请搭配图5c所示,为了减缓前述的固定杆40的耗损情形,本实施例的各中空套管21的上缘长度l1大于下缘长度l2,当然,支撑部22的上缘长度l1亦可大于下缘长度l2,为求图面简洁而未于图5c标示。上缘长度l1大于下缘长度l2的设计,使得中空套管21的一端或两端形成斜口211,本实施例的斜口211是形成于中空套管21靠近弧形弹性夹41的该端,并使部分的固定杆40自斜口211显露,即弧形弹性夹41的弯折处414可从斜口211显露。当固定杆40受到来自触控板组件t的力量时,固定杆40可沿着斜口211的斜度往垂直方向(z方向)偏移,由此避免直接承受来自触控板组件t的力量,进而可增加固定杆40的耐用程度。当停止施力于触控板30时,搭配斜口211的斜度及固定杆40的可挠弹性,固定杆40得以带动触控板组件t回复到原先未被点击前的位置(如4b图所示)。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的分解示意图,请参考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固定杆40a弯折三次后形成其中一个弧形弹性夹41a,其外观亦为两个夹臂413a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弧形弹性夹41a为u字型的结构。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可将固定杆40a弯折三次以形成一个u字型的弧形弹性夹41a,两个夹臂413a之间的连接端形成封闭部411a,而两个夹臂413a相对于连接端则形成开放部412a。

图7a及图7b为图6所示的触控板组件及固定杆组装至壳体的动作示意图,请同时搭配图7a及图7b所示,由于壳体10及触控板30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沿用其元件标号。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将固定杆40a穿设于承载元件20a的中空套管21a及支撑部22a,此时,封闭部411a与承载元件20a之间的距离d1大于开放部412a与承载元件20a之间的距离d2,换言之,开放部412a较封闭部411a靠近承载元件20a。

又,本实施例的承载元件20a具有至少一缺口23a,缺口23a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弧形弹性夹41a,并可先将定位柱12置于弧形弹性夹41a与缺口23a之间,如图7a所示。具体而言,利用将定位柱12通过缺口23a,以使定位柱12位于弧形弹性夹41a与缺口23a之间,且开放部412a朝向定位柱12(请搭配图6所示),接着,直接将触控板组件t1往壳体10的承载区域11方向施力,使弧形弹性夹41a往承载区域11的方向移动,如图7a的箭头符号所示。同样的,利用开放部412a本身所具有的可挠弹性以通过定位柱12,以使弧形弹性夹41a夹设于定位柱12,且定位柱12位于开放部412a及封闭部411a之间,两个夹臂413a接触定位柱12的表面,由此将触控板组件t固定于壳体10。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壳体、一触控板组件以及一固定杆。其中,壳体即为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同样具有承载区域及定位柱,而壳体与触控板组件、固定杆的结构特征及其连接关系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加赘述。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触控板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利用在壳体设置定位柱,而触控板组件具有中空套管的结构,并将固定杆穿设于中空套管,固定杆具有弧形弹性夹,可拆卸地夹设于定位柱,以使触控板组件可直接利用固定杆而固定在壳体,其组装方式相当简易,且组装时间短,同时可达到节省料件成本的功效。

又,中空套管具有斜口的设计,部分固定杆自斜口显露,令使用者点击触控板时,固定杆受到承载元件的推压而可沿着斜口往垂直方向偏移,由此避免直接承受来自承载元件的力量,进而可增加固定杆的耐用程度。

综上所陈,本发明无论就目的、手段及功效,均显示其迥异于现有技术的特征,请审查员明察,早日授予专利,以嘉惠社会,实感德便。然而应注意的是,上述诸多实施例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发明所主张的保护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