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充卡及其主板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7056发布日期:2018-09-25 18:3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扩充卡及其主板模块,尤指一种利用连杆机构以插设于主板上或是从主板上取下的扩充卡及其主板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需要同时将多个适配卡(例如高速周边组件互连(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express,pci-e)总线适配卡等)安装于服务器内的主板上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利用服务器的内部空间,在适配卡的安装设计上,通常会使用到扩充卡以达到将多个适配卡同时安装于主板上的单一适配卡插槽上的功效。

常见扩充卡安装方式将扩充卡接脚紧密地插入主板上的扩充卡插槽,然而,由于上述扩充卡通常具有较长的扩充卡主体以便多个适配卡安装于其上,并且需要配置高接脚数的扩充卡接脚以建立多个适配卡与主板之间的电性连接,故往往会导致扩充卡不易插拔的问题,此外,扩充卡的长卡体设计也会导致安装角度容易偏斜以及插入力道过大的问题而提高扩充卡接脚受损的机率,如此即会造成使用者在扩充卡安装拆卸上的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连杆机构以插设于主板上或是从主板上取下的扩充卡及其主板模块,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扩充卡用来插设于一主板模块上,该主板装置包含一主板以及一机壳,该主板设置于该机壳中且具有至少一插槽,该机壳对应该至少一插槽的一侧壁具有一第一止抵柱以及一第二止抵柱,该扩充卡包含一扩充卡主体、一第一连杆机构、一第二连杆机构,以及一把手横杆。该扩充卡主体对应该至少一插槽的位置具有一扩充卡接脚。该第一连杆机构包含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以及一第一桥接片。该第一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该第二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以及具有一第一凹口端部。该第一桥接片具有至少二第一限位柱且分别枢接于该第一连杆以及该第二连杆,以使该第一连杆以及该第二连杆互相平行地摆动而相对倾斜或平行于该扩充卡主体。该第二连杆机构设置于该第一连杆机构的一侧,该第二连杆机构包含一第三连杆、一第四连杆,以及一第二桥接片。该第三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该第四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以及具有一第二凹口端部。该第二桥接片具有至少二第二限位柱且分别枢接于该第三连杆以及该第四连杆以使该第三连杆以及该第四连杆互相平行地摆动而相对倾斜或平行于该扩充卡主体。该把手横杆具有一第一滑槽以及一第二滑槽,该至少二第一限位柱可滑动地插设于该第一滑槽中且该至少二第二限位柱可滑动地插设于该第二滑槽中以使该把手横杆伴随该第一连杆机构以及该第二连杆机构的摆动于一未按压位置以及一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当该第一凹口端部以及该第二凹口端部分别撑抵于该第一止抵柱以及该第二止抵柱且该把手横杆从该未按压位置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至少二第一限位柱以及该至少二第二限位柱分别沿着该第一滑槽以及该第二滑槽相对向内滑动至使该把手横杆实质上与该第一及第二连杆机构共线的位置,且该第一及第二凹口端部分别抵靠着该第一及第二止抵柱移动且旋转以产生杠杆力矩驱动该扩充卡接脚插入该至少一插槽。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主板模块适用于可抽取地设置于一服务器中,该主板模块包含一主板装置以及一扩充卡。该主板装置包含一主板以及一机壳,该主板设置于该机壳中且具有至少一插槽,该机壳对应该至少一插槽的一侧壁具有一第一止抵柱以及一第二止抵柱。该扩充卡包含一扩充卡主体、一第一连杆机构、一第二连杆机构,以及一把手横杆。该扩充卡主体对应该至少一插槽的位置具有一扩充卡接脚。该第一连杆机构包含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以及一第一桥接片。该第一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该第二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以及具有一第一凹口端部。该第一桥接片具有至少二第一限位柱且分别枢接于该第一连杆以及该第二连杆,以使该第一连杆以及该第二连杆互相平行地摆动而相对倾斜或平行于该扩充卡主体。该第二连杆机构设置于该第一连杆机构的一侧,该第二连杆机构包含一第三连杆、一第四连杆,以及一第二桥接片。该第三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该第四连杆枢接于该扩充卡主体以及具有一第二凹口端部。该第二桥接片具有至少二第二限位柱且分别枢接于该第三连杆以及该第四连杆以使该第三连杆以及该第四连杆互相平行地摆动而相对倾斜或平行于该扩充卡主体。该把手横杆具有一第一滑槽以及一第二滑槽,该至少二第一限位柱可滑动地插设于该第一滑槽中且该至少二第二限位柱可滑动地插设于该第二滑槽中以使该把手横杆伴随该第一连杆机构以及该第二连杆机构的摆动于一未按压位置以及一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当该第一凹口端部以及该第二凹口端部分别撑抵于该第一止抵柱以及该第二止抵柱且该把手横杆从该未按压位置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该至少二第一限位柱以及该至少二第二限位柱分别沿着该第一滑槽以及该第二滑槽相对向内滑动至使该把手横杆实质上与该第一及第二连杆机构共线的位置,且该第一及第二凹口端部分别抵靠着该第一及第二止抵柱移动且旋转以产生杠杆力矩驱动该扩充卡接脚插入该至少一插槽。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把手横杆与第一连杆机构以及第二连杆机构所共同形成的连杆装置与机壳上的止抵柱之间的杠杆施力设计,以允许使用者可通过将按压或上拉把手横杆的简单操作就能便利地将扩充卡插设于主板上或是从主板上取下。如此一来,本发明即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扩充卡不易插拔的问题而大幅地提升主板模块在扩充卡安装拆卸上的便利性。除此的外,通过连杆的凹口端部撑抵在止抵柱上的支撑定位设计,本发明亦可进一步地解决因扩充卡的长卡体设计所导致的安装角度容易偏斜以及插入力道过大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扩充卡接脚在扩充卡安装过程中受损。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主板模块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扩充卡位于未按压位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把手横杆被按压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把手横杆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侧视图。

图5为图4的扩充卡以及主板于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1的扩充卡插设于主板装置中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主板模块

12主板装置

14扩充卡

16主板

18机壳

20插槽

22侧壁

24第一止抵柱

26第二止抵柱

28扩充卡主体

30第一连杆机构

32第二连杆机构

34把手横杆

36扩充卡接脚

38第一连杆

40第二连杆

42第一桥接片

44第一凹口端部

46第一限位柱

48第三连杆

50第四连杆

52第二桥接片

54第二凹口端部

56第二限位柱

58第一滑槽

60第二滑槽

62定位柱

64定位凹槽

l纵向中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主板模块1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主板模块10可较佳地适用于可抽取地设置于服务器中以进行服务器的信号传输与数据处理等操作,如图1所示,主板模块10包含一主板装置12以及一扩充卡14。主板装置12包含一主板16以及一机壳18,主板16设置于机壳18中且具有至少一插槽20(在此实施例中,主板16可较佳地具有三插槽20,于图1中因视角缘故而仅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插槽20可为常见应用在扩充卡插接上的总线插槽(例如高速周边组件互连总线插槽等),机壳18对应插槽20的一侧壁22具有一第一止抵柱24以及一第二止抵柱26以作为后续辅助定位撑抵扩充卡14之用。

以下针对扩充卡14的插拔机构设计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2为图1的扩充卡14位于未按压位置的侧视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扩充卡14与主板16以及机壳18之间的相对位置与结构关系,于图2中省略机壳18的框体结构的绘示且仅以第一止抵柱24以及一第二止抵柱26简单示意之。

由图1以及图2可知,扩充卡14包含一扩充卡主体28、一第一连杆机构30、一第二连杆机构32,以及一把手横杆34。扩充卡主体28可包含扩充卡14的常见主要组件(如电路板、适配卡扩充插槽等)且在对应具有不同接脚规格的三插槽20的位置分别具有三扩充卡接脚36(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连杆机构30包含一第一连杆38、一第二连杆40,以及一第一桥接片42,第一连杆38枢接于扩充卡主体28,第二连杆40枢接于扩充卡主体28以及具有一第一凹口端部44,第一桥接片42可较佳地呈倒三角片状(但不受此限)且具有至少二第一限位柱46(于第2图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第一桥接片42分别枢接于第一连杆38以及第二连杆40,以与第一连杆38以及第二连杆40在扩充卡主体28上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从而使第一连杆38以及第二连杆40可互相平行地摆动以相对倾斜或平行于扩充卡主体28。第二连杆机构32设置于第一连杆机构30的一侧且包含一第三连杆48、一第四连杆50,以及一第二桥接片52,第三连杆48枢接于扩充卡主体28,第四连杆50枢接于扩充卡主体28以及具有一第二凹口端部54,第二桥接片52可较佳地呈倒三角片状(但不受此限)且具有至少二第二限位柱56(于第2图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第二桥接片52分别枢接于第三连杆48以及第四连杆50,以与第三连杆48以及第四连杆50在扩充卡主体28上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从而使第三连杆48以及第四连杆50可互相平行地摆动以相对倾斜或平行于扩充卡主体28。把手横杆34具有一第一滑槽58以及一第二滑槽60,二第一限位柱46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一滑槽58中且二第二限位柱56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二滑槽60中以达到限位功效,以使得二第一限位柱46仅可在第一滑槽58中水平滑动且二第二限位柱56仅可在第二滑槽60中水平滑动,藉此,把手横杆34可伴随第一连杆机构3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32的摆动相对于扩充卡主体28上下移动。

更进一步地说,请参阅图2,在此实施例中,把手横杆34可较佳地设置在实质上对应扩充卡主体28的一纵向中线l的位置,且第一连杆机构30可较佳地与第二连杆机构32对称而具有相同的连杆机构设计,以使把手横杆34在位于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时与第一连杆机构3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32实质上呈等腰梯形,从而达到扩充卡14在利用把手横杆34与第一连杆机构3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32所共同形成的连杆装置进行插拔操作的过程中可均匀受力的功效。

另外,请参阅图1以及图2,在实际应用中,机壳18的侧壁22可另具有至少一定位柱62(于图1以及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扩充卡主体28对应定位柱62的位置可另具有一定位凹槽64,藉此,定位凹槽64可倒扣定位柱62,以产生引导扩充卡接脚36对准插入插槽20的辅助定位功效,从而有效地避免扩充卡14在安装至主板16上的过程中出现安装角度偏斜的误安装问题。

于此针对扩充卡14的插拔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首先,在将扩充卡14插设于主板16上的操作方面,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以及图6,图3为图2的把手横杆34被按压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把手横杆34被按压至按压位置的侧视图,图5为图4的扩充卡14以及主板16于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1的扩充卡14插设于主板装置12中的立体示意图。由图2、图3、图4、图5,以及图6可知,当使用者想要将扩充卡14插设于主板16上时,使用者仅需先将扩充卡主体28的扩充卡接脚36对准主板16上的插槽20以使扩充卡14位于如图2所示的位置,此时,由图2可知,经由第二连杆40的第一凹口端部44以及第四连杆50的第二凹口端部54分别撑抵在第一止抵柱24以及第二止抵柱26上的支撑定位设计,扩充卡主体28可稳固地撑抵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上。接下来,使用者可按压把手横杆34从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经过如图3所示的中途位置,而向下移动至如图4所示的按压位置,在此过程中,通过第一桥接片42与第一连杆38以及第二连杆40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设计、第二桥接片52与第三连杆48以及第四连杆50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设计、第一桥接片42的第一限位柱46与把手横杆34的第一滑槽58之间的水平滑动限位设计,以及第二桥接片52的第二限位柱56与把手横杆34的第二滑槽60之间的水平滑动限位设计,第一限位柱46以及第二限位柱56可随着第一连杆机构3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32的向下摆动分别沿着第一滑槽58以及第二滑槽60相对向内滑动至如第4图所示的位置(此时,把手横杆34实质上与第一连杆机构30及第二连杆机构32共线而呈收合状态),于此同时,第二连杆40的第一凹口端部44以及第四连杆50的第二凹口端部54可分别抵靠着第一止抵柱24以及第二止抵柱26且分别从如图2所示的位置相对移动且旋转至如第4图所示的位置,进而产生相对应的杠杆力矩(其分别以第二连杆40在扩充卡主体28上的枢接位置以及第四连杆50在扩充卡主体28上的枢接位置为杠杆支点)驱动扩充卡主体28向下移动以使扩充卡接脚36插入插槽20(此时,由图2、图3以及图4可知,定位凹槽64倒扣定位柱62以辅助引导扩充卡接脚36对准插入插槽20)。如此一来,如图4以及图5所示,扩充卡14即可稳固地安装在主板16上,从而完成扩充卡14插设于主板装置12中的操作,以便使用者进行后续将如图6所示的主板模块10插设于服务器中等操作。

此外,请参阅图4,在此实施例中,第二连杆40枢接扩充卡主体28的位置至第一凹口端部44的距离可较佳地小于第二连杆40枢接扩充卡主体28的位置至第二连杆40枢接第一桥接片42的位置的距离,藉此,根据杠杆原理(其相关原理说明常见于现有技术中,故于此不再赘述),使用者通过按压把手横杆34的简单操作即可省力地下压扩充卡主体28以使扩充卡接脚36插入插槽20。上述设计亦可应用在第四连杆50与扩充卡主体28以及第二桥接片52的枢接上,其相关说明可参照上述描述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至于在将扩充卡14从主板16上拔出的操作方面,其相关说明可参照上述描述与图2、图3以及图4类推,简言之,当使用者想要将扩充卡14从主板16上拔出时,使用者仅需上拉把手横杆34从如图4所示的按压位置,经过如图3所示的中途位置,而移动至如图2所示的未按压位置,在此过程中,通过上述把手横杆34与第一连杆机构3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32的连杆机构设计,第一限位柱46以及第二限位柱56可随着第一连杆机构3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32的向上摆动分别沿着第一滑槽58以及第二滑槽60相对向外滑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此时,把手横杆34实质上与第一连杆机构30及第二连杆机构32呈等腰梯形而处于可按压状态),于此同时,第二连杆40的第一凹口端部44以及第四连杆50的第二凹口端部54可分别抵靠着第一止抵柱24以及第二止抵柱26且分别从如图4所示的位置相对移动且旋转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进而产生相对应的杠杆力矩(其分别以第二连杆40在扩充卡主体28上的枢接位置以及第四连杆50在扩充卡主体28上的枢接位置为杠杆支点)驱动扩充卡主体28向上移动以使扩充卡接脚36脱离插槽20。如此一来,如图2所示,使用者即可轻易地将扩充卡14从主板模块10中取出,以便进行后续的适配卡扩充、更换或维修等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把手横杆34的配置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采用把手横杆34设置于扩充卡主体28上对准扩充卡接脚36的位置(即把手横杆34与第一连杆机构3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32所共同形成的连杆装置实质上对准扩充卡主体28的扩充卡接脚36)的设计,藉以达到使用者可直接垂直施力在扩充卡主体28对应扩充卡接脚36的部分而更加准确且省力地完成扩充卡14插设于主板装置12中的操作。至于采用何种设计,其端视主板模块10的实际应用需求而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利用把手横杆与第一连杆机构以及第二连杆机构所共同形成的连杆装置与机壳上的止抵柱之间的杠杆施力设计,以允许使用者可通过将按压或上拉把手横杆的简单操作就能便利地将扩充卡插设于主板上或是从主板上取下。如此一来,本发明即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扩充卡不易插拔的问题而大幅地提升主板模块在扩充卡安装拆卸上的便利性。除此之外,通过连杆的凹口端部撑抵在止抵柱上的支撑定位设计,本发明亦可进一步地解决因扩充卡的长卡体设计所导致的安装角度容易偏斜以及插入力道过大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扩充卡接脚在扩充卡安装过程中受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