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87233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配电自动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电网模型是客观电力网架结构的一种数字化描述,电网网络模型是电力系统软件分析的基础;智能调度要求完整、一致、准确、及时、可靠的电网模型数据支持。因此,保证电网网络模型的完整性及正确性是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当前,配电网图模主要通过其配电网网络模型主要从地理信息系统(GIS)或生产管理系统(PMS)导入并完成与能量管理系统(EMS)调度模型的拼接,也有部分项目通过人工维护的方式进行配电网网络模型构建,但这些技术手段,容易存在配电网模型质量较低、模型不完整、拓扑连通混乱、模型变化无法感知等缺陷,难以适应配电网调度各应用对历史态、当前态和未来分析态模型的多版本的需求,导致图模应用的灵活性和可利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和系统,极大提升图模应用的灵活性和可利用效率。

一种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设定格式的电网物理模型描述规范表达的模型导入解析接口,从电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中获取统一公共信息模型的图模数据;

(2)根据所述图模数据建立涵盖能量管理系统与配电管理系统的全模型数据、图形实体及相互间映射关系以及模型对应的通信点表信息的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

(3)以所述主体模型集为基准,建立针对空间、时间和应用维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在该主体模型集的基础上叠加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生效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形成指定时间断面下配电网图模的新主体模型,根据该新主体模型对配电网图模进行多维度的版本控制管理。

一种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系统,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通过设定格式的电网物理模型描述规范表达的模型导入解析接口,从电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中获取统一公共信息模型的图模数据;

建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图模数据建立涵盖能量管理系统与配电管理系统的全模型数据、图形实体及相互间映射关系以及模型对应的通信点表信息的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

应用模块,用于以所述主体模型集为基准,建立针对空间、时间和应用维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在该主体模型集的基础上叠加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生效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形成指定时间断面下配电网图模的新主体模型,根据该新主体模型对配电网图模进行多维度的版本控制管理。

上述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和系统,从导入版本转换、确立主体模型集、多版本差异模型叠加,实现了对配电网图模多版本的控制,可以快速辅助自动化模型修正,可以满足配电网调度各应用对历史态、当前态和未来分析态模型的多版本的需求,提升配电网图模应用的灵活性和可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是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逻辑框图;

图3是一种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阐述本发明的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和系统的实施例。

参考图1所示,图1为一实施例的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流程图,包括:

步骤(1),通过设定格式的电网物理模型描述规范表达的模型导入解析接口,从电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中获取统一公共信息模型的图模数据;

作为实施例,所述模型导入解析接口包括CIM/E和CIM/G格式或CIM/XML和CIM/SVG格式表达的模型导入解析接口。

进一步地,在导入多版本图模的转换阶段前,还包括从地理信息系统或生产管理系统导入配电网网络模型,并将该配电网网络模型与能量管理系统的调度模型进行拼接。

其中,可以通过解析图形对象与模型对象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所述映射关系获取设备或量测数据在图形上的动态信息,以获取统一公共信息模型的图模数据。

步骤(2),根据所述图模数据建立涵盖能量管理系统与配电管理系统的全模型数据、图形实体及相互间映射关系以及模型对应的通信点表信息的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

作为实施例,所述主体模型集可以包括:能量管理系统中的变电站、变压器、母线、断路器、刀闸、负荷和接地刀闸,以及配电管理系统中的馈线、开关站、配电网母线、配电网开关、馈线段、配变和负荷。

步骤(3),以所述主体模型集为基准,建立针对空间、时间和应用维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在该主体模型集的基础上叠加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生效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形成指定时间断面下配电网图模的新主体模型,根据该新主体模型对配电网图模进行多维度的版本控制管理;

进一步地,所述多版本差异模型表征配电网模型增量模型,用于记录模型及对应的图形、通信点表变化。

作为实施例,在叠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某时间断面下在原主体模型基础上叠加多版本差异模型在模型、图形和通信点表变化,形成指定时间断面下的新主体模型。

对于叠加操作,可以定时针对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进行空间、时间和应用版本差异性分析和融合。

为了更加清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继续阐述具体应用实例。

参考图2,图2是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逻辑框图;具体构成可以如下:

(1)从地理信息系统(GIS)或生产管理系统(PMS)导入并完成与能量管理系统(EMS)的调度模型的拼接,在导入多版本图模的转换阶段,配电网图模多版本管理通过对外提供CIM/E和CIM/G或CIM/XML(扩展置标语言)和CIM/SVG(可缩放矢量图形)格式表达的模型导入解析接口,统一将转化为公共信息模型(CIM)模式与模型空间模式的映射信息,进而解析出图形对象与模型对象间的映射关系,最终实现对应的设备或量测数据反映在图形上的动态信息。

(2)确立主体模型集:将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定义为所描述网络的全模型数据即对应的图形实体集合,对应包括能量管理系统(EMS)中的变电站、变压器、母线、断路器、刀闸、负荷和接地刀闸等;以及配电管理系统(DMS)中的馈线、开关站、配电网母线、配电网开关、馈线段、配变和负荷等。在此基础上实现针对性地进行主配电网图模的拼接,形成涵盖模型数据、图形实体及相互间映射关系、与模型对应的通信点表信息的主体模型集。

(3)定时进行空间、时间和应用版本差异性分析和融合;以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为基准,建立针对空间、时间和应用维模型的多版本差异模型,通过在配电网主体模型集的基础上叠加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生效的差异模型进行多维度的版本管理。差异模型主要是表征配电网模型增量模型,记录了模型及对应的图形、通信点表变化,通过在某时间断面下在原主体模型基础上叠加差异模型在模型、图形和通信点表的差异化表征,形成指定时间断面下的新主体模型。同理,根据不同空间、时间和应用的需求可以叠加形成所需的配电网全模型数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针对现有配电网图模存在多版本的现状,从版本的形成、管理和应用出发,在图模元素采集形成阶段通过对外提供CIM/E和CIM/G或CIM/XML(扩展置标语言)和CIM/SVG(可缩放矢量图形)格式表达的模型导入解析接口,从地理信息系统(GIS)或生产管理系统(PMS)中获取统一公共信息模型的图模数据;在配电网图模主体模型集定义阶段,形成涵盖能量管理系统(EMS)与配电管理系统(DMS)的全模型数据、图形实体及相互间映射关系、与模型对应的通信点表信息的主体模型集;在应用阶段,以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为基准,建立针对空间、时间和应用维模型的多版本差异模型,通过在配电网主体模型集的基础上叠加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生效的差异模型进行多维度的版本管理,最终实现空间、时间和应用版本差异性分析和融合。

参考图3所示,图3是一种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通过设定格式的电网物理模型描述规范表达的模型导入解析接口,从电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中获取统一公共信息模型的图模数据;

建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图模数据建立涵盖能量管理系统与配电管理系统的全模型数据、图形实体及相互间映射关系以及模型对应的通信点表信息的配电网图模的主体模型集;

应用模块,用于以所述主体模型集为基准,建立针对空间、时间和应用维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在该主体模型集的基础上叠加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生效的多版本差异模型,形成指定时间断面下配电网图模的新主体模型,根据该新主体模型对配电网图模进行多维度的版本控制管理。

本发明的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系统与本发明的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一一对应,在上述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方法的实施例阐述的技术特征及其有益效果均适用于配电网图模多版本控制系统的实施例中,特此声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基于配电网设备、拓扑情况的监测需求,考虑从外部系统导入的配电网图模存在版本模型存在空间、时间和应用版本复杂问题,拟从导入版本转换、确立主体模型集、定时进行空间、时间和应用版本差异性分析和融合三个步骤实现配电网图模多版本的控制。通过这种方式,从导入、处理和提交应用的全过程管控方面提升了配电网图模多版本维护的效率,对于快速辅助自动化人员的模型修正工作具有重大作用;通过配电网图模管理实现空间、时间和应用版本的多维度图模的协调统一,最终满足配电网调度各应用对历史态、当前态和未来分析态模型的多版本的需求,极大提升了图模应用的灵活性和可利用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